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串联式氨解脱离子交换法处理味精等电点废母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丽  顾晓彬 《环境工程》1998,16(1):7-10
提出了一种味精生产污染物控制新技术。采用四只串联的离子交换柱连续、交替吸附味精生产等电点废母液中残留的谷氨酸,通氨洗脱树脂吸附的谷氨酸,回收谷氨酸生产味精。这一技术可使味精得率提高45%,污染物CODCr排放量减少256%。  相似文献   

2.
我国年产味精40多万吨,每年从污水中排放的干固物七八十万吨,不仅污染了环境,还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本文以味精等电母液为处理对象,将其蒸发浓缩处理并从母液中二次提取谷氨酸和硫酸铵,最终浓缩母液固体发酵生产活性蛋白饲料,实现无废弃物排放,清洁生产。一、味精谷氨酸生产原料利用率不到一半以淀粉为原料年产1万吨味精其物料平衡如下表(参照味精工业手册):由上表可看出年产1万吨味精谷氨酸生产消耗3060984吨物料,在制糖过程中产生384吨滤渣,在发酵过程中逸出2414t/a二氧化碳气体,制得谷氨酸悦度90P/c)8960吨(按等电一…  相似文献   

3.
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阐述味精废水深度综合利用的技术特征和工程方案。利用味精废水回收菌体蛋白、谷氨酸及生产氨基酸复合肥料.并实现清洁生产。  相似文献   

4.
一、目前的味精生产工艺味精——谷氨酸钠生产的通用方法是锌盐沉淀法。由于锌已被列入有害元素行列,如何消除锌盐污染成了味精生产无害化的课题。目前味精工业生产大都以淀粉为原料,由微生物发酵制取中间品——“发酵液”。发酵液主要成份是谷氨酸铵,继而进一步加工得到产品谷氨酸钠——味精。后继加工方法较多,但通用方法是锌盐沉淀法。该法工艺简单,效率较高,达80~85%,但它使用的沉淀剂硫酸锌,不仅价格高,而且带来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5.
味精废水厌氧处理稳态运行的控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就目前较难处理的高浓度味精废水用厌氧法进行了稳态运行的控制研究。在中温条件下,获得了高浓度味精废水高效稳态运行的控制参数。COD去除率可达70%以上,产气量可达10.5m~3/m~3·d,其中甲烷含量占58%以上。表明高浓度(谷氨酸)味精废水进行厌氧处理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味精的主要成份是谷氨酸钠,成人每人每天摄入的味精量超过6克,血液中的谷氨酸含量就大大升高,它可能减少人体对二价阳离子钙和锌的利用,短期引起头痛、恶心、心跳加快,还可能对生殖系统产生影响。味精不耐高温,若超过100℃时就可能生成有毒的焦谷酸钠,影响健康,味精适宜在80℃左右使用。不能长时间炒、烤、炸、煮、烧。一般宜在菜肴起钢前再放味精。食用味精不能过量,还要注意火候@寒星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味精的清洁生产工艺,新工艺可使谷氨酸提取率由现在的75~80%(一次冷冻等电法)提高到90%以上;废水菌体蛋白回收作饲料蛋白;高浓度有机废水用浓缩方法处理,处理后的“废水”清澈,干净,可作为生产用水,形成生产用水闭路循环,浓缩处理的浆液固化制作成有机-无机复合肥.解决了味精生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两大问题.  相似文献   

8.
前言以山芋干为原料,用等电离交法生产味精,产生大量的酸性(pH1)和硷性(pH10)废水,两者比例约为2:1。混合后,其COD_(er)为10,000~30,000毫克/升。废水中除含有大量短杆菌体外,尚有溶解性的谷氨酸、残糖、粗脂肪和氨氮等物质。关于味精废水的处理,国外Renaud曾将提取了谷氨酸和赖氨酸后的发酵母液蒸发,盐结晶析出,用离心法把肥料从高蛋白质母液中分离出来,并提出把高蛋白质母液用作瘤胃微  相似文献   

9.
味精是一种高级调味品,它能提高烹调风味,促进食欲,帮助消化。同时又是一种营养品,它的主要成份是谷氨酸(以谷氨酸纳形式存在)。谷氨酸是氨基酸的一种,是蛋白质的最终分解产物,可以直  相似文献   

