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肖辉林 《生态环境》2004,13(1):91-91
现代渔业生产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如鱼身上没被利用的部分等),每年都要扔掉约3107 t不够大的鱼。这种现象无意中却为某些种类的海鸟提供了食物来源。过去30年间从北海渔业生产部门获得的资料表明,海洋上的主要捕食者大贼鸥是根据渔业生产中扔掉的鱼类的多少来按比例食用这些鱼类的:当扔掉的鱼减少时,大贼鸥会增加对其他海鸟的捕食量。尽管为了海鸟着想而维持目前的丢弃量似乎不合情理,但像最近几乎完全禁止在北海捕捞鳕鱼这样的突然的政策变化,很有可能对一些具有国际意义的海鸟群落构成严重威胁。北海海鸟种群有可能回到其以前的更“自然”的…  相似文献   

2.
肖辉林 《生态环境》2004,13(3):361-361
最近的媒体报道将北海描述为一个濒临崩溃的生态系统。幼年鳕鱼的存量达到20年来的最低点,很多海鸟遭遇到有记录以来的最坏的繁殖季节。关于浮游生物种群及其生命周期事件所发生的时间的研究,可用作气候变化的一种指标。这种方[(\267\250)(\324\332)]1958~2002年间被用于一项关于北海中浮游生物的研究,其结果显示,海洋食物链的根部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可能是由全球变暖引起的。浮游植物和其他海洋生命形式的生产力增长在时间上的不一致,可能是导致鱼类、海洋哺乳动物和海鸟种群数量下降的一种因素。利用浮游生物研究气候变化@肖辉林…  相似文献   

3.
连江西牛鱼道是我国华南地区首座在水坝主体加建的过鱼通道。为了解其过鱼效果,于2013年1—12月采用张网法和堵截法对西牛鱼道过鱼种类、数量及其环境因子进行12次监测,共监测到鱼类41种,属4目9科33属,通过鱼道的鱼类以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乐山小鳔鮈(Microphysogobio kiatingensis)、子陵吻鰕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等小型鱼类为优势种群。不同季节鱼道过鱼种类和数量差别较大,4—6月过鱼种类和数量显著高于其他月份。对不同月份鱼道鱼类群落进行聚类分析(CLUSTER),可以将其分为3个类群。过鱼生物多样性指数8月最高、1月最低;丰富度指数5月最高、1月最低。对各月份采集的鱼类群落与水文因子进行冗余分析(RDA),发现流速、流量、上游水位和透明度这4个因子对过鱼效果影响显著(P0. 05)。  相似文献   

4.
于2007年6月~2008年11月在三峡库区木洞江段逐月进行鱼类资源调查,分析三峡库区木洞江段鱼类群落特征的季节变化,并结合水文条件变化,评价鱼类群落结构变化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采获的4739尾鱼类隶属于3目7科38种,其中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宜昌鳅鮀(Gobiobotia filifer)、铜鱼(C.heterodon)、光泽黄颡鱼(P.nitidus)、蛇鮈(Saurogobio dabryi)为优势种,占总尾数的89.87%.Margalef丰富度指数(D)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在夏季月份较高,其他月份较低,而Pielou均匀度指数(J′)相对较稳定.对主要物种进行聚类分析,10个主要物种被聚合为两大类群:定居种和季节性出现的物种.按月份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木洞江段鱼类群落结构季节性变化显著.水位和水温是影响该江段鱼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图6表1参22  相似文献   

