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渗沥液的产生、水质特征.根据国内垃圾填埋场渗沥液处理现状及渗沥液处理采用的工艺,对生物法处理渗沥液和反渗透(RO)处理渗沥液两种方法进行探讨.提出了反渗透法作为渗沥液处理主体工艺的优势.得出反渗透法可用性更高,处理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垃圾渗沥液调节池的出水工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证调节所需的容积,垃圾渗沥液调节池一般占地面积和池深均较大,如何将调节池内的渗沥液输送至渗沥液处理设施是工程实践中经常面对的问题.本文在对各种垃圾渗沥液调节池出水工艺进行介绍、分析和对比的基础上,对渗沥液调节池的出水工艺的选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其他     
95%,出水水质满足国家污水排放标准。从我国现有国情来看,这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分散型高浓度生活污水净化装置。图5表4参6X799.5 9703065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沥液处理的工艺技术/宋军(南京市环保工程公司)//上海环境科学/上海市环保局一1997,16(l)一41一43 环信X一100 介绍了南京市水阁垃圾填埋场渗沥液的水质现状和变化趋势以及处理工艺和技术措施。讨论硝化、反硝化等工艺条件。结论认为垃圾填埋场渗沥液水质随场龄增长而变化,适当放大设计规模有利于后期正常运行;整个污水处理构筑物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与半埋式以便保温;对氨氮的处理必…  相似文献   

4.
随着垃圾焚烧项目的不断增加,其渗沥液的处理技术受到国内外环保界的广泛关注。由于我国生活垃圾渗沥液成分与国外区别较大,故国外成熟的渗沥液处理技术不太适合我国国情,通过介绍几种新型的处理方法,以期得到运行稳定、投资节省的渗沥液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5.
垃圾填埋场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渗沥液,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引起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等严重的二次污染。通过高安屯卫生填埋场的实际运行情况,系统介绍该场的渗沥液处理工艺和处理效果,指出了生化加膜法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将生活垃圾焚烧厂从整体到局部分为场站-工艺-单元三个层次,通过现场调查,获取了北京市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在2009~2011年不同层次耗能排污数据。分析表明,在焚烧工艺中焚烧单元处理单位垃圾的电耗达到60.83kW·h,余热发电单元水耗最大,尾气处理单元的电耗和水耗相对较小。不同场站在处理单位垃圾时烟气和炉渣产量比较接近,但飞灰排放差异较大,在2.92~24.78kg/t垃圾之间。渗沥液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水质相对稳定,MBR单元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好,但其耗电量较大,占渗沥液处理工艺总耗电量的87.55%。焚烧工艺发电最优值为423.77kW·h/t垃圾,产生的电能除满足自身需求外,还剩余1.8×108kW·h的电能,可用于渗沥液处理工艺或输向场站外部。每吨渗沥液处理最多可产生中水0.962t,全北京市每年产生中水196456t/a,使用潜力大。  相似文献   

7.
将生活垃圾焚烧厂从整体到局部分为场站-工艺-单元三个层次,通过现场调查,获取了北京市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在2009~2011年不同层次耗能排污数据。分析表明,在焚烧工艺中焚烧单元处理单位垃圾的电耗达到60.83 kW·h,余热发电单元水耗最大,尾气处理单元的电耗和水耗相对较小。不同场站在处理单位垃圾时烟气和炉渣产量比较接近,但飞灰排放差异较大,在2.92~24.78 kg/t垃圾之间。渗沥液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水质相对稳定,MBR单元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好,但其耗电量较大,占渗沥液处理工艺总耗电量的87.55%。焚烧工艺发电最优值为423.77 kW·h/t垃圾,产生的电能除满足自身需求外,还剩余1.8×108 kW·h的电能,可用于渗沥液处理工艺或输向场站外部。每吨渗沥液处理最多可产生中水0.962 t,全北京市每年产生中水196456 t/a,使用潜力大。  相似文献   

8.
双AO+MBR处理技术兼具生物处理和物理方法的优点,环境适应性强,可根据现场条件临时调整工艺,是一类非常有效的处理垃圾填埋渗沥液的技术。  相似文献   

9.
Fenton氧化法预处理并提高垃圾渗沥液可生化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Fenton氧化法对垃圾渗沥液进行预处理.基于响应面法研究了Fenton氧化法对垃圾渗沥液的处理效能,考察了初始pH值、H_2O_2投加量和[H_2O_2]/[Fe~(2+)]摩尔比对TOC去除率的影响,并拟合了TOC去除率与三因素之间的回归方程.同时,通过三维荧光和凝胶色谱比较了Fenton处理前后渗沥液的可生化性.结果发现,渗沥液中类富里酸等难降解有机物得到有效去除,B/C比从0.1左右升至0.25.研究表明,Fenton氧化法可有效改善垃圾渗沥液的可生化性,为后续生物处理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垃圾填埋场渗沥液中重金属的去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前,我国城市垃圾卫生填埋技术尚属初步应用阶段,对其渗沥液的处理技术研究也尚处于起步阶段.渗沥液中BOD_5/COD之比较高(随填埋场的“年龄”而异),因而可用生物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但由于渗沥液中不仅含有高浓度的COD,NH_4~+-N,也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离子.因而在进行生物处理之前,必须进行预处理以防治过量的重金属离子对生物处理过程的抑制作用,保证处理过程的正常运行.一、实验部份1.水质情况渗沥液水样取自杭州市天子岭垃圾填埋场集水池.其水质情况如表1所列.  相似文献   

