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应急避难场所是通过规划和建设从而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和能够临时生活的场所。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是城市防灾规划的重要内容,在应对地震等突发灾害事件中能起到关键作用,是城市公共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结合唐山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工作,阐述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在城市防灾中的必要性。论述了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管理与使用的原则。本文可为其他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防灾减灾应付突发事件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在介绍了国内外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现状之后,结合北京市应急避难工作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原则和技术要求、设计要求、启用与管理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与城市防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防灾减灾应付突发事件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在介绍了国内外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现状之后,结合北京市应急避难工作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原则和技术要求、设计要求、启用与管理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我国中小城镇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和建设远不能满足防震防灾需要。通过对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管理现状的分析、存在问题的讨论,提出一些建议。认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分级细化建设标准,完善运维模式,适量储备物资,并加强宣传和引导工作。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原则,鞍山城市紧急避难场所建设现状。分析了鞍山市目前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情况,避难场所的配套设施及疏散通道,并且对加强长期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提出建议。本文对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规划环境评价与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交叉视角概括了开展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的学术价值及前瞻性;提出应急避难场所是典型的耗散结构非平衡态系统,阐明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环境生态问题的方向性;在此基础上,依据工业生态学、耗散结构及环境生态管理理论提出了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环境评价程序及内容;结合焦作市龙源湖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情况,对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环境评价框架进行了现实考量。研究表明,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对于规避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时二次环境灾害产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银川市位于"银川-河套"地震带,是八度抗震设防区。针对银川市防灾避难场所建设相对滞后的现状,以银川市西夏区为例,从大学城特殊的城市功能区划出发,基于就近性、可达性、容纳性和平灾结合等原则,应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了西夏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分布,并基于公共设施区位配置模型(LA模型)开展了西夏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优化研究,提出"应急避难场所+X"(X表示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公共用地等)的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优化模式,提升了避难场所设置的合理性,使得疏散路径、防灾疏散覆盖面积更具科学性。本研究可为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应急避难场所对于救灾及灾后恢复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有关应急避难场所的研究重点逐渐由场地选址转移到了空间优化配置及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对我国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从避难者的需求出发提升应急避难场所的服务水平;对城市应急避难服务能力评价的有关研究进行了整理,总结归纳了相关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认为目前应急避难场所服务能力评价工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应该建立合适的评价体系,为提高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服务能力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城市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布局的合理性对城市防灾减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选取广州市人口密集的荔湾区为研究区域,结合两步移动搜寻法和OD矩阵对其应急避难场所的可达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荔湾区应急避难场所面积比重较大,以公园和广场型为主,主要分布在北部和南部并呈带状;(2)人口密度和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匹配度较差,避难场所空间分布的公平性较低,有多条街道缺乏应急避难场所相关的建设;(3)荔湾区应急避难场所可达性水平整体较低,南部街道比北部街道可达性水平高;服务半径为500m时荔湾区应急避难场所的可达性_Ai≥12的服务面积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0.
精细化的应急避难场所布局研究是城市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广州市北京路商圈为例,在有效性、可达性、安全性的原则下,构建涉及场所面积、可容纳人口数、开放空间比、道路等级等9大因子的适宜性体系,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熵值法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北京路商圈应急避难适宜性主要受有效性的影响,其中场所面积评价因子权重最大;北京路商圈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指数差异较明显;北京路商圈中部应急避难场所较多,而东南及西北的应急避难场所资源不足,对居民的救灾能力和疏散造成影响。该研究为城市商圈应急避难场所提供相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从工程概况、应急组织、制度、预案、专业机构设置、施工现场应急救援物资和设备的配备、应急演练与培训、效果等8个方面介绍了中国石化在川气东送工程项目建设中应急管理体制的建立和运作情况,旨在为工程项目应急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建立科学的地震应急救援后勤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客观评价地震应救援急后勤保障服务水平,是规范管理地震应急救援后勤保障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提出在进行地震应急救援后勤保障质量评价时,调查项目必须根据地震现场后勤工作的需求特点合理设计,取样大小、统计方法必须科学规范。  相似文献   

13.
政府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国际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8年的南方雪灾和汶川大地震凸显出我国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严重缺陷.本文旨在比较研究美日等几个先进国家灾害应急管理系统,以期为我国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借鉴.总的来说,我国灾害处理者对灾害管理的科学认识还不够,灾害法律法规体系和组织机构也不完善,救灾体系中存在着大量的非救灾人员和非专业救灾设备.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认为我国应尽快完善救灾应急管理系统的法律法规,促进我国救灾组织机构和以及设立培训机构以培养优秀的专业救灾队伍.  相似文献   

14.
危险源是危险区域分析的基础,在国家强调工业安全的背景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危险区域的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相关领域缺乏系统的识别方法与评估框架。在考虑危险区域的阶段性与空间性的基础上,将主客观双线路评估应用于建筑施工现场危险区域的风险评估。主观路线采用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方法实施,并利用综合加权模糊TOPSIS进行算法优化;客观路线基于粗糙集理论中的约简原则与知识依赖性进行风险排序;最后通过松弛因子将两者结合,对建筑施工各阶段的区域风险进行了组合评估与分级。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新框架能够较好地反映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风险水平,可为安全管理决策与应急疏散分析提供有效支持。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社会和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发布实施和《防震减灾法》的修订,曾经为加强和规范地震应急管理,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制度保障作用的《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明显不适应的地方,对条例进行修订已迫在眉睫。本文阐述了条例修订的基本原则和意义,并就应急机构、应急预...  相似文献   

16.
地震应急工作将会产生很多珍贵的照片,对这些照片的归集、整理和存档一直缺少明确的要求。为了使地震应急,特别是地震现场应急工作的照片档案管理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以陕西省地震局汶川地震现场工作为例,按照(GB/T11821—2002照片档案管理规范》对照片资料的要求,结合工作实践,提出地震应急照片档案管理的思路和实现的途径,以便这些地震应急珍贵图片资料能得到较好的管理与检索。  相似文献   

17.
近一两年来,海淀区地震办公室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以《海淀区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为中心,围绕落实《海淀区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的物质载体,开展了一系列地震应急工作.在建设《海淀区地震信息应急指挥中心》、开展应急避险场所建设、成立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开展灾情速报网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对港址选址阶段、港区运营期如何加强海洋溢油风险管理,提高溢油应急防范能力和处理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