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上海市城区典型居民住宅区PM2.5和PM10监测结果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上海市环境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网络中的一个城市居民住宅区监测点进行了为期一年的PM2.5和PM10的同步监测,监测结果表明:PM2.5和PM10日平均浓度之间的比值范围为0.194~0.889,月平均浓度之间的比值范围为0.420~0.667;冬季颗粒物中小粒径颗粒物PM2.5的比例较高,春季则较低;随着相对湿度的上升;颗粒物中小粒径颗粒物PM2.5的比例缓慢升高;比值变化的风向特征与监测点周围环境情况有关;PM2.5和PM10监测结果月均值之间和各月的日均值之间均线性相关,回归直线关系存在。  相似文献   

2.
TSP-PM10-PM2.5-2型中流量大气颗粒物采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自行开发并研制了TSP-PM10-PM2.5-2型中流量TSP、PM10、PM2.5大气颗粒物采集系统,是目前中国唯一可以采集TSP、PM10、PM2.5样品并提供足够的样品量进行大气颗粒物化学成分分析的中流量大气颗粒物采集器.该系统精心设计和加工的限流孔可以保持完全固定的流量,保证切割粒径的稳定,减小采样的误差并方便操作.该系统已经成功地应用于20多个城市和地区大气颗粒物的监测和研究中,为研究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状况和来源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和支持.  相似文献   

3.
库尔勒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库尔勒市PM 10、PM 2.5年均浓度超标现象,基于市区3个环境监测站2013—2017年的逐时观测数据,分析PM 10、PM 2.5污染特征、成因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13—2017年库尔勒市PM 10年均浓度变化较大且无明显趋势,PM 2.5年均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②季节尺度上,库尔勒市PM 10在每年2—5月呈现高浓度,PM 2.5高浓度期则为10月至翌年5月;③城郊的开发区站PM 10浓度最高,老城区的州政府站PM 2.5浓度最高,在PM 10和PM 2.5的高浓度期空间差异尤其显著;④PM 10与风速显著正相关,来自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风蚀沙尘颗粒物是库尔勒地区颗粒污染物的主要来源;⑤库尔勒市PM 10主要为外源输入,PM 2.5则以城市内源为主,相对湿度、风速、风向、温度等气象条件是影响大气颗粒物浓度及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PM10颗粒物采样器对比测试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参考了美国国家环保局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颗粒物监测仪器对比分析方法,有效地消除了时空对PM10采样器的影响。为颗粒物采样器的研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欧洲环境空气质量及清洁空气指令为基础,从标准限值、监测点位布设、监测方法等多个方面,对欧洲大气颗粒物标准及监测体系进行了综合阐述。由极限值、目标值、暴露浓度限值、评价上限和下限等构成的标准限值体系协同作用,将欧洲大气颗粒物浓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大气颗粒物监测点位布设方法遵循基本布设原则和最少点位数及AEI计算要求的详细规定;在颗粒物监测方法上,参比方法和等效方法并存,近年多种方法的应用情况也有所变化。通过对欧洲大气颗粒物标准及监测体系的综述,以期为中国大气颗粒物监测管理提供先进思路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青岛市区春夏季大气能见度与颗粒物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青岛市灰霾综合观测站2012年3月2日-2012年6月7日期间的监测数据,分析了青岛市区大气能见度与不同粒径颗粒物质量浓度的日变化特征,比较了各级别大气能见度下不同粒径颗粒物质量浓度及所占比例的相关性,研究了相对湿度对大气能见度和颗粒物质量浓度相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监测时段大气能见度与颗粒物质量浓度呈现较好的负相关,每天大气能见度最低值出现在早晨07:00--09:00;剔除相对湿度高于90%的前提下,PM2.5是影响大气能见度的主要因子,随着其在PM1o中所占比例上升,大气能见度级别不断下降,相关系数为-0.84;不同相对湿度区间下,PM2.5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最明显,其中,相对湿度为60% ~ 70%,大气能见度与颗粒物质量浓度之间的相关性最好.  相似文献   

