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通过驯化富集培养,从长期受发射药污染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出能以发射药为唯一碳源并具有较高降解能力的微生物混合菌群,混合菌群对发射药样品COD去除率最高可达75.6%。经进一步分离纯化,获得了5株优势菌。实验表明混合菌群的降解能力优于各单一菌种,应以混合菌群为目标菌种。混合菌群最佳降解温度为30~35℃,最佳pH值为7.0。...  相似文献   

2.
盐环境下降解菌群对芘的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芘为多环芳烃(PAHs)的代表物,利用1.0%盐度的无机盐培养基从石油污染土壤中富集出高效嗜盐PAHs降解菌群。通过DNA测序鉴定,菌群中对芘起重要降解作用的是Rhodanobacter、Pseudomonas、Mycobacterium,3者碱基比例达到31.82%。14d内,萘、菲、荧蒽、芘、苯并[a]芘5种PAHs的挥发损耗均可忽略不计。筛选得到的菌群降解芘的最佳条件为:酵母粉质量浓度为120mg/L,盐度不超过1.0%,无需额外添加甲基-β-环糊精。筛选出的降解菌群对芘的最佳降解条件可用于降解萘、菲、荧蒽和苯并[a]芘等其他PAHs,但随着PAHs环数增加,分子量增大,降解率降低。在最佳条件下降解14d时,萘、菲、荧蒽、芘、苯并[a]芘5种PAHs的降解率可分别达100.00%、85.48%、51.92%、56.28%、50.45%。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石油污染土壤中含氮杂环化合物的降解情况,在考察石油污染土壤理化性质的基础上,选择喹啉作为目标污染物,采用选择性富集培养的方法,从45份石油污染土壤样品中,分离得到155株降解喹啉污染物的高效降解菌株,从中选择降解效率较高的2株喹啉降解菌命名为Q5和Q24,进行喹啉的降解性能研究,比较了单一优势菌株、人工复合菌群和土壤中的自然菌群对喹啉的降解情况。实验结果表明,石油污染土壤中自然菌群对喹啉的降解效果好于单一的优势菌株和人工复合菌群。  相似文献   

4.
经过富集、分离优选出高效石油降解菌L-1,根据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特征初步鉴定为琼氏不动杆菌;采用单因素花盆实验模拟微生物原位修复并对其降解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将高效石油降解菌应用于修复石油污染土壤,适宜接种量、表面活性剂浓度、CNP比、翻耕频率分别为15%、0.1%、100∶10∶1和1 d 1次;在该降解条件下修复28 d,可达到16.80%的石油降解率,远远高于土著微生物6.92%的降解率。  相似文献   

5.
含油污泥中石油降解菌的分离及其降解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渤海油田含油污泥中分离出3株石油烃降解菌,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鉴定RS1、RS2和RS3分别为棒状杆菌、短杆菌和假单胞菌。经单因素实验确定,3株细菌对石油的最适降解条件分别为37℃、盐度3%、pH 8;32℃、盐度1%、pH 8;42℃、盐度1%、pH 6。降解实验结果表明,3株细菌30 d内对含油污泥中总石油烃的降解率分别为39.69%、31.13%和53.29%,而混合菌的降解效果明显高于单一菌株,降解率为58.08%;不同菌株对原油中不同组分的降解能力不同,其中,RS1对饱和烃的降解率最高,达20.74%,RS3对芳香烃的降解率最高,达到8.08%;GC-MS分析表明,混合菌对nC12~n-C34等正构烷烃均有明显降解,且对萘、苊、屈和苯并[b]荧蒽等多环芳烃的降解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6.
利用不同组分原油逐级驯化的方法对克拉玛依油田的石油污染土样进行石油烃降解混菌的富集驯化,得到一组对稀油和稠油均具有高效降解能力的混菌M3。与采用单一原油驯化方法相比,混菌M3对稀油和稠油的降解率分别提高了12.5%和22%。该混菌具有较强的产表面活性剂的能力,能够使发酵液的表面张力从69.8 mN·m~(-1)降至27.9 mN·m~(-1)。通过混菌M3的生长条件优化实验得出:在温度30℃、pH 7~8、盐度1%、氮源选择尿素的条件下,混菌M3对原油的降解率最高。通过考察混菌M3在污染土壤中对原油的降解效果,发现:在修复期间,土壤脱氢酶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混菌M3可使饱和烃组分增加,并使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组分降低,对重质组分具有较好的降解效果。混菌M3的加入改变了原油性质,促进了土壤中原油的降解,经过56 d修复,土壤中原油降解率达到55.3%。  相似文献   

