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微生物絮凝剂TH6的絮凝特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出一株絮凝活性较高的絮凝剂产生菌TH6,采用由其产生的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浊液和多种实际废水进行了絮凝净化实验,结果表明,TH6絮凝剂固液分离效果良好,CODCr去除率51.0%-71.5%,SS去除率88.5%-94.3%。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HHE—P7)在酱油废水中产生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特性。实验表明:酱油废水由于碳源丰富,是一种良好的培养基。HHE—P7菌最佳培养条件:COD为20000mg/L.K2HPO4为1.0g/L。培养3d。最佳絮凝条件为在1L含高岭土水中投加10~15mL微生物絮凝剂(MBF7)。pH调至9,则絮凝率为90%以上:微生物絮凝剂在水系中主要起吸附架桥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一株芽孢杆菌所产絮凝剂的研究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7  
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得到一株能产生高效微生物絮凝剂(MBF)的芽孢杆菌A-9。A-9的培养实验表明,培养基的碳源、氮源、初始pH是影响MBFA9絮凝活性的主要因素。絮凝实验结果表明,用MBFA9处理高岭土悬浮液,效果明显优于其他种类MBF,且不需添加Ca2+及Al3+等助凝剂,用量也仅为一般MBF用量的1/10~1/100;处理含泥河水、硫化染料废水、淀粉厂黄浆废水,悬浮物及COD的去除率明显高于聚丙烯酰胺等传统的化学絮凝剂。   相似文献   

4.
微生物絮凝剂MBF7的化学组成及絮凝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霉菌株HHE-P7能够分泌对高岭土悬浊液具有高絮凝活性的胞外多聚物MBF7。应用无水乙醇可从发酵液的上清液中将絮凝多聚物提取出来。采用FTIR(傅立叶红外光谱)方法测定,MBF7由磷酸根、氨根、羟基和羧基等活性基团组成;通过凝胶色谱法得出此微生物絮凝剂分子量大约在3×105Da。另外根据絮凝实验结果显示,HHE-P7所产微生物絮凝剂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絮凝效果受到高岭土悬浊液pH、微生物絮凝剂及Ca2+投加量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活性及失活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涓  倪晓宇 《中国环境科学》2008,28(12):1088-1093
为考察生物絮凝剂MBF2 的絮凝活性,采用正交实验对其产生菌C2 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培养基中主要成分的最适加入量分别为葡萄糖5g/L,(NH4)2SO4 0.5g/L,尿素5.0g/L,最适pH 值为8.0. Molish 反应和茚三酮显色反应表明,该絮凝剂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是由微生物产生并分泌到细胞外的具有絮凝活性的代谢产物.发酵液的絮凝活性与细胞生长量均在培养48h 时达最大.该絮凝剂的絮凝活性受pH 值的影响较为显著,在pH6.0~8.0 范围内有较好的絮凝效果,其中pH7.0 时絮凝率最高为83.7%.热稳定性实验显示,该絮凝剂在25~40℃范围内比较稳定,但在40℃以上时,絮凝活性显著下降.为了研究生物絮凝剂MBF2 的失活动力学,建立了该絮凝剂的受热失活一级动力学方程,失活活化能为11.86kJ/mol.絮凝剂MBF2 对可溶性色素次甲基蓝的脱色率高达98.6%.  相似文献   

6.
微生物絮凝剂对高浓度重金属离子废水絮凝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研究了胶质芽孢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产生的微生物絮凝剂(MBF)对高浓度重金属离子模拟废水的絮凝作用。采用的方法是将10mLMBF分别加入到100mL含Fe3+、Al3+、Pb2+、Zn2+、Ca2+和Mg2+的模拟废水中,分析MBF对不同重金属离子(浓度范围100~1000mg/L)模拟废水的絮凝作用。结果表明,不同重金属离子模拟废水经MBF处理后,出现明显不同的絮凝现象;随着废水重金属离子浓度增大,絮凝处理效率降低;废水经MBF处理后pH值比原水pH值下降。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絮凝剂处理含重金属离子废水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7.
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一株絮凝剂产生菌,鉴定为青霉菌,命名为HHE—P7,其产生的絮凝剂命名为MBF7。该菌产生絮凝剂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为:葡萄糖培养基、初始pH值为4.5~6.0、温度为30℃、摇床转速为200r/min、培养3.4d产生的高效絮凝剂MBF7对于淀粉废水的浊度去除率最高达97.7%。  相似文献   

8.
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出4株产微生物絮凝剂的菌株,将4株菌进行相互复合培养后,发现1号和2号菌株构建的复合菌群(XL1)所产MBF的絮凝率达到65.5%。优化XLI的培养条件及其所产MBF的絮凝条件后,发现XL1在培养温度为35℃、摇床转速为160rpm、培养基初始pH为8.0、菌液用量为15ml/L、种子液接种量为10ml/L、1%CaCl,溶液用量为40ml/L、高岭土悬浮液pH为4.5、静沉时间为12min等的条件下絮凝率可达到92.5%。16S rDNA测序鉴定1号菌属于沙雷菌属(Serratia),2号菌属于芽孢杆菌菌属(Bacillus)。  相似文献   

9.
从呼和浩特市污水处理厂筛选分离了1株高效絮凝剂产生菌YS2,通过培养条件优化试验确定了该菌株产絮凝剂的最佳培养条件:碳源为蔗糖、氮源为脲、N/C为2.5∶1、初始pH值为6.0、培养温度为30℃。絮凝试验表明:该菌株产生的生物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浊液有良好的絮凝效果,絮凝率达到95%。絮凝活性分布试验表明其絮凝活性全部存在于离心沉降物中,而上清液没有絮凝活性。16S rDNA测序鉴定其为克雷伯氏菌G。  相似文献   

