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几种常用农药在菠菜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露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毒死蜱和百菌清在菠菜生产中的残留降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农药在菠菜体内的降解速度有很大差异,其残留量随用药后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在推荐用量和加倍用量叶面喷洒处理条件下,毒死蜱的半衰期分别为3.95 d和4.61 d,氯氰菊酯的半衰期分别为5.03 d和5.88 d,氰戊菊酯的半衰期分别为5.26 d和7.22 d,百菌清的半衰期分别为2.63 d和3.39 d.在试验的4种农药中,氰戊菊酯的半衰期最长,百菌清的半衰期最短.因此,在菠菜生产中使用农药时,应充分考虑所用农药的半衰期,严格掌握安全间隔期,确保生产的菠菜达到无公害菠菜的质量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2.
毒死蜱在香蕉、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监测香蕉中毒死蜱的残留量,科学、安全地使用毒死蜱防治香蕉上的害虫,确保产品质量,采用气相色谱法及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毒死蜱在香蕉及其土壤中的残留降解动态.结果表明:在香蕉中,毒死蜱的原始沉积量较高,残留降解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关系,推荐剂量和加倍剂量处理的降解动态方程分别为y=1.0724e-014149t和y=1.7840e-0.1468t,半衰期(T1/2)为4.8 d,降解99%所需要的时间(T0.99)为31.4~31.8d;在土壤中,毒死蜱的残留降解动态方程为y=6.4365e-1412t,T1/2为4.9d,T0.99为32.7 d.距第2次施药后60~68d,最终在香蕉与土壤中均未检出毒死蜱残留量(检出限为0.005mg/kg).研究表明,漳州蕉区在香蕉生产上科学、合理地施用毒死蜱,其最终残留符合NY/T 750-2011规定的MRL要求,不会对蕉园土壤环境造成污染.  相似文献   

3.
以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浓度毒死蜱对菠菜抗氧化酶活性、酸性磷酸酯酶(APase)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相对电导率以及农药残留量的影响.高浓度毒死蜱对菠菜SOD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除施药后第1 d、14 d有上升外,其他时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药后4 h,喷施高浓度毒死蜱的CAT活性高于对照组,但1 d后CAT活性与对照组相当.药后4 h,POD的活性明显受到抑制,且药后第21 d喷药处理菠菜的POD活性均低于对照组,表明毒死蜱对菠菜POD的影响时间较长,且总体上其浓度越高影响越大.喷药处理后,菠菜的MD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着毒死蜱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喷施毒死蜱可明显抑制APase的活力,且总体上毒死蜱的浓度越高抑制效果越明显,而胁迫后期的抑制效果逐渐减小.由农药残留量可以看出,总体上喷施毒死蜱浓度越高,其半衰期就越长.防治菠菜虫害时,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毒死蜱用量,以减少对菠菜的伤害,提高其食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噻吩磺隆使用后在小麦及其环境中的残留情况,采取振荡提取、固相萃取净化和高效液相色谱残留检测方法,测定了田间施药条件下噻吩磺隆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及其最终残留情况.结果表明,噻吩磺隆峰面积与质量浓度在0.012 53~5.025 mg/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达0.999 7.在土壤、小麦植株和籽粒上该农药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7.57%~90.70%、89.39%~95.90%、84.17%~89.32%,满足残留检测的要求.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噻吩磺隆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4.62~5.33 d和 7.70~9.90 d; 按推荐剂量施药,成熟时收获的小麦籽粒中噻吩磺隆的残留量均为未检出.研究表明,该药属易分解农药(Td<30 d),按推荐使用剂量使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重组荧光假单胞菌BioP8在环境中消长动态与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选择分离培养和PCR鉴定,对转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杀虫蛋白基因荧光假单胞菌BioP8及其天然受体菌P303在温室自然土壤和田间大白菜根际、叶面的环境生存竞争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室自然土壤中,可培养细菌总量在108 CFU/g土(湿重)左右,40 d内P303和BioP8群落总量分别能维持在105 CFU/g土(湿重)和104 CFU/g土(湿重)左右,100 d后检测不到残留; 在大白菜根际,可培养细菌总量在1010 CFU/g根(湿重)左右,30 d内P303和BioP8可维持在106 CFU/g根(湿重)和105 CFU/g根(湿重),75 d后检测不到残留; 在大白菜叶面,可培养细菌总量在103~106 CFU/ cm2叶片之间波动,处理后3 d的供试菌菌量迅速由105 CFU/ cm2叶片降至最低(103 CFU/cm2叶片和102 CFU/cm2叶片左右),之后回升并以(104和103)CFU/ cm2叶片维持一段时间(第5-15 d),30 d检测不到残留.P303及其工程菌株在温室自然土壤、田间大白菜根际和叶面的定殖时间至少分别为60 d、50 d和15 d,它们的消长动态相似,在温室自然土壤、田间大白菜根际的定殖能力明显强于叶面,BioP8定殖能力弱于出发菌P303.  相似文献   

