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过程中,需计算各地类面积,搜集的资料如果仅有非矢量化线条版土地利用现状图,如纸版或jpg、Tif等图像文件,统计各地类图斑块面积手工描图工作量比较大,且精确度不能满足方案需要,常常成为土地复垦方案编制效率提高的制约因素,笔者根据多年从事计算机技术及工程绘图经验,总结并实践了利用像素点法计算不规则形状图斑面积的方法,供环评、土地复垦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水土保持方案与土地复垦方案均为煤炭生产项目前期咨询以及采矿权证办理的必备要件,文章通过探讨水土保持方案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过程中的异同,为进一步完善土地复垦方案与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是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方案的重要环节。在实际的土地复垦中取得良好的复垦效果需要能够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本文介绍了几种常用的评价方法及其适用条件;选取某露天开采矿山,根据其实际情况,阐述了如何正确选择评价因子,并着重介绍综合质量指数法,包括该法评价单元的划分、适宜性等级的评定等关键技术内容。在土地复垦中,想要得到地质环境的保护和保证良好的评价结果以及能够保证土地复垦方案的科学准确性,如何挑选适合的适宜性评价方法是关键。通过分享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过程中总结的经验,期望加深专业技术人员对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体系和技术方法的理解与运用,达到提高方案编制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热区农业气候、土地资源图的编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农业气候分类与土地特征(地貌、坡度)分级相结合的方法编制云南省热区图。这是用一张图,在同一块图斑上同时表示出农业气候和土地两种专业内容特征;按土地和气候的本来面目分型划类,并量算出各类型分区域的土地面积。这是一次新的尝试,以期使科学性和实用性能较好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对应复垦土地复垦后的验收提出了一套分类标准,以便计算土地复垦率,使全国土地复垦工会具有横向对比性。  相似文献   

6.
煤矿塌陷区土地复垦中的技术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土地复垦与技术经济的关系,分析了土地复垦技术经济内容,提出土地复垦最佳方案制定与优选的技术经济效果评价指标和方法;讨论了土地复垦技术经济分析对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露天煤矿待复垦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露天煤矿待复垦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是编制土地复垦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从露天煤矿待复垦土地生产潜力评价的必要性和特殊性出发,分别对评价因子指标定量或定性易量化和定性不易量化等不同类问题进行了评价方法及评价过程的研究,并根据安太堡露天煤矿复垦10年的经验进行了验证。同时,验证的结果应用于生态条件相似的将要开采的安家岭露天煤矿。  相似文献   

8.
潞安矿业集团公司土地复垦规划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晚苗  乔刚 《能源环境保护》2002,16(4):14-15,22
综合论述了潞安矿业集团公司的土地复垦规划,其主要内容有土地破坏现状和预测,适宜性评价,复垦方案,复垦费用以及实施效果等。  相似文献   

9.
煤矿井采后地表积水区分布预测和治理方案规划在大部分井工煤矿项目环评和土地复垦方案编制时会涉及,这是现代化井工煤矿建设前期工作需要思考的问题。就井工煤矿开采沉陷后地表积水预测,文章通过沉陷后地形、地表水水量平衡的角度进行分析,为井工煤矿地表积水区分布预测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典型案例,阐述了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和土地复垦方案三个咨询成果在对煤矿土地整治工程中的矛盾与不协调,并提出了协调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在GIS平台和Fragstats 4.1软件的支持下,本文以1989年和1999年的TM影像,2012年的资源三号卫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景观/斑块类型面积、斑块所占景观面积的比例、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总边缘长度、边缘密度、香农多样性指数、蔓延度指数等景观特征指标,对呼伦贝尔市某煤矿区的景观特征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煤矿区20多年来景观格局有了很大变化,景观类型由1989年的水域、草地、未利用地为主导变为2012年以未利用地、草地、耕地为主导,其中因人类工业活动和人工复垦导致工矿景观、道路景观、林地景观和耕地景观面积增加,而原来占绝对优势的水域景观面积则大幅减小。  相似文献   

