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从全国范围环境区划的角度,阐述了环境区划的理论基础──环境地域分异理论和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探讨了环境区划的原则,提出了国家级环境区划的方法以及环境区划的等级体系标准与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
乌鲁木齐土地环境容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环境容载力包括土地环境区划、土地环境人口容量和土地环境城市建设承载力。在分析乌鲁木齐市土地环境现状的基础上,计算了土地环境容载力。  相似文献   

3.
生态县建设是实施可持续性战略的重要内容,在目前基础设施落后,资金短缺,技术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建设颇具复杂性、艰巨性,先进性和综合性的生态工程,是每个县政府的历史责任,生态建设理论的核心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系统生态学理论,持续发展和同步建设理论三个方面的基本构架、近年来我国在农业生态工程、工业生态工程、水陆生态工程、生态县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水体系中的分配理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介绍了有机污染物在土壤-水体系中的分配理论,该理论认为有机污染物主要被土壤有机质以非吸附的方式所吸收,所以多种污染物被同叶吸收时不存在竞争作用,而且吸收量受到土壤有机质和有机污染物分子极性的影响。有机污染物在土壤有机质-水体系中的分配系数,主要与其水溶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在增强UV-B辐射下植物响应存在的种内差异,这些差异主要包括生长发育、形态结构、生理生化以及UV-B吸收物质(即经UV-B辐射后体内诱导产生的保护物质)等方面,并初步探讨了差异形成的DNA基础,从而为今后的植物保护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戴树桂  宋文华 《环境化学》1998,17(6):547-553
本文把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途径的理论测和量化剖析相结合确定生物降解途径中的控制反应,给出控制反QSBR的概念模式。在此基础上上建立了Pseudomonassp.典型生物降解途径以应的QSBR模型,利用建立的模型指导1,2-1,4-二氯苯和1,2,4-三氯苯生物处理优势菌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液相吸收-高效液相色谱法测量气相OH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水杨酸溶液相OH自由基,生成的荧光产物2,5-二羟苯甲酸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测定,推算得到气相OH浓度,根据此原理在实验室条件下,建立了气相OH自由基的测定方法,并利用气相OH标准发生源确定了最优实验条件,得到了气相OH浓度与荣光响应关系。由相吸收-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的浓度与标准OH气流中的理论浓度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8.
聚合铝的形态稳定性及其动电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栾兆坤  曲久辉 《环境化学》1997,16(6):506-514
本文采用改进的Al-Ferron快速测定法研究了混凝过程中铝盐与聚合铝水解形态的转化规律及稳定性,并对混凝反应过程中铝与聚合铝溶解-沉淀形态分布与理论溶解度进行了对比,同时采用流动电流技术直接测定了铝盐与聚合铝絮凝剂的荷电状况,最后对发生在混凝过程中铝与聚合铝最佳凝聚形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江河中有机污染物挥发速率的模拟和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玲  于洪志 《环境化学》1997,16(4):333-340
以第二松花江重点有机污染物-硝基芳烃为对象,模拟研究了它们在江河中的挥发过程,同时采用4种理论模式,预测了16种硝基芳烃的挥发速率常数,并将其结果与模拟实测值进行比较评价,讨论了各种模式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0.
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途径的理论预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戴树桂  赖城明 《环境化学》1997,16(5):399-404
本文报道了一个可用于有的生物降解途径理论预测的软件包,应用CN-DO/2方法计算分子的结构参数,经过解析结构参数给出有机污染理论上可能遵循的生物降解途径。  相似文献   

11.
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城市环境时空调控范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环境-生态系统是高度复杂的时空复合动力学系统。通过对城市环境问题的空间动力学机制分析后,提出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时空调控的层次途径,并构造了融合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空间信息技术、环境建模技术、决策支持系统、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城市生态-环境系统时空调控的体系框架,为城市环境管理及环境空间决策提供新的理论范。  相似文献   