10.
味精生产废水综合治理及资源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提出采用化学絮凝、沉降方法除去味精发酵醪液菌体,清液采用浓缩—连续等电点法提取谷氨酸。采用新工艺后,菌体可回收作蛋白饲料,谷氨酸提取率由现在的75%—78%提高至85%,废水量减少一半以上,采用蒸发浓缩处理,回收作有机复合肥,根本解决了味精废水污染环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无机改性膨润土预处理味精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无机化合物活化膨润土合成无机改性膨润土,并将其用于味精废水预处理,回收废水中的有机物。系统地研究了改性剂的种类与用量、絮凝剂的种类以及无机改性膨润土的用量对去除味精废水CODCr及谷氨酸菌体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该处理法对味精废水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利用7 5mg g的改性剂Na2CO3和K2HPO4可合成具有较高处理效果的无机改性膨润土,它与20mg L聚丙烯酸钠联合处理高浓度味精废水,CODCr和谷氨酸菌体的去除率可达58 2%和87 6%,同时回收的沉淀物中粗蛋白质量分数达0 468。   相似文献   

12.
味精生产的污染排放分析与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北地区某味精生产厂为例,对味精生产从水体、大气、固废三个方面进行了污染分析。通过对污水处理和大气污染治理的系统控制以及对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研究,结果表明,味精生产中污染排放能够达到国家的相关标准。  相似文献   

13.
SBR法处理味精废水脱氮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味精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有机物及氨氮含量较高,一直影响味精行业废水处理达标排放。文章采用SBR法对某企业味精废水进行处理,通过连续多周期的DO、pH、COD、NH3-N、NO3--N和TN跟踪研究,分析得到了该反应工艺的主要脱氮机理,确定该工艺在曝气反应阶段存在明显的同步好氧硝化反硝化。连续20个周期的进出水NH3-N与COD监测结果表明,该反应工艺能稳定运行并保证NH3-N和COD的脱除率分别达到98.9%和90%以上,出水NH3-N和COD分别稳定在5mg/L和100mg/L以下,远远低于国家味精行业废水排放标准。该研究表明此工艺具有很强的废水处理稳定性,可以在整个味精行业推广,并提出了在提高进水负荷、取消静置反硝化及缩短曝气反应时间上进一步优化SBR水处理工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谷氨酸在食品、医药、日化等方面用途广泛。但是目前,检测谷氨酸的方法存在种种缺陷而不够理想。因此,一种快速检测谷氨酸的方法很重要。文章以谷氨酸为模板,邻氨基酚为功能单体。铁氰化钾为印迹电极和底液间的探针,利用循环伏安法成功制备了谷氨酸分子印迹聚合物传感器。并优化了其反应条件(pH=5.5,t=20℃,单体:模板=2.2:1,聚合时间25圈,洗脱时间=2 min,洗脱材料:硫酸)。制备的谷氨酸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91%~3.39%。线性范围0.5 mmol/L~3.0 mmol/L。对实际样品进行检测,其加标回收率为87%~110%。连续洗脱32次之后电极衰减到30%以上。与其他方法进行比较,该方法有检测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操作简便,为连续检测谷氨酸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膜分离技术处理高浓度味精废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膜分离技术,将高浓度味精废水分离为数量不等的滤过水和浓缩水,浓缩水可再次开发利用,滤过水可直接进行生化处理,使外排废水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相似文献   

16.
水解酸化-SBR工艺处理味精废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严进 《环境工程》2006,24(6):29-30
利用水解酸化-SBR工艺对味精废水处理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水解酸化水力停留时间为8h、SBR反应时间为6h、水温为20~25℃的条件下,CODCr和NH3-N的去除率均达92%以上。表明以水解酸化作为预处理可有效提高味精废水的可生化性,提高整个工艺的CODCr和NH3-N去除率。  相似文献   

17.
味精废水处理工艺设计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许玉东 《环境工程》2002,20(3):18-20
介绍了味精废水处理工艺设计实例。工程实践表明 ,味精废水在回收菌体蛋白预处理后 ,采用两相UBF SBR处理工艺是行之有效的。该处理技术先进 ,出水可达到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8.
味精生产废水絮凝沉淀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聚合硫酸铁作为絮凝剂,羧甲基纤维素钠和壳聚糖作为助凝剂,进行了味精生产废水絮凝实验研究,确定了影响其工艺条件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采用聚合硫酸铁作为处理味精离交尾液的絮凝剂,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作为助凝剂,pH值的适应范围广(pH值5—10),在适宜的条件下,COD去除率达45.4%。采用聚合硫酸铁作为絮凝剂,羧甲基纤维素钠作为助凝剂去除味精离交尾液中的COD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活性炭动态吸附处理味精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颗粒状活性炭,动态吸附处理味废水。对动态法的工艺条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实验。确定该法最佳工艺条件:PH=4.50 ̄5.00、吸附等温方式q=19.6c^0.468、每千克活性炭可处理废水60L ̄80L,采用20%硫酸溶液对活性炭再生,浸泡时间3h ̄4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