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近几十年,随着世界经济与人口听快速增长,全球环境的恶化,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危胁日益明显。如不采取操作性很强的措施,发展中国家面临灾难性的后果。  相似文献   

2.
生态与环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学研究愈来愈受到重视,已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人类的过度干扰和全球变化的影响,全球植被面临着巨大压力,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植被功能衰退是普遍的趋势。数字化植被为植被生态学家研究区域植被和环境提供了基础数据,也为植被生态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3.
生态与环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学研究愈来愈受到重视,已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人类的过度干扰和全球变化的影响,全球植被面临着巨大压力,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植被功能衰退是普遍的趋势。数字化植被为植被生态学家研究区域植被和环境提供了基础数据,也为植被生态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4.
GIS支持下的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生态梯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斌  张金屯 《重庆环境科学》2003,25(7):35-36,42
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对黄土高原地区257个样方的植被进行了研究。DCA分析较好地反映了植被的连续性变化及植被的生态梯度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分析的结果表明.植被组成和结构沿经、纬度变化明显,分异出森林、森林草原、温性草原、荒漠半荒漠植被等不同类型,优势种替代明显,植物种类也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类型。植被的梯度变化与气候因子密切相关,较好地反映了黄土高原地区环境与结构的空间变异特点。  相似文献   

5.
基于高分1号影像的森林植被信息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时最新森林植被信息的提取是林业航空植保作业的必要前提。论文以安徽省蚌埠市为研究区域,探讨了基于高分1号卫星遥感数据在亚热带农林植被混合地区的森林植被信息提取。根据植被物候信息差异选择了提取森林植被信息的5个关键时期高分影像,采用分区决策树方法监测森林植被的空间分布和面积信息,并与未分区决策树法的提取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分区决策树法和未分区决策树法对于大中尺度森林植被信息提取的总体精度均优于85%。但分区决策树森林植被提取总体精度达到90.72%,较未分区决策树法提高3.80%、4.65%,Kappa系数达到0.81,较未分区决策树法提高约0.07~0.10,结合植被物候信息的分区决策树森林植被提取法好于未分区决策树法,能够满足林业航空植保作业的精度需求。具有较高空间分辨率、宽覆盖、短重访周期的高分1号影像,对于大区域的林业航空植保当年最新森林植被信息的提取表现出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基于MODIS数据估算海河流域植被生态用水方法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基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数据和地面气象数据,建立了区域植被生态用水模型.通过地表温度和植被覆盖度的“现状”三角关系,应用该模型计算了地表温度.植被覆盖度指数(ITVC),结合植被系数法计算了地表植被生态用水,并用该模型的计算结果分析了海河流域的生态用水.结果显示,基于“现状”三角法和植被系数法计算的植被现状环境用水与地表大型蒸渗仪实测结果较一致.海河流域植被生态用水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西部山区和中东部黑龙港及运东平原和大清河淀东平原区植被生态用水量比较低,而在太行山山前平原、东南部平原以及北部燕山一带植被生态用水量比较高.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的黄土高原地区植被与气候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排序是植被与环境关系分析的重要手段。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GIS)结合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对黄土高原地区植被与气候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清楚地反映了黄土高原地区植被与气候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证明GIS结合植被数量生态分析方法在黄土高原植被与环境关系的研究中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宜川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区环境地质问题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员争荣  陈青 《陕西环境》1998,5(2):28-30
本文根据宜川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区实地调查结果,提出了风景区内在公路边坡、环境水文及风景区生态与植被等为面存在的环境问题,并对其防治、改善和恢复工作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9.
三江平原植被组成及开发对地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三江平原植被的生态功能;论证了三江平原植被的组成特点;分析了由于50多年大规模开发改造,极大地改变了三江平原的原始植被,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提出了三江平原植被的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0.