5.
作者介绍了固城湖1987年6月—1988年7月调查所获各种水生生物的种类、数量和生物量等,并估算了该湖养殖鱼类的鱼产潜力及放养量。如全湖放足18×10~5尾,并满足各种鱼类的生长条件,除现有750t鱼产量外,还可增产850t鱼。本文为科学管理固城湖提供了一系列实用数据,同时还对该湖的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于2017年7-11月和2018年7-11月在嘉陵江中游开展鱼类资源现状调查,根据渔获物信息确定水域主要经济鱼类种类,运用FiSATⅡ软件分析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i)、翘嘴鲌(Culter alburnus)、蒙古鲌(Chanodichthys mongolicus)、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蛇鮈(Saurogobio dabryi)7种主要经济鱼类的生物学参数和生长特性;通过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尾/(船×天)]计算每种鱼的年捕捞量,利用FiSATⅡ软件初步估算其资源量,并以此推算嘉陵江中游鱼类的总资源量.结果显示,7种鱼的生长指数b在2.86-3.03之间,均为匀速生长;7种鱼的生长系数K皆大于0.2,为快速生长型;生长性能指数φ′在4.40-5.30之间;仅蛇鮈的E值小于E_(max),资源利用不足,其余鱼种E值皆大于E_(max),资源过度开发;黄颡鱼的拐点年龄ti最大(4.26龄),蛇鮈最小(1.58龄),其余大多在3龄以内;鲤、鲫、黄尾鲴、翘嘴鲌、蒙古鲌、黄颡鱼和蛇鮈的年资源质量依次为3 883 t、9246 t、2 469 t、1 259 t、862 t、376 t、1 391 t,嘉陵江中游鱼类的年总资源质量为37 400 t.本研究表明嘉陵江中游主要经济鱼类因遭到过度捕捞而同时存在群落结构和种群结构层面的小型化;结果可为长江禁渔成效评估提供数据参考,为制定嘉陵江中游合理的渔业管理措施、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图7表4参51附表4)  相似文献   

7.
广东经济鱼类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分析与组成特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凤  黄伟雄 《环境化学》2020,39(5):1181-1191
采用水解提取-气相色谱法测定鱼肉中脂肪酸的含量和组成,采用元素分析仪-同位素比值质谱法(EA-IRMS)测定鱼肉碳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开展广东沿海地区主要经济鱼类肌肉脂肪酸的含量分析及组成特征评价研究.研究表明,25种经济鱼类鱼肉中主要含有单不饱和脂肪酸、n-6和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以及少量反式脂肪酸(TFAs);鱼肉的优势脂肪酸为油酸(OA)、亚油酸(L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鲻鱼含有较高的二十碳五烯酸(EPA)和DHA,合计370.0 mg·(100 g)~(-1);鲻鱼鱼肉中TFAs的含量(280.0 mg·(100 g)~(-1))远高于其它品种鱼类;鲢鱼和黑鲷EPA+DHA的含量较高,分别为(154.4±100.0 mg·(100 g)~(-1)和1287±291.1 mg·(100 g)~(-1),两种鱼均具有较好的商业开发价值;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了鱼类的不饱和脂肪酸在组成上具有种属差异,揭示了浮游食性的鱼类其鱼肉组织中MUFAs、n-6 PUFAs以及n-3 PUFAs的含量高于底栖食性的鱼类.鱼肉脂肪酸的组成差异较大,表现为品种、空间以及食性差异.建议市民在日常膳食中丰富食鱼的种类和数量,警惕过多地食用单一品种鱼类(尤其是鲻鱼)而导致TFAs摄入过多的风险,从而确保鱼类脂肪酸的平衡摄入.  相似文献   

8.
为评价巢湖主产鱼类肌肉中抗生素的污染特征和风险水平,采用快速溶剂萃取-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ASE-SPE-LC-MS/MS),对巢湖湖区7种主产鱼类和4条入湖河流鲤鱼肌肉中的抗生素浓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从巢湖鱼类肌肉中共检出3类15种抗生素,单个抗生素浓度范围从未检测到(n.d)到76.95 ng/g,氟喹诺酮类(FQs)抗生素含量占比为77%,占主导地位.(2)通过对比不同水域和不同生活习性鱼类肌肉中抗生素的浓度发现,河流鱼类肌肉中抗生素总浓度高于湖区,底栖鱼类肌肉中抗生素浓度高于中上层鱼类,说明鱼类生活环境和摄食习惯对抗生素在鱼体内的积累有影响.(3)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发现,巢湖鱼体内抗生素可能来源于生活废水、医疗废水、畜牧水产养殖废水,同时鱼体中抗生素的来源还受鱼类摄食习惯的影响.(4)通过健康风险评估发现,巢湖鱼类肌肉中检出抗生素的健康风险熵(HQ)范围为4.8×10-6-4.0×10-2,危害指数(HI)的范围为1.9×10-3-4.9×10-2,二者最...  相似文献   

