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对个人物品、内部网络、建筑物通道、Internet乃至电子商务的安全性的要求日趋严格,对于身份认证技术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紧迫,生物识别技术即是安全和便捷的身份识别方法.在众多生物识别方案中,有指纹识别、面像识别、虹膜识别、掌形识别、步态识别等多种识别方式,这些识别人的身份的方式仅停留在观察人的生物特征的“表象“上,安全系数较低.伴随着市场需求的加大,以及科研人员的努力,第二代生物识别方式正逐步登上历史舞台,手指静脉识别认证系统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技术.……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安全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安全理念的迅速更新,人体生物识别技术在信息安全与身份认证领域的应用正方兴未艾,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国际通行的信息安全等级的技术标准中,已将人体生物特征认证确定为高级别的信息安全系统采用的身份认证技术.业界普遍认为,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正在逐步取代传统身份认证技术,而作为人体生物识别技术的尖端代表虹膜识别技术更以其高精确、高惟一可靠性而越来越扮演着独领风骚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一、生物识别技术概述 安全性是许多系统和场所首要考虑的问题.传统的识别系统的身份验证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例如密码被忘记、被窃取、被破解、证件被伪造、盗用和不正当的转借、钥匙遗失、被盗取、被非法配制等.问题的根本是由于这些传统的身份认证技术并不是真正的对人本身的认证,而只是对密码或某种其他物品的认证.而生物识别技术认是人本身的定,由于每个人的生物特征具有与其他人不同的唯一性,在一定时期内不变的稳定性,不易伪造和假冒,无需记住复杂的密码,也不需随身携带钥匙、智能卡之类的东西.所以生物识别技术进行身份认定,安全、可靠、准确、方便.  相似文献   

4.
一、门禁应用是生物识别最主要的应用领域之一 身份认证技术是门禁系统发展的基础,目前按照所使用的身份依据的不同,现有的身份识别技术主要可分为三大类: 一是你能知道的事物.这类识别其代表性技术为口令,这类技术的特点是使用时要依靠用户的记忆.这类技术是当前最熟知的识别方式,但也是最昂贵的识别方式之一,且所有普通人能够记住的口令都可以在短时间内被黑客破解,被认为安全性最低.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科学技术的日趋成熟,生物识别技术在越来越多的场合得到了应用。与传统的身份认证方法相比,生物识别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人的生物特征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无法复制和假冒。传统的身份认证方法可能出现密码与他人重复,但生物特征却肯定是不同的,而且几乎终生不变;此外,生物特征本来就是人自身的,能够随身携带,不会出现卡片丢失、被盗、被复制,密码遗  相似文献   

6.
生物识别和RFID作为两种新兴的智能识别技术有着各自的优势,生物识别依据人体自身的生理特征对人的身份进行识别,具有高安全性和惟一性的显著特点,在对人的身份认证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RFID无需接触和人工干预,在物品的管理上有独到的优势。将生物识别和RFID技术结合将极大的加强“人和物”的安全管理,有非常大的市场应用空间。[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利用人体的生理特征对人的身份进行认证的一种技术.它通过提取人体某些生理特征,并对其中所含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描述和辨认,从而确定特征所有人的身份.由于生物识别技术独特的优势,将其合理有效地应用到社会治安动态防范系统中,已成为当前公安工作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8.
人脸识别发展新趋势——"三化两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技术和识别技术的快速进步,基于生物特征识别(简称"生物识别")的身份识别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很多领域都有了应用,越来越显示出它巨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在今后数年内生物识别将成为信息产业最为重要的技术革命,随着生物识别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识别也将成为未来身份识别的重要方式.人脸识别以其显著的技术优势必将成为一种极具潜力的生物识别方式.  相似文献   

