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2019~2020年不同下垫面集水区(农田集水区与复合集水区)径流及氮磷浓度的连续逐日定位监测,研究川中丘陵区不同下垫面集水区氮磷径流流失过程与强度,探讨下垫面对集水区氮磷径流流失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集水区的径流过程因下垫面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农田集水区内的水田和坑塘的拦蓄作用滞缓了汇流过程,而复合集水区中居民点、公路等不透水下垫面缩短了汇流时间,使得复合集水区的降雨径流量峰值更高,响应速度较农田集水区快12~25min,年径流深较农田集水区多28.1%;次降雨径流过程中磷浓度变化较氮更剧烈,浓度峰值出现时间较氮早约1.2h,在降雨后期磷浓度下降速度更快,降幅更大;复合集水区的氮磷平均事件浓度(EMC)、峰值浓度均高于农田集水区,且两集水区氮流失形态均以硝酸盐氮为主,占总氮的65.9%;磷流失以颗粒态为主,占总磷的67.5%;复合集水区的氮磷流失负荷分别是农田集水区的3.01和4.03倍,氮磷流失强度分别是农田集水区的1.88和2.51倍.因此,复合集水区内氮磷随径流流失的防控可能是未来川中丘陵区面源污染治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1997年在爱尔兰共和国进行了一项湖泊调查活动,本活动是确定并则绘临界负载的一个国家项目的一部分内容.共选取了200个湖泊作为调查的对象,约占湖泊总数的3.3‰.这个国家中的多数湖泊位于沿海岸带边缘的偏僻、高海拔、对酸具有敏感性的地区.在湖泊化学中来自海洋的物质的输入占据了主导地位.由于在大部分集水区中存在有机土壤,约有一半的湖泊中溶解有机碳(DOC)的含量大于5mg/L.在一半的湖泊中,非海洋硫酸盐的浓度处于背景水平上(<20μeq/L).在7‰的抽查湖泊(13个湖泊)中发现临界负载超量.但由于海盐和有机酸之间的相互干扰,对临界负载的计算仍存在着不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进行精确的估计,就需要借助于长期的湖泊与沉积化学.  相似文献   

3.
湖泊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周边地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但湖泊生态系统容易受人类活动影响,高原湖泊的生态系统较平原湖泊更为敏感.浮游植物作为湖泊中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其群落结构可以反映出湖泊水环境的变化.为了解典型高原湖泊洱海的浮游植物群落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于2021年对在洱海的13个点位开展逐月水质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监测.结果发现洱海水质较好、富营养化水平低,但浮游植物生物量较前几年明显偏高,这主要是由于下半年甲藻水华事件所造成的.通过分析优势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发现,甲藻暴发可能与有机质有关,低透明度及相对低温环境也有利于甲藻生长;蓝藻生物量主要受营养盐浓度和水温限制;低温季节硅藻优势度较高.这些结果揭示了在外源营养盐输入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有机质和气候变化可能对高原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造成更为强烈的影响,未来需要对这些环境条件变化投入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4.
湖泊水体中硫酸盐增高的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高原3个硫酸盐浓度差异的湖泊沉积物水界面硫的形态分布、扩散通量和碎屑有机硫通量等估算,揭示了湖泊水体硫酸盐增加以后的环境效应和自然反馈机制.研究认为:水体向沉积物内部扩散和界面硫酸盐还原作用是高硫酸盐浓度水体硫酸盐的主要清除作用,随硫酸盐浓度的增加,它在水体清除硫酸盐作用的贡献逐渐增大,而低硫酸盐含量湖泊水体生物同化吸收作用是水体硫酸盐的主要清除机制,它在硫酸盐浓度不同的水体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5.
