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宁南山区人工林草对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宁南山区天然草地(长芒草(Stipa bungeana Trin))为参照,选取2种典型人工恢复植被:人工草地(苜蓿(Medicago sativa))和人工林地(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 Kom))的表层土壤(0-20cm)为研究对象,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真菌的多样性、物种组成及其相对丰度变化特征,并采用冗余分析(RDA)的方法研究环境因子对不同植被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植被样地土壤样品共测得真菌27个门,44个纲,70个目,91个科.其中,优势菌门有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丰度分别为71.8%和15.2%;优势菌纲主要有: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伞菌纲(Agaricomycetes)和盘菌纲(Pezizomycetes);优势菌属有:赤霉菌属(Gibberella)、肾形虫属(Colpoda)、水球壳属(Hydropisphaera)、叶生壳属(Floricola)、管柄囊霉属(Funneliformis)和Marcelleina.土壤真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在苜蓿地最大,柠条地最小.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在天然草地的丰度最高,为4.8%;子囊菌门丰度在苜蓿地里最大,达82.6%,在柠条地最低,为56.8%;担子菌门和分类不明确门(Unclassified)在柠条土壤中丰度最大,分别为:25.3%和7.9%,在苜蓿地中最低,分别为:7.1%和0.8%.盘菌纲在天然草地中的丰度最高,为17.8%,且显著高于柠条地.伞菌纲在(Agaricomycetes)柠条地中的丰度明显高于苜蓿地.Heatmap热图分析表明,尽管苜蓿地中土壤真菌群落与天然草地的相似度更高,但是天然草地中AM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的相对丰度最大,种植苜蓿使土壤致病菌属的相对丰度增加,柠条地的肾形虫属相对丰度最高.人工林草对土壤真菌的群落组成和多样性有较明显的影响.土壤水分(SW)、有机碳(TOC)和全氮(TN)是影响宁南山区林草地土壤真菌群落的主要理化因子.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作为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环境干扰异常敏感,可以反映土壤的健康状况.人类活动导致高寒泥炭土壤面临退化风险,生产力下降、碳汇功能丧失,进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藏猪放牧是我国高海拔藏区一种特有的放牧方式,是导致高寒草甸土壤退化的重要干扰因素之一.应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分析了藏猪放牧干扰和对照(无藏猪放牧)条件下的滇西北高寒草甸泥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对干扰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藏猪放牧导致土壤微生物α多样性显著降低,且群落结构发生明显变化.高寒草甸泥炭土壤的主要优势菌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与门水平相比,干扰前后土壤微生物在属水平上的差异更明显,其中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和薄层菌属(Hymenobacter)的相对丰度在干扰后的土壤中显著增加,而硝化螺菌属(Nitrospira)和红游动菌属(Rhodoplanes)则显著降低.Venn图分析进一步发现,干扰与对照土壤样品中分别有71和136个核心OTU.干扰条件下的土壤特有微生物主要包括伯克霍德氏菌(Burkholderiales)、假单胞菌(Pseudomonadales)、鞘脂单胞菌(Sphingomonadales)等,这些微生物主要聚集在目水平,可以作为干扰条件下的指示微生物.CCA排序表明,硝化螺菌属和红游动菌属的微生物对含水率、速效磷、有机质等土壤环境变量的响应较为敏感.该研究结果为揭示高寒草甸泥炭土壤退化与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甜龙竹(Dendrocalamus brandisii)种植年限对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以不同种植年限(5、 10、 20和40 a)甜龙竹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FUNGuild功能预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不同种植年限下甜龙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和功能的差异,揭示驱动土壤真菌群落变化的主要土壤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土壤真菌在门水平上的优势群落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和毛霉菌门(Mucoromycota);被孢霉门的相对丰度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在不同种植年限差异显著(P<0.05).在纲水平上的优势群落为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伞菌纲(Agaricomycetes)、散囊菌纲(Eurotiomycetes)和被孢霉纲(Mortierellomycetes);粪壳菌纲和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的相对丰度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在不同种植年限差异显著(P<0.01).土壤真菌Richness指数和Shan...  相似文献   

4.
