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在Ru/Al2O3催化剂上用H2对SO2选择性催化还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用H2来使SO2选择性催化还原为单质硫在Ru/Al2O3催化剂上的进行了研究,当物料比经过优化确定为SO2/H2=1:2.8时,在500℃下,SO2的转化率为90%以上,单质硫的产率为70%左右,比较于其他的催化还原SO2的催化剂,本催化剂采用金属而不是金属硫化物,这样既省去了催化剂预硫化的过程,同时也使在有氧条件下的选择性催化还原成为可能,实验考察了O2及水蒸气存在对过程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发现,H2S作为中间产物生成,可推论该过程在催化剂上分两步进行:SO2首先在催化剂金属上被H2深度还原为H2S,然后在Al2O3载体的酸性中心上SO2与H2S发生Claud反应产生单质硫.  相似文献   

2.
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稀土催化剂,研究了其催化CO还原SO2为单质硫的耐氧特性及影响其耐氧性能的主要因素,运用XRD技术分析了催化剂物相的变化及脱硫产物成分.结果表明,12% La2O3-8% CeO2/γ-Al2O3复组分催化剂比其他La2O3-CeO2/γ-Al2O3催化剂具有更好的耐氧性能;脱硫温度、催化剂用量、SO2与CO的摩尔比等对催化剂的耐氧性能均有明显的影响.最后,探讨了稀土催化剂脱硫机理,并分析在有O2条件下,引起脱硫率下降的原因是反应过程中O2与CO、S发生了竞争性反应.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在120℃的反应温度下,H2O和SO2对V2O5-WO3TiO2催化剂选择性催化氧化(SCO)NO的影响.结果表明,在H2O和SO2存在的情况下催化剂失活很快,停止通入H2O和SO2后活性不能恢复,但在加热到250℃后催化活性基本恢复.FT-IR分析表明,催化剂表面形成了金属硝酸盐和Ti的硫酸盐,对催化活性有一定...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在120℃的反应温度下,H2O和SO2对V2O5-WO3/TiO2催化剂选择性催化氧化(SCO)NO的影响。结果表明,在H2O和SO2存在的情况下催化剂失活很快,停止通入H2O和SO2后活性不能恢复,但在加热到250℃后催化活性基本恢复。FT-IR分析表明,催化剂表面形成了金属硝酸盐和Ti的硫酸盐,对催化活性有一定影响,但不影响催化剂在250℃下催化活性的恢复。SO2、H2O和NO的竞争吸附与SO2和NO2的铅室反应是影响催化剂活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CuCoO_x/TiO_2催化氧化NO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CuCoOx/TiO2催化剂,考察了焙烧温度、反应温度、氧含量、NO浓度和空间速度对催化剂催化氧化NO性能的影响,并考察了催化剂的抗硫抗水性能.XRD、TPR和BET分析表明,350℃焙烧的催化剂具有Cu-Co2O4尖晶石结构,比表面积大,对N0的氧化效果好.在空速为5 000 h-1,NO进口浓度500 mg/m3,含氧量10%的条件下,反应温度300cc时N0转化率可达79.5%,250℃时N0转化率接近50%.该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单独抗SO2、抗H2O毒化性能,H2O和SO2同时存在时很快失活.该催化剂可用于不同时含H2O和SO2的含NO气体催化氧化后再吸收处理.  相似文献   

6.
低温脱硝技术对于氮氧化物(NOx)的脱除意义深远,而NH3选择性催化还原(NH3-SCR) NO技术不仅在燃煤工厂里有应用,也在移动源的NOx的脱除上有应用的潜能.在低温NH3-SCR技术领域,很多非钒基的催化剂材料因其优异的催化性能受到重视.简述了低温SCR技术在能源、水泥、冶金行业的技术需求,并着重介绍了各种催化剂的SCR活性、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机制和抗SO2、H2O性能.并由此得出未来工业脱硝对催化剂的高SCR催化活性、高的N2选择性以及良好的抗SO2和H2O性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采用电化学方法去除SO2/NOx废气这一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综述.在用酞花青钴(CoPc)修饰的碳气体扩散电极上,SO2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数在20%以下时可以完全被氧化为硫酸,以连二硫酸盐(S2O2-4)作还原剂,Fe2+-EDTA作络合剂时,NO以90%以上的程度还原为NH+4与NH2(SO3H)等低价含氮化合物,产物中未见N2、N2O与NO2等气体,氧化产物SO2-3(或HSO-3)在Pb阴极上还原再生为S2O2-4.用Ce4+作氧化剂可将SO2/NO2氧化为相应的酸,还原产物Ce3+经电解氧化后循环使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采用电化学方法去除SO2/NOx废气这一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综述.在用酞花青钴(CoPc)修饰的碳气体扩散电极上,SO2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数在20%以下时可以完全被氧化为硫酸,以连二硫酸盐(S2O2-4)作还原剂,Fe2+-EDTA作络合剂时,NO以90%以上的程度还原为NH+4与NH2(SO3H)等低价含氮化合物,产物中未见N2、N2O与NO2等气体,氧化产物SO2-3(或HSO-3)在Pb阴极上还原再生为S2O2-4.用Ce4+作氧化剂可将SO2/NO2氧化为相应的酸,还原产物Ce3+经电解氧化后循环使用.  相似文献   

