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积极应对2021年欧盟公布的《欧盟关于建立碳边境调节机制的立法提案》(以下简称《提案》),本文跟踪《提案》发展历程与主要内容,分析其对全球及中国贸易、减排路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实施将对全球贸易及产业链竞争格局产生影响,也将冲击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基本框架,进一步侵蚀发展中国家权益。中国应继续推进产业与贸易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碳排放核算体系建设,探索制定碳税制度,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积极争取国际气候规则话语权,以维护中国绿色低碳发展权益。  相似文献   

2.
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日益重要的世界背景下,绿色经济正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而绿色债券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工具,更为绿色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国外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相对而言较为成熟,本文梳理了国外绿色债券的发展状况和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中国绿色债券第三方认证的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遥  曹畅 《环境保护》2016,(19):22-26
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在2016年出现井喷式发展。而作为绿色债券发行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绿色债券第三方认证也日益受到各利益相关方和市场关注。绿色债券第三方认证可以提升绿色债券的公信力,吸引更多责任投资者。我国在2016年已发行的19期境内绿色债券中,有16期都进行了绿色债券第三方认证。除了国际认证机构积极在我国开展第三方认证业务外,本土绿色债券认证机构也开始崛起。未来我国的绿色债券第三方认证市场在评估标准、体系和方法上将趋于标准化和具体化,将进一步提高绿色第三方认证的专业性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傅京燕  刘玉丽 《环境保护》2020,48(12):24-29
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问题亟待解决,产业绿色转型需要大量社会资本支持,发行绿色债券能有效缓解企业绿色转型升级过程中的融资难题。《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重点发展绿色金融。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债券发行量持续上涨,绿色金融标准也逐步发展,同时香港市场也为绿色债券发行商带来便利,湾区具备发行绿色债券的政策和市场基础。但湾区在交易所信息披露(无专设绿色债券板块)、绿色债券标准不统一、募集投向较为集中、绿色债券指数起步晚等方面还需改善。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绿色债券助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型的思路: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合作机制,并提高信息披露力度,构建统一的绿色标准,鼓励更具针对性的产业投向,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从而实现产业与金融的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5.
目前,全球金融系统所面临的关键挑战之一是如何支持实体经济向低碳、富有弹性和可持续发展转型。作为全球金融中心,英国的金融系统可持续发展转型为各国提供了重要借鉴。基于联合国环境署发布的《英国:全球中心、本地动力——描绘可持续金融系统转型》的报告,本文对英国金融体系基本情况、可持续金融创新主要方面和未来优先领域等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对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提出发挥政府推动作用、加强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与监管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绿色金融是金融创新的重点,旨在调控资本供给,实现环境向好发展。以绿色债券为例,基于2016—2019年中国142个地级以上城市,使用面板数据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探讨政策激励、金融基础、环境污染对绿色金融的影响。结果显示:(1)中西部地区引入绿色金融的城市数目较多,东部地区是绿色金融规模增长的承载区域。(2)政策激励和金融基础显著提升绿色金融规模,而环境污染起到抑制作用。(3)不同区域的政策措施都能与金融基础协同,促成绿色金融发展。仅在东部地区,政策激励能够缓和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研究表明,绿色金融的发展模式存在区域差异,东部地区是在政策激励和金融基础推动下的顺势转型,中西部地区则需应对环境污染造成的阻力。  相似文献   

7.
<正>绿色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之一,"绿色金融"作为绿色经济的重要支柱,战略地位日益凸显。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将发展绿色金融提升为国家战略。绿色债券,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内容之一,从2015年开始在我国金融市场迅速扩张。2016年下半年,国家发改委颁布了《绿色债券发行指引》(简称《指引》),明  相似文献   

8.
正发展绿色金融,是加快推动金融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提升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制度抓手。绿色金融的产品与服务是践行绿色金融发展理念的重要依托。我国通过大力推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和绿色基金市场,运用金融资本鼓励、支持和引导生态环保项目和产业的发展;通过实施绿色保险制度,运用专业化的市场评估机制,强化对企业的环境风险监管;通过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效推进各地区碳减排目标的落实,切实履行中国在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行动中的承诺。  相似文献   

9.
中国绿色金融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明弟 《环境保护》2016,(19):14-17
中国绿色金融创新实践发展迅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由于政策、技术、法制、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牵头部门缺位,协调机制缺失,统筹协作不足;体制机制的激励与约束手段不完善,社会资本参与绿色金融的意愿不强;配套机制体制建设不健全等不足。建议成立国家层面的绿色金融领导小组或部际联席会议机制;进一步强化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的融合作用;为绿色金融的市场化发展和创新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安排、市场条件,破除不必要的障碍,推动中国绿色金融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创新。  相似文献   

