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利用NCEP再分析气象资料和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资料对2007年云南主要致灾雷电过程进行对比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尽管雷电活动和导致的雷击灾害的地域差异较大,但频繁的雷电活动是导致雷击灾害的主要原因;云南雷电活动区域与高CAPE区域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雷电一般发生在CAPE≥200J/kg的区域内,另外上升下沉气流之间形成的稳定垂直环流、倾斜深厚上升气流以及中低层上升气流、高层下沉气流的大气垂直结构非常利于云南雷电形成和雷击灾害事件发生,雷电易发区域从低层到高层垂直速度小于-1.0hPa/s,并且对流有效位能越大、上升运动越强烈,越有利于雷电产生和雷击灾害发生。  相似文献   

2.
热电厂雷电灾害案例分析与防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仲江  赵景昭 《灾害学》2008,23(2):80-82
雷电灾害是造成电力供应中断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通过对某热电厂的一次雷击事故的具体分析,认为一般热电厂的高大烟囱、冷却塔、露天的大型变电设备、金属油罐及管道等构筑物较易遭受直接雷击,而与热电厂连接的多条架空电力电缆更容易将广袤的大地上发生的雷击形成的线路雷击过电压引入厂区电力设施。发电厂担负着为社会提供电力供应的重要任务,因此,应加强对热电厂系统的雷电灾害研究,提出高效合理的防护对策,减少雷击造成的损失,保证电力供应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前正是雷击事故高发的盛夏季节,雷击成灾的报道不时见于各种新闻传媒。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已发生了多起伤亡较大的雷击灾害事故,这些事故大多发生在农村地区。例如:2004年6月26日14时20分左右,浙江省临海市杜桥镇发生一起特大雷击事故。那天有几个农民冒着雷雨在大杉树下的简易帐篷内赌博,旁边一大群人围观看热闹,共有30位农民在树下遭受雷  相似文献   

4.
《民防苑》2009,(6):46-46
雷电灾害是指因雷雨云中的电能释放、直接击中或间接影响到物体而造成损失的灾害现象。雷电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它的发生是迄今为止人类还难以控制和阻止的。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全世界平均每分钟发生雷暴2000次,每年因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超过1万人,  相似文献   

5.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面每小时约连续发生2000个雷暴。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到如今的信息时代,任何场所(特别是雷电多发地区)都有可能发生雷击灾害,许多雷击事故往往是由于低压供、配电线路与信息传输线路感应传导雷电高电压引起的。尽管闪电定位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雷电防护有相应的国际、国家与行业技术规范,但发生雷击事故现场仍然不能获取实质性的雷击参数,某些雷灾鉴定缺乏科学的定量数据,人们希望能有像飞机黑匣子那样的智能设备。所研究的黑匣子是一种在线监测、记录、还原雷击参数的智能仪表,对特定环境设施(如:避雷针、低压供、配电线路与信息传输线路)入侵的雷击具备在线实时监测、记录并还原雷击参数雷电流幅值、持续时间、极性(雷击电流走向)与波形的功能;且具有对在线电涌保护器(surge protective device,SPD)的动态预警管理效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5 m×5 m细微网格上实施了社区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的开发及应用,对雷击危险次数及脆弱性进行了数值化评估模拟。社区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实例应用表明:模型模拟出的评估结果能反映雷击风险在社区空间尺度上的差异,以及地形因素、防雷状况及附近建筑物"避雷针"效应等所产生的风险差异,结果较为合理。适用于雷电灾害风险规避及风险控制。  相似文献   

7.
2004年主汛期我国强对流天气灾害统计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全国各省、市、县气象部门直接上报国家气象局的气象灾害数据,对全国各地2004年主汛期(6-8月)对流性天气造成的灾害分布特征和人员死亡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主汛期内强对流天气在全国31个省市都有发生,其中黄淮、江淮、江南、西南地区东部为强对流天气灾害死亡人数多发区,且在主汛期内,以7月份强对流天气发生频次最高;在年度所有气象灾害中,除了暴雨洪涝灾害造成人员死亡最多外,雷击事件造成的死亡人数占气象灾害死亡人数的第二位;各大城市均遭遇到强对流天气袭击,造成了严重的交通瘫痪,城市应急响应系统建设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8.
李兆华  刘平英 《灾害学》2015,(1):120-123,140
近年来,风力发电行业发展迅猛,风电场的安全运行日益受到关注。雷电灾害成为影响风电场正常运行的主要气象灾害,因雷击造成风电机组、箱变及其附属电气设施损坏,导致严重经济损失的情况时有发生,风电场的防雷保护现状和形势已不容乐观。该文以云南某高海拔风电场为例,在实地考察、数据采集的基础上,结合高原山地的特殊环境、风电场所在区域的雷电活动情况及土壤电阻等条件,分析风电场存在的雷击风险,提出相应的雷电灾害防御措施,从而为风电场的防雷保护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地震灾区现场区域环境条件复杂,人员密集程度高,具有雷电灾害防御能力弱、群众防雷避险常识淡薄、防雷设施亟待完善的特点,特别是在雷电高发季节,雷击易造成群体性雷电灾害事件。本文以2014年云南昭通鲁甸6.5级地震灾区为例,在进行现场勘察、闪电监测资料综合分析和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开展地震灾区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研究,探讨不同类型的雷击损害风险对灾区可能造成的影响,针对灾区雷电灾害隐患突出的严峻形势,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及建议,为有效防御和减少雷电灾害对地震灾区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公共安全隐患提供技术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灾害学》2019,(4)
输送电线路的多级串联闪络保护器在雷击灾害下,容易出现断线、跳闸等情况,对人类的工作与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为此,分析雷击及其雷击危害的性质,获得雷击对输送电线路多级串联闪络保护器产生的危害。计算多级串联闪络保护器故障点、电源侧与负荷侧正序、负序以及零序等数据,在故障点附近安装可调间隙保护装置先将雷电流导入大地,间隙间电弧会在电磁力和风力等外力的推动下,出现拉长形态后快速熄灭,以此控制断线故障程度,不出现严重损耗。对多级串联闪络保护器实行雷电冲击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种方法控制后放电路径处于间隙之间,在雷击灾害下,保护间隙能够保障绝缘子的绝缘安全性,有效避免多级串联闪络保护器断线故障导致炸裂等严重情况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2007年5~8月云南省雷电活动特点和致灾因子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对2007年5~8月雷电活动及其灾害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南雷电活动频繁,但空间分布不均匀;雷电活动的时间分布基本呈一峰一谷变化,峰值出现在17~18时,谷值出现在10~11时;雷击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不但与闪电频数有关,还与闪电强度有关,闪电一般发生在回波强度≥40 dBz、组合反射率≥45 dBz、回波顶高≥12 km的具有典型强对流特征的区域;回波强度越强、顶高越高,发生雷电的可能性越大,出现的雷电灾害越严重;低槽切变、两高辐合型北方系统以及南海低压、热带辐合带型、西行台风型南方热带系统为雷电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以及动力、热力或者水汽条件;雷电发生在SI<0℃和θse850-θse500>6℃的强烈对流不稳定区域内.  相似文献   

