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介绍了区域性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确定影响区域性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制定的因素变量,设计区域性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环境分析的框架,从生态环境概况、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方面进行论述,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发展进行分析,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联系进行论述,确定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通过论述区域性人力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和加速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地位,实现区域内人力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的论述,并以三峡库区为例,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状况较差的原因进行分析,确定三峡库区人力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完成区域性人力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分析.  相似文献   

2.
分析金沙江右岸生态环境现状、发展趋势;资源开发利用和道路建设存在的生态破坏和环境影响问题;以及在三峡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中的重要性.提出如何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和建设,以及有效的生态保护对策和措施,以确保区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疆高度重视区划编制工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为实现中央提出的在跨越式发展进程中"确保新疆山川秀美、绿洲常在"的战略目标,自治区确立了"环保优先、生态立区"战略和"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方针.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一切开发建设必须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区",必须遵循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必须对历史负责,对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负责;要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将区域经济规划与环境保护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要坚决保护冰川森林、河流湖泊、湿地植被、绿洲草原;要对水源涵养区、地下水源区、自然生态良好区以及人群密集区等生态敏感区域,实行最严格的保护,禁止资源勘探和开发.  相似文献   

4.
对丽江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做好生态环境区划、规划、制定生态保护政策;提倡生态旅游模式,发展度假旅游;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等保护丽江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以洪湖生态环境及其水生资源开发利用的实例,对保护和发挥洪湖资源的生态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生态模式进行了探讨,为达到稳定持续发展的水体生产力,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出了切实的环境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6.
柴达木盆地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是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协调和优化的关键因素。柴达木盆地的资源开发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为核心,重点构建以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体系。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以及主要工业布局将对水资源利用、盐湖水盐平衡、重点湖泊湿地保护、绿洲安全和水环境产生较大影响或带来累积性生态环境风险。针对柴达木盆地资源开发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和生态风险,提出了区域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布局的优化调控对策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江苏省沿海开发过程中面临的压力和存在的不足,结合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目标,从环境保护角度探讨了沿海地区的开发和建设。沿海地区需根据区域发展定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构建合理的生态空间新格局;实施保护式开发,明确禁止开发、限制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建立保护区与开发区之间的协调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开发中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从而在开发的同时有效保护区域内的人居环境、重要的陆地生态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佟新华 《环境保护》2014,(12):46-47
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对生态功能区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生态功能区的城市化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滞后、产业结构水平低、科技力量薄弱、开发资金短缺等问题,导致区域可利用资源量不断减少,生态环境日益脆弱,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为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生态功能区应基于本地特色建立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系统,提高环境保护力度,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从而加强技术创新,构建区域生态文明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
分析金沙江右岸生态环境现状、发展趋势;资源开发利用和道路建设存在的生态破坏和环境影响问题;以及在三峡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中的重要性。提出如何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和建设,以及有效的生态保护对策和措施,以确保区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黑瞎子岛回归祖国后,社会各界对如何保护和开放开发非常关注。中俄两国确定双方共同对黑瞎子岛进行综合开发的方针,且都已制定了保护与开放开发的总体规划并付诸实施。中俄双方已形成共识,即把生态保护放在最优先的地位,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前提下实施开放开发,把开放开发的强度严格控制在生态环境可承载的范围之内。努力把黑瞎子岛建设成为生态良好、稳定安全、开放繁荣的对俄合作示范区。本文在深入分析黑瞎子岛跨境合作开发现状和生态环境现状基础上,探讨提出黑瞎子岛生态环境保护策略即黑瞎子岛开发利用要坚持生态优先、点状开发,工业性加工项目不上岛,将开发建设寓于生态保护之中,全面实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具体保障措施包括:一是结合现有空间布局,设立保护区和监管站;二是建立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补偿机制;第三,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环境保护综合治理;第四,重视环境保护双边合作,实施跨境一体化保护和监管。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3个核心主题之一。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乃至世界造陆速度最快的河口三角洲之一。伴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黄河流域经济的发展,河口地带油气的开发,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发生了迅速的变化,从而引发了土壤盐渍化、水污染严重、湿地资源保护受到威胁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论文以黄河三角洲为典型样区,把其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研究作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一个缩影,为全球性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模型的建立提供依据。论文首先介绍了黄河三角洲概况,其次对该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探测方法、结果进行了对比、归纳,接着回顾了该地区对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驱动力分析以及模型预测,然后介绍了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与环境变化交互作用等的研究状况,最后总结了目前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同时为进一步开展该地区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三角洲的环境资源系统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黄河三角洲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特点的基础上,本文采用解释结构模型(ISM)理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对环境资源系统整体结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智烈慧  张哲  白军红  李晓文 《环境工程》2023,41(1):132-140+163
旅游业发展应注重生态和社会经济的协调有序,生态旅游兼顾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符合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高效生态经济区旅游业起步晚、发展滞缓;同时,脆弱的生态环境以及围垦开发活动使得该区域在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中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尤为突出。通过建立包含湿地生态指标的多层次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依托最小限制因子法,评估生态、空间、设施和社会环境容量及承载力,判识旅游环境容量的主要限制因子,以期诊断影响研究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1)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旅游环境日容量由1995年的-288.57万人升至2020年的11.60万人,但旅游环境承载力仍为严重超载;2)1995,2020年的最小限制因子分别为污水处理和交通设施,且仅有这2个指标超载,其他指标均为弱载,所有指标均不适载;3)1995年旅游环境承载力主要受限于生态环境容量,而2020年旅游环境容量二级指标顺序为空间>社会>生态>设施;4)目前,旅游设施超载,而包括湿地生态指标在内的生态环境和空间环境均弱载,服务供给不足以支撑旅游资源的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4.
地处黄河中游的无定河流域,是典型的过渡地带和生态脆弱地区。通过分析流域城镇格局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的人地耦合关系,结果表明:流域城镇枢纽地区,在唐代及以前为弓形,城镇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以自然因素为主;唐末以后为三角形,城镇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以人文因素为主。当代流域城镇格局继承了历史发展的脉络,但城镇发展动力主要是长城沿线的资源开发和城镇建设,这些活动对局部地区的植被覆盖产生了冲击型影响;同时以退耕还林、防风治沙等为代表的生态保护政策也已经显现出积极的效果。建议流域的城镇发展要合理确定人口与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集中在榆横和靖边等主要城镇周边布局,并且以河流为骨架构建生态屏障。  相似文献   

