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四)建立防治职业病法律体系 1.我国职业病防治法律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形成。职业病防治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必将开创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新局面。我国的职业病防治法律体系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使用有毒化学品劳动保护条例》、国  相似文献   

2.
苏志 《劳动保护》2003,(6):18-18
《工伤保险条例》与《职业病防治法》有密切的联系。《职业病防治法》的立法目的集中在两点上:一是强调对职业病的防治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宗旨,二是职业病防治的最终落脚点,必须立足于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及其相关权益。关于职业病危害的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防治法》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但是,对于遭受职业病危害受害者(职业病患者)的权益保护,法律只作了权利,义务关系的界定,面对如何补偿权益的损失没有具体规定。如《职业病防治法》第  相似文献   

3.
问:张部长,10月27日,国家主席江泽民签署第六十号主席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请您谈一谈颁布实施这部法律的意义是什么? 答:10月27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江泽民主席签署第六十号主席令予以公布,自2002年5月1日施行。国家制定《职业病防治法》的宗旨是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的健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职业病防治法》规定了用人单位、劳动者、职业卫生技术…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新修订的《职业病防治法》,切实履行职业卫生监管职责,促进我国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制定了《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5项部门规章。本刊特策划专题“解读职业病防治5项新规”,推动5项新规的贯彻落实,加强职业安全健康监管,提升我国职业病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5.
我国职业卫生的新任务和新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凤生 《安全》2003,24(1):44-45
2002年5月1日我国政府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这是我国政府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经济发展,根据宪法制定的职业卫生法律,是我国加强职业卫生法制管理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6.
2012年6月19日,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专家学者座谈会在京召开,国家安监总局副局长杨元元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各个行业(领域)的专家、学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积极建言献策。杨元元在会上宣讲了新修改的《职业病防治法》的重大意义,分析了当前职业病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他介绍,新修改的《职业病防治法》共7章90条,比原有法律增加了11条,着重解决了三方面问题:一  相似文献   

7.
《职业病防治法》包括总则、前期预防、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职业病诊断与职业病病人保障、监督检查、法律责任、附则等七个章节。《职业病防治法》是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经济关系、劳动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形势下制定的,它从法律规范的角度,维护了劳动者的健康权益,是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部非常好的法律。 一、立法的宗旨 本法在第一条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本法宗旨是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经济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劳动者身体健康的关…  相似文献   

8.
<正>为了推动《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办法》的科学有效实施,切实发挥作用,本文从专业技术的角度就有关技术问题进行解读。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是从源头上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也是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的有效手段。《建  相似文献   

9.
吕楠俊 《劳动保护》2011,(10):16-18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简称《职业病防治法》)于2002年5月1日起施行至今近10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劳动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职业病防治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为了适应新形势和解决新问题,《职业病防治法》的修改正式纳入立法议程。2011年6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分组审议了职业病防治法修正案草案。  相似文献   

10.
湛江市职业病危害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疾病。2001年颁布的《职业病防治法》体现了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病防治工作。在新的法律框架之下,广大劳动者的健康权益得到更大保障.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病防治工作正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叶安 《安全》2001,22(6):10-12
详尽阐述乙炔的特性、人体静电的产生、危害,说明在乙炔生产过程中人体静电是可能发生事故的一个重要因素,提出预防人体静电事故的安全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从档案馆与图书馆的主体性差异分析入手,阐述了档案馆与图书馆中因主体记载信息和形成渠道的不同,从而造成的利用者数量差异。并对如何提高档案馆的利用率提出具体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3.
任智刚  汪澍  金龙哲 《安全》2021,42(7):35-39
为理清"事故""隐患"的边界范围,本文对"事故"和"隐患"2个术语在中文、法规、标准中的定义进行检索,并对其定义解构化分析,得出现有定义及其应用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甚至会对安全生产决策、监管执法和企业自主管控产生负向影响.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践应用,给出"事故""隐患""缺陷"3个术语的定义;根据每个定义的内涵,提出遵循差异化管控原则实施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从档案馆与图书馆的主体性差异分析入手,阐述了档案馆与图书馆中因主体记载信息和形成渠道的不同,从而造成的利用者数量差异.并对如何提高档案馆的利用率提出具体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5.
对自制的斯珀绿系列劳保用品类的美容美发产品的效果作了进一步研究,比较了斯珀绿系列用品与市售一般劳保用品的使用效果,说明在劳保用品的使用上,更具有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王巍 《安全》2001,22(4):26-28
1998年,我车间职工在接收碱液的过程中,违反了切换罐操作中“先开后关”的规程,造成管线憋压,碱液从阀门法兰处喷出而溅到职工身体上的事故,而且职工在耽搁了近20min后才对伤处进行处理,加重了伤势,住院治疗近2个月,给个人和单位造成了不必要的精神和物质损失.  相似文献   

17.
易燃易爆危险物质泄漏扩散仿真及其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某轻烃厂泄漏事故为研究对象,研制并开发了一个事故后果仿真软件(PCIMS).针对仿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模型的复杂性、参数的不确定性等提出了处理方法.通过具体生产装置的泄漏扩散后果分析,演示了PCIMS的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18.
企业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内容和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企业职工安全教育培训的重要意义,同时对培训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总结了森工企业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一些经验和做法,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对进一步做好企业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addresses spontaneous inferences about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performance‐related behavior of leaders and subordinates. Respondents (leaders and subordinates) completed sentences describing the behavior of leaders or subordinates. It was expected that behavior of leaders induces more causal analysis because it can more strongly affect others. This hypothesis was confirmed, suggesting that position labels can trigger control motivation. It was also found that leader behavior induced more inferences about the consequences for the environment than for the actor, supporting the assumption that leaders are seen as persons who affect their environment. In addition, the data indicate that subordinate respondents made more inferences about causes as well as consequences than leaders did, and have a more positive view of others. Copyright © 199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0.
To provide evidenc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ectations for the values that should be exhibited for effective performance by female and male managers and their actual values, data were used that had been collected as part of a leadership program conducted for managers of business organiz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a pool of approximately 700 managers, samples were drawn of 130 male and 130 female managers. As part of leadership program, the managers had completed 26-item SYMLOG value questionnaires, rating themselves and the values they judged to be effective for a manager. Prior to their participation in the program, sets of ratings were made by the coworkers of each manager, rating the actual values of the manager and the coworkers' ideal profile for the manager. The questionnaire covers three dimensions of values: dominant versus submissive, friendly versus unfriendly, and accepting the task-orientation of established authority versus opposing it. Comparisons were made of self and coworkers' ratings on the observed (self/actual) and model (effective/ideal) values of female and male managers with ‘matched’ samples that include only female and male managers with similar ratings of actual values, as judged by their coworkers, by removing the ratings of ‘outliers’. The on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nder ratings that remains is that female managers rate themselves as more positive. There are more differences between observed and model ratings. Managers and their coworkers believe that model managers should be more dominant and friendly than they are rated to be. However the managers also believe that they should be more task-oriented while their coworkers believe that they should be less task-oriented. The majority of the female managers dropped from the matched sample because no matching male could be found were more dominant and positive and less task-oriented, thus closer to the stereotype role for females. © 199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