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气态CF3Br的光氧化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文博  于勇 《环境化学》1998,17(6):517-522
本文应用气相色谱。富里叶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等技术研究了253.7mm紫外光照射睛CBF3Br-O2体系听光化学反应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当作为自由基捕促剂的O2足量时,CF3Br的光解离呈一级反应,其反 速率常数2.67*10^-5s^1,CF3Br的表观量子产额近似为1,主要的反应产物是CF2O,Br2,在此基础上上讨论了CF3Br光氧化反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2.
O(^1D)与CF2ClBr的反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勇  潘循皙 《环境化学》1999,18(5):414-421
本文研究了CF2ClBr-O3体系在253.7nm紫外光照下所引发的O(^1D)与CF2ClBr的反应。O(^1D)与CF2ClBr反应的最终产物为CF2O,Cl2,B2r;实验中得到O(^1D)与CF2ClBr的反应速率常数为1.01×10^-10cm^3·molecule^-1·s^-1,并且对O(^3P)与CF2LlBr的反应可能性以及O(^1D)与CF2ClBr的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在253.7nm的紫外光照条件下,CH3Br,CH2Br2以及CH3Br+O2/O3物CH2Br3+O2/O3等体系的光化学反应过程,通过FTIR以及UV-Vis对产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反应机理予以解释。  相似文献   

4.
王淑惠  刘正超 《环境化学》1999,18(3):216-220
在利用介质阻挡放电对污染物质CF2ClBr进行等离子体降解产物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等离子体系中的电子密度。采用动态反应装置,以平行板电极法直接测量。在CF2ClBr的压力为2kPa时,得出该实验条件下的电子密度约为5.0×10^13/m^3。  相似文献   

5.
介质阻挡放电常压降解哈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侯健  张振满 《环境化学》1998,17(1):45-49
本文以介质阻挡放电的方式产生低温等离子体,利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成功地降解了常压状况下的气态CF2ClBr,CF2ClBr含量为0.6%的空气在放电10s的条件下,可使CF2ClBr达到95%的降解率。本文研究了常压状况下的CF2ClBr低温等离子体空间反应机理,以及CF2ClBr初妈压力,电场强度和外加气体分别对低温等离子体降解CF2ClBr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系统评价EM菌液在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采用在生活污水中投加有效微生物群的方法,系统评价了EM对污水中三类常见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好氧条件下,EM显著提高污水CODcr去除的适宜加入量为5/10000-1/1000,增幅达达10%;厌氧条件下,EM对污水CODcr的去除没有促进作用。(2)EM在好氧条件下能显著或极显著提高污水NH4^+-N的硝化程度,当EM加量为5/1000时效效果最好,增幅达37.62%,厌氧条件下,当  相似文献   

7.
对Al2(SO4)3,Ca(OH)2不同反应条件下去除洗涤废水中总磷的情况作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按Ca(OH)2:TP=3.7:1.0(重量比)投加试剂,回用生成的磷灰石沉淀助凝,TP(总磷)去除率可达95%,CODcr有少量去除。  相似文献   

8.
两性聚丙烯酰胺的制备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沈敬之  李万捷 《环境化学》1994,13(5):421-426
本文研究了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共聚物的水溶液,经Mannich反应制备两性聚丙烯酰胺的反应条件,讨论了影响胺化度的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分子量为300万、阴离子度为20%、浓度为2.5%的共聚物,在原料配比为(AM-AA):HCHO:NH(CH3)2=1:1.1:1.5、反应温度为50±1℃、反应2h的条件下,制得的两性聚丙烯酰胺的胺化度为42.5%,是最佳的合成条件。用氯化胺和盐酸季胺  相似文献   

9.
青霉菌BS-1生长时还原Cr^6+的条件下:最适碳源为蔗糖或糊精,最适氮源是硫酸铵,最适温度30℃,最适PH7.0,加入一定浓度的酵母浸出物可促进该菌对Cr^+的还原。不同预培养条件对该菌还原Cr^6+无明显影响,由此认为该菌对Cr^6+的还原是非诱导性的Hg^2+,Cu^2+,Co^2+和Ni^2+对BS-1生长及Cr^2|还在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在ρ(Na2SeO4)=100mg/L时,则对该菌  相似文献   

10.
比较了A/O法、A^2/O法和SBR法生物除磷工艺。结果表明,它们的除磷效果好;污染含磷量达6%以上、除磷系数达0.04左右,是常规好氧生物处理的3倍。在系统除磷系数相同的条件下,A^2/O法取好,是常规好氧法的3倍;SBR法次之,高速率A/O法因不能经反硝化作用脱氮,去氮效果与常规好氧法相同。  相似文献   

