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生物除磷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除磷微生物的优势菌种 :不动杆菌属、气单胞菌属以及假单胞菌属 ,在活性污泥中既能累积聚磷酸盐又能积累聚 β 羟基丁酸盐的细菌 ,能过量摄取属水中的磷形成聚磷酸盐内含物 ,降解有机物。  相似文献   

2.
考察了处理效果良好的循序间歇式废水生物除磷试验装置内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组成及其优势菌的磷代谢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活性污泥混合液中的优势菌为假单胞菌属,其次是气单胞菌属和棒杆菌属,仅发现少量的不动杆菌属。当以乙酸钠为基质时,假单胞菌属于好氧培养过程中能明显除磷,其效果与厌氧/好氧培养过程的相近。另外,在好氧条件下,以乙酸钠为基质培养时,向培养基内滴加H2SO4可导致假单胞菌产生磷释放现象,滴加NaOH或NaHCO3时,则发生过量摄磷现象,并且加NaOH所引起的磷摄取量较NaHCO3的大。   相似文献   

3.
SBR除磷系统中的积磷细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考察了SBR生物除磷工艺模型中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组成及其在该除磷系统中的功能。结果表明,该模型中分离到的微生物有假单胞菌属,气单胞菌属,莫拉低菌属,棒状菌群和肠杆菌科的细菌,优势菌为假单胞菌。其中其中起除磷作用的主要是假单胞菌属和莫拉氏菌属的细菌,气单菌主要起发酵产酸作用。  相似文献   

4.
水源水及底泥中细菌总数及其优势种群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测定广州市西村水厂水源水及底泥中的细菌总数分别为2.3×10~3个/mL和2.7×10~6个/g。底泥中的NH_4-N降解菌总数为1.31×10~6个/g,占底泥中细菌总数的48.5%。从水中分离出优势菌41株,经鉴定分别为芽胞杆菌属(Bacillus)、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气单胞杆菌属(Aeromonas)、亚硝化杆菌属(Nitrosococcus)、硝化杆菌属(Nitrobacter)、黄单胞杆菌属(Xanthomonas)、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tium)、产碱菌属(Alcaligener)等8个属。用亚硝化培养基从底泥中分离了NH_4-N降解优势菌20株,经鉴定,分别为Bacillus、节杆菌属(Arthrobacter)、Pseudomonas、Xanthomonas、Nitrosococcus和Nitrobacter等6个属。  相似文献   

5.
序批式生物膜法反硝化除磷特性及其机理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了序批式生物膜法反硝化除磷特性及其机理.采用31P-NMR谱图,说明序批式生物膜在缺氧条件下与在好氧条件下相同,无机磷酸盐被转化成聚磷酸盐而贮存,证实了反硝化除磷的机理;在缺氧段反硝化吸磷速率较好氧吸磷速率明显降低,约为好氧吸磷速率的1/6;优势菌依顺序为假单胞菌属、气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微球菌属.  相似文献   

6.
利用PCR-DGGE研究膜生物反应器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PCR-DGGE)考查了天津某再生水处理厂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简称MBR)培养驯化直至正常运行全过程中总细菌群落结构的演替情况.结果表明,在MBR环境中,接种的传统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群落在几天内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进污水驯化时,微生物群落也遭受了冲击,最后经过培养驯化趋于稳定,一些菌种逐渐成长为顶级优势微生物,在反应器内占据主导地位.最终该反应器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微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另外,对该微生物群落的部分优势总细菌进行了克隆测序和系统发育树分析,通过鉴定获得的10条总细菌的16S rDNA序列,它们分别与气单胞菌属、假单胞菌、亚硝酸菌属、丛毛单胞菌属和杆菌的同源性在97%以上,这些优势微生物在MBR反应器去除有机物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 印染污水的微生物生化处理,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处理印染污水的过程中,我们研究了活性污泥中的主要微生物种群,探讨了它们生长繁殖的营养条件以及生化效果。经研究,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产碱菌属(Alca-Ligenes)、芽胞杆菌属(Bacillus)、无色细菌属(Achromobaster)、弧菌属(Vibrio)、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和微球菌属(Microccus)是活性污泥中的主要微生物种群。优势种的混合菌比单一优势种处理印染污水的效果BOD_5去除率  相似文献   