7.
石油污染土壤中芘高效降解菌群的筛选及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长期受石油污染土壤中驯化筛选到能以芘为惟一碳源生长的混合菌群GP3,其主要由假单胞菌株GP3A(Pseudomonas sp.)和菌株GP3B(Pandoraea pnomenusa)组成.采用摇瓶振荡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对混合菌GP3降解芘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0℃,150 r/min振荡培养下,混合菌GP3对15 mg/L芘的7 d降解率为90.6%.混合菌GP3降解芘的最适宜温度为35℃,最佳pH值为6.2.加入低浓度葡萄糖(100 mg/L)或菲(10 mg/L)作为共代谢底物,均可提高GP3对芘的降解率.混合菌对芘的降解速率(PDR)与芘的初始浓度呈正相关.研究重金属离子胁迫下GP3对芘的降解时发现,10 ms/L Zn2 的存在对芘降解效能影响较小,Cu2 对芘的降解有抑制作用,Cd2 对混合菌GP3有很强的毒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富集和驯化培养从石油污染的土样中筛选出一株高效石油烃降解菌Y-16,其对胜利原油7 d降解率达到51.98%。在好氧条件下,对Y-16菌株的最优降解条件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在pH值8.0,温度30℃,接种量10%,摇床转数160 r/m in和3 000~7 000 mg/L的底物浓度下,Y-16菌株的最高降解率可达到60.34%。通过Y-16菌株对石油烃降解规律的探索,发现Y-16菌株对石油烃的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9.
针对柴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效率低的问题,通过构建高效降解菌群修复柴油污染的土壤,采用组合优化和正交实验构建最佳组合与接种比例的菌群,并研究其柴油降解特性。结果表明,通过筛选、鉴定并命名的4株柴油降解菌为Bacillus sp. VOC18-L1、 Enterococcus faecalis-L2、 Lysinibacillus-L3、 Rhodococcus equi-L4;当4株菌接种比例为3∶1∶3∶4,pH=7.0,30℃,转速150 r·min~(-1)时,柴油降解的效果最佳,14 d对7.0 mL·L~(-1)的柴油降解率达到89.0%。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柴油降解产物,发现该混合菌株能将柴油中的烷烃降解为短链烷烃,最终转化为小分子物质。同时利用KEGG数据库获得代谢丰度图并初步预测每种菌的功能,根据微生物多样性测试结果,进一步证明了混合菌对柴油完全降解的效果优于单种菌种。通过人工构建的微生物菌群可以有效地应用于柴油污染土壤的修复。  相似文献   

10.
利用富集培养技术从某焦化厂土壤中筛选出来的菌种,根据3种不同的配伍方式构成3种不同的菌群。以苯并[a]芘、苯并[a]蒽、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和茚并[1,2,3-cd]芘5种多环芳烃为唯一碳源的无机盐培养基,不同菌群降解效率均达到60%以上。模拟多环芳烃污染的土壤环境,利用正交实验对菌群组合、菌量等因素不同水平探索降解的适宜条件。降解14 d的适宜条件为组合二:菌量20%、温度30℃、土壤含水率15%、营养盐质量比(m(C)∶m(N)∶m(P))为120∶10∶1、表面活性剂500 mg·kg-1、Fenton试剂和植物油2.5%;降解28 d的适宜条件为组合三:菌量10%、温度30℃、土壤含水率15%、m(C)∶m(N)∶m(P)为100∶10∶1、表面活性剂1 000 mg·kg-1、Fenton试剂和植物油5%;降解52 d的适宜条件为组合三:菌量20%、温度20℃、土壤含水率35%、m(C)∶m(N)∶m(P)为120∶10∶1、表面活性剂500 g·kg-1、Fenton试剂和植物油为0。m(C)∶m(N)∶m(P)随着降解时间的延长影响作用逐渐减小。在降解的整个阶段,菌群组合的类型对于降解率的影响最大。对于降解14 d时,菌群组合二为最优菌群,对于降解28和52 d时,菌群组合三为最优菌群。  相似文献   