6.
吡蚜酮在水稻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制定吡蚜酮在水稻上的安全使用标准,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吡蚜酮在水稻、土壤、水中的残留与降解动态,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吡蚜酮在水稻茎秆、土壤、水中的消解较快,其半衰期分别为1.2~1.9d、10.1~10.6d、6.2~7.0d.施药量为135.0 g(ai)/hm2,使用2~3次,末次施药距采收期间隔14 d时,吡蚜酮在水稻糙米及土壤中的最高残留量分别为0.064mg/kg和0.083 mg/kg,低于日本制定的大米中吡蚜酮最大残留限量值(0.1mg/kg),说明吡蚜酮属于低残留、易降解农药.  相似文献   

7.
为制定40%噻嗪酮悬浮剂在水稻上的安全使用标准,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噻嗪酮在水稻、土壤、水中的残留与降解动态,应用气相色谱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噻嗪酮在水稻茎杆、土壤和水中消解较快,其半衰期分别为3.5~3.7 d、4.7~5.5 d和5.2~6.6 d.施药量为282.0 g(ai)/hm2,距末次施药14 d后,噻嗪酮在水稻糙米中未检出,土壤中的最高残留量为0.032 mg/kg,低于我国制定的稻米中噻嗪酮最大残留限量0.3 mg/kg,说明噻嗪酮属于低残留、易降解农药.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溴氰菊酯和吡虫啉在甘蓝中残留的仪器检测方法,并在天津、山东和江苏连续开展了2 a溴氰菊酯和吡虫啉在甘蓝中残留状况和消解动态规律研究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溴氰菊酯和吡虫啉的添加质量比分别为0.025~0.5 mg/kg和0.025~1 mg/kg的水平下,甘蓝中溴氰菊酯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92.19%~102.48%,变异系数为2.98%~9.46%;吡虫啉平均添加回收率为94.58%~100.30%,变异系数为0.85%~4.10%。甘蓝中溴氰菊酯和吡虫啉的最小检出量分别为0.1 ng和0.5 ng,甘蓝中溴氰菊酯和吡虫啉的最低检出质量比均为0.025 mg/kg。田间试验表明,在甘蓝莲座期施用20%溴氰菊酯.吡虫啉悬浮剂1次,溴氰菊酯和吡虫啉在甘蓝中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模型,溴氰菊酯和吡虫啉在甘蓝中的残留消解半衰期分别为4.4~8.8 d和5.9~8.6 d。按照推荐剂量和1.5倍推荐剂量在甘蓝中施用20%溴氰菊酯.吡虫啉悬浮剂3~4次,2次施药间隔7 d,距最后一次施药10 d时,溴氰菊酯在甘蓝中的最高残留量低于GB2763—2005《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规定的溴氰菊酯在甘蓝中的最大残留限量(0.5 mg/kg),以及NY 1500.5.6—2007《农产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规定的吡虫啉在甘蓝中的最大残留限量(1 mg/kg)。  相似文献   

9.
毒死蜱是生产中广泛使用的一类有机磷类杀虫剂。应用光合细菌红假单胞菌PSB 07-26(Rhodopseudomonas sp.)对大白菜和土壤中毒死蜱残留的生物修复进行了研究。室内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培养28 d,PSB 07-26对土壤中添加5 mg/kg、10 mg/kg、15 mg/kg毒死蜱的降解率分别为25.44%、44.57%和44.08%。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随着PSB 07-26含量的增加,其对大白菜和土壤中毒死蜱的降解率升高;施用PSB 07-26菌剂6 750 mL/hm2,3 d后对大白菜中毒死蜱的降解率为20.97%,9 d后对菜田土壤中毒死蜱的降解率为39.14%。  相似文献   

10.
土壤和辣椒中吡唑醚菌酯的残留检测与消解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土壤和辣椒中吡唑醚菌酯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并在天津、山东济南和浙江杭州进行土壤和辣椒中吡唑醚菌酯残留状况和消解动态规律研究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0.05~1 mg/kg的添加水平下,辣椒中吡唑醚菌酯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4.59%~92.08%,变异系数为2.44% ~ 6.81%;在0.03~1 mg/kg的添加水平下,土壤中吡唑醚菌酯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2.75% ~89.74%,变异系数为5.03% ~6.25%;辣椒和土壤中吡唑醚菌酯的最小检出量均为1.3×10-10g,其中辣椒中吡唑醚菌酯的最低检出质量比为0.005mg/kg,土壤中为0.003 mg/kg.田间残留试验表明,吡唑醚菌酯在土壤和辣椒中的残留消解动态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模型,在土壤和辣椒中的残留消解半衰期分别为4.5~5.4 d和2.9 ~ 4.7 d.按推荐剂量和1.5倍推荐剂量在辣椒上各喷施18.7%烯酰吗啉·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3~4次,2次施药间隔为10 d,距最后1次施药5d时,吡唑醚菌酯在辣椒中的最高残留量为0.28 mg/kg,低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规定的辣椒中吡唑醚菌酯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0.5mg/kg).  相似文献   