9.
物种敏感性评价是水质基准研究的重要内容.青鱼是我国典型淡水底栖鲤科鱼类.搜集和筛选了水体代表性污染物毒死蜱、苯并[a]芘、荧蒽和三价砷对青鱼的毒性数据,并开展了这4种污染物对青鱼的急性毒性实验,评价青鱼的物种敏感性.结果表明:(1)毒死蜱、苯并[a]芘、荧蒽和三价砷对青鱼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31、0.011、7.00和0.87 mg·L-1;4种污染物对青鱼幼稚鱼均属于中高毒性,青鱼幼稚鱼敏感性整体上高于国际标准测试物种斑马鱼,说明青鱼幼稚鱼可能是较为灵敏的受试生物;(2)青鱼对各类污染物敏感性具有显著差异,对三价砷非常敏感,物种累积频率为8%,在无机砷的水质基准研究中值得关注;(3)在鱼类敏感性排序中,鲤科和鲑科鱼类对各种污染物较为敏感,青鱼作为典型底栖鲤科鱼类,在水质基准和生态风险评估研究中应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0.
鲢鱼、芦台鲌鱼对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室内受控生态系统实验,研究鲢鱼和芦台鲌鱼对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的控制作用.对各受控系统中藻类与浮游动物的统计数据及理化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非参数检验的统计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在一定密度下放养滤食性鲢鱼足可以起到控藻作用的.一定密度的芦台鲌鱼与水生植物联合养殖也会起到控藻作用.放养鱼类控藻都要在适当的密度下,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控藻效果.研究还发现,鱼类的放养会使水体中蓝藻在浮游植物中的比例增大.  相似文献   

11.
毒死蜱对我国南方稻区水域中12种淡水鱼的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毒死蜱作为稻田常用农药,普遍存在于稻区沟渠、池塘和河流中,从而对生活在其中的鱼类具有潜在风险。通过短期暴露试验,比较了毒死蜱在纯水、水-沉积物体系中对淡水鱼的毒性效应,进一步研究了毒死蜱在不同鱼体内的生物富集作用,以及对鱼脑Ach E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毒死蜱对12种淡水鱼均表现为高毒或剧毒,最敏感的是太阳鱼,但体系中沉积物的存在会通过吸附作用降低农药对鱼类的毒性;毒死蜱在鱼体内表现为中等或高富集性,其中斑马鱼的富集系数最大;毒死蜱对鱼脑Ach E酶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以虹鳟最敏感。研究结果为稻田常用农药对水生态环境中鱼类安全的风险性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对拟建小南海水利工程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影响的预测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72.5 km江段的水文情势发生改变,部分江段的结构和功能将遭受严重破坏,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等珍稀特有鱼类的产卵场和主要柄息地将直接减少.为最大限度减缓工程建设对保护区的影响,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为评价典型有机污染物共存情况下对长江上游三峡库区特有珍稀鱼类的环境风险,以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为对象,研究了多环芳烃和酞酸酯的代表物苯并芘(BaP)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单独及复合暴露而引起的内分泌干扰效应。将成年稀有鮈鲫暴露于不同浓度的BaP(0.1、1μg·L~(-1))、DEHP(10、100μg·L~(-1))和BaP+DEHP((0.1+10)、(1+100)μg·L~(-1))中28 d后,测定了体质系数、性激素含量、下丘脑-垂体-性腺(HPG)轴和肝脏中与生殖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在雌鱼中,单独BaP或DEHP暴露对鱼体性激素含量、基因表达量无显著影响; BaP和DEHP复合暴露时,高浓度组睾酮(T)含量升高但雌二醇(E2)含量下降,fsh、vtg、 cyp17和17β-hsd基因表达量上调,cyp19a则下调,表现出协同毒性。因而雌鱼中性激素水平的改变可能与类固醇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改变有关。而无论在单独暴露或是复合暴露情况下,对雄鱼体内性激素无显著影响。以上检测到的激素或基因表达量的改变主要发生在高剂量的复合暴露组中,而长江上游三峡库区水体中多环芳烃和酞酸酯含量低于暴露的最低浓度,因此推测,库区存在的多环芳烃和酞酸酯同时作用时不会对三峡库区上游水体中的鱼类产生生殖内分泌干扰效应。  相似文献   

