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Good Tourism”即善行旅游,是基于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低碳旅游和可持续旅游基础上精炼出来的一种旅游新概念、新发展、新理念,已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业内广泛认可.从解读善行旅游内涵着手,抓住其内在特性,深入挖掘湄洲岛发展善行旅游的优势条件和湄洲岛善行旅游发展的文化、政治、环境、经济等使命.在此基础上,湄洲岛应采取创新旅游产品设计、深化旅游文化内涵、健全旅游管理机制、提升旅游服务理念、塑造旅游品牌形象等创新型策略发展善行旅游.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典型旅游型海岛——湄洲岛为例,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海岛资源环境脆弱性。结果表明,湄洲岛旅游资源环境脆弱性的平均值为0.6627,属于中度脆弱区;海岛脆弱性与敏感因子、恢复力因子紧密相关,尤其表现在旅游资源遭到破坏、生态环境失衡、海岸侵蚀、旅游业的脆弱性等4个方面;海岛脆弱性治理首先必须限制旅游的无序开发,增强海岛防御环境负面影响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海岛旅游凭借其独特魅力成为当今旅游热点.长海县作为海岛县,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海岛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立足于长海县旅游业的发展现状,通过运用SWOT模式对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等内外部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在海岛开发五项原则的指导下,并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国内旅游业的发展与旅游者旅游需求的多样化,海岛旅游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当前旅游业学术研究的热点。海岛是人地关系矛盾较尖锐的地域系统,因此海岛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已逐渐成为海岛旅游研究的重点。基于人地关系理论,从研究区域、内容和方法三方面对国内外海岛旅游研究进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海岛旅游研究在不断发展,尤其是研究内容和角度在不断丰富与深化。但与国外海岛旅游的研究相比,我国的海岛旅游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缺乏全国层面的综合性研究,并且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与结合方面还不成熟。根据这些分析结果得出,我国未来海岛旅游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海岛旅游理论体系的完善、研究内容的不断扩展、研究方法的系统化与专业化、在人地关系的重视这四大方面来推动我国海岛旅游的发展和相关研究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基于旅游体验理论为指导,在福建省湄洲岛旅游资源评价的基础上,运用ASEB栅格分析法对湄洲岛旅游产品开发进行了深度分析,提出产品谱系研究、创新旅游活动、联动开发文化旅游产品以及重点开发湄洲岛中部爱情旅游产品等对策.  相似文献   

6.
旅游业作为幸福产业,对海岛旅游社区居民幸福感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以浙江普陀山岛为研究案例地,从社区居民感知视角出发,构建了海岛旅游社区居民的主客互动、社区归属感、旅游发展态度和幸福感四要素之间的关系模型。研究发现:海岛旅游社区的主客互动对居民幸福感的提升具有显著影响,社区归属感在主客互动与幸福感之间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但居民的旅游发展态度在主客互动对幸福感的影响和社区归属感对幸福感的影响中具有反向调节效果。从关注需求、加强互动和培养归属感三方面对海岛旅游社区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成为全世界的共同目标。海岛作为“人类开发海洋的远涉基地和前进支点”被大规模开发,其主要开发利用方式——海岛生态旅游也蓬勃发展。在此背景下,如何协调海岛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的关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海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运用能值理论对海岛生态旅游系统进行研究,构建海岛生态旅游系统能值指标体系,定量分析整个系统的结构、功能、旅游经济效益、生态效率和综合状况,为海岛生态环境资源和旅游经济活动的评估提供客观标准,并为海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善行旅游是一种全新理念和一种良性实践的智慧结晶,它通过融合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低碳旅游、可持续旅游的理念,以一种可行的实践方式推动着人与自然、社会三方的和谐共处。鉴于此,对善行旅游进行论证,对生态型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开发现状进行描述,挖掘其存在的瓶颈,针对问题将善行旅游这样一种良性实践嫁接于生态型森林公园。从旅游服务理念、旅游发展机制、旅游文化保护、旅游发展产业、旅游产品形态方面对福州国家森林公园进行再造与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9.