11.
日光温室蔬菜中百菌清残留状况及不同处理对其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些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农药残留由于其对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随着越来越多的温室蔬菜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其农药残留势必会对人们的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应用气相色谱法研究两种常见温室蔬菜(黄瓜、番茄)的农药百菌清残留情况及不同处理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百菌清在这两种温室蔬菜中严重超标,而实验中所采取的类似家庭采用的流水洗净和去皮两种不同处理方式都可以有效降低百菌清的残留量,去皮的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安全混药装置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传统的农药混合是由操作人员将农药与水装入箱中 ,进行人工混合。在混药过程中 ,有毒农药可能对人造成伤害 ,在处理残存农药时 ,还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笔者介绍一种新型的农药混合装置———射流混药装置 ,可以实现“在线”自动混合 ,从而避免了农药对人的伤害和对环境的污染 ;还概述了这种装置的结构形式及其工作原理 ,以及各种参数对性能的影响 ,为最佳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个体防护装备是减少生产性农药中毒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国内外一些农药中毒的统计数据,结合农药入侵人体途径及农药中毒的健康影响,阐述在改进农药喷洒设备、工艺等措施外,合适的个体防护装备是农业作业中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一起乐果爆炸事故,对农药的火灾危险性及工艺防火作了分析和总结,提出一些事故的处置方法及相应的预防措施,以使生产农药的有关单位引起重视,更加安全地生产;并使广大干部、职工和群众受到教育,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为了治理同时含有气态和粒状污染物的锌合金白烟,采用填料塔对其进行洗涤和吸收,考察了吸收液的pH值以及喷淋密度对锌合金白烟处理效果的影响,并根据碱洗和酸洗的特点,考察了碱酸两级处理的效果.结果显示,吸收液的喷淋密度与氯化铵烟尘、氯化氢和氨的处理效率成正比.吸收液的pH值也会影响白烟的处理效果,主要是通过吸收液与污染物之间的化学反应来进行,碱洗时氯化铵烟尘和氯化氢获得了较高的处理效率,但碱洗过程有氨生成,限制其应用;酸洗对氨的处理效率较高,但氯化铵烟尘和氯化氢的处理效率都比较低,达不到国家排放标准.尽管对锌白烟的处理效果还不理想,但试验结果对于锌白烟的治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研究土壤环境中农药的微生物降解是当今国际环境修复科学技术前沿领域的重要课题.从降解农药的微生物种类、降解农药的途径及机理、基因工程菌的构建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微生物降解农药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有待进一步解决的一些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7.
水雾抑制气体爆炸火焰传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利用自行设计的全程透明的火焰加速管系统和细水雾实验系统 ,对不同水雾条件下的气体火焰传播现象进行了实验研究。运用光电传感器与CCD摄像技术 ,笔者分析了不同水雾条件下的甲烷预混气体火焰传播速度、传播火焰阵面轨迹 ;探讨了水雾抑制气体火焰传播的机理及条件。实验发现了在一定条件水雾作用下的气体传播火焰阵面拉伸与火焰驻留的现象与条件 ,实验结果表明 :水雾对气体爆炸火焰传播的抑制是由于水雾作用于火焰阵面反应区 ,降低了反应区内火焰温度和气体燃烧速度 ,减缓了火焰阵面传热与传质的进行 ,从而使传播火焰得以抑制 ;而水雾对气体爆炸火焰传播的抑制效果与水雾通量、雾区浓度、水雾区长度以及火焰到达水雾区的火焰传播速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光化学降解有机磷农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光化学降解有机磷农药是一种高效、无二次污染的非生物转化过程,也是有机磷农药在环境中的主要降解途径.本文通过介绍光化学方法降解有机磷农药的基本原理、有机磷农药的主要光化学反应类型、光化学降解过程中光敏(猝灭)剂的作用及影响光化学反应的因素,分析了今后光化学降解有机磷农药研究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提出将有机磷农药的光催化氧化技术与其他方法相结合,研发高效、经济的新技术是今后农药残留降解技术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以武汉市城乡结合部蔬菜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分析施磷水平、土壤含水率、淹水深度、淹水时间等对土壤磷素释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高水平施磷易导致磷素在土壤中的积累,当积累量超过土壤吸磷极限时,在雨水、浇灌水等的作用下磷素易进入水体;②土壤含水率对Olsen-P影响不显著;③淹水深度对土壤释磷量有着很大影响,在淹水初期,随着淹水深度提高,土壤释磷量增加;④在3 cm和6 cm淹水深度下,在0~3 d时间里,样品土壤释磷量占到整个淹水期总释磷量的80%~95%以上,随后急剧减小日趋缓和,直至达到一个相对稳定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