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水电水利工程在经济建设中功不可没,但是水利水电建设本身对诸如局地气候、陆生生态、水生生物、土壤、人群、景观环境等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本文针对宝山水电站建设工程,分析和评述中小水电站建设对陆生生态影响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水电开发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容忽视,科学评估其影响有助于建立更可持续的水电开发模式。以武江干流为例,利用当量因子法和功能价值评估法,分析了武江干流梯级水电开发对受淹没影响的河岸带陆地生态系统和河流生态系统服务的效益及损失,并就其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的综合效应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武江干流水电开发使受淹没影响的河岸带生态系统和河流生态系统本身的服务价值均出现增加,价值增量主要体现在水文调节、水资源供给等服务方面;武江干流水电开发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的正效应大于负效应,正效应主要体现在发电、水文调节、气体调节等方面,负效应主要体现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土壤保持等支持服务方面。研究认为不同规模水电站的正负效应侧重点不同,不同流域单位电能的生态损失难以直接横向比较。结合多年来武江鱼类资源跟踪调查数据,分析了鱼类生物损失指数的变化趋势,探讨了水电开发在时间上的累积生态效应及水电服务的空间格局差异。由于生物多样性等服务的影响难以用货币直接衡量,加上水域的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远高于其他生态用地类型,导致负效应的价值评估偏保守,武江干流水电开发的正负效应之比偏大。  相似文献   

3.
金沙江流域地跨横断山断块抬升高山、高原褶皱隆起中一低山和四川盆地掀斜台陷深切丘陵三种环境地质域,地质环境复杂,地形起伏大,流域水平及立体气候变化明显,由此营造出复杂的生态地质环境系统。流域水资源储量丰富,是中国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流域规划开发12座梯级电站。梯级电站的开发必然与流域的生态地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作用的正负效应事关水电开发本身的安全,也维系流域乃至西部生态环境的安全,因此必须客观地评价流域生态地质环境现状,预测梯级电站修建后可能产生的影响。文章结合流域的生态地质环境现状,筛选出27个评价指标,将其分成斜坡(岸坡)稳定性评价子系统、水土流失与水库淤积评价子系统、生态环境演化评价子系统和人类活动评价子系统四大子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金沙江流域“水电工程开发对生态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系统”。最后, 利用该评价系统将流域划分为26个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片区,分述其现状和梯级电站开发影响。  相似文献   

4.
水电开发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容忽视,科学评估其影响有助于建立更可持续的水电开发模式。以武江干流为例,利用当量因子法和功能价值评估法,分析了武江干流梯级水电开发对受淹没影响的河岸带陆地生态系统和河流生态系统服务的效益及损失,并就其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的综合效应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武江干流水电开发使受淹没影响的河岸带生态系统和河流生态系统本身的服务价值均出现增加,价值增量主要体现在水文调节、水资源供给等服务方面;武江干流水电开发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的正效应大于负效应,正效应主要体现在发电、水文调节、气体调节等方面,负效应主要体现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土壤保持等支持服务方面。研究认为不同规模水电站的正负效应侧重点不同,不同流域单位电能的生态损失难以直接横向比较。结合多年来武江鱼类资源跟踪调查数据,分析了鱼类生物损失指数的变化趋势,探讨了水电开发在时间上的累积生态效应及水电服务的空间格局差异。由于生物多样性等服务的影响难以用货币直接衡量,加上水域的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远高于其他生态用地类型,导致负效应的价值评估偏保守,武江干流水电开发的正负效应之比偏大。  相似文献   

5.
流域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产生着深远影响,为研究梯级电站建设和联合运行对流域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并为流域管理提供数据支撑,需构建水电梯级开发流域综合监测体系。本文提出开展流域综合监测的目的,并从构建原则、监测内容、监测站网、共享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综合监测体系建设的构想。  相似文献   

6.
对金沙江流域中游地区的陆生生态环境本底进行调查,基本掌握该区域的陆生生物多样性、陆生生态系统完整性等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中游河段水电开发可能造成的陆生生态环境影响,并从流域全局以及战略的高度,研究减轻或消除不良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促进流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跨境河流澜沧江有着丰富的水能优势,是云南省水电开发程度最高的河流,其系列梯级电站的建设带来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如生物多样性改变、水环境系统失衡、地质灾害日益严重、库区景观遭到破坏等。为降低水电开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在对该区域的水电开发环境问题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采用适当的方法措施对生态进行修复,以期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输变电工程对自然保护区陆生野生动物的影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四川某输变电工程为例,通过现状调查和环境影像识别,分析了施工期和运行期对自然保护区陆生野生动物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结果表明,工程施工期对兽类、鸟类、两栖和爬行动物均属于短期影响,对兽类、鸟类分别为中等不利、轻微不利,对两栖类和爬行类为较大不利。运行期对兽类、两栖和爬行动物基本无影响,对鸟类产生轻微影响。为了减少输变电工程项目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应加强宣传和管理力度,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并重建野生动物生境。  相似文献   