11.
水稻灌浆期臭氧暴露对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田间原位开顶式气室(Open-topchamber,OTC)研究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水稻灌浆期臭氧(O3)暴露对其产量形成的影响,从而确定灌浆期臭氧胁迫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实验设计4种臭氧水平,即过滤空气(CF,O3浓度10nL·L-1);自然大气(NF,O3浓度40nL·L-1);臭氧动态1(O1,O3梯度为50、100、150nL·L-1,平均浓度70nL·L-1);臭氧动态2(O2,O3梯度为75、150、300nL·L-1,平均浓度170nL·L-1).结果表明,随着臭氧浓度的升高,水稻的株高、穗长、分支、穗粒数及水稻生物量和产量等指标均有下降的趋势,但4种处理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试验浓度下,水稻灌浆期短期高浓度O3暴露对其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不会造成明显的产量损失,但与全生育期相比,水稻产量对灌浆期的高臭氧浓度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2.
臭氧对农业生态系统影响的综合评估: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如何评价和预测近地层臭氧(O3)浓度持续升高对作物的影响是污染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依据改进的开顶式气室(Open-top chamber,OTC)实验资料,建立了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O3与3种典型农作物(水稻、冬小麦和油菜)的剂量-响应(Dose-response)函数,并对该地区2003年作物产量损失进行了综合估算.研究结果表明:1)水稻、冬小麦和油菜3种作物的O3临界水平值分别为7.434、2.280和7.328ppm·h,冬小麦最为敏感;2)O3污染已造成该地区较为严重的产量损失,2003年水稻、冬小麦和油菜分别减产3.04%、17.08%和5.92%,经济损失达到5.76、7.68和2.61亿元.长江三角洲地区高浓度O3污染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GO or RGO promotes bromate formation during ozonation of bromide-containing water. CeO2/RGO significantly inhibits bromate formation compared to RGO during ozonation. CeO2/RGO shows an enhancement on DEET degradation efficiency during ozonation. Ozone (O3) is widely used in drinking water disinfection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 However, when applied to bromide-containing water, ozone induces the formation of bromate, which is carcinogenic. Our previous study found that graphene oxide (GO) can enhance the degradation efficiency of micropollutants during ozonation. However, in this study, GO was found to promote bromate formation during ozonation of bromide-containing waters, with bromate yields from the O3/GO process more than twice those obtained using ozone alone. The promoted bromate formation was attributed to increased hydroxyl radical production, as confirmed by the significant reduction (almost 75%) in bromate yield after adding t-butanol (TBA). Cerium oxide (less than 5 mg/L) supported on reduced GO (xCeO2/RGO)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bromate formation during ozonation compared with reduced GO alone, and the optimal Ce atomic percentage (x) was determined to be 0.36%, achieving an inhibition rate of approximately 73%.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FT-IR) spectra indica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 into RGO after hydrothermal treatment,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 results showed that CeO2 nanoparticles were well dispersed on the RGO surface. The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spectra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Ce3+/Ce4+ ratio in xCeO2/RGO was almost 3‒4 times higher than that in pure CeO2, which might be attributed to the charge transfer effect from GO to CeO2. Furthermore, Ce3+ on the xCeO2/RGO surface could quench Br⋅ and BrO⋅ to further inhibit bromate formation. Meanwhile, 0.36CeO2/RGO could also enhance the degradation efficiency of N,N-diethyl-m-toluamide (DEET) in synthetic and reclaimed water during ozonation.  相似文献   

14.
氟氯碳化合物的分解及对其损耗O3和臭氧消耗潜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喻本德  李金龙 《环境化学》1996,15(2):155-159
采用计数物种法模拟氟氯碳化合物在大气中的分解行为,研究结果表明,HCFC-22及CFC-11在在气中分解总量的2.77%6和98.23%是在20km以上区域分解,正是这一部分的分解产物向平流层引入了Cl原子、破坏了O3,对其臭氧消耗潜势(ODP)有着主要的贡献;研究结果还表明,HCFC-22与CFC-11在平流层破坏O3的效率有极大的差别,在本计算的条件下,平流层上部单个Cl原子破坏O3的相差近6  相似文献   

