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保护红线是国家和区域必须要严格保护的生态空间,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为切实守护好生态保护红线,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有效规范生态保护红线监督工作,近日生态环境部制定印发《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办法(试行)》。本文从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的政策背景、战略意义、基本原则、核心任务等方面进行解读,为全国各地区推动构建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生态保护红线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如何建立起最严格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守住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成为生态保护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基于生态公正、公众参与、系统性和协调性、动态性和实效性、监管常态化等原则,提出了几点建议:明确生态保护红线法律地位,切实推动生态系统综合管理;以生态保护红线为基础,推动形成生态保护协同管控体系;实现常态化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建立生态监察和考核评估制度;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立生态保护红线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3.
生态保护红线作为保障和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需要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对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开发性、建设性人类活动开展有效监管。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是生态环境部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的主要技术支撑平台。文章分析了我国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现状、主动发现监管业务流程,梳理了当前在数据源、解译技术、工作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给出通过深挖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资源潜力,提升监测的精度和周期;提升机器学习算法对先验知识的使用能力,提高疑似生态破坏类型监测能力;扩大互联互通的数据源和接入能力,完善会商研判的数据资源的智慧监管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4.
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划定是基础,严守是关键。要守住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需要建立并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政策。本文系统阐述了生态保护红线的功能定位、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重点,以及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政策的框架,明确了生态保护红线"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三不")的具体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按照"三不"、实施三"事"(事前严防、事中严管、事后奖惩)的要求,制定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政策,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相似文献   

5.
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维护生态产品的基本土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首次明确范围、明确时间节点、明确配套措施,上下结合,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统一为全国的生态保护红线。《若干意见》具有五个方面的要点:一是生态保护红线战略地位高,是继耕地保护红线、水资源红线之后,国家层面确立的底线与生命线;二是理念先进,贯彻山水林田湖系统保护的理念,一条红线管控;三是基础性强,确立了生态保护红线在空间规划、空间管制中的基础性地位;四是管控政策严格,明确了党委政府的属地责任、部门责任、评估考核、责任追究等管控政策;五是支撑体系有力,建立生态补偿、确权登记、监测监控、分工合作的支撑体系,确保生态保护红线立得起、划得出、守得住、能持久。  相似文献   

6.
正生态保护红线是继"18亿亩耕地红线"后的另一条"生命线",划定并严守意义重大。2017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目标要求和重点任务,为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安排提供顶层设计。守牢生态保护红线,关键在于实现边界落地、政策落地、管控落地。需要从国家  相似文献   

7.
《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是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安排的顶层设计。本文梳理阐述了《若干意见》的八个关键点,即生态保护红线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编制空间规划的基础;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形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一张图";严禁任意改变用途;明确属地管理责任;协同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促进各地正确理解准确及把握《若干意见》的核心要义,加快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工作。  相似文献   

8.
声音     
《环境》2020,(7)
正"宁夏要有大局观念和责任担当,更加珍惜黄河,精心呵护黄河,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明确黄河保护红线底线,统筹推进堤防建设、河道整治、滩区治理、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6月8日至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宁夏考察时指出。  相似文献   

9.
生态保护红线是我国自然生态保护领域的基础性制度。当前生态保护红线已经由划定阶段转入严格管控阶段。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工作,维护和提升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是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迫切需要。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评估围绕“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的监管目标,定量评估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系统格局、质量、服务功能和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变化情况。本文梳理了成效评估与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目标的关系,从成效评估目标、内容、应用导向、工作机制等方面,探析了基于成效评估的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目标实现途径,以期为推动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解决我国的环境危机和建设中国生态文明,必须建立底线思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推进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体现了我国以强制性手段实施严格生态保护的政策导向。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需要建立包括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的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体系,构建基于质量—总量—风险—生态一体化的环境红线管理制度体系,强化环保标准对生态红线的支撑作用,建立健全生态红线的法律保障制度体系,以及各地政府部门的积极落实。  相似文献   

11.
生态红线     
《环境》2023,(5):60-61
日前,自然资源部和生态环境部先后宣布,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已经完成并公开发布,这是继“18亿亩耕地红线”后另一条被提到国家层面的“生命线”,引发群众和媒体热议。  相似文献   

12.
国家水环境红线是国家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这一生态保护红线体系的三大要素之一,是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系统总结了国家水环境红线的概念、内涵和特征,重点阐述了国家水环境红线的划定流程和技术方法,并从“质量-排放-风险”全面介绍了国家水环境红线的管控措施,提出了加快推进国家水环境红线管理的3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了贯彻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更有效地解决中国的环境危机以及更好地进行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建立底线思维.中央第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规定了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通过对生态保护红线的相关文献和政策进行分析,提出生态红线的类型和划定的思考,结合生态红线落地问题,对宁夏生态红线划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以期为全国生态红线划定和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作为统筹保护与发展的创新工作模式,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得到国家重视和国际社会高度评价。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需要围绕“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的总体目标要求,统筹生态系统与人为活动监管,提升生态保护红线监管能力,加大生态监测评估和执法考核,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强化生态保护红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生态保护红线人为活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的刚性约束,是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由于相关管理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生态保护红线内人为活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还未建立,无法满足生态保护红线的监管需求,亟需开展相关研究。本文基于生态保护红线人为活动管控要求,通过对生态保护红线内人为活动特征进行分析,衔接各相关领域评价技术与标准规范,提出了一套以生态保护红线监管需求为目标的评价技术流程,初步建立了人为活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为从源头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筑牢严格的管控体系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6.
推进生态保护红线落地 保障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规范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活动,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必然举措,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创新的重要任务。在总结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理论与实践基础上,揭示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据此提出建立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体系的对策建议,为推动生态保护红线战略的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对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城市化发展中面临着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在城市层面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工作显得更加紧迫。但现阶段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分技术上仍处于不断探索与完善阶段。基于此,文章以湖北省宜昌市为例,利用RS和GIS技术,采用"识-评-落-融-分"的技术流程,提出了一套城市生态保护红线体系与划分方法。结果表明:宜昌市生态保护红线体系划分为3个层级: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保护黄线区和生态保护绿线区;生态保护红线区、黄线区和绿线区分别占全市面积的48.83%、31.50%和19.67%。  相似文献   

18.
城市生态红线体系构建及其与管理制度衔接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红线对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保障国家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解析了生态红线的六大内涵与特征,基于结构的敏感性、过程的脆弱性、功能的重要性,研究提出包括五大领域、四大分区的生态红线体系框架。生态红线只有实现真正的"落地",并配套以完善的管控措施,才能真正实现生态红线维护城市空间格局底线的目的。生态红线可与现有的城市环境管理制度、手段等相结合,为城市环境的精细化、系统化管理提供平台。  相似文献   

19.
国家“十三五”资源环境生态红线框架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已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十三五"时期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为实现绿色发展,必须树立底线思维,建立资源环境生态红线。本文阐述了构建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的现实意义,回顾了我国在资源环境生态领域红线管理的实践经验,从顶层设计出发建立了"资源利用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框架,并提出了推进建立资源环境生态红线体系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0.
空间规划体系下,环境规划在空间落地性以及精细化程度上存在短板。建议环境规划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探索环境质量底线、环保负面清单的划定技术思路与技术路线,推动环境保护系统化参与空间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