苏晓雪  李希来  李成一  孙华方 《环境科学》2022,43(11):5286-5293
为明确不同坡度退化高寒草甸土壤真菌多样性对外源氮添加的响应规律,选取三江源区果洛州不同坡度退化程度相近的高寒草甸,进行外源氮添加试验,探讨不同氮添加水平:低等量氮添加(LN,2 g ·m-2)、中等量氮添加(MN,5 g ·m-2)和高等量氮添加(HN,10 g ·m-2)对不同坡度退化草地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土壤中真菌分布类群集中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和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其中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子囊菌门、根肿黑粉门和油壶菌门等相对丰度在不同坡度间差异显著(P<0.05).而同一坡度不同氮添加处理下真菌各门丰度变化差异均不显著.②优势属为被孢霉属和Archaeorhizomyces,它们对不同坡度和不同氮添加水平的响应无差异性.③已鉴定95个菌属在不同坡度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④一些相对丰度<1%的属在同一坡度不同水平氮添加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5 αβ多样性分析整体表现为在不同坡度和不同氮添加水平下土壤真菌群落无差异性.表明退化高寒草甸土壤真菌对外源氮添加的响应不敏感.  相似文献   

5.
竹兰萍  徐飞  王佳颖  朱智豪  张拓  张富斌 《环境科学》2022,43(12):5808-5818
通过明确嘉陵江滨岸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差异,为嘉陵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提供理论依据.选择嘉陵江中下游滨岸带的人工湿地、天然湿地、林地和农田这4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作为研究样地,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壤真菌群落进行测序,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地与天然湿地土壤真菌的Chao1指数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土地利用类型(P<0.05),林地土壤真菌的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农田和人工湿地两种土地利用类型(P<0.05);嘉陵江流域滨岸带土壤真菌被划分为15个菌门,在门分类水平上的优势真菌群落(相对丰度>0.01)分别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油壶菌门(Olpidiomycota)、罗兹菌门(Rozellomycota)、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和壶菌门(Chytridiomycota);相比之下,罗兹菌门偏好选择林地生境,而油壶菌门和被孢霉门偏好选择农田,担子菌门在人工湿地具有显著优势;天然湿地中的优势功能类群为植物病原菌,人工湿地中的优势功能类群为粪腐菌,农田中优势功能类群为动物病原菌-真菌寄生菌;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含水率(MC)、全氮(TN)、有机碳(TOC)和碱解氮(AN)是影响真菌群落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由此可见,林地是嘉陵江流域真菌多样性最高和功能类群最均衡的土地利用类型,其次为天然湿地,人为干扰导致嘉陵江滨岸带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6.
刘洋  曾全超  黄懿梅 《中国环境科学》2016,36(11):3487-3494
选取黄土高原不同乔木林(辽东栎,LDL;侧柏,CB;刺槐,CH;油松,YS)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罗氏454平台对其进行16S rRNA基因V1~V3可变区测序,通过分析其Alpha多样性、物种组成和丰度、群落结构,结合土壤的理化性质研究其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土壤样品共检测到36个门,84个纲,187个目.不同乔木林土壤中优势菌来自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Chloroflexi)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主要的优势菌纲为放线杆菌纲(Actinobacteria)、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酸杆菌(Acidobacteria)、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浮霉菌纲(Planctomycetacia).不同乔木林土壤中绿弯菌门(Chloroflexi)与pH值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总磷和蓝细菌(Cyanobacteria)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微生物生物量碳与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土壤总磷含量可能为CB样地区别于其他土样群落组成的主要因素.LDL样地细菌群落受环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高寒沼泽湿地退化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变化,应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高寒沼泽湿地退化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以及相关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高寒沼泽湿地退化改变了土壤微生物在