纽约州Adirondack山区湖泊酸化问题是当年酸寸热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最近基于同一组数据的2项调查表明,Adirondack山区湖泊正经历一个长期而缓慢的从酸化恢复的过程。Syracuse大学的环境工程师Charlie Driscoll报告说Adrondack山区是美国对酸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环境磁学发展进程中与环境问题的相互联系,以及磁学在气候、土壤、湖泊、生物和环境污染领域的广泛应用。分析了环境磁学进一步发展的研究方向。指出环境磁学以解决环境问题为主要目标。环境磁学方法所具有的样品用量少,灵敏度高,简便快速,非破坏性,费用低等特点,为研究环境问题提供了新途径和新方法。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不断重视,利用环境磁学来追踪污染物的起源以及土壤,湖泊沉积物等物源将是环境磁学服务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环境面临新的挑战。在新形势下,结合本省实际,云南的环境科研应着重于超前做好环境规划和环境发展战略研究、环保实用技术研究、高原湖泊研究、自然保护及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山区经济研究、生态农业研究和乡镇企业环境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8.
武汉汉阳地区城市集水区尺度降雨径流污染过程与排放特征   总被引:33,自引:5,他引:28  
2005年4月至8月对武汉市汉阳地区十里铺集水区进行了8次径流污染过程的水量、水质研究.结果表明,城市集水区尺度径流污染过程是降雨径流对整个集水区地表、排水系统中累积污染物的冲刷、携带过程,受集水区累积污染物数量、污染物可冲刷性和降雨径流特征的共同影响.城市降雨径流中初期污染物浓度显著高于后期,污染物浓度的峰值提前于径流的峰值,具有明显的初期冲刷效应.8次监测结果的算术平均值,初期5 mm、10 mm和15 mm降雨径流中TSS的负荷分别占总负荷的48%、68%和78%.初期径流中TSS的负荷与晴天累积天数呈线性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前言碘是人类必须的元素,在体内甲状腺对碘的浓缩,起了重要的作用。大家知道,大陆的内陆和山地等,碘浓度低的区域甲状腺肿的发病率很高,为此,对环境  相似文献   

10.
次降雨过程中不同土地利用配置对径流中氮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天然次降雨过程中土地利用配置对径流氮流失的影响,本研究以重庆市忠县石盘丘小流域两个不同土地利用配置的A、B子集水区为研究对象,对集水区出口径流量和氮素进行监测.A集水区为农林水复合配置模式,B集水区为传统农业配置模式,利用EMC评估次降雨过程径流中氮的平均浓度,分析次降雨过程中不同土地利用配置对径流氮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次降雨径流氮流失过程中,B集水区的TN浓度(1.37~15.17 mg·L-1)>A集水区(0.84~9.28 mg·L-1);A集水区第一次峰值占第二次峰值的比值62%远小于B集水区的97%;A集水区的平均可溶性总氮/总氮(DN/TN)为69%,B集水区的平均可溶性总氮/总氮(DN/TN)为75%,A集水区的平均硝态氮/可溶性总氮(NN/DN)为67%,B集水区的平均硝态氮/可溶性总氮(NN/DN)为80%.不同土地利用配置对氮流失的影响显著,与B集水区相比,A集水区能有效减少氮的流失,明显消减第一次TN峰值,减少DN和NN的养分占比.本研究为三峡库区小流域面源污染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效应区域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通过分析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相关指标的区域差异性,发现在相同营养物质条件下,浮游藻类生物量却有所差异,说明不同区域浮游藻类对营养物质总氮(TN)和总磷(TP)的利用效率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利用SPSS中的曲线估计功能,分析我国不同湖泊区域lg Chl-a分别与lg TN和lg TP的线性方程,通过比较线性方程的斜率分析不同湖泊区域浮游藻类对营养物质TN和TP的利用效率,蒙新高原、云贵高原、东北平原-山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及华北平原,lg Chl-a与lg TP线性方程的斜率由高到低依次为1.002、0.817、0.761、0.545、0.250.lg Chl-a与lg TN线性方程的斜率由高到低依次为1.401、1.058、0.447、0.239、0.099,分别为长江中下游平原、云贵高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山地及蒙新高原.由此可见,东北平原-山地和蒙新高原TP对浮游藻类生长的影响大于TN,而在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云贵高原,TN对浮游藻类生长的影响大于TP.另一方面,通过分析浮游藻类生物量与水体透明度之间的相关性,阐明藻类生长繁殖对不同区域湖泊水体透明度影响的区域差异性,结果表明,湖泊中浮游藻类生长繁殖对水体透明度影响最大的是云贵高原,其次是东北平原-山地、蒙新高原和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水体透明度与浮游藻类生物量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澳门南湾湖钻孔沉积物中烷基酚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烷基酚具有环境生物体雌激素效应.