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出入口控制是安全防范技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防卫区域安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十三五"期间,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为出入口控制带来了新的技术变革。一是人脸、指纹、虹膜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和车辆识别技术的发展,将出入口控制带入到精准识别通行对象的阶段,解决了原有依靠外部标识造成的身份冒用问题;二是数  相似文献   

2.
正出入口控制是安全防范技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防卫区域安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国家对"新基建"建设的不断深入,对出入口控制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过去的刷卡进入,到现在的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生物信息识别进入,社会的发展为出入口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工智能赋能出入口控制市场升级转型,尤其是以人脸识别、车辆识别等应用实现广泛落地,  相似文献   

3.
<正>安全教育培训是提高企业员工对安全工作重要性认识,强化对安全生产的敬畏意识,增强安全风险识别与防范能力,促进安全生产和谐稳定的重要抓手。但是,有的企业尽管安全教育培训经常开展,"三违"现象却仍然时有发生,员工的安全业务技能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不适应之处,安全教育培训效果总是难以令人满意,其重要原因就是安全教育培训存在主题不集中、内容不具体、形式不灵活等问题,没有真正发挥出安全教育培训的应有效果。要提高安全教育培训的实效性,必须在凸显"五味"上用力气。一要凸显"安味"  相似文献   

4.
安全防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它由人力防范系统、实体防范系统、技术防范体统组成.针对安全防范系统,运用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的方法对安全防范技术系统进行风险识别、分析,从而发现隐患,为及时完善安全防范系统提依据.  相似文献   

5.
安全防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它由人力防范系统、实体防范系统、技术防范体统组成.针对安全防范系统,运用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的方法对安全防范技术系统进行风险识别、分析,从而发现隐患,为及时完善安全防范系统提依据.……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由于很容易配合电脑和安全、监控、管理系统整合,实现自动化管理,而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也正是因为具有不易遗忘、防伪性能好、不易伪造丢失、随身"携带"和随时随地可用等优点,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产品已经广泛用于政府、军队、银行、社会福利保障、电子商务、安全防范等领域.那么生物识别技术研究现状及未来趋势如何?  相似文献   

7.
我国安防应用最早起步于重要单位、要害部位的安防防范,1979年石家庄"邢事技术预防专业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了"安全技术防范"的概念,成为了公认的行业"诞生"标志,从此也拉开了安全技术防范管理工作的帷幕.  相似文献   

8.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安全防范工作全面深化和推广的重要时期,是安全技术防范认证工作(以下简称安防认证工作)全面推广和向深入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中国安全技术防范认证中心(以下简称认证中心)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抓住机遇,让安防认证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安防行业管理,全力配合科技强警战略和公安信息化、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是我们认证中心"十二五"期间的工作重心.  相似文献   

9.
<正>我国安防应用最早起步于重要单位、要害部位的安防防范,1979年石家庄"刑事技术预防专业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了"安全技术防范"的概念,成为了公认的行业"诞生"标志,从此也拉开了安全技术防范管理工作的帷幕。  相似文献   

10.
地铁项目安全绩效关键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分析研究地铁安全事故案例的基础上,识别出对地铁项目安全绩效的48个关键影响因素,将这些影响因素归为五大类,即项目参与各方对安全的影响程度、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及不安全状态、材料的不安全状态、机械/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和现场环境的不安全状态;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运用结构方程建模得出各个指标的重要度及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项目参与各方对安全的影响程度"和"现场环境的状态"对地铁安全绩效的贡献最大,同时,其他因素也有较强的影响,在地铁施工中应以此为重点,加强安全防范。  相似文献   