在海洋强国建设和陆海统筹发展背景下,海岛经济发展备受瞩目。旅游业作为我国海岛县的重要产业之一,其效率水平直接体现出有限海岛资源利用的合理性。海岛县旅游效率的动态变化和空间差异研究是优化旅游要素投入结构及规模的重要前提。利用DEA方法对我国海岛县旅游效率指数进行测算,从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三个方面对海岛县旅游效率进行剖析,通过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出我国海岛县旅游效率的整体动态变化趋势,依据旅游分解效率对我国12个海岛县进行分类,并对各海岛县投入指标的优化目标值进行分析,以期为海岛县优化旅游资源利用率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0.
旅游目的地居民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对当地发展旅游业的感知和态度直接影响着当地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及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运用社会交互理论和道科西旅游发展阶段理论,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法,从四个维度研究了禾木景区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结果表明,当地居民对旅游经济的影响大都持乐观的支持态度,旅游发展使居民的生计方式、收入水平明显改善;对生活环境的影响较大,对生态环境和环保意识的影响较小;对居民的传统文化影响较弱,居民与游客的双向交流很少,旅游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因此,当地居民的旅游感知目前还停留在经济层面,缺少对传统文化、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等感知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申立 《资源开发与保护》2013,(12):1291-1294,F0002
近年来我国1/3以上的沿海城市正在积极建设海洋生态城,呈现“组团-分带”型、“核心-放射”型、“陆岛-网链”型等空间模式,努力实现陆海生态环境约束下生态、生产、生活的整合,但当前初步的规划建设却潜藏着生态恶化、体制摩擦、功能冲突等风险.因此,今后的发展应突破“重陆轻海”的范式局限,从陆海统筹的战略高度努力实现海洋生态城的过程化、区域化和协同化管理,对沿海城市陆海统筹发展等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国内外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理论为依据,结合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情、旅游现状,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观念、“YON”评价指标、原则、基础设施建设、传承人利益保障体制和产品开发对策,为地区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对同质旅游区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当今文化消费成为时尚,文化旅游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而文化旅游资源的产业化开发是文化旅游发展的基础工程。2010年8月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古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在此背景下登封文化旅游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与保护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国内外实践证明,积极科学的产业化开发是保护的保证,基于此登封文化旅游资源的产业化开发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分析了登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对制约登封文化旅游资源产业化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登封文化旅游资源产业化开发的构想。  相似文献   

14.
李斌 《资源开发与保护》2012,(8):755-757,768
在我国提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背景下,乡村旅游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内容,并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由于乡村旅游良好的“城乡联动”机制和广阔发展前景,将成为重庆城市带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但从旅游学的角度看,乡村旅游产品具有一般旅游产品的特征,其发展历史较短而速度过快,已出现了众多棘手的问题。通过对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及其发展现状分析,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从规划编制、精品培育、设施完善、资源保护、市场拓展、人才培养、示范带动等方面对乡村旅游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三峡工程竣工后库区面临着移民安稳致富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双重压力,文化旅游业是化解这一难题的优势产业.在分析屈原故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有利因素及现存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将秭归县整体建设成为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生态富民型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6.
The popularity of ecotourism in the marine protected areas of Mexico has increased over the last 10 years; in particular there is a large development of a SCUBA diving industry in the Mexican Pacific including Isabel Island. Given the risks associated with human activity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s around this island, we propose two ecotourism management strategies: (1) the creation and use of underwater trails, and (2) the estimation of the specific 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 (TCC) for each trail. Six underwater trails were selected in sites that presented elements of biological, geological, and scenic interest, using information obtained during field observations. The methodology used to estimate the TCC was based upon the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conditions of each site, the infrastructure and equipment availabl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rvice providers and the administrators of the park. Correction factors of the TCC included elements of the quality of the visit and the threat and vulnerability of the marine environment of each trail (e.g., divers’ expertise, size and distance between groups of divers, accessibility, wind, coral coverage). The TCC values ranged between 1,252 and 1,642 dives/year/trail, with a total of 8,597 dives/year for all six trails. Although these numbers are higher than the actual number of recreational visitors to the island (~1,000 dives per year), there is a need for adequate preventive management if the diving sites are to maintain their esthetic appeal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uch management might be initially directed toward using only the sites and the TCC proposed here.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海岛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省拥有3061个岛屿,约占中国海岛总数的2/5,海岛旅游产品正由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型提升.分析了浙江省海岛旅游资源的区域比较优势和开发的制约因素,探讨了海岛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