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张鑫 《世界环境》2012,(4):44-45
4.我们认识到,消除贫穷、改变不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方式、推广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方式、保护和管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和基本需要。我们也重申必须通过以下途径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持续、包容性、公平的经济增长,为所有人创造更多机会,减少不平等现象,提高基本生活水平;推动公平社会发展和包容;促进以可持续的方式统筹管理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支持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等等,同时面对新挑战和正在出现的挑战,促进生态系统的养护、再生、恢复和回弹。  相似文献   

2.
公平是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本原则,20世纪80年代起,环境公平问题逐渐受到国内外社会的关注.本文结合相应案例,就我国流域环境管理、城市环境管理和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中的环境公平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只有建立在公平原则基础上的环境管理才能有效地实现其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3.
公共池塘资源可持续管理的理论框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由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视角和研究方法各异,使得我们对公共池塘资源管理问题的理解不够系统和全面。论文在综述公共池塘资源和社会-生态系统管理理论的基础上,辨析了公共池塘资源和社会-生态系统的概念;从识别影响公共池塘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变量出发,梳理了社会-生态系统分析框架的演变及其局限性,指出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分析框架为地理学、 生态学、 经济学、 自然资源学、 社会学等学科的交流和融合提供了统一的平台,并为资源管理、 政策分析和案例比较分析等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该框架对现阶段我国资源管理政策的制定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现阶段我国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主要集中于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旨在提升国家能力和制度能力。在污染防治攻坚战背景下,急需强化环境社会治理这一薄弱环节,明确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各自权利和责任,实现社会治理的手段方式与目的目标的有效衔接,以提升环境社会治理水平和层级,促进环境治理体系各主体互动共赢、各手段协同增效,以应对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出现的总体环境治理效果难以达到公众预期、部分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公众参与意愿强烈、部分直接作用于公众个人和家庭的环境政策社会矛盾纠纷多等新问题新挑战。  相似文献   

5.
基于全球自然保护话语中的“保护兼容性”理念及其指导下的“以人为本”的政策与实践,以具有“保护兼容性”这一核心语料的自然保护案例、规划和管理政策文献为基础,重新审视自然保护地管理中的可持续生计问题,从大量实证研究中系统地总结并提出保护兼容性生计概念与实施路径。保护兼容性生计是自然保护地及其周边社区构成的社会—生态系统中,人们以一定的土地利用为主导或基础开展的自然资源利用、管理与生产经营等谋生方式。研究提出尊重社区私利来实现保护公益的生计实现流程,并以生计总体模式解析如通过可持续的资源利用与价值实现推动自然保护地社区形成公平和可持续的生计。研究指出:保护兼容性生计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社区形成与保护互惠的自力更生发展路径,需要顺应保护发展趋势扩展其空间适用范围和具体实现方式,并对其成效进行追踪和评估。  相似文献   

6.
论环境立法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劲 《环境保护》2001,(8):10-12
在科学不断发展的今天,各国立法者已经越来越认识到环境人类生存的作用,有关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立法目的上也在不断扩大。因此,有必要从维护全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新认识环境立法的价值。本文认为,调整社会各部门的既得利益,公平地分配人类世代间的利益,重申环境的美学价值,保护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影响传统的法律价值观,转变公民传统的消费模式,以及转变社会生产方式是环境立法的七大价值。  相似文献   

7.
排污许可制度通过改革要成为固定点源污染治理的核心制度,离不开政策、法律的推动,也需要研究者对该制度改革的法治蕴涵予以解读。由此提出3项改革建议:公开、公平、公正地设定和实施排污许可,将环境管理转型为环境治理;落实预防为主原则,确立固定污染源环境治理的核心制度;遵循比例原则,逐步推进"一证式"排污许可制。建议立法上建立针对固定污染源治理改革需要的新型责任体系,执法上加强排放许可制的执行力度及其与相关制度配合实施的"合力",实现多元合作共治。  相似文献   

8.
生态系统管理的研究是当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生态系统作为人类生存条件-资源和环境的保育基础,其管理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识和接受。本文系统阐述生态系统管理的内涵、内容和步骤、方法,它的目标是恢复和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高产和生物多样性以及生命的总体质量。这些都通过一种完全融合了社会和经济需求的自然资源管理方法来实现。尽管面临着许多挑战,生态系统管理依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张炳淳 《环境保护》2011,(19):44-46
在我国转型发展阶段,生态环境保护正处于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并重新配置环境权益的阶段,要求我们运用现代环境善治理念,公平和持续地满足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目标要求。环境治理是指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利用中,生态环境福祉的利益相关者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上,由谁进行环境决策,如何进行环境决策,怎样行使权利并承担相应责任进而达到一  相似文献   

10.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来,特别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全球环境治理快速发展,国际社会设立了负责全球环境事务的相关机构和机制,开展了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无数会议和谈判,制定了众多环境公约、协定和规则,建立了相应的资金机制,针对各种全球环境问题以国家为主体实施了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行动,以联合国框架为主体的全球环境治理结构逐步建立和发展。然而,从国际社会设定的环境目标的实现程度看,多数情况是进展甚微。全球环境治理面临着全球环境规则的执行力不足、联合国系统的效率不高、全球发展不平衡和传统的发展模式尚未改变、全球层面缺乏环境与发展的统筹协调、对国际竞争的顾虑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瓶颈、全球环境治理缺乏推动力量等挑战。本文建议,全球环境治理的进一步改善,需要加强全球层面环境与发展的统筹协调,探索不影响全球市场公平竞争的资金和技术援助机制,建立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推动机制。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和国家治理新时代的战略需求,以及国内外自然资源治理发展趋势,对中国新时代自然资源治理的指导思想、基本理念、理论体系、基本原则和目标体系等进行系统解析,对包括调查勘查评估、统计监测核算、开发利用治理、保护修复治理、保障储备治理、市场交易治理、安全预警治理和国际合作治理等在内的中国新时代自然资源治理框架体系进行系统刻画,对包括公平正义制度、资产产权制度、节约集约制度、有偿使用制度、保护修复制度、市场交易制度、统计核算制度、多元储备制度、国际合作制度和治理监督制度在内的中国特色自然资源治理制度体系进行系统解构。研究结论与观点对于提高中国自然资源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建设水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急迫的国际形势,我们必须改变利用资源和对待环境的传统方式,加强环境管理,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14.
持续发展与资源对策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8  
持续发展与资源对策李文华(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北京100101)随着人口迅速增长、消费的增加和人类对地球影响的规模空前加大,在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上,出现了一系列的、尖锐的矛盾,引起了人们忧虑与不安。1972年在斯...  相似文献   