15.
近地层臭氧(O_3)会对植物的生长和产量均产生一定的负效应。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不断升高的近地层O_3浓度已经威胁到世界粮食安全。O_3主要以干沉降的方式沉降到陆地生态系统,所以需要定量确定陆地生态系统中O_3通量、干沉降速率和不同沉降通道的沉降过程,预测其对植物的潜在影响。介绍了目前O_3干沉降的主要观测方法及其模拟模型,从4个方面(O_3通量和干沉降速率的季节变化、日变化、气象因子等对O_3干沉降的影响、不同O_3沉降通道的沉降过程)重点评述了不同陆地生态系统O_3干沉降观测和模拟的研究进展现状,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我国未来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中日合作建立的亚洲首个稻麦轮作开放式臭氧浓度升高(ozone-free air controlled enrichment,O3-FACE)平台,选取小麦品种(Tritcium aestivum)扬麦16为试材,研究了不同臭氧和氮肥水平下,小麦不同部位干物质量以及N、P、K质量分数的变化。结果表明,臭氧胁迫下,常氮水平小麦根、叶和穗干物质量以及根冠比与对照相比均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37.4%、17.4%、12.8%、29.8%,而增施氮肥后,小麦根叶穗及根冠比与常氮下相比均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60.5%、23.2%、10.7%、43.6%;常氮条件下,臭氧浓度升高明显降低N、P、K累积量及成熟期叶中N、P、K质量分数,降幅分别为10.93%、11.65%、7.64%、23.87%、14.81%、14.9%,而成熟期穗中N、P、K质量分数明显增加,增幅分别为6.15%、10.34%、13.12%,增施氮肥后,N、P、K累积量及小麦叶中N质量分数与常氮相比明显增加,增幅分别为15.58%、11.91%、9.00%、10.74%,叶中P、K质量分数也有所增加但增幅很小,而增施氮肥对其他部位的N、P、K质量分数影响不大。臭氧和氮肥对茎部干质量及N、P、K质量分数影响均不明显。总之,增施氮肥对小麦在臭氧胁迫下的生物量累积和养分累积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7.
Cu2+对普通小球藻的光合毒性:初始藻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Cu2+对普通小球藻的光合毒性以及初始藻密度对Cu2+光合毒性的影响,将初始密度为107mL-1的普通小球藻暴露于Cu2+的6个浓度(0、5、10、20、30和40μmol.L-1)中进行96 h的毒性暴露实验,在2、48和96 h分别利用叶绿素荧光仪(MAXI-Imaging-PAM)测定各项叶绿素荧光参数,同时,针对3个不同初始密度的普通小球藻(2×106、5×106和2×107mL-1),测定并比较了其暴露于0、20和40μmol.L-1的Cu2+12 h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不同初始藻密度的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初始藻密度为2×106mL-1时,20和40μmol.L-1Cu2+可完全抑制普通小球藻的光合作用;当初始藻密度增加到5×106和2×107mL-1时,40μmol.L-1Cu2+对普通小球藻的实际光合作用效率仅有约75%和25%的抑制。这表明初始藻密度越大,Cu2+的光合毒性越弱。但随着初始藻密度的增加,初始藻密度的变化对Cu2+光合毒性的影响减弱。初始藻密度为107mL-1时的毒性实验结果显示,暴露于20~40μmol.L-1Cu2+2 h后,普通小球藻的光合作用即受到抑制,且该抑制程度随Cu2+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并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有所缓解。随着Cu2+浓度的增加,最大量子产量(Fv/Fm)、实际量子产量(Yield)、相对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逐渐降低,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4)逐渐上升。研究结果表明,Cu2+对普通小球藻的光合作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机理可能为通过引起PSII系统反应中心的部分失活,导致PSII系统反应中心的开放比例减少,引起电子传递速率降低以及ATP和NADPH的合成减慢,从而使光合作用速率下降;初始藻密度对Cu2+的光合毒性大小有较大的影响,故在进行藻类的毒性实验时,也应关注初始藻密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采用臭氧氧化法对模拟废水中难生物降解的呋吗唑酮 (FTD)进行降解实验研究 ,藉助UV VIS ,IR ,1 H NMR谱图对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研究表明 ,pH值显著影响臭氧氧化的反应机理 :酸性条件下 ,臭氧以自身氧化为主 ,可迅速破坏FTD分子的共轭结构 ,但氧化不彻底 ;只有在强碱性条件下且保持臭氧氧化始终以·OH自由基反应为主时 ,方能高效地对FTD分子及中间体进行取代、开环、破坏和氧化 ,生成二氧化碳、水、无机氮及少量残余甲醛、草酸和低级脂肪酸 ,持续反应可完全矿化 .  相似文献   

19.
以黄花夹竹桃(Thevetia peruviana(Pers.)k.Schum.)和芒果(Mangifera indica L.)苗木为材料,研究4种臭氧(O3)体积分数[环境大气NF,φ(O3)=10×10-9~20×10-9;低体积分数处理E50,φ(O3)=50×10-9;中体积分数处理E100,φ(O3)=100×10-9;高体积分数处理E200,φ(O3)=200×10-9]下两种植物叶片膜脂过氧化程度、可溶性蛋白质质量分数、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和保护酶活性的变化情况,旨在揭示地表臭氧体积分数升高条件下2种植物生理代谢活动变化机理及响应规律。结果表明:随臭氧体积分数的增加,2种植物丙二醛含量和膜透性均逐渐上升,且与臭氧体积分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两种植物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低体积分数O3处理时两种植物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均逐渐下降,高φ(O3)处理后小幅回升;黄花夹竹桃可溶性糖质量分数逐渐下降,芒果先上升后下降;2种植物的POD活性均显著上升,但上升幅度有较大差异;2种植物的CAT活性均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研究表明,不同体积分数的臭氧暴露下,黄花夹竹桃和芒果均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芒果对臭氧表现出较强的抗性,黄花夹竹桃对臭氧较敏感。  相似文献   

20.
大气臭氧扩散采样方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乐恬  佟玉芹 《环境化学》1999,18(4):333-337
用扩散采样法,吸收空气中的O3,该方法测得的O3浓度对臭氧发生系统产生的O3浓度的相关系数为0.9895。该方法测得的空气中O3浓度与自动连续监测结果符合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