9.
正一、"十四五"期间,人脸识别市场发展环境剖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和社会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在人类社会向信息化和智能化高度发展的趋势下,利用人体的生物特征如人脸、虹膜、掌纹、指纹等进行身份智能识别已经成为个人身份认证的重要方式。基于现代社会和生物学特性识别的身份认证技术已逐渐发展成为了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多个相关科学和技术应用领域的一项研究和发展热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技术挑战,讨论了基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个人身份认证管理产品的发展趋势.非接触式设计将会保证产品在公共卫生与个人接受程度方面的要求,多模态技术为提高系统的高安全性与防伪能力提供了技术保障,基于网络化的身份识别与管理体系将会大大提高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商业前景,融合以上三类特征的产品将会代表未来生物特征识别产品市场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利用人体的生理特征对人的身份进行认证的一种技术。它通过提取人体某些生理特征,并对其中所含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描述和辨认,从而确定特征所有人的身份。由于生物识别技术独特的优势,将其合理有效地应用到社会治安动态防范系统中,已成为当前公安工作的迫切需要。[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一种好的生物识别技术应具备的特点   安全性是许多系统和场所首要考虑的问题.传统的识别系统身份验证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例如密码被忘记、被窃取、被破解、证件被伪造、盗用和不正当的转借、钥匙遗失、被盗取、被非法配制等.问题的根本是由于这些传统的身份认证技术并不是真正的对人本身的认证,而只是对密码等附属物品的认证.……  相似文献   

13.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因其便携性、准确性、唯一性等诸多特点,一直是身份认证行业的热点之一,具备极大的商业价值.生物特征识别行业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逐步发展壮大;新的细分市场、新的技术和新的应用方向不断涌现,生物特征识别行业已经进入了-个全新的阶段.就此,<中国安防>杂志对北京海鑫科金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北京海鑫科金)副总经理张进博士进行专访.  相似文献   

14.
白石 《安防科技》2003,(1):36-37
不少人都有过这样或那样的尴尬经历:在丢失了身份证或密码之后,而对ATM机束手无策;而现在,利用生物认证技术就可以解决传统认证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让人们忘掉那些令人讨厌的密码与口令。 1 生物特征识别全观察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利用人类自身的生理或行为特征进行身份认定的一种技术。 生物特征的特点是人各有异、终生不变(几乎)、随身携带。这些身体特征包括指纹、虹膜、掌纹、面相、声音、视网膜和DNA等人体的生理特征,以及签名的动作、行走的步态、击打  相似文献   

15.
虹膜识别技术是新兴的人体生物特征认证技术,是各种生物认证技术中最精确、最友善的.虹膜识别技术以其高精确度、非侵犯性等优点得到了快速发展,被广泛认为是最有前途的生物认证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技术挑战,讨论了基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个人身份认证管理产品的发展趋势。非接触式设计将会保证产品在公共卫生与个人接受程度方面的要求,多模态技术为提高系统的高安全性与防伪能力提供了技术保障。基于网络化的身份识别与管理体系将会大大提高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商业前景,融合以上三类特征的产品将会代表未来生物特征识别产品市场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各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在全球信息化、网络化的大背景下,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应用面越来越广,深度愈来愈深.作为国内生物特征识别领域的佼佼者长春鸿达始终坚持致力于发展生物识别产业,以先进的技术推动中国相关产业的互荣与发展.目前,鸿达在国内人口管理信息系统产品领域独占鳌头,已经与国内众多优秀身份认证相关企业以及五金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并凭借鸿达卓越的研发能力、成本优势与服务优势,为鸿达合作伙伴提供生物识别模块产品和最佳的服务平台. 长春鸿达高新技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欣接受本刊专访时表示,目前生物特征识别产业虽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发展瓶颈与障碍,行业产品标准不一、产品质量相差大、成本较高、市场接受度低等都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生物识别领域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1 引言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指基于一种或几种人体本身的生理特征或行为特征进行身份识别,该项技术已经成为加强信息和系统安全、准确识别人员身份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近些年来,其应用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例如,多国采用了加入生物特征的电子护照、身份证等证件),使得各国研发人员对该项技术青睐有加,在完善和加强现有技术的同时,研发出多种新型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机器学习技术的深度应用和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人脸识别技术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人脸识别技术广泛应用于安防、金融、交通、教育、医疗、电子商务等场景。人脸识别技术凭借无感非接触式采集等独特优势,使得其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方面的应用前景越发广阔。一、人脸识别技术发展现状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与其他生物特征识别方式(指纹识别、静脉识别、虹膜识别等)相比,人脸识别具有自然性、不被察  相似文献   

20.
生物识别产品具有技术先进、安全性高、身份确认惟一等特点,目前正越来越多的集成应用在安防门禁系统中.将生物识别技术应用于门禁系统,完全不同于将传统RFID技术运用于门禁系统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