15.
There is growing appreciation that protected areas, like all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SES), are inherently complex and face an unpredictable futur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Adaptive management is the accepted approach for managing complex SES to ensure their resilience, but unless it is supported by a governance system that is itself adaptive it has little chance of success. Scholars have identified certain principles conducive to adaptive governance. Environmental legislation,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governance system, is often misaligned with these principles. In this paper we assess adaptive governance principles with regard to legislation governing South Africa’s national parks. This assessment indicates that, to enable adaptive governance and adaptive management, legislation should (1) be co-produced by policy-makers, policy implementers and users of protected area ecosystem services; (2) commit and empower management agencies to apply the principles of adaptive governance and adaptive management, particularly in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management plans; (3) commit agencies to review management plans and allow flexibility to adapt plans; (4) ensure that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scales of the governance system match those of the SES being managed; (5) anticipate change and avoid assumptions of system stability and predictability; and (6) provide for flexible financing mechanisms, so that funds can be prioritised and timed to meet the unpredictable demands of complex systems.  相似文献   

16.
西藏食物保障的自然资源相对优势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西藏食物保障的自然资源相对优势研究表明 ,光能、生物、旅游资源是西藏食物保障的突出相对优势。这些资源具有独特、再生和易于持续开发利用等突出特点 ;水利资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的开发利用优势 ,但是 ,与经济落后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目前开发乏力 ,开发利用将带来后续管理与环境保护的沉重负担 ;耕地、草地与森林资源既具有明显的优势 ,又有突出的劣势 ,主要表现为数量的优势与质量的劣势。西藏未来食物保障 ,取决于如何将这些资源的相对优势有效组合、综合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与粮食安全新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与全球的粮食安全面临重大挑战。为了系统认知全球化与粮食安全的新格局、新问题和新路径,邀请了十位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就耕地增产潜力、农业水土资源与粮食生产、食物浪费、国际农产品贸易、重点农产品保供稳供、全球农业食物系统、双循环与企业行动、全球粮食生产与消费、国际粮安治理、粮食安全研究前沿等领域进行了一对一的交流访谈。访谈结果表明:全球农业食物系统进入复合型高风险时代,国际粮安治理面临资源、约束力、行动力等方面的挑战,凸显国家粮食安全尤其是进口依赖型农产品的保供稳供压力,需要加强国内农业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全球化发生新变化,考验中国深化农业对外开放、参与全球粮安治理、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水平。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粮食安全治理需要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国内国际、瞄准全产业链、强调风险管控、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进一步深入研究食物系统和粮食安全、生态系统和粮食安全、高质量发展与粮食安全、农业对外开放与粮食安全、双循环新格局与粮食安全等方面的具体方式路径,为新时期建立健全“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环境资源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环境保护是一种为社会提供集体利益的公共物品和劳务。通过保护自然环境,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扩大有用资源再生产,其产品就是环境质量。基本环境质量是在环境容量允许的情况下,能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的水清、天蓝、地干净的宜居环境,是能喝上干净水、呼吸清洁空气、吃上放心食物的安康环境。基本环境质量是人民群众健康生活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广大人民群众应当享受的最基本的环境权益。政府承担着公众赋予的公共职能和公共权力。地方各级政府是以提供公共产品、为人民服务为首要职责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基本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政府必须确保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9.
人员、物资、能源资源等要素在不同层级空间的频繁流动,持续重构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并对国土空间安全产生影响。从流动性视角进行国土空间安全探讨,提出在活动承载安全、资源与生态安全基础上,应考虑要素流动与人类活动、资源环境的耦合性及其潜在风险。流动性与国土空间安全的关系可以从“流”空间与场所空间耦合、“供—流—需”协调与资源配置安全、要素流与国土空间系统韧性三个方面来表征。以生态、水、粮食、经济、社会等安全塑造为目标,立足于各类要素流对人地关系系统影响的不确定性,以及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等极端条件下的流动性风险,通过合理引导资源配置、科学布局国土空间要素等手段,实现人类活动、自然环境系统之间的自适应与良性反馈调节,形成安全韧性的国土空间格局与框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需要进行要素流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耦合协调性分析评价,建立“形”与“流”结合的国土空间结构优化分析方法,增强不同空间的功能弹性以适应要素流动和活动集聚的不确定性,建立供需协同的国土空间支撑体系。研究对提升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水平以及保障人类生存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生态占用——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新指标   总被引:106,自引:7,他引:106  
简要地介绍了生态占用的基本概念及利用此指标衡量可持续性的理论与方法 ,分析了生态占用与资源承载力的异同点 ;基于《国家的生态占用》估算结果 ,分析了生态占用方法在全球、国家、区域和城市3个层面上的应用效果 ,探讨了生态占用作为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政策含义以及运用于青藏高原研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