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淡水湖泊富营养化成灾过程及其灾害效应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灾害学原理,定义了湖泊富营养化灾害范畴,即湖泊富营养化灾害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自然-人为协同作用而诱发的,是过量的外源污染物输入而产生的一系列自然、社会等严重后果的渐进性环境灾害.然后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三方面剖析富营养化成灾过程,提出了湖泊富营养化灾害强度分级评分方法.对1988~2004年间巢湖富营养化灾害强度评价结果显示,灾害强度有加重趋势.最后分析湖泊富营养化灾害损益,并从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对淡水湖泊富营养化进行灾害评价.  相似文献   

2.
我国有11万座湖泊,其中天然湖泊有2.4万座,人工湖泊有8.6万多座。然而,由于人们大量围垦和拦截地表水流,致使湖泊水面急剧缩减。随着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我国平均每年有20座天然湖泊消亡。自20世纪中叶以来,我国东中部地区因围垦及污染已减少天然湖泊近1000座。江苏省湖泊面积居全国之首,然而近年来面积迅速减少。其中里下河腹部地区的湖泊、  相似文献   

3.
民勤地区大震、古地理和沙尘暴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瑾冰 《灾害学》2004,19(2):64-68
民勤地区是中国沙尘暴发生年频次最高的地区。本文讨论了干旱、地震、古湖泊和风线对民勤地区沙尘暴形成所产生的综合作用。强地震破坏了土壤颗粒的团聚性,古湖泊环境提供了沙土混杂的地表层,风线决定了沙尘暴的飞扬和运移。  相似文献   

4.
琵琶湖是日本第一大淡水湖,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的发展,湖水水质逐步变坏。1977年湖的北部出现赤潮,1983年湖的南部出现了湖泊富营养化的产物微囊藻。多年来,在深水区湖水温度分层情况下,叶绿素a或浮游植物主要分布在湖的表层(Tezuka,1984)。但在1994年夏季,降雨量极少的情况下,在深水区叶绿素a或浮游植物主要分布在温跃层附近,这种现象在琵琶湖是罕见的(Nakanishi,1995)。最近,琵琶湖北湖的藻类爆发显著增加了溶氧的消耗,导致了湖底层溶氧的减少。如果湖底层溶氧持续减少,底泥储存的磷就会释放到湖水中,从而加快湖泊富营养化的进程。本文分析了琵琶湖南北10个点1994年4月至1995年3月每月1次的常规观测资料,深入剖析了全湖物理化学参数的时空分布,不仅发现叶绿素的峰值在湖水温度分层时出现在温跃层的上部,而且湖底边界层同时出现了低溶氧和高浊度的现象。分析认为绿素a和溶氧、浊度的对应关系表明温跃层是一光合成活跃的区间。  相似文献   

5.
薛华 《防灾博览》2010,(6):72-81
<正>泸沽湖面积50多平方公里,海拔2690米,平均水深45米,最深处达93米,透明度高达11米,最大能见度为12米,湖水清澈蔚蓝,是云南海拔最高的湖泊,也是中国最深的淡水湖之一。  相似文献   

6.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母亲,她孕育着纯净的水,就像乳汁一样哺乳着人类;她含蕴着清新的空气、和煦的阳光,仿佛母亲的双手呵护着亿万生灵;她包容着广袤无垠的大地、天空、森林、湖泊、海洋、江河,如同美丽的家园为人类提供着庇护。  相似文献   

7.
喀纳斯湖     
正喀纳斯湖位于布尔津县境北部,距县城150公里,湖面海拔1 374米,面积44.78平方公里,是一个坐落在阿尔泰深山密林中的高山湖泊,湖水最深处达196米,是中国唯一的北冰洋水系。湖面碧波万顷,群峰倒影,湖面还会随着季节和天气的变化而时时变换颜色,是有名的"变色湖"。  相似文献   