15.
宁夏沿黄地区生态功能重要,但自然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环境质量总体为全国平均水平,但局部局地环境污染问题突出;部分自然资源具有一定优势,但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偏低。近年来,沿黄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扎实推进,但受本地自然本底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影响,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任务仍然艰巨。我国相关部门应围绕生态建设与修复、环境保护与治理、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三大领域,统筹谋划、系统治理、协同推进,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相似文献   

16.
水文变异条件下的黄河干流生态径流特征及生态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河流域地表水文过程受气候变化与如水库拦蓄等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发生显著变化,多次出现断流现象。深入理解水文变异条件下的径流特征及生态效应,对于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及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论文利用多水文指标研究水文变异过程,结合基于流量历时曲线(FDC)的生态剩余和生态赤字等生态径流指标以及水文变异总体评价指标Do和DHRAM(Dundee Hydrological Regime Alteration Method)来描述黄河干流大中型水利工程对下游河道水文情势的改变程度,并根据多样性指标SI和IHA(Indicators of Hydrologic Alteration)的拟合关系,进一步分析水文变异的生态效应。研究表明:1)水文情势变异后,FDC整体下移,低于25% FDC流量部分大幅增加,产生生态赤字;2)从上游到下游,降水对各站生态径流指标的影响逐步减小,水库对生态径流指标的影响愈益增大;3)各生态径流指标与大部分IHA指标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能够体现IHA参数的主要信息,可作为衡量黄河流域年和季节径流变化的生态径流指标;4)综合Do和DHRAM的评价结果,径流过程变异对各站生态风险的影响为:花园口、孙口和利津站为高风险,头道拐和兰州为中等风险,唐乃亥和龙门为低风险;各水文站SI值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均出现下降趋势,其中花园口、孙口和利津3个站的下降幅度较大,生物多样性锐减。  相似文献   

17.
研究面向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保护与国土空间利用策略,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全国区域平衡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基于“压力—状态—响应”关系,提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保护与国土空间利用策略研究框架;分析黄河流域城镇化发展压力带来的土地开垦、生态退耕和建设占用等生态建设与土地开发行为,及其对国土空间格局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并从国土空间开发利用限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视角揭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农业生产与国土空间开发的限制性差异;根据目前黄河流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独特的“自然—人文”特征,提出面向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保护与国土空间利用策略;实施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绿色发展—文化传承”建设协同发展战略,开展黄河流域国家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绿色产业发展与特色文化传承战略部署,并制订相关引导政策与保障措施,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保障。  相似文献   

18.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本底脆弱,长期以来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诸多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黄河流域以矿业、能源和重化工业粗放式开发为主的低端产业结构,对水资源消耗巨大,产生的污染较为严重,对流域生态环境影响大。在碳中和战略目标下,进行产业结构低碳转型和产业升级、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调整农业农村发展模式、平衡区域发展差距已成为黄河流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也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区,其上游水源涵养区对黄河流域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科学统筹城乡发展、合理划定城市增长边界(UGB),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上游典型城市临夏回族自治州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地利用及相关遥感数据,运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生态敏感性分析评估了临夏回族自治州的生态质量,并在此基础上,结合CA-Markov对比分析了有无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条件下未来城市增长边界发展情况。结果表明:(1)2005—2015年,临夏回族自治州生态环境整体较差且逐年下降,2015年生态质量(RSEI)结果降至最低(0.38)。同时,生态敏感性也从中度敏感变为低度敏感。(2)2005—2015年,研究区城市扩张面积增长6.04 km2,通过CA-Markov模拟得到的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95.88 km2,超出规划面积3.2 km2,城市扩张未得到有效约束。(3)RSEI-CA-Markov模拟2030年的城市建设用地为90.36 km2,小于政府规划面积2.32 km2,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因此,基于RSEI-CA-Markov划定的黄河上游生态脆弱地区UGB具有更强的城市管理能力,有利于引导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也可对中国其他生态脆弱城市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河道生态环境分区需水量的计算方法与实例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为真实反映流域各区间的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差异 ,同时解决流域上下游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的重复计算问题 ,提出了河道生态环境分区需水量的概念 ,对流域分区、河道功能确定和河道生态环境分区需水量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 .以黄河流域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 ,黄河流域的河道需水分区需水量差异显著 ,黄河下游区间的河道分区需水量最大 ,为 14 8 93× 10 8m3·a- 1 ,上游兰州—河口干流区间最小 ,为-5 0 12× 10 8m3·a- 1 ,龙羊峡—兰州干流区间和黄河下游区间河道分区需水量超过区间的自产水资源量 ,需要其它区间的水量补充 ,才能维持其河道的生态环境功能 .黄河流域的河道分区需水量之和为 2 3 0 6× 10 8m3·a- 1 ,约为流域地表水资源量的 3 9% ,说明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的最大利用率应低于 61%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