11.
机油高效降解菌群筛选及降解效果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多处受石油污染的土壤中经过初步筛选、混合驯化得到以机油为唯一碳源进行生长代谢的混合菌群.利用此混合菌群进行的降解实验结果表明,该菌群对高浓度机油废水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初始含机油约2.0 g/L的人工废水.接种量为0.1%(菌体湿重/培养液体积),经过7 d的降解,机油可降至403 mg/L,降解率达81.4%;对不同浓度机油废水的降解实验结果表明,在静态实验条件下,机油质量浓度在不高于1 000 mg/L(含1 075 mg/L),混合菌群在降解过程中能自行从降解产酸的不良环境中恢复,机油质量浓度在2 000 mg/L以上,初期产酸较多,pH下降幅度较大,在7 d的周期内,废水pH无法恢复,说明在降解后期仍有大量有机酸积累而未被彻底降解;与葡萄糖共基质的降解实验结果表明,经过7 d的降解.不超过150 mg/L,的葡萄糖与1 000 mg/L机油组成的共基质体系中,机油降解基本不受葡萄糖加入的影响,但可加强早期的降解速率.而葡萄糖高于150 mg/L时,则会对混合菌群的除油率产生抑制,抑制程度随着葡萄糖浓度的提高而加大.  相似文献   

12.
使用稀释富集法,从大港油田采油废水处理站生化池中定向快速的分离出多株高效石油降解菌株。对分离获得的1株优势菌株进行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显示属于Pseudomonas stutzeri的1个新菌株,命名为Pseudomonas stutzeri TH-31。通过批次实验,对菌株TH-31的生长条件和石油降解条件进行了优化,经过条件优化,P.stutzeri TH-31在初始p H 7,原油投加量为300 mg/L,35℃培养5 d后,获得最高石油烃降解率92.7%。  相似文献   

13.
经过富集、分离和纯化,从沈阳某焦化厂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中获得7株菌株B1~B7。通过初步降解实验和血平板实验,发现B4、B5、B7在15d时对PAHs总降解率均高于40%,为高效PAHs降解菌,B2为高效表面活性剂产生菌。将B4、B5、B7分别与B2等质量混合后对PAHs进行降解,发现添加B2可提高PAHs总降解率,B4+B2对PAHs的总降解率最大,在9d时平均值达到45.9%。经形态观察和16SrRNA基因序列比对,鉴定B2和B4分别归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接种B4+B2进行微生物修复实验,结果表明,接种B4+B2对PAHs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有明显的强化作用,在60d时PAHs总降解率达到48.1%;接种B4+B2对中环(4、5环)PAHs降解率的提高尤为明显,7种中环PAHs的平均降解率比不接种菌株的对照组提高29.6百分点。  相似文献   

14.
以柴油作为唯一碳源,经过富集驯化,筛选出7株石油烃降解菌单菌,并分别测定其对柴油和油基钻屑的降解效能,利用其中4种菌(K-2、K-3、K-6和K-7)构建复合菌群对油基钻屑进行进一步降解试验。结果表明:(1)K-7对柴油和油基钻屑降解能力最强,降解率分别可达67.5%和28.8%;(2)最佳的复合菌群组合为K-3、K-6和K-7,其对油基钻屑的降解率达到了37.5%,较单菌最优降解率提高约30.2%;(3)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表明,复合菌群能有效降解油基钻屑中的烷烃和芳香烃,对长链烷烃、支链烷烃、烷基萘芳香烃均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4)生理生化鉴定,初步判断K-6为红酵母菌属(Rhodotorula sp.),K-2、K-3、K-7均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  相似文献   

15.
华北某油田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石油为唯一碳源,从华北某油田污染土壤中筛选出石油降解菌12株。其中5株菌有较强降解能力,分别编号为z-3、z-6、z-7、z-8和z-b,在30℃,160 r/min摇床培养10 d后,菌株对石油降解率分别为63.8%、34.2%、44.8%、50.5%和42.3%。通过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这5株菌分别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根瘤菌属(Rhizobium)、假黄单胞菌属(Pseudoxanthomona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通过对这5株菌生物量、脱氢酶及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活性的监测,发现生物量及酶活性与石油降解能力具有直接关系。最后,对5株菌的生长条件进行优化,其中z-3、z-6、z-7和z-b菌株对石油降解率较优化前提高10%左右。  相似文献   

