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有的财富。分析我国世界遗产的分布状况,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律,能够为我国世界遗产的申报、管理和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论文运用Excel及GIS软件,详细分析了我国世界遗产的数量特征及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形成各种空间分异规律的原因。结果表明:中国世界遗产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世界遗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集聚趋势;各类型世界遗产在东中西部、南北地区、三级阶梯等地理区域上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世界遗产的分布受到自然、社会经济、人文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山地土壤微生物地理分布格局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微生物不仅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上、地下过程与功能有机结合的重要纽带。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土壤微生物分离和鉴定准确性的提高,推动了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学的不断发展,但宏观尺度上的格局特征与区域规律尚未揭示。本文集成分析了全球不同气候带、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生物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地理分布格局,发现在全球尺度上并无一致规律,线性(递增或递减)、非线性(单峰或双峰)、无固定趋势3种地理格局并存。植被类型、植物多样性、土壤pH及其它物理化学性质、气候等各种因素,都有可能决定某一地区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海拔梯度分布格局。全球尺度上的现有数据分析发现,海拔跨度和气候的影响较为明显,二者实际上综合反映了大尺度上气候决定着山地土壤微生物的地理分布格局,这与传统的生物地理学观点是一致的,其它生态环境因子如地理坐标、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类型、土壤pH等的影响处于从属地位。然而,当前山地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学的研究仍有较多局限性,全球更多山地、更大海拔跨度的土壤微生物研究、更精确的微生物分离鉴定技术、更多样的环境与生物驱动因素分析,以及更多现代生物地理学研究方法的使用,将有助于土壤微生物地理分布格局的深入研究,及其与气候、土壤和生态系统关系的深入挖掘,这对深刻认识土壤微生物的空间分布规律,从而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土壤微生物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初中地理中有许多需要识记的内容,从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对如何帮助学生运用记忆规律识记地理知识进行了探索,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准确量化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退化的作用,探讨不同驱动因子的主次关系,是当前区域生态环境研究中的热点。本文基于1982—2015年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结合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选取15个涵盖气候、地形地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因子,采用趋势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甘肃省植被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进行探测。结果表明:甘肃省NDVI在空间上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且低植被覆盖度区域和高植被覆盖度区域呈现“两极化”的分布规律,分别占全省植被面积的39.2%和17.8%。省内大部分地区NDVI呈现增长趋势,植被显著改善区域主要集中在陇东、陇中地区。降水量、植被类型、人均粮食占有量、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是甘肃省NDVI空间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解释力均大于0.5,且双因子的叠加作用大于单因子的作用。本研究有助于揭示不同因子对甘肃省植被变化的驱动机制,为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利用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5.
我国西双版纳雾资源及其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给出了西双版纳雾的类型特征、时空分布,描述了山区辐射雾和逆温暖带形成的机制、规律,及对某些气候要素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山区雾及逆温资源的开发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及其产业特征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以中国前两批特色小镇为例,综合利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核密度、地理联系率等空间分析方法,分析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特色小镇的产业特征及其开发建议。结果显示:中国特色小镇在分布上具有“总体集聚、依托经济、沿线、围城、靠景”的特征。从空间分布类型看,特色小镇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人口分界线的东南部,大体上呈现出集聚分布的态势;从空间分布均衡性上看,特色小镇在空间分布上呈现非均衡特征,且集中度较高;从空间分布密度上看,中国特色小镇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东南多西北少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上形成五大集聚区,分别为环渤海集聚区、长三角集聚区、东南沿海集聚区、西南成渝集聚区、中原集聚区。当前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是政策主导下区域经济、区位交通、核心城市、旅游资源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前两批特色小镇主要以农业主导型与工业主导型为主,产业特色有待进一步提升。根据分析结果,从尊重规律、政策导向、产业引领、要素配套等方面提出未来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7.
刘洪  郭文利  郑秀琴 《自然资源学报》2011,26(12):2088-2099
根据内蒙古107个气象站资料,利用梯度距离平方反比法,推算出内蒙古自治区气候数据的千米网格数据图形。根据内蒙古实际草原类型和畜种结构的分布规律,确定了内蒙古5类草原类型、6个产草量等级和5类主要放牧家畜地理分布的气候区划指标。利用气候区划指标,对栅格点气候数据进行分级,绘制了内蒙古自治区天然草原草地类型、产草量和主要放牧家畜地理分布的区划图,并分区进行评述。研究结果可为内蒙古畜牧业生产区域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3S"技术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现代地理学是地理学和现代科技结合的最新阶段,同样也需要先进的"3S"技术的支持。文中以网络GIS与远程教育、基于LBS的位置共享与野外地理实习、虚拟现实与现实教学等例子说明了"3S"在现代地理教学的创新性工作。引入该技术也将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降低教学成本,适应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9.
<正> 地表地球化学作用是专指在地球最外层的地球化学过程,它和内生过程的地球化学作用一样,其规律形成本质可用化学热力学知识加以解释。与实验室内的化学反应相比,地球化学作用的规模要远远大得多,而且影响的因素也复杂得多。它受气候、生物、地理、岩石类型及地质构造严格控制。内生矿物的解体及外生矿物的形成都是在具体特定的地球化学环境  相似文献   

10.
区域地理是地理教学的核心内容,包括高中三个必修模块的内容和初中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内容,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在主观题中出现较多。本文主要论述我国东北地区地然地理环境特征的教学。  相似文献   