8.
西安黑河流域水体细菌群落分布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细菌培养方法进行分离鉴定,检测黑河流域水体和底泥中的细菌群落,并与水库建成前进行比较,以期对现阶段西安黑河水体微生物分布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黑河水样中细菌群落总数为3 10~800cfu/mL,底泥中细菌群落总数为20×10 3~1100×10 3cfu/m L,主要以气单胞菌属(Aeromonas)、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微球菌属(Micrococcas)为细菌优势菌群,水库建成前水体中存在的大肠杆菌和占较大比重的条件致病菌无色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等此次都没有检测出,表明经过近年来的综合治理,黑河水源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但是从微生物角度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9.
AOA-SBR系统运行效能及高效聚磷菌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获得聚磷能力突出且抗逆性强的菌株,进一步扩大生物除磷的应用范围,在实验室条件下完成AOA-SBR反应器的启动及运行,基于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反应器各运行阶段样品中的细菌群落结构进行解析,从稳定运行的SBR反应器中分离得到聚磷菌,分别进行菌株的鉴定及其生长聚磷特性研究.结果表明:①反应器的启动及运行后期,各项出水水质指标均达到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水平,系统的除磷率稳定在95%以上.②反应器对于除磷微生物的定向富集作用较强,变形菌门中的不动杆菌属为优势菌群.③共分离得到5株高效聚磷菌,暂命名为LXP1~LXP5,经鉴定分别为假单孢菌属(Pseudomona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红球菌属(Rhodococcus)、大头茶属(Gordonia)及脂肪杆菌属(Pimelobacter).④LXP1~LXP5都具有典型的生长曲线和较短的生长周期,生长周期范围为24~36 h;各菌株在好氧条件下的吸磷量均在10 mg/L以上,最大可达30 mg/L.研究显示,实验室条件下AOA-SBR反应器的启动及运行可较好地实现对活性污泥中的除磷微生物定向富集的目的,该试验分离得到5株高效聚磷菌并经鉴定分属5种不同的菌属范畴,其中Rhodococcus、Gordonia及Pimelobacter的菌株为近年来鲜有的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得到的具有较好聚磷特性的菌株.   相似文献   

10.
为了获得高效有机污染物降解的优势菌株,以稳定运行的生物净水工艺为研究对象,采用细菌分离、生化鉴定、脱氢酶活性分析、净水效能测定和降解相关基因扩增等方法对生物滤池中微生物群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生物滤池中分离的优势菌主要为巨大芽胞杆菌、短小芽胞杆菌、蜡样芽胞杆菌、弗氏枸橼酸杆菌、豚鼠气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氏菌等。在8株高脱氢酶活性的菌株中,1株巨大芽孢杆菌、1株蜡样芽孢杆菌和2株恶臭假单胞菌对原水中的高锰酸盐指数UV254和TOC的去除效率较高;并从1株恶臭假单胞菌株的基因组DNA中成功扩增出大小为548 bp的偏三苯酚1,2-双加氧酶基因片段(对硝基苯酚降解相关基因),说明该菌株具有降解对硝基苯酚污染物的潜能。因此,本研究可筛选高效有机污染物降解的优势菌株,为生物净水工艺提供优良的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11.
试验研究了在改装UASB(MUASB)装置中培养好氧颗粒污泥及其处理生活污水和高浓度马铃薯深加工废液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可以在4 d内快速培养出好氧颗粒污泥。成熟的颗粒污泥平均直径达2 mm。当马铃薯深加工废液浓度ρ(COD)、ρ(NH 4+-N)、ρ(TP)平均分别为12 817.16,106.10,26.37 mg/L时,处理效果分别超过64%、63%和67%。利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测颗粒污泥,虽然球菌主要形成了一个相对凝结的区域,但是在颗粒污泥的边缘区域出现许多丝状菌。α多糖主要分布在颗粒的核心。在颗粒中还发现少量的β多糖和无生命的细胞。  相似文献   