OTUs水平上的物种组成,OTUs种类变化丘间较冻融丘明显,且土壤真菌OTUs种类变化显著;冻融丘和丘间细菌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大于真菌微生物;不同退化高寒沼泽湿地土壤优势微生物种类相同,细菌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RB41,真菌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被孢霉属(Mortierella),除RB41外未退化与重度退化间优势微生物丰度有较大差异(P<0.05),丘间的优势微生物对不同退化较冻融丘敏感;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微生物碳、微生物氮和莎草科的盖度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综上所述:高寒沼泽湿地退化导致微生物多样性降低,在湿地恢复中应加强湿地冻融丘和莎草科植物的保护以及土壤水分、有机碳和微生物碳氮的补充.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海拔变化和退化过程中高寒草甸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海拔活动斑块、非活动斑块、恢复斑块和高寒草甸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利用冗余分析对细菌多样性和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结果发现,3种类型斑块中主要的土壤细菌门均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细菌优势属为RB 41 、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和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RB 41 和慢生根瘤菌属相对丰度随海拔升高而下降,随斑块演替而增加,但3种类型退化斑块相对丰度均显著低于高寒草甸(P<0.05).退化斑块土壤碳固定功能的细菌丰度,大于健康高寒草甸.不同斑块的细菌Chao1指数和物种数显著高于高寒草甸(P<0.05).冗余分析发现,生物结皮盖度和全氮是海拔4013 m处细菌优势门的主要影响因子;生物量、全氮和pH对高海拔4224 m细菌优势门影响较大.生物量和全钾显著影响海拔4013 m的细菌属分布,海拔4224 m地区莎草科盖度和速效氮为细菌优势属的主要影响因子.生物结皮和pH对细菌多样性影响较大.不同海拔地区细菌的影响因子发生着较大变化,在研究细菌多样性变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高寒草地退化的影响,还应考虑海拔高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了解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变化,探讨湿地水分下降对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和比较了黑龙江省科学院自然与生态研究所三江平原野外试验研究站内3个不同退化阶段小叶章生态类型湿地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探讨真菌群落改变的原因.结果表明,从小叶章沼泽湿地(w0)→小叶章沼泽化草甸湿地(w1)→小叶章草甸湿地(w2)的变化,土壤Shannon-Wiener指数(H)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规律,即:w0w1w2.序列比对结果显示,不同小叶章湿地土壤真菌分别属于子囊菌(Ascomycota)、担子菌(Basidiomycota)、壶菌(Chytridiomycota)、未知菌(Fungi_unclassified)、接合菌(Zygomycota)这5个真菌类群,优势菌门为未知菌门(75.12%)、子囊菌门(56.56%)、担子菌门(72.65%).而且Heatmap分析也显示沼泽化草甸湿地和草甸湿地的真菌群落结构和组成比较接近.真菌群落结构受到了土壤养分以及植物组成等影响,其中土壤养分解释贡献率达88.62%,植物组成解释贡献率达到9.85%.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不同退化阶段湿地真菌群落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土壤水分因子对真菌多样性影响较大.这为研究三江平原湿地退化后的真菌结构多样性及空间异质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土壤真菌组成对黄土高原梯田种植类型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梯田化模范县——庄浪县堡子沟流域的3种种植类型(玉米、苹果、苹果与土豆间作)梯田的土壤真菌为对象,运用Illumina H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表层土壤(0~20cm)中真菌r RNA基因的ITS1可变区进行研究,分析了土壤真菌的多样性、群落组成和相对丰度,同时结合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探讨了不同种植类型下影响真菌群落组成的因素.结果表明:(1)3种种植类型土壤真菌OTU数在688~862间变化,分属于13个门,87个纲,164个目,Chao1、ACE、Shannon、Simpson指数表现为间作地和苹果地大于玉米地;(2)土壤优势真菌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接合菌门(Zygomycota),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在间作地最高,主要受土壤全氮和速效钾的影响,而接合菌门的相对丰度在苹果地最高,受土壤容重的影响较大,有机碳含量对担子菌门的影响较大;(3)不同种植类型梯田之间土壤真菌群落物种多样性相似,但真菌门、纲、种的相对丰度不同,种植类型间因有机肥的施用不同而通过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影响土壤真菌的群落组成,有机肥的施用可提高当地梯田的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1.
