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胶南市两空气自动监测子站由于设备老化于2010年实施搬迁重建。目前两套子站系统已正常运转近两年,积累监测数据1.8万个。本文针对近两年来的大气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大气污染规律以期对今后的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我国大气颗粒物污染研究及其对控制对策的支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健  柴发合 《环境保护》2014,(11):32-34
针对大气污染防治,分析了我国颗粒物污染现状、变化趋势、组分等研究进展,简要介绍了我国颗粒物污染成因研究对决策的支撑及其存在的不足,为下一步大气污染防治开展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系统回顾了大气污染沉降监测方法的研究进展,探讨主要面临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现有大气污染沉降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地面监测、遥感反演等,并在全球、区域与局地等不同尺度上取得系列初步成果.然而,大气沉降成因机制复杂、时空异质性规律显著,现有方法均难以兼顾精度与时空代表性等多方面监测需求,发展新一代监测技术以及多技术集成融合是未来大气沉降精准监测的潜在趋势.深刻了解大气污染沉降监测的研究现状与瓶颈问题有助于进一步系统构建大气污染监测体系、精准感知大气污染多维时空演化的本质规律,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能够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关键的污染来源组成信息,是当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关键技术支撑。本文结合当前我国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工作的开展情况,对源解析技术分析结果的特点和功能、应用现状、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并给出了未来源解析技术的发展的三个方向。  相似文献   

5.
<正>甘肃省兰州市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技防手段应用,建立完善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体系,初步形成了涵盖高架源和低空源、固定源和移动源,从地面到空中的立体式大气污染防治技防大数据系统,大气治污工作实现了精准溯源分析和精准定量考核。监测体系包括515套六参数微观站点和20套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站点,监测区域覆盖到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持续推进,颗粒物浓度逐年下降,但近地面臭氧(O_3)污染问题逐渐凸显,选择江油市2016-2018年自动监测数据进行O_3年际、季度、每月和小时浓度变化特征分析。江油市O_3浓度逐年增加,并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春季和夏季臭氧浓度偏高,每日小时平均浓度呈现单峰型分布,16时出现峰值,并且峰值浓度逐年增加。今后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前体物削减力度,同时注重科技手段,对重点区域、重点时段进行精准管控,要求企业错峰生产,强化地域联防联控,推动O_3和颗粒物协同减排。  相似文献   

7.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严重,重污染天气频发,是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主战场。该区域秋冬季细颗粒物(PM_(2.5))浓度明显高于其他季节,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是该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关键和"蓝天保卫战"的决胜战役。为有效减轻大气污染,降低PM_(2.5)浓度,十部委和六省市联合发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本文在梳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结合上述方案,分析了攻坚决胜的关键环节,包括巩固散乱污企业及集群整治成果、减少散煤污染排放、实施错峰生产和错峰运输、妥稳应对重污染天气和强化责任落实,并提出了要建立长效机制、增强区域协调、深化科技支撑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评估大气污染物排放水平有助于防治大气污染。基于空气质量和气象数据,定量分析了气象因素对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基于空气质量和气象数据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水平指标——"参考浓度",即同等排放水平、参考气象条件下的大气污染物浓度;以SO_2为例,通过比较我国主要城市SO_2监测浓度、参考浓度与排放水平的相关性,验证了该排放水平指标的有效性;将该排放水平指标应用于我国不同地区大气细颗粒物PM2.5污染的脆弱性分析,得到了不同地区PM2.5排放水平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大气污染物参考浓度相比监测浓度可以更好地反映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水平。该评估方法可以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伊宁市2005至2007年空气自动监测系统运行以来监测数据的分析,摸清了伊宁市空气污染状况,主要污染类型为煤烟型,污染物为PM10、SO2、NO2,提出了大气污染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如何统筹运用“科技创新”和“协同治理”来有效支撑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和依法治污是我国大气污染防治面临的挑战。本文梳理了协同创新助力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意义,指出当前我国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在区域部门间权责利不匹配、科技支撑协同创新不足等方面仍然面临着深层次的问题和瓶颈。以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为例,系统分析了该项目在改善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提出深入推进大气污染协同治理要充分应用大气污染防治协同治理的政策工具、开展多尺度多目标的协同控制、构建生态环境领域集中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正确处理“一市一策”和区域联防联控的协同关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城市大气污染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空气自动监测站在城市大气污染治理中的作用。首先对城市大气污染的情况进行了简要概述;主要分析了空气自动监测站的质控方式,并对其管理与控制方法进行了讨论;重点探讨了空气自动监测站在城市大气污染治理中的作用。希望通过本文初步论述可以引起更多的关注与更为广泛的交流,为该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治理实践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针对数字化监测系统的应用,以大气监测为切入点,做了简单的论述。利用数字化检测系统,开展大气监测,利用各类传感和其他手段,能够实现大气信息采集和分析,生产相关报告,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3.