10.
高活性絮凝剂产生菌群的构建、培养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从筛选到的絮凝剂产生菌中构建出能比单一菌群产生更高絮凝活性的复合菌群——复合菌群1(BAFRT4+CYGS1).为降低复合菌群1的培养成本,尝试用啤酒废水替代葡萄糖作为培养基中的碳源和能源并获得成功.在优化培养条件下,复合菌群1所产MBF的絮凝活性达96.8%.复合菌群1所产MBF对靛蓝印染废水有良好的处理效果,最大CODCr去除率和脱色率分别达79.2%和87.6%.  相似文献   

11.
从含大量微生物菌群的土壤中筛选出了具有产絮效果的Y5菌液。比较不同培养条件下Y5菌液的絮凝率得出 :菌液絮凝性能是其中 3种复合菌株共同作用的结果 ;培养基初始pH值在 5 .0~ 9.0的范围内时 ,Y5菌液的生长量及其上清液的絮凝率都较高。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国内外微生物絮凝剂的研制开发已经成为热点,本实验对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种筛选、培养条件等进行较为系统地研究与探讨。以活性污泥作为菌种来源,高岭土悬液为絮凝对象,在特定筛选培养基中进行菌种培养增殖,从中筛选出具有絮凝活性菌种,记为J3。在原特定的培养基基础上,对培养基的组成和培养条件进行优化,进行了正交实验设计,选择影响微生物絮凝剂发酵培养基的碳氮源(Ⅰ)、培养温度(Ⅱ)、pH值(Ⅲ)和通气量(Ⅳ)等4因素进行试验,得到了J3菌最佳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13.
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其培养条件优化   总被引:56,自引:2,他引:54  
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到13株产絮凝剂的菌株,经复筛得到1株具有较高絮凝活性的菌,初步鉴定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spGX4-1。该菌产絮凝剂的适宜培养基及培养条件如下:葡萄糖2%,酵母膏0.4%,KH2PO40.4%,pH7.0~9.0,30℃,200r/min,摇床培养2~3d。产生具有高絮凝活性的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液的絮凝率最高可达92.7%   相似文献   

14.
Galactomyces sp.产生的生物絮凝剂絮凝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研究了活性污泥中分离出的絮凝剂产生菌Galactomycessp.M-2的絮凝活性。通过研究M-2在不同培养时间的生长情况、培养液中pH值变化情况及絮凝活性等,从而得出絮凝活性与菌生长量相关。利用离心技术分析了微生物絮凝剂的活性分布,发现起主要絮凝作用的物质为胞外物质,且主要由多糖构成。该菌产生的粗制生物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浊液具有较高的絮凝活性。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一株利用秸秆粉——无机氮源培养基的细菌所产生的微生物絮凝剂进行了粗提和性质分析。该絮凝剂对于高岭土——氯化钙悬浊液的絮凝率达93.96%,效果较好。将该细菌接种在液体培养基中,于恒温摇床发酵培养,经测定,主要絮凝成分位于发酵液上清液中,对发酵液上清液进行热稳定性和pH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该絮凝剂在室温25℃、pH为7条件下絮凝效果最好。采用乙醇法对发酵液上清液进行提取,即可得该微生物絮凝剂粗品。经Molish反应及茚三酮反应显色可知,该絮凝剂含有糖类及蛋白成分,经苯酚硫酸法测定其中糖含量占湿重的11.666%,经考马斯亮蓝法测定其中蛋白含量占湿重的0.586 4%,经薄层层析分析得,该微生物絮凝剂含有的主要糖类成分为阿拉伯糖。  相似文献   

16.
多粘类芽孢杆菌GA1产絮凝剂的培养基和分段培养工艺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杨朝晖  陶然  曾光明  肖勇  邓恩建 《环境科学》2006,27(7):1444-1449
对1株从土壤中筛选的产絮凝剂微生物GA1进行了研究.该菌株经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反应及16S rDNA序列(GenBank序列登陆号为DQ166375)相似性分析鉴定为多粘类芽孢杆菌,并命名为Paenibacillus polymyxa GA1.对其进行了产絮凝剂培养条件和培养工艺的研究.结果表明:GA1产絮凝剂的最佳培养基成分(g/L)为蔗糖40.0、酵母浸膏4.0、K2HPO45.0、KH2PO4、2.0、NaCl 0.1、MgSO4 0.2.研究了该菌株产絮凝剂的最佳培养条件,包括培养基的初始pH、培养温度、摇床速度和接种量.同时针对其产絮凝剂和菌体生长的关系,首次将分段培养工艺应用于GA1产絮凝剂中,即在培养的初期24h内采用菌体生长最佳培养条件,在培养后期采用菌体产絮凝剂的最佳培养条件.结果表明,采用分段培养的工艺,既可保证GA1絮凝剂的产量,又能缩短培养周期.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絮凝剂FM-1的储存稳定性以及絮凝活性分布进行了考察,发现其絮凝活性物质主要分布于上清液之中,加之储存稳定性较差的特点,为絮凝剂FM-2的制备提供了前提。絮凝剂FM-2的最佳絮凝率高达99.21%,其储存时间较长,30 d内其絮凝率可保持在90%以上;而且还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当加热温度从70℃升高到100℃,其絮凝率均保持在95%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