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还草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究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本文以宁南山区玉米农地为对照,人工柠条地和天然草地为退耕还林还草的处理,利用Illumina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MiSeq对土壤细菌的16S rRNA V3~V4可变区进行测序,研究3种植被下土壤细菌的α多样性、物种组成和丰富度,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探讨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3种土壤样品中共检测到细菌29门,76纲,135目,250科,375属,682种,主要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主要的优势菌纲为α-变形菌纲(α-Proteobacteria)、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酸杆菌纲(Acidobacteria)、β-变形菌纲(β-Proteobacteria)、嗜热油菌纲(Thermoleophilia)、芽单胞菌纲(Gemmatimonadetes)、杆菌纲(Bacilli)、δ-变形菌纲(δ-Proteobacteria).与耕地相比,林地的优势菌主要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草地的是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柠条林地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最高.通过RDA分析发现,影响本研究区域土壤细菌分布的最主要环境因子是全氮和有机质.研究表明通过退耕还林与还草工程明显地改善了土壤肥力和环境状况,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组成.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黄河源区斑块化退化高寒草甸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对长期封育的响应特征,通过对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1年期(E1)、短期(E4)和长期(E10)围栏封育下土壤pH、含水量、养分和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E1封育显著降低土壤pH,而长短期封育均显著提高土壤pH,长期封育能显著提高土壤含水量和全氮含量,短期封育能显著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长期封育能显著提高细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真菌子囊菌门(Ascomycota)相对丰度,短期封育能显著提高细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相对丰度,但长短期封育均使真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相对丰度下降;随着封育年限的延长,细菌的Chao1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呈增加趋势,长短期封育无显著差异,真菌的Chao1指数逐渐增加,Shannon多样性指数先增加后减小,长短期封育无显著差异.冗余分析(RDA)表明,围栏封育主要通过改变土壤pH和含水量来改变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因此,E4短期封育能明显改善斑块化退化高寒草甸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多样性,无需进行长期封育,否则会造...  相似文献   

13.
铜尾矿坝及其周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功能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建文  张红  李君剑  刘勇 《环境科学》2021,42(4):2056-2065
土壤真菌群落会因环境条件的变化而重新构建.为了探究山西省垣曲县十八河尾矿坝及其周边土壤中真菌群落的结构与功能多样性,本研究探讨了坝体草地、15 a杨树林、农田、10 a杨树林这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真菌群落的结构组成和碳源利用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研究区15 a杨树林地中真菌群落丰度和多样性最高,坝体草地中最低;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是研究区的优势真菌类群,其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在所有样地中均有最大分布,其在坝体草地中的分布达到92.92%;15 a杨树林地中真菌群落碳源利用多样性最高,坝体草地中真菌群落碳源利用多样性显著高于农田和10 a杨树林地,坝体草地土壤真菌群落对糖苷类碳源的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其余3种土地利用类型.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真菌群落丰度与土壤总氮显著相关(P<0.05),而与土壤重金属含量不相关.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指数与重金属Cd、As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与其他重金属无显著相关性.本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受重金属污染胁迫下,土壤中真菌群落更多受土壤肥力和土地利用方式影响,而与土壤重金属浓度不呈线性关系.本研究结果对土壤真菌群落在重金属污染区土壤修复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生物炭添加对半干旱区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半干旱区固原生态试验站生物炭修复4a的表层土壤为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不同添加类型(槐树皮生物炭、锯末生物炭)和比例(1%、3%、5%,质量百分比)的生物炭对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应用提高了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锯末生物炭优于槐树皮生物炭,且3%锯末生物炭对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影响最佳,其香农指数为6.22;优势门主要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Saccharibacteria,相对丰度共占76.80%~85.31%;优势纲有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酸杆菌纲(Acidobacteria),其相对丰度占48.13%~57.08%;属水平上,施加生物炭增加了芽孢杆菌属(Bacillus)、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的相对丰度,降低了土微菌属(Pedomicrobium)、根瘤菌属(Rhizobium)的相对丰度;层级聚类及冗余分析(RDA)发现,施加生物炭对细菌群落结构有影响,其中,微生物量碳、含水率、铵态氮、有机碳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较大.