14.
李娟  甘居利 《环境化学》2011,30(7):1241-1246
硫丹、氯丹、五氯苯酚、三氯杀螨醇等有机氯杀虫剂,只允许在特殊场合使用,禁止在动物养殖业使用,但在世界上普遍存在限而不严、禁而不止的状况,威胁渔业环境安全和水产品质量.中国是水产品的生产大国和重要输出国,鱼类是中国主要的水产品.本文概述这几种杀虫剂的用途、水环境行为、渔业生产中的来源、对鱼类的毒性、对渔业的影响、中国渔业...  相似文献   

15.
在西沙永兴岛海域采集了鲍氏绿鹦嘴鱼、条纹胡椒鲷、太平洋裸颊鲷和黑边石斑鱼4种鱼类,分析研究了鱼样肌肉组织中非多溴联苯醚(non-PBDE)类卤系阻燃剂的含量、组成并对其人体暴露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十溴二苯乙烷(DBDPE)、德克隆(DP)、1,2-(2,4,6-三溴苯氧基)乙烷(BTBPE)、五溴甲苯(PBT)、六溴苯(HBB)、1,4-二(二溴甲基)苯(pTBX)、六溴联苯(PBB 153)等non-PBDE类卤系阻燃剂在永兴岛海域鱼体中均被检出,其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17.2—137.1、21.1—88.8、nd—8.9、nd—4.3、nd—6.8、nd—15.9、nd—6.2 pg.g-1ww(湿重).条纹胡椒鲷、太平洋裸颊鲷和黑边石斑鱼3种肉食性鱼类中DBDPE和DP含量均显著高于草食性鱼类鲍氏绿鹦嘴鱼.DBDPE和DP是鱼体中最主要的non-PBDE类卤系阻燃剂,两者的平均贡献值达到了86%以上.人体食用永兴岛海鱼对non-PBDE类卤系阻燃剂的每日摄入量为3.4—8.6 ng.d-1,低于已有的相关报道值,食用永兴岛鱼类处于相对较低的暴露风险.  相似文献   

