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成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相结合是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首要任务。以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关注焦点,强调了其研究意义,分析了其保护现状与现存问题,如保护意识淡薄、保护方法不当等,从保护规划、制度及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保护对策,并指出应注意的问题,为深入开展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科学开展成都"非遗"保护工作,推动其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随着对自然保护认识的深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我国自然保护逐步过渡到生态保护,进而发展成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研究这个发展历程以及产生原因,分别从自然保护、自然保护学开创与发展,生态保护、生态保护学开创与发展回顾总结了这一发展历程,并对其原因总结如下:一是目前原始的自然生态已十分罕见;二是自然生态与农村生态、城市生态都需要保护与建设;三是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实施的必然;四是各种生态系统既要严加保护,也要合理利用,实现人与自然融合共处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油气田开发面临的生态保护红线及对策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分析2011—2017年国家公布的若干文件,包括《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基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等,探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相关法律依据,指出我国的生态保护红线从提出"生态红线"概念到形成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立法及出台相关的政策、技术要求所经历的发展历程。从时间和管控两方面分析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及管控的要求。阐述了油气田开发主要面临:环境质量现状不清、现有生态保护红线问题尚未彻底解决、生态保护红线家底不清、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尚未纳入现有HSE管理信息系统等生态保护红线问题。提出加快摸清环境质量现状、尽快解决生态保护红线的历史遗留问题、积极跟踪油气田区域内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进展、积极争取纳入地方政府正面清单管理、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管理信息系统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2007年我国第一个生态文化保护实验区——闽南生态文化保护实验区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对传统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进入实践探索阶段。目前我国已有十多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已经走过了五、六年历程,各个保护实验区都在探索在这新的保护模式下非遗传承发展之路,创建保护机制,那么效果如何呢?  相似文献   

5.
龙春林 《绿叶》2011,(9):89-94
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关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且是方方面面的需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有多种,可持续利用是原地保护、迁地保护之外的又一种重要的保护方式。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既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又要发展地方经济,是一件极难做到的事。在重大工程项目实施之前,环境评价工作如果能够做得很好,就能较好地协调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中国保护生物多样性将为世界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巨大的贡献,它的成功经验可供其他国家借鉴,有利于世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维持。  相似文献   

6.
生态保护学经历了自然保护和生态保护两个阶段。生态保护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对生态有意识的保护,属于环境科学和应用生态学,包括自然保护、农村生态保护、城市生态保护。科学基础包括生态学、农村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等,但专门的学科基础是恢复生态学。学科体系中生态监测与调查是基础,生态系统健康及生态评价是关键,生态工程与生态恢复是重点。  相似文献   

7.
《环境教育》2012,(2):88-88
为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湖北省近日成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领导小组,正式启动《湖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的编制工作,这标志着湖北将全面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省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将得到更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我国遗址在保护管理体系和保护利用模式上存在许多问题,致使遗址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国外的遗址保护起步较早,在遗址管理上,以欧洲模式和美国模式比较典型,引入了私人或者企业参与遗址的管理与经营;在遗址保护利用上,欧洲、美洲和亚洲发达国家的保护模式比较成熟,遗址的整体保护引入了遗址公园和遗产廊道的模式,遗址的局部保护引入了原貌保存、局部展示、遗址博物馆等模式.  相似文献   

9.
国内     
<正>《全国湿地保护"十三五"实施规划》出台国家林业局、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日前联合印发《全国湿地保护"十三五"实施规划》,这是我国湿地从"抢救性保护"进入"全面保护"新阶段的第一个全国性专门规划。《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湿地保护率超过50%。建立比较完善的湿地保护体系、科普宣教体系和监测评估体系,明显提高湿地保护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0.
各省动态     
《绿色视野》2010,(9):5-5
广西壮族自治区近年在一些偏远地区相继建立14个自然保护小区,既填补了自然保护区网络空缺,又最大限度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通过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广西西南石灰岩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的实施,促成了广西首批自然保护小区建立。广西分别在德保、靖西、那坡等县建立自然保护小区,保护大壁虎、苏铁、猕猴等珍贵物种。  相似文献   

11.
《四川环境》2010,29(4):F0004-F0004
四川小金四姑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96年依法建立,以保护高山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为重点,总面积560km2。四姑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始终把加强生态保护作为实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坚持在严格保护中开发和发展,在开发和发展中加强保护,以开发促进保护,  相似文献   

12.
保护珊瑚礁离不开国家或地方的政策支持,良好的政策不仅能够为保护珊瑚礁提供制度保障,而且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执法效率,从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以海南省为例,分析我国珊瑚礁保护政策的具体情况,结果显示,我国珊瑚礁保护政策呈现以下发展趋向:更加重视陆海统筹、全面保护,健全层次丰富的珊瑚礁保护政策体系;更加重视创新驱动、技术治...  相似文献   

13.
<正>措施1就地保护: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比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是有代表性的自然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天然分布区,包括自然遗迹、陆地、陆地  相似文献   

14.
特、稀、濒危植物的数量与特征研究是自然资源保护的主要环节。本文根据它们的保护等级、分布局限性、稀有值、物种吸引力、保护指数以及理论研究值6个标准,对江苏15种国家级保护植物、24种省级保护植物的生态学意义作出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5.
重庆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调查鉴定,重庆地产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药用植物有86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13种,国家Ⅱ级保护38种,国家Ⅲ级保护21种.重点论述了它们的种类组成、起源和特有性,分布特点与规律,资源保护现状及应采取的保护对策;指出重庆市现有的86种珍稀濒危药用植物,除约有48%的种类在自然保护区受到保护外,还有52%的种类尚未得到有效的保护;提出应制定其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有关细则,建立重庆市药用植物园,对三峡库区特有珍稀种类进行迁地保护等4项保护措施,建议将重庆地产的8种有重大药用价值的珍稀植物纳入国家重点保护计划.  相似文献   

16.
各省动态     
《绿色视野》2010,(11):5-5
津冀:联手保护水源地 天津市和河北省将共同加强水源地保护,共同推动潘家口、大黑汀水库水源地保护规划实施工作,加大“天津市在河北省境内实施引滦水源保护工程”合作力度。2011~2014年,天津市每年安排专项资金3000万元,用于河北省境内引滦水源保护工程。同时,完善两地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的联动机制,逐步改善引滦水源水质。  相似文献   

17.
自1985年我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莫高窟的法律保护体系开始逐渐完善,《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和《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的实施,标志着莫高窟的保护走向了法治化轨道。但是,莫高窟仍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遗址损坏修复、缺乏具体明确保护环境的法律规定等问题,以《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为切入点,提出加强遗址周边的环境保护、完善《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平衡莫高窟的保护与利用等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针对我国耕地现状和目前在耕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制约我国耕地保护的各种因素,从政府决策和农户决策两个层面揭示了我国耕地的保护机制,勾画出了耕地保护机制的运行框架,为政府制定有关保护耕地的政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简要回顾生态保护工作的发展历程,将生态保护学划分为自然保护学和生态保护学两个阶段。从研究对象及性质、内容与分支、学科基础、学科体系,论述了《环境保护学》的建设和发展,并指明了生态保护学的地位、作用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环境资讯     
正【环境新闻】我国湿地保护体系逐步完善"十二五"期间,全国湿地保护工作成效显著。中央财政安排湿地保护投入55亿元,比"十一五"增长了2.4倍。目前,我国湿地保护体系逐步完善,全国已有国际重要湿地49处、湿地自然保护区602个、湿地公园1 000多个,自然湿地保护率由十年前的35%增加到现在的46.8%,初步形成了以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为主体,其他保护形式互为补充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