7.
淮安市区大气中颗粒物PM_(10)、PM_(2.5)污染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淮安市大气颗粒物中PM10、PM2.5的监测与污染水平分析,得出了淮安市区PM10与PM2.5浓度呈冬秋季高,夏春季低的特征。PM2.5和PM10的比值范围在0.62~0.65之间,即PM2.5在PM10以下颗粒物中所占比例大约为63%。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乌鲁木齐市冬季采暖期间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通过采样和在线监测二种手段分析了2015年1~2月大气颗粒物样品,采用重量法分析颗粒物质量浓度,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采样期间乌鲁木齐市大气PM_(10) 和PM_(2.5)的日均质量浓度均超过了国家二级标准,颗粒物污染严重;PM_(10) 和PM_(2.5)存在显著相关性,PM_(2.5)和PM_(10) 浓度的比值均大于0.5,采暖期PM2.5对乌鲁木齐市大气颗粒物贡献显著。  相似文献   

9.
淮南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7月和2015年1月分别系统监测淮南市6个功能区夏、冬季大气颗粒物(TSP、PM10、PM2.5)质量浓度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采矿区和工业区污染较严重;采矿区主要受采煤、运输等人为活动的影响,工业区受工业排放影响较大,商业区主要以汽车尾气排放为主,居民区和文教区则以燃煤排放为主;夏季颗粒物浓度日变化趋势均呈现两边凸中间凹的特征,峰值分别出现在7:00和18:00,谷值出现在13:00左右,而冬季变化趋势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14年7月和2015年1月在淮南市不同功能区采集的大气颗粒物样品,分析其水溶性离子时空和粒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夏季和冬季粗、细粒子中总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均值分别为(13.45±4.53)μg/m3、(27.81±17.65)μg/m3和(12.87±8.37)μg/m3、(85.08±35.41)μg/m3。淮南市大气颗粒物中主要的水溶性离子为Ca2+、NO-3和SO2-4。冬季各功能区PM2.5中总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普遍高于夏季。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主要来源于土壤源、工业污染及二次转化,冬季二次污染源主要以流动源污染为主,而夏季流动源和固定源污染贡献接近。  相似文献   

11.
室外空气污染对成人呼吸系统健康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告在广州、武汉、兰州、重庆市 8所小学共 80 0 0余名学生父母患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症率受空气污染影响的分析结果。每个城市城区污染点的成人感冒咳嗽和咳痰、未感冒咳嗽和咳痰、支气管炎等病症的发生率均高于相应城市的郊区对照点 ,且男性比女性更高。呼吸系统的病症率与空气 PM1 0 、PM2 .5 污染呈正相关。调整了混杂因子的影响后 ,这种相关关系仍保持不变。结论是 :空气中 PM1 0 的污染与成人 (男女 )的感冒或未感冒时咳嗽、男性未感冒时咳痰、哮喘、支气管炎有明显正相关关系 ;空气 SO2 污染与成人 (男女 )感冒时咳嗽、咳痰呈显著正相关 ;空气中 NOx 污染对成人呼吸系统病症率的影响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2.
一次连续在线观测分析天津市细颗粒物污染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5年的5月17日—5月23日GR IMM(1.109#)谱分析仪在线观测结果考察天津市细颗粒物浓度和质量浓度特征。观测期间,天津市颗粒物数浓度平均值为1 124 cm-3,粒径分布为0.25μm~0.60μm,98.5%粒子的粒径0.65μm。同期PM10日均质量浓度值为204μg/m3,ρ(PM2.5)为104μg/m3,ρ(PM1.0)为82.9μg/m3。ρ(PM1.0)/ρ(PM2.5)超过80%,粒径1μm超细颗粒物为天津城市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13.
针对用定电位电解法SO2测定仪测定高负压排气管道中SO2时测定值偏低及无法测定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三五\"时期我国固定污染源监测体系在管理制度、监测技术、信息平台、业务体系方面均取得了积极进展。但随着排污许可制度的全面实施,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改全面完成,减污降碳全面提级,我国固定污染源监测体系面临着专项制度不完善、自行监测数据质量监管压力大、基层执法监测高需求与低能力矛盾突出、减污降碳监测体系有待系统设计等突出问题。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管理需求,建议:健全制度体系,研究制订《固定污染源监测管理办法》;完善技术体系和质控体系,加快快速、便携、智能化的污染源监测新技术体系及基于物联、信息技术的全流程、全链条质控体系的研究应用;优化业务体系,推动污染源执法监测与排污单位自行监测帮扶规范化和监测信息平台改造提升及应用。  相似文献   

