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大连市臭氧污染特征及典型污染日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大连市区10个空气监测子站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大连市臭氧污染的时空分布、气象条件对臭氧污染的影响,对臭氧污染日进行了归类分析。结果表明,大连市臭氧污染主要出现在4—10月。在强紫外辐射、高温、低湿、低压和低风速的气象条件下,监测点位的臭氧浓度较高。臭氧污染日的日变化分为单峰型、双峰型和夜间持续升高型3种类型。通过对2015年的一次高浓度臭氧污染过程的气象条件、污染物浓度和污染气团轨迹进行分析,发现臭氧浓度在夜间持续升高现象与区域输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东北地区大气BTEX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东北地区7个典型城市中25个监测点进行了观测,时间分别为2008年4月、7月、10月和2009年1月,使用吸附剂采样管采集并通过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苯系物样品,系统研究了东北地区大气苯系物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苯和甲苯年均浓度值最高,分别为(4.19±2.31)μg/m3和(3.22±1.14)μg/m3,共占苯系物浓度近70%;各功能区按苯系物浓度大小顺序排列为混合区工业区交通区居民区文教区对照区;受排放源和气象条件的影响,采暖期苯系物浓度高于非采暖期苯系物浓度;风向频率影响苯系物浓度分布,沿下风向浓度逐渐降低;苯/甲苯比值分析表明,东北地区苯系物的主要来源是煤燃烧。  相似文献   

3.
浅谈监测数据审核及异常数据的分析与判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异常数据的判断与分析发现和判别异常数据,首先要用污染时空分布及其变化来进行判断,如排污口污染物浓度低于远离污染源地区的浓度,污染物浓度明显超越常年水平,浓度时空分布出现反常现象等。因此,采样时要对采样点周围环境状况、气象条件、样品感观及样品采集等情...  相似文献   

4.
2015年8月22日至9月26日利用在线GC-MS/FID和离线Canister-GCMS/FID采样并分析了重庆城区7个监测点位的96种VOCs,结果表明,城区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平均体积分数为42.43×10-9,且空间分布特征为"中心城区高,周边低"。重庆本地高乙烷、高乙烯和高乙炔浓度呈区域污染现象,且城市监测点位主要受交通源、工业排放和溶剂挥发的影响,缙云山站则主要以生物源排放为主。重庆市城区气团的OH自由基反应速率平均值为8.86×10-12cm3/(mol·s),最大反应增量活性平均值为4.08 mol/mol,与乙烯相当,说明本地大气化学反应活性较强。重庆城区对OH自由基损耗速率贡献最大的组分是烯/炔烃(35%),对臭氧生成潜势贡献最大的组分是芳香烃(39%)。乙醛、乙烯和甲苯等物质是VOCs的关键活性组分。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大气环境监测点位的布设方法,在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布设大气监测点位时,应综合考虑开发区的功能区划分、区内产业分布及环境敏感点分布等情况;结合规划区内外现状及规划实施后重点污染源的位置及排放高度,根据区域污染气象条件,采用Gauss模式预测最大浓度落地点,并以此作为区域大气环境监测点的布设依据.对某区域开发规划案例进行了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研究,通过实践,该布设方法不仅可以反映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的空间分布特征,而且可以为区域大气环境预测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持,为优化区域规划提供依据;同时,对规划后的污染源最大浓度落地点的监测,可以为单个项目的环境预测提供背景值,起到简化入区建设项目环评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珠海市大气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统计方法分析了珠海市的大气污染物SO2、NO2、PM10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针对珠海市的污染源分布格局和当地的气象条件对上述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珠海市的污染物浓度空间分布较为均匀,没有显著的空间变化梯度出现;但在时间分布方面明显存在着冬春高、夏秋低的季节性差异,并受区域环境的影响较大.