12.
为考察两相一体式污泥浓缩消化反应器(TISTD)的处理效能和影响因素,试验研究了反应器在不同污泥投配率下的运行效能,并通过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污泥中微生物的形态和种类,同时通过厌氧培养和分离,以或然计数法(MPN)确定优势菌株,用16S rDNA测序分析及系统发育分析研究优势菌株.结果表明,在中温条件35℃±2℃下,TISTD反应器最佳污泥投配率为30%,在此投配率下,排泥含水率达到92.1% ,VS/TS0.2~0.25,产气量为40.35L/d;污泥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有各种形态的变形虫、豆形虫、鞭毛虫和纤毛虫等原生动物,内反应器污泥电镜扫描照片显示包括各种丝状菌、杆状菌、球状菌以及体积较大的菌胶团,污泥中的微生物种群表现出高度的多样性;16S rDNA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外反应室的优势菌分属芽孢杆菌属,证明外反应室的反应处于产氢产乙酸阶段,是污泥水解酸化的主要场所;内反应室的优势菌分属于甲烷螺菌属,证明内反应室是适合产甲烷菌生长并产气的主要场所,从而实现了污泥同时浓缩消化的生物相分离.  相似文献   

13.
好氧颗粒污泥膜生物反应器污泥性状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景峰  王暄  季民  卢姗  刘卫华  杨造燕 《环境科学》2007,28(5):1033-1038
采用厌氧-好氧运行方式的颗粒污泥膜生物反应器(GMBR),连续运行近120 d表现出良好的有机物去除及同步硝化反硝化能力.对GMBR中污泥粒径分布变化研究表明,GMBR中污泥浓度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粒径0.18~0.45 mm的小颗粒污泥及小于0.18 mm的絮状污泥的增加造成的,粒径大于0.45 mm的颗粒污泥能够基本稳定维持其颗粒形态,反应器运行末期,GMBR中颗粒污泥(粒径大于0.18 mm的污泥)含量稳定在污泥总量的60%~65%以上.污泥表面电荷量随着污泥组成形态的变化电负性逐渐增加,80 d后稳定在-0.42~-0.80 meq·g-1之间.污泥表面电荷的负电性增加主要是由小于0.45 mm的污泥造成的,其中小于0.18 mm的絮状污泥对其影响最大.并且,污泥粒径越大污泥表面负电荷量越少,两者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另外,GMBR中SVI稳定在60~90 mL/g之间,并且随着污泥表面电荷负电性的增加污泥SVI值增加,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CSTR中亚硝化颗粒污泥的变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阴方芳  刘文如  王建芳  吴鹏  沈耀良 《环境科学》2014,35(11):4230-4236
在连续全混反应器(CSTR)中接种SBR培养成熟的亚硝化颗粒污泥,考察反应器构型对亚硝化颗粒污泥生长和运行的影响特性.结果表明,反应器构型和进水模式变化初期部分颗粒污泥解体,污泥平均沉速下降;但随着反应器的进一步运行,CSTR中实现了亚硝化絮体污泥的快速颗粒化过程;整个研究过程中,虽颗粒粒径分布存较大变化,如粒径>2.5 mm颗粒的减少和粒径<0.3 mm颗粒的增加,但颗粒态污泥始终是CSTR中占优势的污泥形态.另外,研究表明反应器构型和进水模式的改变对出水中亚硝酸盐累积率(保持在85%左右)无显著影响,并且新生的小粒径颗粒污泥比大粒径颗粒具有更高的比反应活性,此CSTR中污泥的平均活性亦高于接种污泥平均活性.  相似文献   

15.
考察了处理染料废水的二级SBR系统在连续运行120个周期过程中的稳定性.系统的运行先后经历了低染料浓度和高染料浓度2种情况.试验发现在长期运行过程中,二级SBR系统对进水水质及操作条件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能够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污染物,对染料的平均去除率为81%~92.5%,对COD的平均去除率为89.4%~93.1%;出水水质比较稳定.在二级SBR系统中,厌氧污泥活性高,降解污染物能力强;好氧活性污泥形成团簇状结构,有利于稳定出水水质.  相似文献   