9.
分别以FeSO2·7H2O、单质S粉为底物,对污泥中的重金属进行生物沥滤试验.通过分析生物沥滤过程中pH、Fe2+、SO22-的变化及Cu、Zn的滤出率.探讨不同底物对重金属生物沥滤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以FeSO2·7H2O或单质S粉为底物.利用污泥中固有的硫杆菌可以降低污泥的pH.从而使重金属滤出.以单质S粉为底物的处理中,污泥pH最低下降到2.1;以FeSO2·7H2O为底物的处理中,pH最低下降到2.6.经14 d的生物沥滤,以单质S粉为底物时,底物为6 g/L的污泥样品Cu、Zn滤出率最高,分别为18.8%和34.8%;以FeSO2·7H2O为底物时,底物为25 g/L的污泥样品Cu、Zn滤出率最高,分别为29.1%和36.8%.优于以单质S粉为底物的滤出效果.  相似文献   

10.
采用稀燃-富燃交替运行方式,研究存储-还原型催化剂Pt/MgO的NOx存储性能以及C3H6还原NOx反应性能.氧化存储段,NOx可被有效存储;当氧化性气氛转换为还原性气氛后,出现一个NOx峰,降低了总的转化效果.NOx峰的大小与存储段和还原段时间之比、温度等因素有关;400℃时NOx峰最小,总转化率最高.5 h循环实验表明,400℃时Pt/MgO催化剂再生良好,NOx转化率稳定在96%.于反应气氛中添加100 mg/m3SO2进行了5 h抗硫性实验,Pt/MgO催化剂的抗硫中毒能力明显强于Pt/BaO/Al2O3.  相似文献   

11.
微波解吸柠檬酸盐溶液中SO2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微波具有的热效应、非热效应特性,利用经改装的微波反应装置,研究了微波场下柠檬酸浓度、微波作用时间、微波功率、SO2初始浓度和搅拌速率对解吸柠檬酸盐溶液中SO2的影响,得出了影响SO2解吸率的基本规律和最佳解吸条件,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结合微波具有的热效应、非热效应特性,利用经改装的微波反应装置,研究了微波场下柠檬酸浓度、微波作用时间、微波功率、SO2初始浓度和搅拌速率对解吸柠檬酸盐溶液中SO2的影响,得出了影响SO2解吸率的基本规律和最佳解吸条件,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对净化废气中SO2的生物膜填料塔内的微生物进行了分离纯化并做鉴定,得到一株嗜酸性氧化硫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thiooxidans IEL001)和一株分类地位非常接近链二孢属(Bispora sp.)的极端嗜酸真菌IEL002,生物膜填料塔内的极端酸性环境和有机营养的缺乏导致生物膜上的微生物种类较为单一,多样性程度不高。本研究还发现IEL002自身并不能氧化单质硫,但它能促进Acidithiobacillus thiooxidans IEL001对单质硫的氧化。  相似文献   

14.
在介绍硫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基础上,概述了几种挥发性有机硫气体DMS,COS,MSH,CS2和DMDS从各种自然源(主要是生物源)释放的情况,着重阐述了陆地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硫源的释放情况,列举了测定这些释放的硫通量的方法,并且对有机硫气体的大气行为及环境影响也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燃油锅炉燃烧过程SO2的生成与排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燃料燃烧过程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之一,对人体健康、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以62台燃油锅炉(≤10.5 MW)的燃料特性分析数据和SO2排放实测数据为基础,通过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燃油燃烧过程中燃油硫含量S和过量空气系数α对硫的转化率、SO2排放因子和排放浓度的影响,获得了基于燃料消耗量、燃料发热量的SO2排放因子EFCEFH以及SO2标态折算浓度CSO2与硫含量S间的关联式。结果表明,在过量空气系数α>1的燃油燃烧过程中,EFCEFHCSO2与燃油硫含量S呈现出显著的线性正相关性,而与过量空气系数α无关,其关系式分别为:EFC=18.86602×SEFH=443.78751×SCSO2=1 509.28337×S;硫转化率η和基于燃料硫含量的SO2排放因子EFS则与燃油硫含量S和过量空气系数α无关,其平均值分别为96.3%和1.93 kg/kg。  相似文献   