8.
正喀纳斯湖位于布尔津县境北部,距县城150公里,湖面海拔1 374米,面积44.78平方公里,是一个坐落在阿尔泰深山密林中的高山湖泊,湖水最深处达196米,是中国唯一的北冰洋水系。湖面会随着季节和天气的变化而时时变换颜色,是有名的"变色湖"。  相似文献   

9.
《民防苑》2009,(8)
虽然对于洪水的定义尚无统一说法,但通常泛指大水,广义地讲,凡超过江河、湖泊、水库、海洋等容水场所的承纳能力的水量剧增或水位急涨的现象,统称为洪水。洪水灾害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洪水往往分布在人口稠密、农业垦殖度高、江河湖泊集中、降雨充  相似文献   

10.
水体富营养化的渐进性和灾难性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吴生才  陈伟民 《灾害学》2004,19(2):13-17
水体富营养化是全球范围内的普遍现象,他的危害性已越来越引起全人类的关注.本文从生态学、地球化学循环和全球气候变迁的角度,结合人类的社会活动,讨论了水体富营养化发生的机制、危害,并从全球角度提出人类面对富营养化应有的态度和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洞庭湖区洲滩环境演变对东方田鼠暴发成灾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分析洞庭湖区东方田鼠暴发成灾史及灾情的基础上,研究了洞庭湖区洲滩演变对东方田鼠暴发成灾的影响。研究认为:中低位滩出露面积不断增大使东方田鼠种群迅速膨胀,高位洲滩出露面积减小造成汛期东方田鼠大量向垸内农田迁移;湖区洲滩冬春季连续出露天数增加了延长了东方田鼠的繁殖期;汛期洪峰水位增高、洲滩大面积淹没迫使东方田鼠大量迁向垸内;湖内废弃湖堤为东方田鼠逃避洪水提供了中途休息之地;洲滩地抑制东方田鼠种群膨胀  相似文献   

12.
洞庭湖地区洪水灾害风险评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综合当前国内外学者的理论及方法,以灾害风险系统是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共同作用的系统为基础,对洞庭湖地区进行洪水灾害风险评估,其中致灾因子用暴雨及以上降雨的加权频次来描述,孕灾环境用地形和河网密度来描述,承灾体脆弱性用内在脆弱性和抗灾救灾能力来描述。首先,对区域洪水致灾因子危险性进行评估;其次,对孕灾环境危险性进行评估;再次,对承灾体脆弱性进行评估;最后,对三者进行叠加分析得出洞庭湖地区洪水灾害风险区划图。其中,沿长江地区、湘江入湖地区和澧水河入湖地区洪水灾害风险高;其次是沿洞庭湖周围地区风险较高;洞庭湖地区边缘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3.
试论洞庭湖区的洪涝灾害及其减灾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周国华 《灾害学》1997,12(3):28-33
洞庭湖区频繁而严重的洪涝灾害是其孕灾环境的易灾性及承灾体较低的承灾能力共同决定的.减轻洞庭湖区的洪涝灾害应实行“治江、控制四水与洞庭湖本身治理”三位一体的综合整治战略.  相似文献   

14.
从湖泊水域环境异变论洞庭湖区洪涝灾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洞庭湖泥沙淤积,人类活动的合成作用而导致湖泊水域环境界变及其对洪涝灾害的负效应。并从改善湖泊水域环境的角度上,提出了节制进口,疏浚河湖,稳定湖面和扩大出口等有效治理途径,以尽快提高洞庭湖区的防洪排涝能力。  相似文献   