11.
全球气候变化下淮河流域冬小麦气候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参照已有的气候适宜性评价模型和冬小麦生理气候阈值,建立冬小麦气候适宜度模型,选取淮河流域及周边地区43个县市45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对该流域冬小麦气候适宜性时空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流域温度、降水、日照适宜性的空间分布和温度、降水和日照的空间分布有明显的一致性,它们和气候适宜性都呈现出一定的地域分布规律;降水和温度是影响该流域气候适宜度的重要限制因素,尤其是降水的影响最为明显;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气候适宜性倾向率主要受日照的影响,以0.002/10a的倾向率下降;温度、降水、日照和气候适宜性倾向率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12.
新疆北部地壳的发展演化历史十分复杂,从太古宙至今,经历了30亿年的长期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矿产资源和矿床分布格局。本交通过对该区地壳演化历史的研究,划分出四个成矿阶段,着重探讨了各阶段的构造、岩石和成矿作用特征,论述了部分贵重、有色金属矿产在地壳发展演化过程中的分布规律,指出了新疆北部有色金属矿产的主要类型及我矿方向。  相似文献   

13.
我国淡水水域光合产物的气候生产力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太阳辐射在水体中的有效分布、生长季水温和浮游植物光合生态特性等因子,模拟计算了我国大陆东部淡水水域的光合生产力、气候生产力及其季节变化的地理规律。从中得知,这些水域初级产物的年气候生产力主要呈纬向分布,由南向北递减,各地范围在 1.6-24.4gC/m2·a之间,长江以南是>15.0gC/m2·a的高值区,长城以北和四川盆地为<10.0gC/m2·a的低值区,因此,在气候生产力高值区有可能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优势,开发低成本的自然淡水水域渔业;而在低生产力区,受自然资源的局限其自然捕鱼量需适量控制,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4.
长白山区人参栽培气候生态适应性及其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人参高产栽培的气候指标,确立了鉴定长白山区人参栽培气候生态适应性的隶属函数和描述人参综合气候适宜度空间分布的数学模型,并分析了人参适宜栽培海拔高度的地域变化。采用地理细网格场分析方法,计算、分析了人参栽培气候适宜性的地域性差异。结果表明,长白山区人参栽培的气候生态适应性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5.
自然地理学以自然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化学地理是自然地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环境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刚刚从古老的地理学孕育、诞生出来的一门年轻科学,是利用地球化学的方法来研究自然地理学的一些现象,即着重研究自然环境中的化学过程的科学。从目前我们的认识水平来看,化学地理应该是研究自然环境中各种化学物质的迁移、累积过程、分布规律及其控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自治区环境土壤有机质背景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化学法测定了内蒙地区从东向西339个土壤样品的有机质,并对测定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背景含量是从东向西。从北向南呈明显递减规律.土壤有机质含量在0.56─9.75%之内.不同土壤类型其有机质含量不同。并与生物气候地带的分布规律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正>地理课程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如何让学生学好地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了解世界、了解中国。教师应发挥其引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积极探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追求其有效性,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好地理。一、引导学生带着兴趣去学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是产生注意的基础,求知的动力。因此学习地理,首先就是要培养对地理的兴趣。地理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密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下垫面遥感资料的海河流域水文类型分区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海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根据1956—2005年的年降雨量和水面蒸发资料、DEM、土地利用、土壤和植被覆盖遥感图,提取了反映下垫面条件和气候特征的物理因子,并以此作为分区指标,以子流域为划分单元,依据下垫面条件和气候因子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将海河流域内1 399个子流域划分7类水文类型分区(HTR),并分析了各水文类型分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产汇流机制。其中HTR1、HTR2和HTR4位于平原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其他水文类型分区位于山区和丘陵区。HTR1耕地面积比例最大;HTR2土壤透水性最差,易产生超渗地表径流;HTR3土壤透水性最好,易产生地下径流和壤中流;HTR4年蒸发量较大,年降雨量较小,气候最干旱;HTR5和HTR6土地利用类型分别以草地和林地为主;HTR7年降雨量较大,年蒸发量较小,气候最湿润。分区成果明确地反映了流域的下垫面情况及气候条件,分区结果与流域的地形地貌非常吻合,也反映了流域水文特征的分布规律。通过分析水文类型分区内典型流域的下垫面和气候情况以及水文特征,阐述了分区结果的准确性及合理性,为海河流域水文特征的研究及水资源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对某门学科充满了兴趣,就会自主地去学习,去探索,从而取得显著的学习效果。反之,学生就会被动地学习,事倍功半。在初中阶段,学生在潜意识中认为地理这门学科是"副科",觉得可学可不学,也导致了部分地理教师妄自菲薄,失去了教学的热情,最终又使得很多学生对地理学科更加感到无趣、厌倦。虽然现在地理已经被纳为中考科目,地理的教学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地理不被重视的情况还普遍存在。要改变以上局面,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科的重要性,从思想上引起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其次,教师要对地理学科教学充满  相似文献   

20.
齐玥  孙永光  马恭博  吴楠  付元宾 《环境科学》2020,41(7):3175-3185
以辽河口为研究区域,利用遥感影像数据、现状调查数据和历史监测数据,系统地分析了辽河口沉积物质量历史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异规律,并进一步研究不同海域使用类型和不同植被演替阶段对沉积物环境要素分异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辽河口区域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各要素平均含量均符合一类沉积物质量要求;沉积物营养元素呈现显著的带状分布规律,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布具有一定随机性,未呈现显著规律;不同海域使用类型对沉积物污染物富集的影响具有一定差异显著性,说明重金属及污染物的分布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植被不同演替阶段下主控因子具有显著差异,初级阶段主要受盐度控制,随着由盐生植被向陆生植被逐渐过渡,植被分布特征与总有机碳(TOC)、总氮(TN)和总磷(TP)的内在联系逐渐增大,同时重金属等污染物含量与植被群落内在联系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