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8 毫秒
1.
古气候研究是第四纪地质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通过气候指标的分析,了解自然环境及其变化历史,因为第四纪气候的波动引起生态环境的变化:人类的出现、进化,湖泊的消长,洋面的升降以及动植物群的南北迁移变化等;同时通过第四纪气候波动规律的研究,推测当代气候变化和发展趋势,为气候长期预报服务。 第四纪古气候研究基本上是围绕冰期一间冰期的气候波动进行的。中低纬度地区做  相似文献   

2.
自2009年入冬以来北半球经受了创记录的严寒侵袭,联合国IPCC报告的权威性受到质疑.地球气候变化趋向陷入纷争的境地.从地质学和考古学的视角,以更长的时间周期去认识和了解气候变化规律和成因机制,或许对将来气候的长期预报有所启示.地球在漫长的演化史中经历了以千万年计的"地质气候旋回"、千百年计的"史前气候周期"及近现代以百年计的"世纪气候波动".不同级次的周期均为内在自然因素所制约,CO2含量在地球演化史中趋于波动下降过程,当代的CO2浓度和气温均处于地质史的低点.人类活动可能在百年尺度内存在对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自20世纪初开始至今近百年升温趋向中,令人关注的是在中国曾有1941年、1969年、2009~2010年之交极度低温的出现,"低温节点"时距约为30~40年,似与海洋存在数十年为变化周期之说相近.由此引发对人为因素导致持续增温的质疑. 2009年入冬以来的严寒是否为近百年升温波动周期的终结抑或只是次级的突变因素所致,尚有待观察.但自然因素主导的周期波动规律不可逆转,不能被未经实证而被夸大了的"人为因素"所左右.  相似文献   

3.
大多数实验室~(14)C年代测定范围都低于5万年。末次冰期早期阶段的气候变化时间在这个范围之外。利用~(14)C同位素热扩散浓缩法提高样品放射性,使之大于计数器本底,从而将~(14)C年代测定范围上推了大约二万年。本文将报导一批浓缩法测得的年代,并对西北欧末次冰期早期气候变化,提出一个时间尺度。鉴于大的气候波动是全球性的,所以,我们将孢粉测定的温度变化的放射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灌阳县响水洞的成洞地质条件、生态环境以及洞穴的组成等 ,论述了洞穴的形成、发育过程。通过对响水洞 1号石笋的铀系测年 ,碳氧同位素及沉积 (间断 )纹层分析 ,获得了距今 4 4.0~ 3 .1ka高分辨率古气候演变信息。反映 4 4.0ka以来区内经历了严寒 (晚大理冰期 )、冰期后干冷和温热 (间夹短暂的冷期 )等气候变化 ,为确定响水洞的形成时代和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利用南京长江四桥的39个地质工程钻孔资料及其它现有资料,已知长江四桥附近约-65~-90m的深槽为末次盛冰期时的长江河槽。根据古河槽断面、形态参数、底部沉积物颗粒级配等,运用河相关系法、泥沙粒径水力学法、地貌水力学法,计算了末次盛冰期时的断面面积、断面平均流速。计算得到末次盛冰期南京长江四桥附近长江古流量约为22000~27000m3/s。初步根据宽深比、悬移质含量、弯曲率等参数值判断末次盛冰期长江四桥附近长江古河型为曲流。  相似文献   

6.
对二氧化碳引起的气候变化,应当有一个权威性的确切的预测,以作为行动的基础。并需要有全球性的前所未有的努力来弄清这一问题。根据积累的理论,很多科学家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气候可能会发生变化。在地球的漫长的历史中,由于地球轨迹的变化、太阳辐射的波动、地表特征的变化、火山的活动、大  相似文献   

7.
选择临沂九曲沂河大桥附近沂河断面作为研究剖面.根据九曲沂河大桥的地质勘探钻孔资料,绘制了沂河古河槽地质剖面示意图.沿勘探钻孔进行了浅层地震影像法物探.在下游的G327沂河大桥附近河槽底部和上游约3 km枋河右岸的埋藏阶地上采集了年代样品,获得了1个光释光年代、2个14 C年代.结论认为:沂河古河槽底部断裂带、裂隙发育;九曲沂河大桥附近约53~55 m以下河槽为末次盛冰期时沂河、祊河的古河槽,当时枋河在九曲沂河大桥的下游汇入沂河;约54 m以上为晚冰期以来沂河河槽,晚冰期以后,枋河约在现在入沂河的位置注入沂河.由于河槽宽浅,流量季节变化大,形成分汉-辫状河特征.  相似文献   