10.
推动绿色供应链发展是我国产业转型发展的有效手段,是当前和今后企业长期经营可持续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环保规则体系进一步完善,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绿色供应链发展的有力条件已初步形成.本文在对制度安排、保障安排、环保技术和市场治理主体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绿色供应链发展路径的若干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绿色创新,若干国家实施了绿色专利审查快速通道制度,以期尽快授予绿色技术专利权,推动绿色技术的研发和扩散。检讨英国、美国、韩国等国家的典型做法,结合国内实践,可以对我国的绿色发明专利申请优先审查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正>2013年6月28日,欧盟委员会发布了《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关于海运二氧化碳排放监测、报告和核实的条例提案COM(2013)480 final或2013/0224(COD)》(以下简称《条例草案》)。通过将近两年欧盟委员会、欧盟议会和欧盟理事会的商议和修改后,欧盟于2015年4月29日正式发布了《欧盟2015/757号关于海运二氧化碳排放监测、报告和核实的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与《条例草案》相比并无本质变动,已于2015年7月1日生效。  相似文献   

13.
王江  李佳欣 《环境保护》2021,49(1):47-51
绿色技术专利强制许可制度因能有效缓解全球气候危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并顺应法律"绿色化"而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我国绿色技术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的实施面临着国际性规则供给不足、国际输入限制不合理、许可事由规定欠妥、许可使用费定价失当等多重障碍,应从国际和国内两个维度着力破除.从国际层面来看,我国应积极推动国际条约修订,使该制度...  相似文献   

14.
我国绿色消费的政策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对推动绿色消费作出了全面部署,标志着绿色消费提升到国家议程。本文概述了国内外绿色消费理念的发展,分析了当前我国政策语境下绿色消费的内涵、发展现状和现行政策体系,指出我国在绿色消费在制度完善、市场监管、行为引导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在总结借鉴国外促进绿色消费政策基础上,提出加强法制体系建设、加快绿色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增强经济调控手段、落实国家产业政策等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ESG评价体系中环境评价的主要内容及特点进行了总结,并基于此提出在我国应用ESG评价体系中的环境评价的建议,即借鉴国际上的发展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与评价程序;采取完全强制披露评价结果原则;加强评价前后的审查与核实工作以及将ESG评价机制纳入金融领域监管指标中。在保护商业秘密与知识产权的同时,促进我国绿色金融产业发展,进一步推进可持续金融体系建立。  相似文献   

16.
钱立华  周嵘  方琦  鲁政委 《环境保护》2020,48(12):30-34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健康生存的基本保障。从1992年各国签署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以来,国际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探索和实践不断深入,国内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政策法规,并在不断完善。随着国内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金融机构在支持大型项目的融资过程中,生物多样性风险事件开始出现,未来可能面临着越来越高的环境和社会风险,需要开始重视并加强管理;与此同时,生物多样性保护也是绿色金融支持的重要领域之一,通过绿色债券、绿色信贷以及在多个生物多样性相关领域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也将给金融机构带来业务机遇。  相似文献   

17.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现状、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刚  贺章获 《环境保护》2016,(19):18-21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以绿色信贷为主,部分商业银行已将发展绿色金融作为提高经营效益的重要因素。"十三五"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还面临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发展绿色金融有效机制安排缺乏、绿色信贷发展组织体系不完善、绿色信贷专业能力不足、绿色金融发展激励机制缺乏、金融产品和服务不丰富等挑战,需从推动绿色金融立法、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培育绿色金融中介服务、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等方面,为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框架下的绿色金融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玫  丁辉 《环境保护》2016,(19):31-35
"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是中国对外开放区域结构的转变,也是中国在国际秩序中从被动规则接受者转为规则制定者的转变。基于沿线国家地区差异性、生态环境脆弱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际环保标准不断提高和中资企业海外环保实践中的诸多问题,中国应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坚持绿色化、生态化发展模式,借助绿色金融引导生态环保行业发展。同时,中国在"一带一路"战略下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从顶层设计、金融机构绿色化改革、机制与平台建设等方面,推动绿色金融体系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环境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实现绿色增长既面临众多挑战,也迎来重要机遇。中国应抓住机遇,加速推动绿色增长。一是在国家层面释放更为明确的推动绿色增长的信号;二是优化区域布局;三是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四是大力推动城镇绿色化、工业智能化、农业生态化进程;五是在涉及绿色增长的关键部门加强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六是构建有利于绿色增长的财税金融政策体系;七是大力培育绿色消费市场,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应用;八是促进环境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推动环境管理转型;九是发挥社会公众在推动绿色增长中的力量和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绿色金融手段,给予低消耗、低污染的绿色项目以资金支持,促进绿色新兴企业和向绿色化转型的传统企业的发展,可以推动工业绿色化转型。本研究探讨了绿色信贷、绿色租赁、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手段推动工业绿色化转型的路径,介绍了我国绿色金融推动工业绿色化转型的几个典型实践案例及成功经验,指出我国绿色金融推动工业绿色化转型还存在机制体制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