相关分析表明,珠海市单点源污染比例大的污染源分布格局以及典型的季风气候是造成如上污染特征的主要原因,此外珠海市的经济产业结构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利用徐州2015年PM2.5和PM10逐小时质量浓度数据,分析了徐州颗粒物时空变化特征。同时基于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结合GDAS气象数据和空气质量数据,利用轨迹聚类及潜在源分析法研究徐州不同季节气流轨迹对颗粒物浓度的影响及PM2.5和PM10的潜在来源。结果显示,2015年徐州环境空气中PM2.5和PM10的年均值为65和122μg/m3,分别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二级标准限值86%和63%。各国控站点ρ(PM2.5)和ρ(PM10)月变化呈现一致的冬季高夏季低的"V"型变化特征,这与气象条件和气流轨迹特征季节性变化有关。秋冬季污染较高时期徐州主要受西北内陆性气团和较为稳定的气象条件影响,而春夏季来自较为干净的东部海洋性气团利于污染扩散。潜在源分析显示,山东、安徽、苏中南、浙西北等地区是影响徐州市PM2.5和PM10的主要潜在源区。各季节潜在源区分布范围有一定差异,冬季时潜在源区分布最广,并有明显向西北方向转移延伸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淀山湖总氮和总磷的时空模拟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氮磷在淀山湖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运用ELCOM-CAEDYM耦合模块分析了2008年淀山湖总氮和总磷浓度的时空变异。研究表明:模型较好地模拟了淀山湖上覆水中的总氮、总磷的时空分布,总氮、总磷质量浓度总体变化趋势与实测值相一致。淀山湖春冬季总氮的质量浓度要明显高于夏秋季,3月份是淀山湖总氮质量浓度最高的时候,千墩港是淀山湖总氮质量浓度最高的区域。淀山湖总磷的分布并未表现出季节上的规律性,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北高南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基于多元回归理论的太湖湖泛预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太湖宜兴段藻源性湖泛高发区设立4个监测点,以湖泛发生的物质基础"藻类生物量"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分析软件SPSS对监测点的藻类生物量、水质、气温等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建立了以藻密度为因变量的多元逐步回归模型。结合往年太湖藻源性湖泛发生时的气象条件等历史资料以及相关藻密度阈值的报道,构建了太湖宜兴段藻源性湖泛高发区监测预警模型系统,该模型能够基于监测点的实时水质数据和气象预报数据,对监控区域湖水在未来某时间段内发生湖泛风险的可能性进行分级预警。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定量分析2016年沈阳市PM_(2.5)中16种多环芳烃(PAHs)的质量浓度,探讨其时空分布特征,并解析PAHs的来源。结果表明:沈阳市PAHs的平均质量浓度为71. 5 ng/m3,其中3环、4环PAHs分别占31. 3%和48. 8%;采暖期PAHs浓度明显高于非采暖期,中心城区高于周边。总毒性当量浓度平均值为8. 05 ng/m3。特征比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解析的PAHs来源基本一致,主要为燃烧源、石油挥发源和工业生产源,贡献率分别为70. 11%、14. 19%和10. 74%。  相似文献   