8.
在地球发展历史中,前寒武是一个漫长的时代。据现有资料表明距今5.7亿年起直至35亿年,都划为前寒武的范畴〔1〕。这段时期约占目前已知地球年龄的6/7—3/4左右。  相似文献   

9.
随着技术进步和多方位研究进展,第四纪古环境研究向着多元古环境替代指标、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气候变化的多种驱动因素等方面发展。文章总结了中国黄土古环境研究中的主要替代性指标,包括黄土磁化率、黄土粒度、植物硅酸体、孢粉组合、蜗牛化石、碳氧同位素和^10Be、黄土与古土壤。概述了当前对黄土—古土壤的时间标尺、末次冰期的短尺度气候事件以及东亚古季风变化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对莱州湾地区水资源脆弱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论文首先分析了在现状年(1993年)供水能力和需水条件下,1960~1993年的气候波动对莱州湾地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和脆弱性的影响。然后根据未来气候情景分析了在2000规划年和2020规划年供水能力和需水要求下,未来气候变化(2000~2042年)对水资源供需平衡及脆弱性的影响。在农业需水保证率50%时,2000~2019年水资源供需基本平衡,但2020~2042年水资源短缺20~57亿m3。若考虑未来气温的上升,则水资源短缺进一步加大。因此,2020年以后需在调入56亿m3客水资源基础上,从区外调入更多稳定的水量以保证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地质记录告诉我们,在地球约46亿年的整个历史中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劫难,其中在地球生命处于起源和早期演化阶段的前寒武纪,首先是“狂轰滥炸”,4.5亿-3.8亿年前由太阳系形成时留下的岩石林-小行星仍不断撞击着地球并烧焦了整个地球;后来的“雪球”,2.2亿-1.8亿年及大约6亿年前也许是大气中氧气的增加或/和二氧化碳或/和氨气或/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缩减,使我们的星球进入冰封期,显然,生命挺过了所有的磨难,并以柔克刚的脱颖而出。甚至与环境相互作用共同向高级阶段演化。在至少38亿年前,随着“狂轰滥炸”的停止,原始的生命也许已出现在地球上,到大约5.8亿年前,“雪球”刚结束,新元古代末期的埃迪卡拉大辐射和早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就接接踵而来,似乎早期地球生命大的进步性演化都是由大的劫难诱发的。  相似文献   

12.
<正> 在讲述地球历史中的矿石建造之前,我们必须考虑成为现在划分地质时期依据的主要事件。地球的年龄经计算为46亿年,误差在0.5亿年以内。目前,我们对地球历史最初的6亿年还一无所知。近来已经证实在格陵兰,拉布拉多半岛东海岸、明尼苏达州和南非产有约40亿年前的最古老的原始大陆的残余物。在图1所列的地质年表中,三角形表示用绝对地质年代学方法测定的地球历史中的主要构造-岩浆旋回。有阴影的三角形表示1966年第一个地质年表  相似文献   