15.
在克拉玛依市中心城区布设4个采样点,在供暖期和非供暖期分别同步采集4个点位大气中不同粒径的颗粒物,采用HPLC进行分析并计算2个采样期内PM_(10)和PM_(2.5)中多环芳烃(PAHs)的浓度和种类。结果表明:中心城区供暖期PM_(10)中PAHs浓度为56.19 ng/m3,PM_(2.5)中PAHs浓度为48.85 ng/m3;中心城区非供暖期PM_(10)中PAHs浓度为18.86 ng/m~3,PM_(2.5)中PAHs浓度为14.53 ng/m~3。不同采样期PM_(10)和PM_(2.5)中PAHs浓度变化趋势相同,均为供暖期明显大于非供暖期。中心城区供暖期大气颗粒物吸附的PAHs以4环以下的组份为主,非供暖期则是5~6环的高环数组份偏多。分析结果表明克拉玛依市中心城区供暖期颗粒物中PAHs来源于燃煤排放叠加机动车排放,与中心城区集中供热锅炉关系密切;非供暖期则是以机动车排放污染为主。  相似文献   

16.
Aerosol samples of PM10 and PM2.5 are collected in summertime at four monitoring sites in Guangzhou, China. The concentrations of organic and elemental carbons (OC/EC), inorganic ions, and elements in PM10 and PM2.5 are also quantified. Our study aims to: (1) characterize the particulate concentration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 species in urban atmosphere (2) identify the potential sources and estimate their apportion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PM2.5 (97.54 μg m−3) in Guangzhou significantly exceeds the National Ambient Air Quality Standard (NAAQS) 24-h average of 65 μg m−3. OC, EC, Sulfate, ammonium, K, V, Ni, Cu, Zn, Pb, As, Cd and Se are mainly in PM2.5 fraction of particles, while chloride, nitrate, Na, Mg, Al, Fe, Ca, Ti and Mn are mainly in PM2.5-10 fraction. The major components such as sulfate, OC and EC account for about 70–90% of the particulate mass. Enrichment factors (EF) for elements are calculated to indicate that elements of anthropogenic origins (Zn, Pb, As, Se, V, Ni, Cu and Cd) are highly enriched with respect to crustal composition (Al, Fe, Ca, Ti and Mn). Ambient and source data are used in the multi-variable linearly regression analysis for source identification and apportionment, indicating that major sources and their apportionments of ambient particulate aerosols in Guangzhou are vehicle exhaust by 38.4% and coal combustion by 26.0%, respetively.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乌鲁木齐市的PM10和TSP数据的对比分析,找出PM10在TSP中所占比率(分担率)在采暖季和非采暖季的变化范围,从而使过去采集的TSP数据与PM10数据有一定的可比性,保证监测数据的连续可比。  相似文献   

18.
鞍山市环境空气颗粒物中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研究了鞍山市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PM2.5)中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鞍山市环境空气可吸入颗粒物中Zn、Pb、Al、Cu四种金属总和所占21种元素比例近85%。重金属元素在不同粒径颗粒物中的浓度水平有明显差别,更易富集在细颗粒物PM2.5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