11.
宁波和温州地区夏季大气中不同粒径颗粒物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宁波地区北仑和奉化站、温州地区乐清站3个监测点夏季TSP、PM10、PM2.5和PM1.0进行监测,测试分析各种粒径颗粒物浓度水平和粒径分布特征,并通过化学质量平衡(CMB)受体模型对颗粒物进行源解析。监测结果显示,夏季宁波、温州地区TSP和PM10日均浓度为0.049~0.134mg/m3和0.025~0.084mg/m3,均未超过我国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PM2.5日均浓度为0.007~0.069mg/m3,按美国2006年EPA最新标准限值0.035mg/m3衡量,奉化、乐清、北仑站的超标天数占总监测天数的比例分别为75%、40%和37.5%。粒径分布统计结果显示,3个监测站点PM10占TSP的比例为48.78%~86.96%;PM2.5占TSP的比例为33.33%~72.46%;奉化和乐清监测点PM10中PM2.5和PM1.0的比例平均值在50%以上。源解析结果显示,夏季TSP主要来源于土壤尘,其次是建筑尘和煤烟尘,其贡献率分别为40.70%~55.49%、9.62%~13.64%和5.85%~17.28%。  相似文献   

12.
2007年6月至2008年3月分4个季节在图们市区利用大气综合采样器采集4个监测点位的大气PM10样品,用硝酸-双氧水湿法消解,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样品中铬、锰、铁、铜、锌、镉、铅7种重金属含量,并对7种重金属元素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图们市大气PM10中重金属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是铁>锌>锰>铅>铬>铜>镉,铁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重金属含量。铅的年平均值为1.436 μg/m3,超出现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规定的浓度限值。重金属的季节性变化规律比较明显,冬季Cr、Cu、Zn、Pb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3个季节。区域性功能则不明显,在4个监测点位中7种重金属含量的变化不是很大。7种重金属含量年平均值的日变化规律也不是很明显,说明重金属来源除了天然源外,主要来自于煤和汽油燃烧过程中排放的飘尘。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郊春季PM10 污染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上海市郊金山环境监测站2007年春季的逐时PM10和气象参数的观测数据,分析了PM10日平均质量浓度和最大质量浓度的时间变化规律,小时平均质量浓度的分布规律,气象条件对PM10质量浓度的影响,并利用HYSPLIT轨迹模型结合气象观测数据对一次最严重的PM10污染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M10在春季有11日出现超标,污染比较严重;风和降雨对PM10质量浓度均有较为明显的影响;4月2日监测点PM10日平均和最高质量浓度分别达到0.78 mg/m3和1.0 mg/m3,均为全年最高值,这与北方冷空气携带沙尘南下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4.
重金属铅由于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而广受关注。利用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对2012年发生在华南地区的一次金属铅污染事故中的含铅颗粒物的质谱特征、粒径分布及排放规律进行了分析。监测发现A、B两个监测点位的含铅颗粒物比例多在夜间或凌晨达到高峰,高峰时刻含铅颗粒物数浓度占比最高可达67%,对比广州市区、鹤山超级站的含铅颗粒物浓度占比,可知该地区含铅颗粒物的污染程度较高。两监测点位的含铅颗粒物质谱特征及粒径分布情况非常相似,可能存在相同的排放源或具有相同的形成机制。质谱中都均含有明显的铅、元素碳、硫、硫酸盐等信号,可能来自于燃煤源的排放。通过进一步对比分析燃煤烟气排放的含铅颗粒物质谱特征,判断其为燃煤源排放。  相似文献   

15.
以广州省控工业污染源排放的气态污染物(SO2、NOx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中尺度气象模式MM5与空气质量模式CALPUFF耦合,模拟11月典型气象条件下, SO2和NOx的扩散传输过程,研究其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省控工业污染源排放对特定区域(主要针对2010年亚运场馆)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主要受典型风速的影响,SO2和NOx浓度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不均匀性。浓度高峰值主要出现在晚间至凌晨时段,而浓度低峰值主要出现在白天至中午时段。受污染源分布、排放高度和风向的影响,荔湾区和越秀区污染物浓度较高,且在广州西南部形成较明显的污染带;且这些省控污染源对南沙体育馆空气质量有较大影响。 研究结果对广州空气污染来源分析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通过采用KZ(Kolmogorov Zurbenko)滤波统计方法,结合WRF/CMAQ数值模型情景分析技术,定量分析气象条件和区域传输对北京市PM2.5浓度的影响。结果显示: 2018年7月—2019年6月,北京市PM2.5平均质量浓度为46.0 μg/m3,气象条件同比偏差6.9%,外来传输平均为43.7%。从日变化上看,外来传输在早晚高峰期间明显下降,体现出本地机动车排放贡献明显上升的特点,气象条件对PM2.5浓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白天整体有利于污染物扩散,夜间气象条件转为偏不利的特征。2018年10月—2019年3月秋冬季期间,气象条件同比偏差3.3%,在气象条件较为不利和区域同比反弹的情况下,北京市PM2.5浓度持续走低,主要为源减排的效益。  相似文献   

17.
乌梁素海氮磷浓度与叶绿素a时空分布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乌梁素海的富营养状况,采用2005—2007年乌梁素海监测数据,对叶绿素a浓度与总氮、总磷浓度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乌梁素海水体中叶绿素a浓度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乌梁素海叶绿素a浓度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在时间上,5、10月份叶绿素a浓度偏高;在空间上,北部区〉南部区。  相似文献   

18.
香溪河库湾氮的时空分布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解决香溪河库湾水体富营养化问题,需探明库湾水体氮的时空分布及影响因子。2010年12月—2011年11月对香溪河与水库干流交界处至香溪河库湾尾部共12个采样点进行连续监测,分析香溪河库湾氮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香溪河库湾氮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布规律。空间上,回水末端处TN和NO3--N浓度低,河口处浓度高,随着与回水末端距离的增加,浓度逐渐升高。在时间上,香溪河库湾TN和NO3--N浓度的变异系数随着与河口距离的增加总体上逐渐增大,研究时间内的变化程度逐渐变大;且香溪河库湾TN和NO3--N浓度在三峡水库不同运行阶段的时间变化规律不同。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大,在空气质量监测中,旧的城区监测点位很难准确反映新的区域内的空气质量时空变化,文章尝试在新的发展区建立一个数学模型,预测新区域内有代表性的某一特征监测点浓度,与旧城区监测点位优选点共同构成整个区域的空气质量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20.
乌鲁木齐市气象条件与TSP浓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气象条件对TSP浓度变化的影响,TSP的扩散速度、扩散能力、浓度变化、历时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象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