细菌优势门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热图分析表明,铵态氮与放线菌门、绿弯菌门呈显著相关性.铵态氮是影响细菌群落的主要理化因子.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不同改良物料对盐碱土壤理化性质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可为合理改良盐碱土壤提供理论依据.以内蒙河套平原中度盐碱土壤为试验地,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了空白对照(CK)、脱硫石膏(T1)、土壤改良剂(T2)、有机肥(T3)和脱硫石膏复配土壤改良剂与有机肥(T4)等5个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真菌群落多样性、组成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改良处理显著提高了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同时T4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pH;改良处理增加了真菌多样性,但降低了真菌丰富度;改良后的土壤优势真菌门为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被孢霉门,优势菌属为被孢霉属、ConocybeBotryotrichum、镰刀菌属和假单胞菌属.改良处理增加了子囊菌门、担子菌门、镰刀菌属和假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但降低了被孢霉门、壶菌门和被孢霉属的相对丰度;LEfSe分析表明,改良处理改变了真菌群落的生物标志物;相关性分析表明,pH和速效钾是影响真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可为改良内蒙河套平原盐碱土壤,提高土壤养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长期覆膜条件下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响应特征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地膜覆盖是农业生产中保障粮食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为明确长期地膜覆盖对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采集4个不同覆膜年限的农田土壤,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变化,探讨长期覆膜农田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及其对微生物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覆膜对土壤细菌多样性无显著影响,但降低真菌多样性;长期覆膜使土壤细菌酸杆菌(Acidobacteriota)和真菌被孢霉菌(Mortierellomycetes)物种丰度降低,增加土壤放线菌(Actinobacteriota)物种丰度.长期覆膜可以使土壤富集细菌中的芽孢杆菌(Bacillus)和类诺卡氏菌(Nocardioidaceae),及真菌中的肉座菌目(Hypocreales)和曲霉菌(Aspergillus)等有益微生物菌群.然而长期覆膜使土壤真菌共生网络变得简单而脆弱,其关键物种仅有子囊菌门中的粪壳菌目(Sordariales)中的未知菌属一种,因此对农田土壤生态环境带来潜在风险.本研究为深化了解长期覆膜对农田微生物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不同人为扰动对自然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嘉陵江河道沉积物细菌群落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工程干扰、支流干扰、采砂干扰、垦殖干扰和无干扰断面河道沉积物细菌的群落组成和功能变化.结果表明,嘉陵江不同干扰断面河道沉积物理化性质和细菌群落多样性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无干扰断面细菌群落多样性最高,同时,采砂干扰和无干扰断面细菌群落均匀度最高,而支流干扰和垦殖干扰均导致细菌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降低.工程干扰对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显著区别于其他4种干扰断面.细菌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优势菌纲为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α-变形菌纲(α-Proteobacteria)和Vicinamibacteria纲.采砂干扰导致放线菌门增加,工程干扰促进了酸杆菌门的增加.含水率、有机碳、总氮和总磷是影响沉积物微生物群落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细菌群落主要涉及新陈代谢、遗传信息处理、环境信息处理和细胞过程这4类一级...  相似文献   

18.
煤矸石充填不同复垦年限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其酶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徐州市3块煤矸石充填复垦地(复垦时间分别为2015、2010和2001年)的土壤样本,采用Illumina PE250测序方法测定微生物群落组分,以未受采煤塌陷影响区的土壤样本为对照地,对比分析充填复垦区细菌群落的垂直结构及其时间变化.结果表明:(1)与对照地相比,复垦土壤在各个分类水平的细菌种类数量减少,群落多样性降低.随着复垦年限的增加,复垦地与对照地的贴近度越高.(2)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是复垦土壤中门水平的优势菌,厚壁菌门在复垦土壤中优势地位上升,有从20~40cm土层向0~20cm土层转移的趋势.(3)芽孢杆菌纲在纲水平占绝对优势,在复垦土壤0~20cm土层中的数量多于对照土壤,在复垦土壤20~40cm土层的数量随年限增加而减少.(4)乳杆菌目、芽孢杆菌目在目水平是优势菌,除硫单胞菌目对重金属污染修复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复垦土壤的0~20cm土层中的数量比正常农田土壤少74.81%~99.59%.(5)芽孢杆菌科、肠球菌科、链球菌科是科水平的优势菌,芽孢杆菌属、肠球菌属、乳球菌属是属水平的优势菌,芽孢杆菌属-JH7、屎肠球菌、乳球菌属-piscium是种水平的优势菌,3大类在复垦土壤中的数量比例大于正常农田,且在0~20cm土层中的差别更明显,在复垦土壤的20~40cm土层的数量随年限增加而减少.(6)脱氢酶活性与厚壁菌门下的多种细菌的数量呈显著负相关,与放线菌门的数量呈显著正相关,与γ-变形菌纲的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随着复垦年限的增加,土壤优势菌群的类型没有变化,但是数量结构在变化.厚壁菌门在缺水和极端环境下适合生长,变形菌门有助于土壤氮素以及能量的循环.采用微生物修复技术,调整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可以改善土壤质量,缩短土壤恢复年限.  相似文献   

19.