针对污染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 ,对污染环境对生态系统植被的影响现状评价方法及绿化树木的生态效益评价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翅碱蓬在污染物去除、生态修复方面有着巨大的潜能,是我国北方退化滩涂湿地修复的重要物种。在翅碱蓬景观生态修复工程前,对其生长生境适宜性进行分析,有助于提高种植成活率,达到预期生态修复效果。本文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SPSS统计学方法对兴城曹庄海域潮滩沉积物质量因子和重金属污染因子进行空间差值及统计分析,并据此进行了生境适宜性等级划分,结果表明:研究区翅碱蓬中度适宜以上面积高达194.6 ha,其中,中适宜性170.9 ha,高适宜性23.7 ha。利用无人机、GPS方式等开展修复面积、植被生长状况的现场验证,结果表明,翅碱蓬的生长状况与本文翅碱蓬生长适宜性评价结果重合度较好,各区域植被群落结构较稳定,植被生长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12.
土壤微生物能够敏感反应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变化及功能演变.为了探索土壤微生物在生态恢复措施下的变化及响应机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广东海丰湿地在生态恢复进程中4种不同生境(植被恢复区、乡土植被区、潮沟和光滩)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4种不同生境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表现为潮沟土壤TC、TN、TOC和TK含量最高,且植被恢复区土壤的TC、TN和TP含量显著高于光滩.潮沟和光滩上EC值显著高于植被恢复区和乡土植被区.细菌在潮沟中多样性指数和丰度最高,且植被恢复区土壤细菌丰度和多样性显著高于光滩;古菌群落结构在潮沟中比其他3种生境显著复杂,多样性与丰度更高;而真菌在乡土植被区的多样性指数和丰度显著高于其他生境,群落结构也最为复杂.TN和TC是影响细菌群落的主要因素;TN和EC是影响古菌群落的主要因素,而pH、TP和TN是影响真菌群落关键性因素.由此可见,在生态恢复过程中,光滩上植被的定植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生态恢复初见成效,研究结果可为光滩生态修复策略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开展修复效果的跟踪监测和评估是湿地生态修复的重要环节。跟踪监测可以观察湿地恢复状态和过程,找出修复过程潜在问题以便及时调整修复手段和技术的运用,从而提高修复效率,亦可为评价湿地修复效果提供数据支持。通过野外生态监测、遥感反演等手段,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的植被修复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南、北岸修复区土壤含水率分别提升45.86%和25.17%,土壤盐度分别下降70.51%和64.71%;南、北岸修复区的植被盖度分别提升5%和54%;NDVI指数分别提升48.4%和44.1%,修复区植被种类趋于多样,植被群落结构得到改善。不同生态修复措施对植被恢复均有效,效果差异不显著。修复区植被以芦苇为优势种,优势度为0.748,其他植被的优势度较低,植被总体盖度、芦苇密度和株高与未修复区相比差异不大。总体来说,北岸修复区植被尚未恢复至较高水平,南岸修复区植被恢复效果良好。建议在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时应减轻对原生物种的破坏,实施后应关注植被恢复的滞后性,加强湿地管理以及外来物种入侵防治。该成果将为我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提供数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明确土地利用类型转变和植被覆盖度变化的范围、幅度和归因是评估生态工程环境效应的前提。然而,在黄土高原塬区县域尺度类似的研究鲜有报道。基于长时间序列NDVI数据和Landsat系列卫星数据,探究了黄土高原洛川县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洛川县植被覆盖度从0.6(2000年)增至0.9(2020年),耕地面积减少了481.8 km2,其中212.8 km2为坡度<15°的适耕区转为苹果园,耕地改种苹果后植被覆盖度从0.5增至0.8。由于坡耕地还林草的面积在洛川县土地变化总面积中仅占1.5%,远小于其他地类改种苹果的面积(占20.0%),因此,洛川县植被覆盖度的提升主要是政府大力推广苹果树种植的结果。本研究可为黄土高原经济林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植被恢复对侵蚀型红壤碳吸存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托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研究了侵蚀型红壤退化裸地恢复为百喜草地、柑橘果园和湿地松林后,0~100 cm深度范围内不同土层(0~10、>10~20、>20~40、>40~70和>70~100 cm)中w(TOC)(TOC为总有机碳)以及表层(0~40 cm)土壤中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的变化. 结果表明:①退化裸地土壤中w(TOC)和有机碳库储量分别仅为4.73 g/kg和48.41 t/hm2,均处于较低水平,w(TOC)的垂直分布特征也不明显;恢复为百喜草地和柑橘园后,w(TOC)分别增至7.08和7.69 g/kg,有机碳库储量分别增至55.09和70.78 t/hm2,并且植被恢复对表层土壤中w(TOC)影响显著,而对深层(>40 cm)土壤影响有限. ②以退化裸地为对照,百喜草地和柑橘果园土壤碳吸存量分别为6.68和22.36 t/hm2,平均碳吸存速率分别为0.51和1.72 t/(hm2·a);以保存较好的湿地松林为参照,退化裸地、百喜草地和柑橘果园土壤碳吸存潜力分别为23.71、17.03和1.34 t/hm2,说明严重侵蚀地的碳吸存潜力巨大. ③侵蚀型红壤退化裸地的植被恢复可积极促进表层土壤中DOC(水溶性有机碳)、MBC(微生物生物量碳)和POC(颗粒有机碳)的积累,同时该影响存在表聚效应,即植被恢复后土壤表层中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在w(TOC)中所占比例增大.   相似文献   

16.
黄土区植被恢复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黄土区延河流域为研究区域,研究了近40a来植被恢复对土壤容重、孔隙度和饱和导水率等13个土壤物理性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植被恢复年限增加,土壤容重降低,而土壤孔隙度、>0.25mm团聚体含量、持水性和入渗性能等增大.但在40a内对土壤质地无显著影响.植被恢复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随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弱.土壤的容重、>0.25mm团聚体含量和饱和导水率可作为植被恢复生态效应评价的主要物理指标.由于水分等条件的限制,该区柠条林和草地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优于刺槐林,建议该区植被恢复应以营造次生灌木林和草地为主.  相似文献   

