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对普通聚氨酯泡沫塑料填料进行表面改性处理,研究了改性前后填料的表面特征、厌氧氨氧化生物膜量、脱氮性能、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功能微生物基因丰度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等离子体改性以后填料表面与蒸馏水的静态接触角减少33.27°,单点比表面积和吸附平均孔径分别由8.98 m~2·g~(-1)和3.01 nm提高至9.66 m~2·g~(-1)和4.98 nm,材料表面粗糙度增加,亲水性能明显改善;未改性单位质量填料生物膜干质量为0.18 g,改性后单位质量填料生物膜干质量为0.37 g,相同时间内单位质量填料上的生物膜量相比于填料改性前提高了53%;填料改性前后系统总氮去除率均在80%以上。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2系统菌群结构相似,主要功能菌属是Candidatus Kuenenia,改性填料相比于未改性填料其微生物种类丰富程度更高。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结果显示,改性后hzo基因相对丰度由59.50%增至73.50%,提高了14%,nxrB基因相对丰度由21.10%减至17.70%,降低了3%。由此可见,填料经改性后表面生物膜量增加,生物膜上功能微生物种类丰富性也有所增加,但在较低氮基质负荷条件下脱氮效率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2.
含氟废水的混凝沉淀处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袁劲松  张在利 《污染防治技术》1999,12(4):217-218,221
研究了FeCl3,Al2(SO4)3,PFCS和APAM对含氟废水的混凝沉淀处理。结果表明:石灰乳,PFCS和APAM对废水中的氟及COD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处理后水质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3.
亲水性多孔载体在流化床中的生物膜形成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实验制备的一种新型亲水性多孔聚合物作为流化床反应器中生物膜附着生长的载体,实现流态化水力条件下的生物挂膜过程.在3个结构尺寸相同的流化床反应器中考察了接种污泥浓度、进水有机负荷及载体粒径对亲水性多孔载体生物挂膜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接种污泥浓度为30 g VSS/L、进水TOC值为350 mg/L、载体粒径为5~8 mm时载体表面的附着生物量最大,反应器运行12 d的载体附着生物量达到4.45 g VSS/L,膜结构稳定,表现出较活性污泥法更高的活性.在进水TOC、氨氮浓度分别为350 ms/L、50 mg/L,HRT为6 h的情况下,两者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7.1%和64.3%,表明载体上的生物膜对污水中TOC及氨氮的去除表现出高效率.挂膜后载体表面上的微生物以丝状菌为主,孔壁上的微生物以球菌和杆菌为主要生物相,证明载体内外表面皆适宜微生物的生长,并且形成合理的生物相分布.  相似文献   

4.
研究投加聚氨酯泡沫微生物固定化载体的SBBR脱氮除磷效果及机理.在SBR中填充聚氨酯泡沫微生物固定化载体,形成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SBBR以实际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在A/O运行工况下对微生物进行培养驯化,并在SBBR运行稳定时研究其脱氮除磷效果.研究结果表明,SBBR中的聚氨酯泡沫微生物固定化载体在空间上形...  相似文献   

5.
光能自养生物膜是一个由复杂微生物群落构成的相对稳定的微生态系统,微生物细胞及非生物物质镶嵌在微生物分泌的有机聚合物基质上,其显著特征是膜表面寄居着光能自养生长的微生物,并能在碳源缺乏条件下完成生物脱氮.总结了光能自养生物膜的形成机制,概述了光照、温度、微生物种类、营养物浓度对光能自养生物膜脱氮的影响,指出光能自养生物膜...  相似文献   

6.
采用以多孔球悬浮填料为载体的限氧亚硝化生物膜处理高氨氮、低碳源的废水,通过对DO控制在0.5~1.0 mg/L,实现硝化阶段出水中的氨氮与亚硝态氮的比例达到最适值1∶(1.2±0.2),从而为后阶段的厌氧氨氧化系统提供理想的进水,进而提高氮的去除率;同时应用PCR-DGGE对硝化阶段不同时期的生物膜中微生物的种群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群落结构和优势种群的数量具有时序动态性,微生物多样性与废水的处理效果出现协同变化的特征。测序结果表明,在生物膜中进行氨氧化作用的主要为亚硝化杆菌(Ni-trosomonassp.)、亚硝化螺菌(Nitrosospirasp.);进行亚硝酸氧化的主要为硝化球菌(Nitrococcussp.)。  相似文献   

7.
针对采用一体式全程自养脱氮(CANON)工艺的活性污泥反应器和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进行了超过400 d的考察,并对两者的运行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活性污泥CANON反应器经过长期运行,内部的污泥絮体首先聚集形成了生物膜,生物膜经刮擦脱落后可进一步形成颗粒污泥;转化形成的颗粒污泥系统对氨氮和总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7.6%和81.8%。在MBBR中,系统对氨氮和总氮的去除受曝气的制约,平均值分别为87.0%和72.9%;另外由于生物膜的保护,长期运行后亚硝酸盐氧化菌(NOB)将难以被抑制。反应器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显示,生物膜中的氨氧化菌(AOB)、NOB和厌氧氨氧化菌(AnAOB)相对丰度分别为5.66%、2.99%和21.10%,而颗粒污泥中这3种功能菌的相对丰度分别为7.62%、0.34%和6.85%。  相似文献   

8.
混凝沉淀工艺处理玻璃纤维生产废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多种混凝剂对玻璃纤维生产废水进行混凝沉淀处理试验,结果表明,FeSO4.7H2O对玻纤废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并且探索了其处理的最佳工艺条件,在FeSO4.7H2O投加量为500-800mg/L,PH为6-11时,出水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排标准。  相似文献   

9.
活性硅酸混凝剂PFASSC处理造纸废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硅酸钠、硫酸铝、三氯化铁和硫酸为主要原料制备了复合型活性硅酸混凝剂PFASSC并对造纸废水进行了处理,得到活性硅酸混凝剂PFASSC最佳配方为:PH=2.0(Fe^3++Al^2)/SiO2(摩尔比)=1.5,Fe^3+/Al^3+(摩尔比)=1.0,与常用混凝剂相比,PFASSC混凝剂处理造纸废水对除浊、脱色和去除CDDCr有更加优良的性能。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应用微生物学方法净化污水已有近百年历史。几十年来逐渐形成了两种基本技术,即目前习用的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生物膜法是微生物固着栖息于载体或构件上,通过自身的代谢去除有机污染物,它不须污泥回流,操作管理比较方便。活性污泥法是微生物以污泥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