9.
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针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传统生态承载力研究中评价标准相对单一、评价结果简化、不利于实际应用等问题,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承载力概念,探讨了其内涵和基本特征;建立了水电梯级开发对生态承载力影响和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承载力计量模型;给出了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的确定方法,初步构建了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承载力理论框架.以黄河流域青海片为研究区域,建立了适合该区域的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和评价标准,并对青海片内水电梯级建设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青海片水电梯级开发规划实施的不同阶段对共和县生态承载力指数均为正面影响.但对青海片和沿黄其它县均为负面影响;梯级开发规划全面实施后,将使青海片的生态承载力指数下降9.9%,生态系统健康等级也将由亚健康状态降至不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0.
水电开发在改善区域能源结构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对流域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恢复的影响。为准确分析水电开发对流域生态风险的影响程度,本文以玉曲河流域水电开发为例,从生态风险源、生态风险受体及社会经济三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评判标准,对水电开发前后的生态风险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水电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流域生态风险程度。并为流域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景观生态学在国土空间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鉴于当前国土空间治理面临复杂的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态风险与空间利用问题,基于景观生态学学科特质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对当前国土空间治理工作进行梳理,归纳了明确的生态系统服务定位、高效的建成空间结构、适宜且多样的产业发展支撑、多等级的生态系统服务与安全保障等国土空间治理需求。同时,整合区域时空信息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手段,提出景观生态学在国土空间治理中应落脚于:(1)识别并统一不同空间尺度的治理单元;(2)辨析并评估景观功能的空间分异;(3)构建基于生态风险防范的区域景观格局; (4)识别集约高效的城乡协调发展格局;(5)提出尺度联系的绿色发展架构;(6)明晰多级多样的生态保障方案。  相似文献   

12.
IntroductionWetlandisoneoftherichestbiodiversityareasintheearth .Biodiversityshouldincludefourlevels:hereditydiversity ,speciesdiversity ,ecosystemdiversityandlandscapediversity .Speakingfromcertainangles,theprotectionofecosystemdiversityandlandscapediver…  相似文献   

13.
我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改变了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土地生态风险的进一步加剧和风险来源的多样化。论文根据风险来源、风险受体和风险效应的作用关系,提出了基于多源风险的发生概率、风险受体的抵御和自我恢复能力及其暴露于风险环境下可能发生的损失的土地生态风险表征方法。选取适当的指标计算得出风险来源指数、自然系统损失度和恢复力、社会系统损失度和恢复力、自然风险指数、社会风险指数和综合风险指数。论文以江苏射阳县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射阳县城所在地社会风险指数最高,东部沿海丹顶鹤自然保护区自然风险指数最高,需要加强对这些地区的限制建设和生态保护。县城周边以及中东部大片区域综合风险指数较低,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城镇发展和土地开发利用。论文提出的土地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可为土地利用的风险评估提供方法参考,研究结论可为射阳新型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Wetland is one of the richest biodiversity areas in the earth. The main purpose of establishing wetland protected area is to protect biodiversity, and the protection of ecosystem diversity and landscape diversity is the key to protect biodiversity. In order to protect regional ecosystem and landscape, it is a good way to establish wetland comprehensive protected area which connected wetland nature reserves by habitat corridors. The Sanjiang Plain as a study area, its landscap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n wetland protected area was studied, and some problems o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ecology construction were further approached in this paper. It showed that establishing wetland comprehensive protected area is very important to protect regional wetlands, to maintain ecological balance,and to impro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industry in this region.  相似文献   

15.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生态保护修复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当前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研究缺乏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结构连通性角度对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进行诊断和识别。烟台市作为我国典型滨海城市,湿地退化,生境类型单一造成景观稳定性差,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刻不容缓。为全面识别烟台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利用生境质量模型、生境风险评估模型、粒度反推法、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电路理论,通过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诊断生态“夹点”、生态障碍点、生态断裂点等,识别和确定研究区域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研究发现:(1)烟台市生态源地共计668.85 km2,主要为林地、水域,源间廊道共计1548.36 km,呈现“两横两纵”的空间特征;(2)基于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烟台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包括13处生态“夹点”区域、8处生态障碍点区域、39处生态断裂点区域、破碎生态空间1308.66 km2;(3)结合各类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的空间分布特征、土地利用现状,分别提出修复提升方向。研究可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识别、生态系统整体修复提升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沈阳市棋盘山水库湿地保护地近30年生态系统演变规律,文章运用3S技术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保护地1986~2015年生态系统时空变化及景观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86~2015年间,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保护地景观破碎度和空间异质性不断增加,水库周边建设用地围绕水库向南部、北部不断扩张,不利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保护和提升,但总体上看,2000~2015年人类活动强度低于1986~2000年,说明该时期生态保护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为提升保护地景观质量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出了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7.
水电站运行影响河流的栖息地环境,进而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从而对河流生态健康造成影响.基于牡丹江镜泊湖电站至石岩电站江段的底栖动物采样数据,分析该江段的底栖动物沿程变化规律以及梯级水电站群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梯级电站的运行对研究江段的多种生境因子造成了影响,改变了江段内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在电站的上游和下游,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别明显,其中,电站下游环境敏感种的数量多于上游.相比坝式水电站,引水式水电站对底栖动物的影响较小.空间上来看,电站运行影响沿程逐渐减弱,底栖动物的密度和丰度呈现沿程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论文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和“活力-组织-弹性-功能”理论,以网格作为评价单元,评价了平谷区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并利用Moran指数测度了全局和局部的空间分异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平谷区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总体较好且相对稳定,1993、2011年平原区健康状况平均值分别为0.53和0.51,而丘陵山区则为0.62和0.65,丘陵山区显著优于平原地区。健康状况空间集聚程度增强,1993—2011年间平原区和丘陵山区的Moran指数分别由0.49和0.41升为0.61和0.46,表明平原病态区域集聚程度增加,而丘陵山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作为北京市的应急水源地和生态涵养区,当前平谷区土地生态系统管理应着眼于三个重点区域:维持四座楼自然保护区周边生态系统健康,加强生态廊道建设,避免产生保护区“孤岛效应”;对于丘陵山区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趋坏的区域,应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维护关键性生态用地;对于健康状况较差的中心区域,应限制建设用地拓展,推行生态型土地整治,缓解土地生态系统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