17.
上海江湾机场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市区内江湾机场失去管理后出现的自然植被为研究对象,通过群落学调查研究,分析了群落的种类组成以及结构特征,阐明了群落的恢复过程和潜力。结果表明,江湾机场的植被可划分为4个外貌类型,16个群落类型。自然植被表现为以草本群落为主、辅以少量木本植物群落为特征的分布格局。非地带性因素主导着植被发生和演替,很难达到上海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的地带性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18.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沟谷地植被-土壤系统耦合关系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植被和土壤的耦合协调关系是沟谷地植被恢复进入良性演替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研究通过建立9个植被因子和11个土壤因子的2级层次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构建沟谷地植被-土壤系统耦合协调模型。结果表明:沟谷地经过20多年的植被恢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沟谷地的植被-土壤系统发展趋势均处于中级协调发展水平上;其中,刺槐林沟处于中级发展模式水平植被土壤同步型,柠条灌丛沟和天然草地沟为中级发展模式水平土壤滞后型;逐步回归线性分析表明,不同植被属性或土壤属性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的环境因子(植被群落或土壤条件)存在差异。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沟谷地植被-土壤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存在一定差异,这可能与植物群落优势种的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The presented case study deals with the hydromorphological alterations over a period of nearly 400 years and their ecological effects as shown by macrophytes in the urban floodplain Lobau along the Danube River within the city limits of Vienna for a period of about 160 years. Socio-economic pressures, such as flood protection (especially the Vienna Danube Regulation between 1869 and 1875), navigation and hydropower production, have modified the natural channel network in this anabranching river section into a shallow lake system in which habitat aging and sediment accumulation proceed. The aquatic and semi-aquatic habitats and their rich biodiversity would become reduced severely without any restoration measures promoting enhanced surface water exchange. The effects of restoration measures approaching pre-regulation conditions were evaluated for the macrophyte vegetation, a key ecosystem component. To collect monitoring data of the pre-regulation conditions, detailed literature data and mappings since 1846 up to recent surveys including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aquatic vegetation patterns and aquatic habitat composition in the floodplain Lobau were analyzed. The potential effects were evaluated by analyzing how hydraulic parameters (water velocity and suitable habitat area for macrophytes) have controlled macrophyte composi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study aimed at assess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urrent and the historic situation caused by human impacts at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 and changes over time. By evaluating these differences we discussed intended as well as unintended effects of potential restoration measures.Primarily due to the loss of aquatic habitats the species diversity of aquatic vegetation is currently endangered and would decline without any restoration measures. However, a complete upstream reconnection of the remaining floodplain area Lobau to the Danube main channel (maximum achievable restoration goal) could also have unintended negative effects such as facilitation of the dispersal of non-native invasive species, decline of palaeopotamal species, and exposure of the floodplain to the present, altered water regime. Considering these alterations, the design of restoration projects would need to be adapted accordingly. In the presented case study Lobau, a partial reconnection instead of a complete reconnection might be the option optimizing the given management goals best.  相似文献   

20.
稀土矿废弃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福建长汀典型离子型稀土矿堆浸冶炼废弃地作为研究对象,采取"空间代时间"的方法,对堆浸废弃地不同植物恢复年限样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进行调查测定,分析植物恢复对稀土矿堆浸废弃地土壤理化特性及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植被恢复第3a和4a土壤理化性质显著高于未治理废弃地,但仍显著低于矿区周边未开采对照(P<0.05).植被恢复年4a以后,长汀稀土矿废弃地土壤理化性质则呈下降趋势,但仍显著高于未治理废弃地(P<0.05).长汀稀土矿堆浸废弃地不同植被恢复年限土壤细菌丰度及多样存在一定差异.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土壤细菌多样性及丰度降低,但一些特殊细菌群如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a-变形杆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蓝藻菌门(Cyanobacteria)等在不同植被恢复年限样地中其相对丰度明显增加.具有固氮作用的蓝藻菌门(Cyanobacteria)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其相对丰度降低.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仅存在于未开采对照样地;土壤寡营养细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相对丰度呈增大趋势.土壤中优势菌群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厚壁菌门(Firmicutes)、β-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Methanobacterium属、罗尔斯通菌属(Ralstonia)与土壤pH、全磷、全钾、速效磷等呈正相关.土壤pH值、全磷、全钾等是影响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厚壁菌门(Firmicutes)等细菌菌群多样性及相对丰度变化的重要因素.以上结果表明,离子型稀土矿堆浸废弃地植被恢复治理到3~4a时,应采取防治措施对其进行人工抚育管理,否则可能会出现前期恢复后期退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