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草原生态环境宏观监测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监测一般采用三个层次进行监测,其中宏观遥感监测是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本文基于草原生态环境的特点和监测的目的,以现代遥感技术和GIS为监测手段,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研究确定出一套草原生态环境宏观监测指标和技术方法,通过实际监测运用,这套指标与技术方法可较好的反晨出草原生态环境的整体状况及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为研究生态环境的变化及予其其发展趋势,提供了一套操作性较强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三亚城市景观变化的监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动态监测是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区域环境保护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项研究采用了遥感技术,对三亚城市景观中不同景观组分的优势度值和边界形状等空间结构指标,对林木覆盖率和生物量等景观稳定状况指标进行了监测,同时配合了典型采样和勘测等地面工作,提高监测数据的可信度。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监测体系和Sanya-Landscape信息系统,对三亚城市生态环境变化趋势进行了评价,准确地反映了该区域生态环境的现状和特征,为三亚城市生态环境的规划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结果证明,本研究采用的指标及指标的采集方法是区域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现状和必要性出发,结合我国生态环境监测进展和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的实际情况,归纳总结了一套比较可行、实用的生态环境地面监测技术指标与方法,以供从事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和管理的人们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随着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们逐渐重视环境问题,不仅包含污染物排放等问题,还包含可持续资源、生态环境与保护等问题。对于我国环境监测而言,生态环境破坏与环境污染等监测,处于一种落后状态。若仅凭借生物指标与理化指标,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不足,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是生态监测。  相似文献   

5.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等精神,落实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年)》《“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关于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等部署要求,以推进生态环境监测向质量效能型跨越为导向,以实现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为目标,对照国家发展战略、社会经济政策,以及目标管理、污染控制等生态环境管理需求,以宏观决策监测支撑方略、目标指标与网络优化、精细化管控监测支撑为重点领域,提出了生态环境监测高质量发展策略与关键技术的研究方向及重点内容,旨在推动传统监测向智慧监测创新转型,加快实现感知高效化、数据集成化、分析关联化、应用智能化、测管一体化,更加有力支撑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生态环境监测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良 《云南环境科学》2001,20(Z1):86-88
云南省的生态环境比较复杂,利用航空照片或卫星资料进行解析很难取得正确的评价结果,非常有必要进行地面现场调查分析来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的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对云南省的国土面积进行生态区域划分,然后,针对不同的生态区域甄选出与之相适应的地面现场调查生态环境监测定量指标并建立相应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为各级环境监测部门开展常规的生态环境监测提供规范方法.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关键问题,指出生态环境质量监测PPP模式应明确界定风险承担责任主体、注重建立政府监管机制以及实施依效付费政策。在绩效付费机制中,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绩效考核指标应涵盖监测数据质量和站点运营维护服务,且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质量在绩效考核与付费中应占绝对比重,建议将项目建设成本的30%以上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抑或将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服务费扣减基数设为可用性服务费与运营服务费之和,提高社会资本持续运营能力,实现政府资金从买工程向买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服务方面转变。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自治区生态环境状况和现有工作能力的充分分析 ,阐述了建立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站的必要性、意义和可行性。提出了网络站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 ,较详尽地阐述了网络站的监测任务、监测指标、工作职责、内部机构设置、人员素质要求以及仪器设备配置和运行需求等内容。  相似文献   

9.
文中应用卫星遥感数据,通过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建立适合本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指标系统。为开发环境资源和建设生态环境提供管理和决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温东亮  潘鸿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8):124-126,96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些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项目都纷纷建立了生态环境监测和研究体系,例如美国的LTERN、英国的ECN、IGBP、联合国环境署(UNEP)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的“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国际科联(ICSU)建立的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观测体系(GTOS)等等。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能够有效覆盖寒地黑土全区域生态与环境动态监测体系,这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论文阐述了构建寒地黑土生态环境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的原则及思路,认为寒地黑土区域内生态环境治理监测预警体系应包括生态环境治理动态监测体系、诊断分析监测体系和对策措施体系,重点对诊断分析监测体系的指标构成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