11.
正安防行业是利用视频监控、出入口控制、实体防护、违禁品安检、入侵报警等技术手段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防范应对各类风险和挑战,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维护国家安全及社会稳定重要的安全保障性行业。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生物特征识别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安防行业快速融合应用,有效支撑了平安城市、雪亮工程、智慧城市建设,为创新社会治理、实现"中国之治"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吴穹  闫黎黎 《安防科技》2010,(10):10-14
目前研究控制安防风险的方法多数是针对单一设备或者技防系统进行技术性创新,同时考虑到企业安全防范管理方法的落后等不足之处,本文以系统安全的角度为出发点,侧重于对技术系统、管理手段和人防手段结合程度的研究,从人防、物防、技防三方面对企业现有的防范制度、技术防范系统性能和各级管理人员进行风险分析,建立以"空间风险和时间风险"为特性的安全防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整体把握企业安全防范系统的风险状况。同时,运用层次模糊评价法通过权重来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得出企业安全防范系统的安全级别。从而,评价安防系统的控制能力,判断风险可接受程度,并检查企业安全防范系统的现状,为企业安全防范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3.
正"出入口控制系统在设计与应用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在高安全应用领域,围绕着"智能化"与安全、安全配置的均衡性、系统实时性与可靠性、多种复合识别及与生物特征系统数据整合的灵活配置以及非常态防范时的授权规则快速部署等多种问题,经常有多种不同的看法和解决方案。笔者长期从事安全防范系统,特别是针对核行业"实物保护系统"的设计与系统集成工作,在高安全出入口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中积累了一些体会。本文从高安全出入口控制系统的几个常见问题入手,分析问题的实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最后提出了总结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近日,根据贵州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贵州省教育厅下发了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防范工作通知。《通知》要求以防范"六灾"为总抓手,切实抓好校园安全防范管理工作各级各类学校要坚持以防范"六灾"(水灾、火灾、地灾、人灾、路灾、食灾)为日常安全教育和校园安全防范的总抓手,把安全教育覆盖到每个班级、每个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特别要加强学生外出安全教育和安全提示,引导学生主动防险避害,遇到  相似文献   

15.
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各级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安全工作,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各项防范工作,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列入各级领导工作的重要议程,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安全生产工作已经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提高思想警觉,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已成为企业刻不容缓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8月16日,国务院安委办、应急管理部召开全国安全防范工作紧急视频会议,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决抓好安全生产和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李克强总理批示要求,对安全防范工作进行再部署、再推动、再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副主任、应急管理部部长黄明主持会议并强调,要坚持"两个至上",  相似文献   

17.
高校"科技创安"工程经历了从无到有,功能上从简单到比较完善的发展历程,每个院校都建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安全防范系统,在硬件方面达到了技术含量比较新、性能指标比较高的水平。但是,由于各院校的安全防范系统都是相对独立的,各院校之间在安全防范方面缺少横向交流与协作,这种安全防范模式上的缺陷给了违法犯罪分子可乘之机,从而导致目前高校中笔记本电脑、手机等贵重物品被盗案件数量居高不下。通过对高校"科技创安"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形成一个城域范围内高校间的安全防范平台,通过各院校间横向的交流与协作,做一次安全防范模式上的变革,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科技创安"工程发展的长远目标,充分挖掘安全防范系统的潜在功能,使"科技创安"工程为保障高校的安全稳定和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再立新功。  相似文献   

18.
<安全生产法>第三条规定,安全生产管理实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所谓"预防为主"是指"事故后处理"与"事故预防"之间的关系:安全生产管理应该把主要心思和精力用在落实预防措施上,未雨绸缪比"亡羊补牢"更重要,正如江总书记说的"防范胜于救灾".  相似文献   

19.
对石油石化行业而言,风险管理的核心就是安全风险管理。安全风险管理的前提是风险识别。基于岗位风险识别群体的感知风险,和通过组织安全数据库识别的"现实的风险"揭示,是风险识别的有效途径。组织安全风险识别是科学识别培训需求的重要途径,从而实现培训有效管理和安全文化提升。  相似文献   

20.
围绕智能建筑的安全防范系统,依据安全防范系统的理论,综合分析安全防范系统的人防、物防和技防三种防范手段,构建了智能建筑安全防范系统的综合分析框架。借鉴系统安全中"人、机、环境"以及管理的分析方法,从人的因素、机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以及其他因素等五个方面出发,建立了智能建筑安全防范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建了智能建筑安全防范系统的综合评价模型。然后以此为基础,结合实例分析来说明评价指标的有效性,最后针对实例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