11.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沥液处理的工艺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单介绍了城市生活垃圾填埋汤渗沥液的水质现状和变化趋势,以及渗沥液处理工艺。讨论了硝化,反硝化等工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情况。  相似文献   

12.
常州生活废弃物渗滤液处理提标扩能项目是执行GB 16889—2008《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中特别排放限值标准(对应本标准中的表3)的工程。工艺路线先进,其中渗沥液处理采用预处理(含水质均衡)+外置式MBR(两级生物脱氮)+纳滤NF/反渗透RO处理工艺,浓缩液处理采用领先的纳滤NF+低能耗机械蒸发工艺。  相似文献   

13.
蔺晓娟  张颂 《环境保护科学》2010,36(3):60-62,66
通过对国内外及沈阳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现状的分析,论述了沈阳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场地再利用的技术方法,并提出了垃圾填埋场绿化、稳定化的垃圾开采利用及将渗沥液经反渗透处理后的浓缩液回灌的方式,加速垃圾填埋场稳定化速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对于含有较高污染物浓度的垃圾渗沥液,采用生物处理+膜处理工艺可使COD和氨氮达标排放。合理、有效解决浓缩液和污泥的出路对渗沥液处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垃圾填埋场渗沥液排放标准的讨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垃圾填埋场渗沥液的来源,性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情况和国内对渗沥液的处理技术分析,根据目前处理渗沥液的技术水平,建议制定适当当前保护环境需要的行业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6.
垃圾渗沥液中氨氮的电化学氧化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目前国内外垃圾渗沥液处理中存在的问题,采用电化学氧化与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相结合,研究建立了对香港垃圾渗沥液的二步法处理工艺.本文着重探讨了电化学间接氧化去除渗沥液中氨氮的反应机制及主要影响因素,并通过实验找出了最佳的操作条件:入水初始 pH值为9.0;流速为0.01-0.10cm/s;CI加入量2000mg/L;电流密度 32.3mA/cm2.在此条件下,经过 6h电解后,UASB反应器出水中NH-N和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100%和87%.对该电化学氧化过程的运行成本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17.
采用超声辐照技术去除垃圾渗沥液中的有机污染物。研究了输入电功率、初始浓度、初始pH、曝气对垃圾渗沥液中COD的超声去除效果影响,探讨了垃圾渗沥液中有机物的超声去除主要是通过羟自由基的氧化反应,高温热解反应虽然存在,但贡献相对很小。超声去除垃圾渗沥液中COD的动力学模式不能简单用动力学原理来解释,一方面由于超声降解有机物的机理和垃圾渗沥液中有机物的种类都很复杂,另一方面由于基于K2Cr2O7法测定出的COD指标不能完全表征超声去除垃圾渗沥液中有机污染物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无锡市桃花山垃圾填埋场渗沥液预处理工程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耿震  蒋岚岚 《环境工程》2010,28(3):48-50
无锡市桃花山垃圾填埋场渗沥液预处理工程采用UASB+MBR处理工艺,其处理规模为800 m3/d。介绍了工程流程、设计特点及设计参数。该工程已投入实际运行。  相似文献   

19.
为找到适合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的工艺方法和最佳运行参数,分析了广东省某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系统的改造,采用组合式污水处理工艺,优化填埋场过滤技术.系统运行后,改造后的渗滤液处理系统出水水质稳定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要求.垃圾填埋场用过滤器过滤试验水,根据废物处理过滤器性能和组成,从经济可行性和技术可...  相似文献   

20.
调节渗沥液pH回灌对厌氧填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娟  詹爱平  冯斌 《环境科学》2010,31(10):2450-2506
通过2组模拟厌氧填埋试验,研究了经过40d模拟降雨后将原渗沥液直接回灌和将原渗沥液pH值调节为7.5后进行回灌对填埋气、渗沥液生化指标、渗沥液生物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降雨阶段,垃圾迅速酸化,出流渗沥液pH值迅速降低为5.21.将原渗沥液直接回灌,填埋层内酸化环境进一步恶化.调节渗沥液pH值为7.5后回灌,垃圾迅速进入产CH4阶段,第80d时CH4含量达到64.8%并形成良好的甲烷氛围,同时对有机物也有很好的去除效果,至170d时渗沥液BOD5、COD去除率分别为93.5%、89.1%,但回灌后期出流渗沥液可生化性变差.同时随着回灌的进行,渗沥液的生物毒性大大降低,四膜虫24h半致死渗沥液浓度由0.24%增长为3.2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