12.
交联壳聚糖乙酯酯冠醚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谭淑英  汪玉庭 《环境化学》1998,17(6):569-575
本文合成了二苯并-16-冠-5-氯代乙酸酯冠醚和3,5-二叔丁基-二苯并-14-冠-4-双氯代乙酸酯冠醚 ,然后分别将之与交联壳聚糖反应,制备了交联壳聚糖二苯并-16-冠-5-乙酸酯冠醚 和交联壳聚糖3,5-二叔丁基-二苯并-14-冠-4-双乙酸酯冠醚,并研究了它们对Pb^2+,Cu^2+,Cr^3+,Ni^2+,Cd^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这两种吸附剂对Pb^23+,Cu^2+有较高的吸附选择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耗散结构的基本理论,结合生产实践经验,提出了表征土壤肥力的非线性微分方程:=(K-b)x-βx2X─土壤生物活性,t─时间,K─生物繁殖系数,b─生物死亡系数,β─生物饱和系数.解这个并不复杂的非线性微分方程,便可知道土壤是处于热力学分枝,还是耗散结构分枝.这对研究土壤肥力的动态变化、土壤肥力的分类、土壤的管理、土壤退化的防止等方面有着无法预测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南京市城市生态污染现状、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系统研究,定量分析了南京市1997-1999年水质污染,大气环境质量,酸雨等现状,进而系统探讨了该市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运用生态景观异性理论和方法,结合实际调查情况,对主要的生态污染致成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具体的南京市生态环境问题治理与实现地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微絮凝—深床过滤理论与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栾兆坤  李科 《环境化学》1997,16(6):590-599
本文在论述目前混凝,过滤过程理论及其研究发展的基础上,就微絮凝-深床过滤工艺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以及重要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以期对实验研究和生产实践能够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不少村镇出现非农化、老弱化、空废化、污损化、贫困化("五化")现象,其实质是村镇建设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协调的问题,尤其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大量生产要素投向农村带来发展的同时让这种矛盾日益突出。由于缺少管理上可操作的村镇关键资源环境约束与胁迫因子的精准核算,在村镇发展规模、模式和发展方向路径选择上缺乏依据和标准。该文界定了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开展了村镇建设资源环境区划与功能类型划分,设计了村镇建设水、土地、生态关键约束因子及阈值测算原理,建立了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测算逻辑框架,并提出了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关键问题及展望。  相似文献   

17.
β-环糊精及羧甲基-β-环糊精对取代吲哚化合物的增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羧甲基-β-环糊精及β-环糊精对两种取代吲哚化合物2-(4’-甲氧基苯)-吲哚与2-(3‘,4’-二甲基苯)-吲哚进行了增溶实验,结果表明:羧甲基-β-环糊精与二者均形成稳定的1:1的包合物,而β-环糊精与二者形成1:2的包合物。  相似文献   

18.
激光—时间分辨技术在Zn,Al,Cd荧光测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水  王功鹏 《环境化学》1998,17(3):297-303
本文报道了以7-碘-8羟基喹啉-5-磺酸作荧光增强剂,采用激光-时间分辨技术对Zn,Al,Cd进行荧光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居学海  张琪  戴乾圜 《环境化学》2001,20(6):537-543
借碱洗脱法证明:具有致突变能力的致癌剂1,2-二溴乙烷和肼在经过代谢活化后,均剂理相关地引起L1210细胞中DNA的股间交联。相反,动物致癌试验表现阴性的突变剂溴乙烷,以及通过各种致癌动物试验均显示阴性的传统常用致突变剂羟胺,在代谢活化以后的同样条件下均不能引起L1210细胞中DNA的股间交联。这证明了双区理论的致癌观点,即致癌剂必须是双官能烷化剂,其同时引起互补碱对的交联将引起癌变。相反,股内单一碱基的变异则可能引起致突变作用。并用APCI/SIM(大气压化学电离/选择离子质谱)证明:1,2-二溴乙烷与DNA碱基对的模型反应,与致突实验一致主要引起G-C对的交联和发生G-C→A-T突变。  相似文献   

20.
多功能高铁絮凝剂电化学合成的机理和条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曲久辉  雷鹏举 《环境化学》1997,16(6):528-534
本文研究了采用电解加复合稳定剂的方法制备FeO4^2-絮凝剂的电化学与溶液化学过程机制,分析了OH^-膜平衡过程对FeO4^2-形成的影响,探讨了FeO4^2-水溶液分解的诱发因素,初步确定了FeO4^2-电化学合成的最佳条件。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的电量参数,合理的电解液组成和高效的OH^-膜渗透是顺利进行稳定化FeO4^2-电解合成的三个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