典型油田区油污土壤微生物群落区域性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荆佳维  王卅  郭书海 《环境科学学报》2021,41(11):4660-4675
石油污染改变土壤微生态环境,驱动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演替与进化.为了深入探究油田区油污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分布特征,揭示区域性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成因,采用Miseq平台的16S rDNA扩增子测序技术分析了辽河油田和大庆油田区6组共计18个土壤样品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结构组成,并结合土壤环境因子指标剖析了群落结构成因,进而预测了具有石油代谢能力的功能菌属.结果表明,石油含量随着距井口距离增加而减少,石油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关键因子,6组土壤样品的OTU分属于49门、131纲、169目、328科和564属,微生物种群多样性随着污油浓度的增加而减小;两油田共有5个相同优势菌门,2种优势菌属;辽河油田区独特优势菌门为Saccharibacteria门,优势菌属为微枝形杆菌属(Microvirga)、分支杆菌属(Mycobacterium)和Defluviicoccus属;大庆油田独特优势菌门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独特优势菌属包括盐单胞菌属(Halomonas)、食烷菌属(Alcanivorax)和海杆菌属(Marinobacter)等.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污油组成是微生物群落差异性分布的决定性因素,胶质的高含量与强毒性诱导辽河油田区微生物群落获得较强的胁迫抗性;同时区域生态环境背景差异也是影响微生物群落整体胁迫抗性的重要因子.结合PICRUSt分析预测,共发现2种辽河油田区和5种大庆油田区石油功能降解优势菌属,为石油降解功能菌剂的种质资源的高效开发提供目标菌株.  相似文献   

20.
潮土细菌及真菌群落对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和秸秆的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研究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和秸秆对华北麦玉轮作田潮土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影响,在天津市宁河区试验基地开展田间定位施肥试验,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了5种施肥模式(单施化肥处理,F;化肥减施处理,FR;化肥减量与秸秆配施处理,FRS;化肥减量与有机肥配施处理,FRO;化肥减量与有机肥和秸秆配施处理,FROS)下土壤细菌及真菌群落的组成、多样性和结构差异,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探究不同施肥处理下驱动细菌和真菌群落变化的关键土壤环境因子.结果表明,FRO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SOM含量.FROS处理的TP含量显著高于FRS处理,增加了13.33%.FRO和FROS处理AP含量较其它处理显著增加,NH4+-N含量显著高于化肥处理(F和FR).各施肥处理土壤中优势细菌门类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优势真菌门类均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在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FRO)的基础上添加秸秆(FROS)显著降低了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FRS和FROS处理均显著降低了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的相对丰度.FROS处理显著提高了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的相对丰度.对于真菌群落而言,有机肥(FRO和FROS)的施入显著提高了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相对丰度.与FR处理相比,FROS处理显著降低了被孢菌门(Mortierellomycota)和油壶菌门(Olp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且FRS处理同样显著降低了油壶菌门(Olp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FROS处理的细菌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F和FR处理,分别增加了1.26%和1.25%,Chao1指数较F处理显著增加了4.51%,细菌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AP和NH4+-N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与FR处理相比,FRS、FRO和FROS处理显著降低了真菌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达到29.85%、24.94%和25.73%,真菌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AP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细菌群落结构在FROS处理下显著区别于F、FR和FRO处理,土壤SM、TP、pH和AP是导致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真菌群落结构在FRO和FROS处理下显著区别于F和FR处理,真菌群落结构变化主要受土壤TN、AP和TP的驱动.综上所述,添加有机肥和秸秆改变了土壤理化性质,进而改变了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土壤真菌对有机物料的敏感程度高于细菌,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均受到土壤P的调控,在潮土农业耕作中应引起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