12.
对京杭运河常州段8个研究点位水体中的氮形态(TN、NH4+-N、NO2--N和NO3--N)和环境因子(pH、T和DO)进行了连续9个月的动态监测,全面研究了各氮形态的随时间和空间的动态变化规律,并对各氮形态及环境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常州段水体月平均NH4+-N变化范围为(0.589±0.351)~(3.148±1.178)mg.L-1,TN变化范围为(3.373±1.379)~(7.373±2.307)mg.L-1,枯水期到丰水期各氮形态整体表现出波动性下降趋势,其中出境断面NH4+-N下降趋势平稳,NO3--N则是主导出境断面TN含量的主要形态。各点位NH4+-N的平均浓度范围为(1.202±0.492)~(2.813±1.566)mg.L-1,TN范围为(3.520±0.504)~(8.349±3.679)mg.L-1,各形态氮含量基本呈现出上游段(S)〈新运河(G)〈老运河(L)〈下游(X)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下游段存在一个重要的氮素上升突变段,NO3--N是对TN的贡献率(43.8%~57.4%)最大的无机态氮,其次是NH4+-N、ON、NO2--N,其中有机氮对TN的贡献率(13.3%)则以老河段最高。NH4+-N和NO3--N、TN、pH相关系数分别为0.397**、0.932**、0.261*,与DO相关系数为-0.344**,陆源输入及DO不足是京杭运河常州段氮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围填海是我国当前海洋开发利用的重要方式,我国沿海围填海活动从数量和强度上都呈增长趋势,在缓解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紧缺问题的同时,也受多种原因影响而存在大量的闲置现象,形成围填海存量资源。本文以东海区为例,首先分析了围填海存量资源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围填海存量资源形成的外部经济环境、产业政策或规划调整、政府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相关方利益协调不善、围填海企业因素、自然环境客观原因等,最后提出围填海存量资源收储管理对策,重点探讨了闲置围填海海域收回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为完善我国围填海管理制度体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文章研究水中环氧氯丙烷的气相色谱方法。采用二氯甲烷萃取,DB-5,30m80.32mm80.25μm弹性石英毛细色谱柱分离,电子捕获检测器(ECD)检测环氧氯丙烷,环氧氯丙烷的回收率在94.9%~113%之间。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7%,得到了良好的分离效果、较宽的线性关系和较高的灵敏度,方法简便、快捷,该法可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围填海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海洋环境资源带来了危害。本文结合福建省围填海历史过程,分析了福建省围填海的现状,同时提出了目前围填海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文中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福建省“十三五”围填海趋势。并且针对围填海存在的问题和“十三五”用海趋势,文章提出了一些围填海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6.
黄越  赵振斌 《自然资源学报》2018,33(6):1029-1042
景观变化是国内外地理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但现有研究方法对景观变化所带来社会效应的解释能力还相对欠缺。论文以丽江市束河古镇为案例地,采用了一种地理分析与社会调查分析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通过PPGIS和半结构访谈进行调查,共获得300套访谈问卷与填图以及景观变化感知空间点数据1 614个,基于质性分析和空间分析揭示案例地居民复杂感知内容及其空间特征。文章主要探讨了在社区景观快速变化的背景下,居民感知的景观变化类型、空间格局以及感知景观变化与实际物质景观变化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1)通过访谈调查获得的感知景观变化内容复杂,但存在环境变化、农田房屋利用变化、生活空间变化、经济变化的主体结构;2)感知景观变化在空间分布上呈斑状或带状分布,与社区主要景观节点、居住空间、生产和生活资源的分布位置相关联;3)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和利用形态变化对感知变化的影响同等重要,利用方式改变所承载的社会构成变化为解释景观变化社会效应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李飞  金茹  苏岫  赵建华  宋德瑞 《海洋环境科学》2018,37(3):464-469, 474
围填海作为改变海域自然属性的开发活动,其实施过程伴随着较强的生态环境干扰。面对围填海持续活跃和生态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的双重压力,科学识别围填海活动的生态干扰度,对有效实施海域资源环境监管具有重要意义。在构建围填海活动干扰强度和区域生态敏感度定量评估指数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围填海生态干扰度综合评价模型,并以2016年辽宁省新增围填海为例,对围填海活动生态干扰度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辽宁省新增围填海生态干扰度区域差异显著,生态干扰度指数在0到2.35之间,高度干扰类型的围填海有8个,分布在锦州南部沿岸、大连西部金州湾、大连东部沿岸和丹东沿岸;中度干扰类型的围填海13个,在锦州、盘锦和大连沿海均有分布。评价方法能够有效地对围填海活动的生态干扰度进行定量评估,可为围填海活动的监督管理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基于遥感影像的厦门市填海造地的进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73年、1993年、2001年和2007年4个时相的LandsatMSS/TM/ETM+影像为数据源,在遥感分析处理软件ErdasImage8.6的支撑下,对厦门市填海造地进程分1973年-1993年、1993年-2001年和2001年-2007年三个时段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三个时段的填海造地规模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01年以后的填海占总填海面积的近50%。填海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公共设施用地、居住用地和港口用地。填海活动与人口等社会经济因素密切相关,随着厦门市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填海活动将继续进行。  相似文献   

19.
In the Kyoto Protocol, industrialised countries have agreed to reduce their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To achieve that target, direct human induced activities initiated in the Land-use Change and Forestry sector since 1990, shall be included. However, the wording in the Protocol has caused confusion. The IPCC has been requested to deliver a Special Report on Land-use, Land-use Change and Forestry issues arising from this Protocol. In the present study a limited initial assessment of the implications of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s of Afforestation, Reforestation and Deforestation (ARD), addition of the soils compartment, the selection of additional activities, and feasibility of monitoring was done for a limited number of countries.The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possible to keep the biosphere articles in the Protocol even though we had to make several assumptions concerning for example, areas of applica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additional activities. The consequences of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s for ARD have a large impact on the countries’ assigned amount; varying from a compensation of 26% of total national emissions (Forestry interpretation for Sweden) to an addition of an extra 13% of the emissions (Global interpretation for Australia). Through selection of a large set of additional activities, most of the studied industrialised countries achieve more sequestration than the reduction of emissions they have committed themselves to. Methods for monitoring are available, but there is no one ideal method. Depending on scale and site: a combination of forest inventory with flux measurements and remote sensing is propo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