澳门南湾人工湖钻孔沉积物中壬基酚的浓度垂直分布在河口沉积环境时期(1970s~1980s)为2.17~5.91μg/g(平均3.66μg/g),在湖泊沉积环境时期(1990s)为0.69~3.04μg/g(平均2.08μg/g);辛基酚浓度分布范围在湖泊沉积环境初期(1990s早期)与河口环境类似,浓度范围为14.33~39.11ng/g(平均20.59ng/g),随后浓度大幅度降低,浓度范围为2.58~6.52ng/g(平均4.25ng/g).河口环境中的烷基酚来源包括珠江三角洲上游水系来源和澳门本地来源,而湖泊环境中则只有澳门本地来源,导致河口沉积环境中烷基酚的污染程度明显重于湖泊沉积环境.烷基酚在钻孔沉积物剖面中的分布规律与区域经济发展及城市废水处理的进程都有一定的关系,同时,沉积过程中上覆泥层中烷基酚具有向填海砂层迁移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环境问题的流域性 流域是地球表面相对独立和完整的自然系统,是河流湖泊等水系的集水区域.流域以水为纽带,将上下游、左右岸、源头与河口连接为一个整体.大河流域孕育了不同的人类文明,人类文明史也是人与自然、人与河流相互作用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太湖山地强降雨事件中不同水体的氮磷负荷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季暴雨洪水是太湖山区氮磷营养盐流失的主要载体,对强降雨事件中的不同水体农业养分负荷的观测和分析,将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农业非点源污染。在台风“麦莎”期间,选择典型山区流域对台风降雨径流过程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太湖山地短时强降水事件中,地下径流约占总径流的51%,而对无机氮径流负荷的贡献在80%以上;可溶性总磷在河道径流中的浓度低于在地下水和地表径流中的浓度,显示可溶性磷在汇流过程中被截留,说明可溶性磷的迁移具有流域尺度的迟滞特征。  相似文献   

15.
夏季暴雨洪水是太湖山区氮磷营养盐流失的主要载体,对强降雨事件中的不同水体农业养分负荷的观测和分析,将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农业非点源污染。在台风“麦莎”期间,选择典型山区流域对台风降雨径流过程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太湖山地短时强降水事件中,地下径流约占总径流的51%,而对无机氮径流负荷的贡献在80%以上;可溶性总磷在河道径流中的浓度低于在地下水和地表径流中的浓度,显示可溶性磷在汇流过程中被截留,说明可溶性磷的迁移具有流域尺度的迟滞特征。  相似文献   

16.
雄伟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中段紧密连结着中国的西藏自治区与友好邻邦尼泊尔王国,它汇集着珠穆朗玛(海拔8848.13m)、马卡鲁(海拔8463m)、安那普鲁(海拔8078m)等世界著名高峰,其高峻的山势、壮丽的景色,成为国际上主要的登山活动场所和旅游胜地。世世代代居住在喜马拉雅山区的人民,长期从事着传统的农牧业生产,在山地资源的开发及环境整治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有益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随着近些年来登山旅游事业的蓬勃兴起以及山区人口的增长,人类活动对山地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影响愈趋增强。一些山区的部分自然资源遭破坏,环境遭到严重污染或已经呈现不良的生态变化,自然灾害亦趋加剧和频繁。因此,如何合理开发与管理山地资源(包括旅游资源)、努力保护其生态环境与改善山区居民的生活水平,便成为该山区日益突出的重要问题。然而,这种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各地的表现形式与程度是很不相同的,尤其是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  相似文献   

17.
硅藻在水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具有分布广泛、繁殖周期短、对环境变化反应敏感等特点,被广泛用于水体质量监测. 为建立适用于我国水体生态评价的硅藻指数,2017年8月—2018年8月调查了长江下游主要湖泊和青弋江水系的着生硅藻群落结构及环境特征,使用Speraman相关分析研究硅藻指数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使用箱形图分析硅藻指数的适用性. 结果表明:①通过研究长江下游主要湖泊和青弋江水系硅藻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确定了114种硅藻对水体TP、TN和CODMn浓度变化的最优值和耐受值及环境指示,建立了一个适用于青弋江和长江下游湖泊水体环境评价的综合硅藻指数(comprehensive diatom index, CDI). ②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无论在河流水体还是在湖泊水体中,CDI与TP、CODMn、TSP和TN的浓度均呈显著相关. ③箱形图结果显示,CDI在河流和湖泊中均呈现随水质梯度增加而变大的趋势,说明CDI可以很好地反映水体的环境质量. 研究显示,使用CDI评价长江下游湖泊及青弋江水系水体质量,得到较好的结果,是一种评价水体质量较好的生物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8.