16.
海洋污染日益加剧,适用于海洋生态毒理学研究的鱼类模型的建立意义重大。海洋青鳉鱼(Oryzias melastigma)在培养条件、生理和分子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使其正成为海洋生态毒理学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潜在模式生物。阐述了海洋青鳉鱼在海洋生态毒理学研究中的优势,系统介绍了海洋青鳉鱼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并着重介绍了其在分子毒理学中的应用,最后对海洋青鳉鱼在海洋生态毒理学中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为了弄清鱼类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s(CYPs)对于硫代磷酸酯类杀虫剂活化代谢率的种间差别,选用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篮鳃太阳鱼Leponus macrohirus四种鱼作为受试生物,选用对硫磷、马拉硫磷、毒死蜱三种硫代磷酸酯类杀虫剂作为受试药剂,以外源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抑制率为指标,在离体状态下间接测量了杀虫剂活化代谢物的相对生成量.离体试验表明,对于对硫磷,活化代谢物生成量的高低顺序为:斑马鱼、剑尾鱼、麦穗鱼>太阳鱼(p<0.05),最高的麦穗鱼和最低的太阳鱼之间相差10.0倍;对于马拉硫磷和毒死蜱,活化代谢物生成量的高低顺序均为:剑尾鱼>太阳鱼>斑马鱼、麦穗鱼(p<0.05),最高的剑尾鱼和最低的麦穗鱼之间的分别相差66.9和137倍.毒性测定表明,对于对硫磷、马拉硫磷和毒死蜱,四种鱼96hLC50之间的最大差别分别是45、18和77倍.对马拉硫磷而言,96hLC50的种间差异特征与活化代谢物生成量的种间差异特征比较吻合,而对于对硫磷和毒死蜱而言,两者之间的吻合度较低.研究证实了肝脏CYP在活化硫代磷酸酯杀虫剂方面具有明显的种间差异,同时也证实仅以活化代谢物的离体生成量这一指标来衡量鱼类对于硫代磷酸酯杀虫剂的敏感性,其结论可能会较大幅度地偏离生测结果.尽管如此,本研究证实在所测的鱼类当中,斑马鱼属于CYP活性较低的鱼种,而这一特性很可能是造成斑马鱼对于硫代磷酸酯杀虫剂的敏感性偏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污染物对鱼类的甲状腺激素干扰效应及其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中可以影响生物体甲状腺激素合成、运输、作用和代谢等过程的化学污染物称为甲状腺激素干扰物(TDCs),TDCs被认为是继环境雌激素之后最重要的一类内分泌干扰物.鱼类甲状腺的结构、甲状腺激素的转运和功能等与哺乳动物有较大差别.与哺乳动物相比,污染物干扰鱼类甲状腺激素的研究还较为缺乏.在介绍鱼类甲状腺结构、功能以及甲状腺激素在鱼体内动态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了污染物对鱼类的甲状腺激素干扰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探讨了今后鱼类甲状腺激素干扰研究的主要方向.污染物能对鱼类甲状腺激素水平、相关酶活性及甲状腺结构等产生直接影响;同时,污染物还可以通过干扰鱼类甲状腺系统对由甲状腺激素调节的重要生理过程如生长、繁殖和发育等产生间接影响.污染物主要通过干扰鱼类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转运、清除以及与甲状腺激素受体(TR)的相互作用等机制对鱼类产生不利影响.在污染物对鱼类甲状腺激素干扰的研究中,今后应重点关注环境中"新型"卤化有机污染物、鱼类早期发育过程与甲状腺激素干扰效应的关系、TR介导机制以及TDCs的筛选方法等.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微囊藻毒索在鲋鱼Carassius auratus L.体内生物富集作用,用LC/MS监测不同时间的鲋鱼肝脏、肌肉,以及饲养用水中痕量的微囊藻毒素.结果显示,肌肉组织中MC-RR和MC-LR的含量在18 d时达到峰值,分别为7.87 ng·g~(-1)和2.18 ng·g~(-1);而肝脏组织中MC-RR和MC-LR的含量在鲋鱼暴露9天时达到最高值,分别为25.30 ng·g~(-1)和33.27ng·g~(-1).研究结果支持肝脏组织是MCs的主要靶向器官,并且表明肝脏组织对MC-LR的富集量远大于MC-RR,而肌肉组织更易于积累MC-RR.文章还研究了鲋鱼体内的抗氧化酶(SOD、CAT、GST、GR酶)的活性变化,对MCs介导的氧化胁迫进行了评估.通过分别测定暴露不同时间点(3、9、18 d)肝脏和肌肉组织中的抗氧化酶的活性,发现它们的活性与组织中MCs的含量基本呈正相关,可能对MCs介导的氧化胁迫有缓解作用.以上表明,MCs能在鱼体内积累,抗氧化系统虽可缓解,但不能完全降解.因此食用被MCs污染的鱼类存在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20.
乙烯菌核利在哺乳动物实验中被广泛证实具有抗雄激素效应,而对鱼类的研究结论目前并不统一。将性成熟稀有鮈鲫分别暴露于0、2、10、50μg·L-1乙烯菌核利21 d,研究环境浓度下乙烯菌核利对鱼类生殖系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雌鱼的性腺指数(GSI)、肝脏指数(HSI)在所有浓度组均显著降低(p0.05),同时卵巢组织中卵泡的发育受到了抑制;而雄鱼仅HSI在最高浓度组(50μg·L-1)出现显著降低(p0.05),精巢组织切片也未观察到明显损伤,说明乙烯菌核利对雌鱼生殖系统的影响大于雄鱼。在转录水平上,雌鱼性腺中er mRNA、vtg mRNA分别在50μg·L-1和10、50μg·L-1时显著升高(p0.05),ar mRNA在所有浓度组显著升高(p0.05);而雄鱼性腺中ar mRNA、dmrt1 mRNA水平分别在10μg·L-1浓度组和所有浓度组显著降低(p0.05),er mRNA在所有浓度组显著降低(p0.05),说明雌雄鱼对乙烯菌核利暴露的分子响应机制存在差异。综上,环境浓度下乙烯菌核利短期暴露会对稀有鮈鲫生殖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雌雄鱼在敏感性和分子响应机制上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