16.
以携带质粒pJP4[含编码2,4-二氯苯氧基乙酸(2,4-D)降解功能的基因片段]的基因工程菌Pseudomonas putida SM1443::gfp2x (pJP4::dsRed)为供体菌,通过半连续流实验研究了质粒基因强化对活性污泥系统的2,4-D的降解效应及菌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初始浓度约为320mg/L的2,4-D为唯一碳源,向活性污泥系统投加携带pJP4质粒的基因工程菌P. putida,运行初期,降解促进作用不明显;随着半连续流反应的进行,促进作用显著增强.与对照系统相比,降解速率之差最高为6.67mg/(L·h).从基因强化系统中筛选到1株占有优势的接合子,经鉴定为Alcaligenes sp.::pJP4. Alcaligenes sp.本身不具备降解2,4-D的能力,获得质粒pJP4后,对2,4-D降解能力大幅度提高,与野生型2,4-D高效降解菌Bacillus sp.相当. PCR-DGGE分析表明,在受到2,4-D冲击条件下基因强化的活性污泥系统较对照系统保持了相对更加稳定的菌群结构.  相似文献   

17.
A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anammox) system was started up with the paddy soil as inoculated sludge. The key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he system along with the enrichment time was investigated by using molecular biology methods(e.g., high-throughput 16 S r RNA gene sequencing and quantitative PCR). Meanwhile,the influent and effluent water quality was continuously monitored during the whole start-up stag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icrobial diversity decreased as the operation time initially and increased afterwards, and the microbial niches in the system were redistributed. The anammox bacterial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he SBR-anammox system shifted during the enrichment, the most dominant anammox bacteria were Candidatus Jettenia. The maximum biomass of anammox bacteria achieved 1.68 × 10~9 copies/g dry sludge during the enrichment period, and the highest removal rate of TN achieved around 75%.  相似文献   

18.
厌氧附着膜膨胀床反应器内生物颗粒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厌氧附着膜膨胀床(AAFEB)反应器是近几年开发的新型高效的厌氧消化工艺。在这种反应器内,厌氧微生物被固定在载体上,形成一定厚度和活性的具有生物膜结构的生物颗粒。这样,可以持留高浓度的厌氧活性污泥,使污泥滞留时间(SRT)与水力滞留时间相分离,不受其限制,为AAFEB高效稳定地运行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UASB反应器快速启动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周律  张孟青 《环境科学》1996,17(2):54-56
在中温条件下投加颗粒活性炭可加快UASB反应器颗粒化进程。通过对比试验,表明投加和不投加活性炭的反应吕处理石化石废水污泥颗粒化时间分别为39d和62d。投加活性炭反应器的颗粒污泥粒径也较大。最大COD去除率在86%以上。并且投加活性炭反应器的有机负荷为不投加的2倍,运行效果更稳定。  相似文献   

20.
A two-stage UASB reactor was employed to remove sulfate from acrylic fiber manufacturing wastewater. Mesophilic operation (35±0.5℃) was performed with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HRT) varied between 28 and 40 hr. Mixed liquor suspended solids (MLSS) in the reactor was maintained about 8000 mg/L.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ulfate removal was enhanced with increasing the ratio of COD/SO42-. At low COD/SO42-, the growth of the sulfate-reducing bacteria (SRB) was carbon-limited. The optimal sulfate removal efficiencies were 75% when the HRT was no less than 38 hr. Sulfidogenesis mainly happened in the sulfate-reducing stage, while methanogenesis in the methane-producing stage. Microbes in sulfate-reducing stage performed granulation better than that in methane-producing stage. Higher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 content in sulfate-reducing stage helped to adhere and connect the flocculent sludge particles together. SRB accounted for about 31% both in sulfate-reducing stage and methane-producing stage at COD/SO42- ratio of 0.5, while it dropped dramatically from 34% in sulfate-reducing stage to 10% in methane-producing stage corresponding to the COD/SO42- ratio of 4.7. SRB and MPA were predominant in sulfate-reducing stage and methane-producing stage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