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于2008年5月采用D形网半定量采样法调查了连云港市5条河流7个点位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共获得67个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分类单元;其中,昆虫纲双翅目18属、蜻蜓目11属;软体动物24种;环节动物4科4属5种。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排序结果将7个样点分成高TN低DO、高电导率和低TN以及高DO和低电导率3组。Shannon-W iener多样性指数、生物指数和COD水质评价结果表明,多样性指数与生物指数和COD评价结果有较大差异,生物指数和COD评价结果较相似。综合评价结果为青口河的水质属于清洁;蔷薇河、淮沭新河、鲁兰河和新沭河属于轻污至中污。生物指数与TN极显著正相关(r=0.913,p=0.004),多样性指数与TN无相关性(r=0.257,p=0.578)。 相似文献
2.
2009年4月用D形网半定量采样法调查秦淮河上游25个点位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共获得63个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分类单元;其中,水生昆虫5目12科30属,软体动物9科11属19种,寡毛纲2科7属9种。结果表明,生物指数(Biotic Index,BI)比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评价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BI与ρ(TN)(r=0.44,p0.05)和ρ(NH3-N)(r=0.40,p0.05)之间显著相关,Shannon-Wiene多样性指数与ρ(TN)(r=-0.19,p0.05)和ρ(NH3-N)(r=0.44,p0.05)无显著性相关。生物评价表明秦淮河上游水质受到严重污染,句容地区的水质要优于南京。 相似文献
3.
4.
江苏地表水体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生物多样性状况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与水体水质和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关系密切,其受外界干扰后群落结构的变化趋势可以反映水体受污染的性质和程度。2008年,对江苏省主要饮用水源地,长江、京杭大运河等主要河流及太湖等重点湖泊开展底栖动物调查与评价研究,共设置调查点位154个。江苏主要饮用水源地底栖动物的物种数量为78种,主要河流发现底栖动物96种,主要湖泊底栖动物发现65种。从物种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看,主要湖泊的底栖生物多样性状况优于地表水源地和主要河流,丰富和较丰富所占比例合计达58%;主要河流的评价结果最差,丰富和较丰富所占比例合计仅达30.7%,存在11.3%物种多样性极贫乏的点位,且大部分水体底栖动物组成以耐污种为主,优势种为极耐污的霍甫水丝蚓,水质状况劣于饮用水源地和主要湖泊。 相似文献
5.
2010年4月调查了钱塘江中游区域29个样点的水环境特征和底栖动物。聚类排序将样点分为参照、农业和城镇3组,相似性分析表明不同组间底栖动物群落有显著差异(r=0.863,P=0.001)。环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表明,研究区域主要的环境胁迫是农业和城镇用地及其引起的水质变化,并能较好解释组间物种差异的关键环境胁迫因子为农业用地比例、城镇用地比例、溶解氧、总氮和平均底质得分(Rho=0.568,P=0.001)。底栖动物参数(总分类单元数、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BI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和k-优势度曲线显示农业和城镇组的生物完整性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且农业组较城镇组严重。 相似文献
6.
收集整理了2011—2021年辽宁省47个点位的水质理化监测数据和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定量监测数据,水质理化监测数据27 368个,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样本总量632个,定量监测数据3 180个。合计监测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4门9纲23目85科188属297种,以水生昆虫为主(226种),占总种类数的76.1%;其次为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和甲壳动物,分别占12.5%、7.1%和4.0%;扁形动物仅1种,占0.3%。采用累积百分位数法、直接引用法和专家经验法,修订了辽宁省85科188属(合计273个)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耐污值。其中,通过计算法得到耐污值135个,直接引用其他地区已建立的耐污值100个,根据专家经验确定耐污值38个。采用参照点位和受损点位的BI箱线图法对该研究和以往辽宁省建立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耐污值数据进行判别能力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计算法确定的耐污值能更好地反映不同环境梯度,其适应性好于仅仅通过专家经验法确定的耐污值。 相似文献
7.
基于风险管理方法,从质量管理体系和监测过程两个角度,梳理识别影响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数据质量的风险事件。通过专家问卷调查对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度评级,建立风险矩阵开展风险综合评价,并制定防控对策。结果共识别出24个风险事件,5个高风险事件,主要与专业技能有关;18个中风险事件,主要与标准规范执行力度和工作经验有关;1个低风险事件,与实验室标准化建设有关。从风险分布上看,高、中风险事件集中在样品采集过程,其次为样品鉴定过程。对此,提出应重点提升监测人员专业技能,全面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严格开展样品采集和样品鉴定质控检查,持续改进风险管理方法,形成识别与防控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8.
为支撑流域水生态目标的业务化管理,提高水生态监测和评价的可操作性,突破物种分类鉴定的技术瓶颈,以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为研究对象,在江苏省太湖流域布设120个采样点,于2013年1—3月、7—8月和10—11月开展3次监测。以最小干扰为参照状态,对涉及物种丰度、物种多度组成、耐污能力和摄食类群的72个候选指数进行分布范围、判别能力及相关性分析,结合指数获取的便利性及物种分类的难易程度,最终筛选出3个核心指数构成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完整性业务化评价指数,其中湖荡、河流和水库的指数为软体动物分类单元数、优势分类单元相对多度和BMWP指数,溪流的指数为ETO分类单元数、前三位优势分类单元相对多度和BMWP指数。经验证,业务化指数与环境梯度有较好的响应关系,且可操作性强,具备开展业务化应用的前景。但目前的流域水生态目标管理尚处于摸索阶段,技术体系还须在业务化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10.
11.
以设在民用住宅里的柴油发电机环境低频噪声对环境的影响为研究对象,就柴油发电机环境低频噪声对环境敏感点的影响进行监测,了解民用住宅里的柴油发电机环境噪声对环境的影响水平,参照我国的国家标准作环境影响评价,探讨民用住宅里的柴油发电机环境低频噪声对环境的污染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2.
基于内蒙古乌梁素湖区20个监测点5、7、9、11月的监测数据,分析水体中叶绿素a浓度时空变化情况。同时,分析水体中总氮、总磷、氨氮、硝酸盐氮、COD、p H、总有机碳与叶绿素a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叶绿素a浓度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少的趋势,而浓度峰值出现在7月下旬,低值出现在11月下旬。相关因素与叶绿素a的相关性呈复杂性,线性拟合结果显示,与COD没有明显相关性;与总有机碳呈弱负相关性,与p H呈负相关性;而与总磷、总氮、氨氮、硝酸盐氮呈正相关性。期望该研究为干旱区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控制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