13.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什么叫环境?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所有一切客观事物的总和。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在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只有地球上有生物有人类,为什么?因为地球这样的环境适宜生物和人类的生存,或者说地球提供了生物和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地球离太阳距离适中,地球的自转也比较适度,地壳变迁相对稳定,地球的气候适合生物生存。地球外层有一层臭氧层,可以吸收太阳射来很大部分的紫外线,保护了生物和人类。地球的形成大约已有45亿年的历史,它不是一开始就有这样的环境。地球开始时是没有生命的,经过漫长的演变才适宜于生物生存,到了大约32亿年前才开始出现生命。5~6亿年前出现大量的生物,真正出现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存在显著空间差异,相对于东部和南部地区,高原西北部的气候变化研究较为薄弱。本文利用慕士塔格地区小喀湖77 cm沉积总有机碳(TOC)序列,高分辨率(平均约3年)地重建了该区1812—2012年的温度变化历史。结果表明:小喀湖沉积物中的TOC主要来自受湖水温度控制的水生生物,其含量指示了流域温度变化。近200年来,慕士塔格地区总体呈现升温特征,在1812—1890年和1970—1980年气候相对寒冷;1980—2004年升温最为剧烈,其次为1864—1914年,分别对应于全球快速变暖和小冰期结束后的升温时期。上述历史有别于我国大陆和北半球的温度变化,即升温幅度最大时期为全球快速变暖期而非小冰期结束后时期(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该区近十年来呈降温趋势,可能是气候由暖转冷的提早表现。慕士塔格温度变化历史既体现了高寒山区对全球变化的敏感响应,又表征了其在全球变化中的区域独特性和超前性。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下游湿润-半湿润地区的鲁中黄土-古土壤沉积,是记录东亚季风气候变化的良好载体。山东青州邵庄黄土剖面粗颗粒石英(63—90 µm)光释光年代和磁化率、粒度、色度以及主量元素测试结果表明:(1)邵庄黄土末次冰期以来((51.3±2.5)— (8.1±1.1) ka)沉积连续;(2)与粒度、磁化率和色度指标相比,化学蚀变指数能够更灵敏地反映冰期-间冰期沉积旋回;(3)粒度结果表明“古土壤”层中值粒径(16.9—24.6 μm)明显高于下伏黄土层中值粒径(11.8—22.7 μm),主要是因为近源沉积在总的沉积通量中所占比例在冰期-间冰期尺度上的变化;(4)灰黑色“古土壤”层底界年龄为(19.1±1.6) ka,明显老于黄土高原全新世古土壤层底界年代(约10—11 ka),其既包含全新世沉积的加积型土壤,也包含下伏末次冰期黄土层基础上受风化、淋溶形成的非加积型土壤。虽然研究区的“古土壤”包含非加积型土壤,记录了间冰期风化成壤过程,但依然能够反映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是东亚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徐海 《地球与环境》2001,29(2):9-16
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是古气候研究的一个重点。中国全新世气候变化的研究也是全球变化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恢复中国全新世气候做了重大贡献。中国地形地貌复杂 ,又处在具有复杂时空变率的东亚季风控制范围内 ,这使得不同的研究工作者在一些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比较统一的意见是 :中国全新世始于约 10 .5kaBP ;在约 9~ 8kaBP左右为一段降温期 ;7~ 4kaBP为一段温暖期 ,通常称之为全新世大暖期 ;大约 3kaBP左右开始降温 ,至近代才又升温 ;约 130 0aA .D .左右进入小冰期 ,到 185 0aA .D .左右结束 ,其间又有几次比较明显的温度振荡。 185 0aA .D .至今为温度的上升期。对于气候变动的驱动因素 ,不同的学者看法不一 ;从长时间尺度看 ,太阳辐射变化是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7.
8国集团财长会议6月14日在日本大阪闭幕。为了更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这次会议取得的成果之一是成立了“气候投资基金”,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帮助发展中国家使用先进清洁技术的“清洁技术基金”,另一部分是支援相关国家实施保护森林等计划的“战略气候基金”。据悉,在今后的3年内,日本、美国和英国将分别出资12亿美元、20亿美元和8亿美元,加上其他国家的出资额,该基金总的规模估计约100亿美元。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研究黄土高原西北—东南断面上三个剖面(渭南、洛川、九州台)末次间冰期以来的蜗牛化石记录,探讨了黄土-古土壤序列中蜗牛化石个体总数可能保存的古气候信息。研究表明,黄土-古土壤中蜗牛化石总数主要受控于研究区域保存条件(温度、降水及相联系的成壤强度)和生存条件(气候环境条件是否适宜蜗牛的生存)。保存条件为黄土高原南部蜗牛化石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而黄土高原北部主要受生存条件控制,黄土高原中部则同时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基于洛川蜗牛化石总数的变化特征指出,~400 ka前后冰期气候状况存在明显差异,400 ka前的冰期更加适宜蜗牛的生存,此后洛川地区冰期蜗牛生存的气候环境条件不断恶化。本研究为利用蜗牛化石探讨黄土高原古气候、古环境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环球扫描     
<正>高碳冰期之谜解开《新科学家》2010年3月8日为什么一个大冰川期发生时的二氧化碳含量很高?也许事实并非如此。奥陶系冰期发生在4亿4400万年前,记录显示,当时的二氧化碳含量相对较高。但是,当印第安纳大学布卢明顿分校的赛斯·杨对当时形成的岩石中的碳13水平进行详细分析时,发现情况是非常不同的。杨发现,当冰河时代开始的时候,二氧化碳的浓度实际上相对较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李·孔普(Lee  相似文献   

20.
天山乌鲁木齐河中上游的水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旨在提供天山乌鲁木齐河中上游水化学基本资料和对其时空变化的某些规律进行探讨。 一、自然地理概述 乌鲁木齐河发源于北天山天格尔山脊北坡,流向北东,全长150余公里。该地区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由于内外营力的作用,隆起剧烈,山势陡峻,深切沟谷发育。古生代花岗岩和变质岩为其主要岩系。由于海拔较高,河源区气候冷湿(年平均气温约-5.3℃,年平均降水量约432.1mm),在海拔3500m以上发育有12条现代冰川,朝向以北向为主,末端高度多在3600—3700m之间,总面积约12.54km~2。主要取样点设在海拔3693m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