15.
太湖上游的水文特征及灾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1957~1988年太湖上游主要入湖河道的水位和流量变化规律及其与降水量的关系.基于年径流量,对太湖上游河流每年的丰枯等级进行了评价,讨论了太湖流域的洪涝灾害特征,提出了可根据本文所分析结果进行太湖洪涝灾害预测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汤逊湖水体叶绿素浓度遥感估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内陆水体叶绿素浓度遥感监测的各种经验模型在模型的方法和参数上都有一定的时空限制。为了实现武汉汤逊湖叶绿素浓度的遥感监测,利用同步实测的光谱数据和水质数据进行了该湖泊叶绿素浓度的遥感定量反演研究。首先分析了汤逊湖水体的反射率光谱曲线;其次通过相关分析的方法,发现了汤逊湖水体反射率在单波段法、一阶微分法和比值法建模中的最优波段或组合,并进行了一元线性建模;最后对3种模型的反演精度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汤逊湖叶绿素浓度遥感反演,一阶微分法和比值法优于单波段法,一阶微分法的最优波段在446.9 nm附近,比值法的最优波段组合为R861.1/R865.7,二者回归R2都在0.86以上。本项研究可为汤逊湖叶绿素浓度的遥感估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琵琶湖是日本第一大淡水湖,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的发展,湖水水质逐步变坏。1977年湖的北部出现赤潮,1 983年湖的南部出现了湖泊富营养化的产物微囊藻。多年来,在深水区湖水温度分层情况下,叶绿素α或浮游植物主要分布在湖的表层。但在1 994年夏季降雨量极少的情况下,在深水区叶绿素α或浮游植物主要分布在温跃层的附近,这种现象在琵琶湖是罕见的。分析发现叶绿素的峰值在湖水温度分层时出现在温跃层的上部,而且底边界层同时出现了低溶氧和高浊度的现象。叶绿素α和溶氧、浊度的对应关系表明温跃层是一光合成活跃的区间。本文通过流体力学方程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粘滞力就会增加,在温跃层出现了随水深增加,粘滞力急剧增大的情况。由此可见颗粒物在温跃层顶的上部沉降速度比温跃层内快,因此颗粒物高浓度出现在温跃层内。计算结果同时发现,在水深10~20 m(对应于温跃层),分子扩散系数最小,一旦颗粒物进入这一区间就不易扩散出去。由于温跃层是一分子扩散系数小、粘滞力高的区间,所以温跃层是颗粒物和营养盐的富集区,出现了藻类和叶绿素浓度的峰值。  相似文献   

18.
琵琶湖是日本第一大淡水湖,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的发展,湖水水质逐步变坏.1977年湖的北部出现赤潮,1983年湖的南部出现了湖泊富营养化的产物微囊藻.多年来,在深水区湖水温度分层情况下,叶绿素α或浮游植物主要分布在湖的表层.但在1 994年夏季降雨量极少的情况下,在深水区叶绿素α或浮游植物主要分布在温跃层的附近,这种现象在琵琶湖是罕见的.分析发现叶绿素的峰值在湖水温度分层时出现在温跃层的上部,而且底边界层同时出现了低溶氧和高浊度的现象.叶绿素α和溶氧、浊度的对应关系表明温跃层是一光合成活跃的区间.本文通过流体力学方程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粘滞力就会增加,在温跃层出现了随水深增加,粘滞力急剧增大的情况.由此可见颗粒物在温跃层顶的上部沉降速度比温跃层内快,因此颗粒物高浓度出现在温跃层内.计算结果同时发现,在水深10~20 m(对应于温跃层),分子扩散系数最小,一旦颗粒物进入这一区间就不易扩散出去.由于温跃层是一分子扩散系数小、粘滞力高的区间,所以温跃层是颗粒物和营养盐的富集区,出现了藻类和叶绿素浓度的峰值.  相似文献   

19.
青海湖地区草地蝗虫发生的气候背景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气候条件对环青海湖地区草地蝗虫的发生程度有重要影响。上一年的下半年气温偏低和当年高温干旱 ,是蝗虫发生的有利气候条件 ;上一年的 8月份、当年 5月下旬到 7月上旬以及当年 8月份的气候条件与蝗虫发生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洞庭湖区洪涝灾害的预报模式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本文根据1952~1988年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水文气象资料,对洞庭湖区洪涝灾害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预报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