12.
四川泥石流灾害与降雨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3年,四川共发生了8次泥石流灾害,造成了1130余人死亡和失踪,给地方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是近年来灾害最为严重的一年。结合天气形势分析结果和收集的降水资料对8次泥石流灾害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大都伴有暴雨天气过程;暴发泥石流地区历年的降雨资料,说明这些区域在泥石流发生的当月,降雨量比历年普遍偏多。针对降雨对泥石流的激发作用和临界雨量问题,探索了四川泥石流灾害的发生规律,及相应预测预报和防灾决策。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全球重大毒性灾害及其历史教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志诚 《灾害学》2002,17(1):76-81
本文回顾了20世纪世界41个国家发生的200起重大毒性灾害,分析研究了毒性灾害种类的历史演变、成因与特征,及其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的重大影响和与经济损失。研究表明,随着科技发展与经济的全球化,21世纪将是毒性灾害频繁发生的时期,应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采取果断有力措施,减少毒性灾害的发生,减轻毒性灾害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4.
近10年安徽省的各类灾害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安徽是各种灾害频发的省份之一。由于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旱、涝等气象灾害严重;生物、地质、环境和人为事故灾害等也经常发生并有加重趋势。本文回顾了20世纪90年代安徽上述五类灾害发生的情况,分析了这些灾害的相互关系,并对安徽未来l0年灾害发展趋势作出了宏观预测。  相似文献   

15.
王骊萌  张福青 《灾害学》1997,12(4):39-43
根据地方志和文献记录对江苏沿海最近2000a风暴潮灾害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风暴潮灾害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发生着变化。最近600a风暴潮灾害存在21a、36a和116a三个显著的周期,并且不同时间段内发生的风暴潮灾害受不同的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16.
连阴雨灾害评估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姜爱这国 《灾害学》1997,12(2):49-53
论述了江苏省的连阴雨灾害,并根据连阴雨灾害的特征建立了包含灾害持续无数、总降水量和总日照距平三个主要要素的评估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江苏省的连阴雨灾害发生状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农业气象灾害及减灾对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生态环境脆弱,各种农业气象灾害频繁,经常发生的风沙,春旱,霜冻,冰雹,洪灾和干热风等气象灾害严重困扰着该三角洲绿洲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探讨灾害的胁迫伤脑筋航其危害程度,分析灾害的成因,发生机理及发展规律,提出了有效的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18.
垃圾填埋场爆炸灾害的发生与控制途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方满 《灾害学》1997,12(3):89-92
论述了垃圾填埋场爆炸灾害的严重性,探讨了垃圾填埋场爆炸灾害发生的影响因素。并以此提出了垃圾填埋场爆炸灾害的控制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9.
徐良炎 《灾害学》1996,11(4):64-68
1995年,中国气象灾害十分频繁,尤其是部分地区的旱涝灾害相当严重,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本文对年内发生的干旱、洪涝、台风、风雹、雪灾、冻害等几种主要气象灾害的发生特点和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评述。  相似文献   

20.
陈香 《灾害学》2007,22(3):6-10
基于自然灾害系统理论,分析了导致和影响台风灾害系统脆弱性过程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脆弱性的诊断思路。通过分析,建立了台风灾害发生过程和灾害发生以后的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构建了台风灾害系统脆弱性综合指数模型,并以福建县域为单元,对福建省台风灾害系统脆弱性过程进行评价。研究表明,福建省台风灾害系统脆弱性呈上升趋势,空间上高值区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有从东部沿海向西部扩展的趋势。反映台风强度和福建人口、经济地区差异显著,建议应该制定区域综合减灾模式,逐步降低脆弱性,提高防御台风灾害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