16.
以连作10年以上的棉田土壤为材料,以高效氯氰菊酯为唯一碳源,驯化获得能稳定传代并持续降解高效氯氰菊酯的LZ1菌群,对菌群中可培养的细菌进行分离鉴定,最后对其降解高效氯氰菊酯的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LZ1菌群中可分离、纯化优势菌株12株,经16SrRNA序列分析,其中10株与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相似性达99%,1株与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 mucicolens)相似性达99%。高效氯氰菊酯最佳反应条件为高效氯氰菊酯初始质量浓度250mg/L、温度27℃、pH7.0、装样量200mL。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培养的LZ1菌群24h时对高效氯氰菊酯的降解率可达68.81%,132h时的降解率可达92.39%,且LZ1菌群对高效氯氰菊酯的4种异构体没有明显的降解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有效去除感潮河道底泥中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从深圳市某受DMP污染的感潮河道底泥中富集驯化出了一个土著DMP高效降解功能菌群(命名为菌群ZM),确定了菌群ZM的优势功能菌属,探究了pH、温度、盐度对其降解DMP的影响,研究了其在模拟底泥中的DMP降解性能。结果表明,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α-变形菌纲(α-Proteobacteria)的新鞘氨醇杆菌属(Novosphingobium)是最主要的DMP降解功能菌。pH为6、温度为35℃是菌群ZM降解DMP的最佳条件。菌群ZM在盐度0.05%~1.00%内表现出较好的耐受性。菌群ZM在2 d内可以降解模拟底泥中70%的DMP(初始质量浓度100 mg/kg)。综上,菌群ZM在处理感潮河道底泥中DMP污染问题上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8.
以从我国最大的石油污水灌区之一——沈抚灌区污染土壤分离到的以芘为惟一碳源、能源生长的高效降解菌株ZQ5为实验材料,通过对菌株ZQ5培养条件的优化,以及采用摇瓶振荡培养方法测定菌株ZQ5对不同浓度芘的降解率,表明:菌株ZQ5在30℃振荡培养16 d后对150 mg/L芘的降解率为90.31%。通过模拟稻田施用N、P和K肥等的土壤环境,探索了无机营养元素对降解菌ZQ5降解能力的影响,发现土壤中混合加入N、P和K无机营养元素的降解率能达到82%以上,比单加某种营养元素对降解菌ZQ5的降解效果好。本研究结果可以指导稻田PAHs的原位生物修复。  相似文献   

19.
以杭州市四堡污水处理厂的厌氧污泥为接种污泥,驯化富集了厌氧腐殖酸还原混合菌,加入不同的腐殖酸和碳源以优化驯化条件.结果表明,利用驯化厌氧污泥降解对乙酰氨基酚,1周降解时间内,驯化1个月的含腐殖酸还原混合菌群污泥比普通厌氧污泥降解率高34%,驯化半年的成熟厌氧污泥降解效果更好,降解率达90%以上.驯化厌氧污泥的最佳pH为7.0,Fe3 与腐殖酸同时存在时能进一步提高对乙酰氨基酚的厌氧生物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20.
以从我国最大的石油污水灌区之一——沈抚灌区污染土壤分离到的以芘为惟一碳源、能源生长的高效降解菌株ZQ5为实验材料,通过对菌株ZQ5培养条件的优化,以及采用摇瓶振荡培养方法测定菌株ZQ5对不同浓度芘的降解率,表明:菌株ZQ5在30℃振荡培养16 d后对150 mg/L芘的降解率为90.31%。通过模拟稻田施用N、P和K肥等的土壤环境,探索了无机营养元素对降解菌ZQ5降解能力的影响,发现土壤中混合加入N、P和K无机营养元素的降解率能达到82%以上,比单加某种营养元素对降解菌ZQ5的降解效果好。本研究结果可以指导稻田PAHs的原位生物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