生态环境物联网移动车载监测系统利用出租车、公交车、公务车等车辆运行时间长、运行范围广的特点实现对沿线颗粒物、道路扬尘大数据的监测,通过在车顶灯内安装大气监测设备,可实时监测机动车道路的PM_(2.5)、PM_(10)浓度。本文以亳州市物联网车载系统为例,简要分析了物联网移动车载大气监测系统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应用及取得的成效,并就如何深化成果转化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要介绍了LD-3K颗粒物浓度监测仪技术参数和工作原理、特点,系统的阐述了LD-3K颗粒物浓度监测仪在沙尘暴监测中的用运,及该仪器的缺陷。通过对相关系数的检验,本文分析了LD-3K颗粒物浓度监测仪在沙尘暴监测中的可行性,并得出了LD-3K颗粒物监测仪可以用于沙尘暴连续监测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牡丹江市位于黑龙江省的东南部,是整个东北地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和黑龙江省的重要开放门户.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污染及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大气环境治理工作已经迫在眉睫.通过采用颗粒物自动监测仪对2016年牡丹江市代表性的环境空气监测点位监测数据分析,研究牡丹江市区全年和各个季度PM10和PM2.5浓度的趋势变化等,得出牡丹江市区大气中PM10、PM2.5的浓度水平、季节变化特征和相关性关系以及大气污染治理方向的建议,从而为有效的空气污染控制和治理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世界范围内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了各国面临的主要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主要包括了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地污染,其中大气污染主要指的是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质或有害物质,大气污染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会带来巨大危害。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影响,空气污染问题尤为严重,那其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颗粒物,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损害,针对该问题必须要进行有效的解决。所以本文就对大气颗粒物中的重金属监测方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国家认可的、可代表城市总体大气质量的大气自动监测系统的监测结果为依据,分析广州市大气污染的状况.特征和变化趋势,指出近年广州市的氮氧化物、总悬浮微粒污染成为主要大气污染,并根据控制二氧化硫污染的经验及大气污染浓度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认为有重点地进行污源源治理与综合整治相结合.防止重污染是大气污染防治的最有效的办法.并提出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细粒径的颗粒物、尤其是空气动力学粒径1.0μm以下的纳米颗粒物是导致灰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日本专利技术"纳米颗粒物采样系统"利用惯性纤维过滤分级纳米颗粒物,用一套系统实现对大气颗粒物在全粒径范围内的同步、连续分级监测,可同时获得多个粒径范围的颗粒物浓度和颗粒物化学成分含量,应用表明,该技术特点鲜明,在大气复合污染监测研究领域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的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空气中的粉尘和颗粒物,是导致呼吸道疾病的罪魁祸首,给人们的身心带来了巨大的创伤,治理大气污染问题已然迫在眉睫。然而在当前的大气环境监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监测效果不是十分理想,环境治理工作也不能够顺利的开展,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本文将论述大气环境监测的突出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处理措施,以期全面提高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取金华、衢州、温州、丽水、宁波、杭州六个城市开展PM2.5手工重量法监测,通过比较不同城市不同季节PM2.5质量浓度,研究浙江省PM2.5浓度的分布特征,以期为其空气质量预报、大气污染治理防治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