16.
针对H2S污染的严峻形势,构建了包括催化再生装置和生物滴滤器的生物催化氧化装置。该装置以沸石为填料,以氧化亚铁硫杆菌为脱硫菌种,通过微生物和Fe3+的双重氧化作用高效脱除H2S。试验确定了装置的适宜喷淋量和沸石的最佳粒径。在温度为30℃,进气量为0.25 m3/h,进气H2S浓度为2500mg/m3,喷淋量为1000mL/h,喷淋液的pH值为1.97、Fe3+浓度为0.05 mol/L的条件下,出气H2S浓度足以达到GB14554-93规定的一级厂界标准值。试验证明,生物催化氧化法是一种新型高效的脱硫技术,应进一步开展中试研究。  相似文献   

17.
Measurements of carbonyl sulfide (COS) and carbondisulfide (CS2) were carried out on samples drawn from a smoke stack of an aluminium smelter. Volume mixing ratios of 6 ppm COS and 0.1 ppm CS2 were measured for gases from the electrolysis unit that had previously passed an Al2O3 fluid bed reactor and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s. Specific emissions of 1.6 kg COS and 0.03 kg CS2 per ton of primary aluminium were found. Extrapolating from this particular smelter’s conditions to a world mix specific COS emissions of about 4 kg/t(Al) are calculated resulting in emissions of annually 0.08 Tg COS into the atmosphere due to electrolytic aluminium production in 1995. Besides the photochemical conversion of anthropogenic CS2 aluminium production is established to be the second major industrial source of COS probably exceeding automotive tire wear’s and coal combustion’s contributions.  相似文献   

18.
用低浓度SO2诱导驯化方法获得高效脱硫菌群,并用分离培养与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鉴定菌群种属,分析驯化过程中种群结构的动态变化,同时研究分离纯菌种的脱硫性能。结果表明,从诱导驯化7 d和14 d菌液中分别分离出23株菌和22株菌,16S rRNA序列分析发现这些菌归属于13个种,其中有6个种(Rhodococcus erythropolis、Pseudomonas putida、Microbacterium oxydans、Sphingomonas koreensis、Acinetobacter junii、Acinetobacter johnsonii)对SO2-3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并在持续驯化过程中稳定的生长传代,降解产物以硫酸根为主,还有极少量的单质硫。与含混合菌的驯化菌液降解SO2-3的能力相比,单一脱硫菌的脱硫性能较弱。脱硫功能菌株及其基本特性的研究为微生物处理SO2烟气提供了丰富的菌源信息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以钛酸四丁酯为钛源,硫脲为掺硫前驱物,采用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Triton X-100)/正己醇/环己烷/氨水的微乳液体系合成了掺硫的纳米TiO2粉体;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以甲基橙为目标降解物考察了其光催化性能。烧结温度通过影响TiO2的晶型转变和颗粒尺寸来影响其光催化性能,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TiO2的光催化性能先是提高,然后迅速降低;在600℃烧结2 h时催化剂的降解性能达到最佳。掺杂硫可提高TiO2的光催化活性,随着掺杂量的增加,催化剂对甲基橙的降解率先快速增加然后缓慢降低,当掺杂量为S/Ti(摩尔比)=0.01∶1时TiO2的光催化降解效果最好。催化剂在用量较小时迅速提高TiO2的光催化降解性能,而后随着用量的增大反而降低,当催化剂用量为1.5 g/L时,对甲基橙的降解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0.
净化SO2的生物膜填料塔中微生物类群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净化废气中SO2的生物膜填料塔内的微生物进行了分离纯化并做鉴定,得到一株嗜酸性氧化硫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thiooxdans IEL001)和一株分类地位非常接近链二孢属(Bispora sp.)的极端嗜酸真IEL002,生物膜填料塔内的极端酸性环境和有机营养的缺乏导致生物膜上的微生物种类较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