凯恩戈姆(Cairngorm)山区具有突出的自然保护特色,其地貌学,林地和山区(高山)环境重要性,具有国内和国际意义,这里的气候独特,受海洋性和大陆性的共同影响,而且其高山地带反映出类似极地的特征,并以其极地高山植物群落,物种,地貌学过程和土壤而引入注目,生境的变化包括一系列近乎自然和半自然的状态,从谷底软泥地和松林,到过渡性的矮灌木石南灌丛和高山草地,最后到多石的烯矮植物区,这些生境集中的现现于一套地貌学特征里,对研究英国山地形成的成因具有不同寻常的价值,人类的一系列活动已经在区域尺度上对该山区地带产生了显著影响,并造成了环境质量的整体下降,目前借助一系列保护设计,采取了各种法定的和志愿性的措施,以缓和这些影响并促进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全球性的影响,特别是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对于山区可能具有更大,更为广泛的潜在作用,但局地性的管理措施无法对此进行控制,目前正在开展或计划开展的研究是对未来的变化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19.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44(6):35-42
湖泊蓝藻水华期间,水体无机氮缺乏,有机氮的循环转化能为浮游植物提供重要的氮素补充,而藻华频发的中国东部湖泊有机氮浓度的时空特征和影响因素尚不明确。该文基于区域划分系统分析了中国东部84个湖泊有机氮浓度特征和影响因素,并对比分析了区域典型湖泊鄱阳湖、太湖有机氮浓度的长期变化。结果表明,调查湖泊枯水期有机氮浓度为0.08~3.30 mg/L,均值为(0.85±0.46) mg/L,占总氮比例为8.01%~99.45%,均值为(64.67±22.72)%;丰水期有机氮浓度为0.05~1.47 mg/L,均值为(0.68±0.42) mg/L,占总氮比例为9.15%~93.39%,均值为(59.12±20.77)%。有机氮浓度均值呈现枯水期"西高东低"而丰水期"西低东高"的特征,即枯水期长江(宜昌-望江段)流域湖泊长江(望江-入海口段)流域湖泊淮河流域湖泊,而丰水期与之相反。从有机氮占总氮比例的季节特征来看,长江(宜昌-望江段)流域和淮河流域湖泊多数呈现枯水期高于丰水期,而长江(望江-入海口段)流域湖泊多数呈现枯水期低于丰水期。湖泊藻生物量、悬浮物浓度对湖泊有机氮浓度的影响呈现季节和区域性差异,区域典型湖泊鄱阳湖有机氮浓度主要受悬浮物浓度影响,而太湖有机氮浓度主要受藻生物量影响,受悬浮物浓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0.
四川西部山区土壤和大气有机氯污染物的区域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长距离传输和边远山区POPs的区域分布与来源,于2005年10月—2008年4月在四川西部山区的卧龙自然保护区内沿巴朗山迎风坡1个海拔梯度(1 242~4 475 m)采集表层土壤和大气被动采样样品.对色谱-高分辨质谱(GC-HRMS)的数据分析表明,在卧龙山区2 800 m以上的高海拔地区,土壤和大气中HCB,HCHs和DDTs具有浓度低、分布均匀的特点,这可归因于大气长距离传输的贡献;在有人居住和活动的地区,也观测到HCHs和DDTs的浓度异常和污染情况.通过对有机氯污染物浓度水平、相对化学组成、浓度空间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等情况的综合分析,可以区分大气长距离传输和局地污染源排放2种源贡献.大气被动采样技术能够提供边远山区有机氯污染物大气浓度水平和时空分布的信息. 结合大气和土壤的现场数据,可以综合观测和表征山区环境有机氯污染物的浓度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