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污水处理过程中原位剩余污泥减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静  邓毛程  李青 《环境工程》2014,32(9):6-10
剩余污泥的处置问题日益突出,污泥减量化在污水处理系统的整个环节具有重要地位,基于污泥减量的各种微生物代谢机制,如溶胞-隐性生长、解偶联代谢、维持代谢等,从两个角度对目前取得较好减量效果及应用前景的原位剩余污泥减量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介绍:1)基于传统生物废水处理工艺的改革,提出了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增加新型预处理方式、强化膜生物反应器的应用及对传统成熟污水处理工艺进行组合、改进,介绍近年来在实验室及小试规模污水处理取得的研究成果,可以在实现污泥减量的同时保证出水水质。2)宏基因组技术在污泥减量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开发新型微生物培养技术、筛选特定功能基因及活性物质,在污水处理和污泥减量中充分利用未培养微生物资源。最后提出污泥减量技术的研究重点及方向,包括加强对污泥减量技术的经济评价、效益分析;充分利用数学工具、开发数学模型,优选可以反映实际生产情况的工艺参数;在基础研究及工程应用过程中加强高端检测手段的应用,深入有机污染物降解途径与微生物生长关系的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2.
针对剩余污泥产量大、处理与处置费用高等问题,利用污泥原位减量技术减少污泥量,对于降低污水厂处理费用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本文主要从溶胞-隐形生长、解偶联代谢、内源代谢、微生物捕食等机理方面介绍污泥原位减量技术,分析当前工艺应用情况,指出减量技术现存的问题,为其技术更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外加酶强化剩余污泥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剩余污泥作为接种液和基质,探讨了外加酶(中性蛋白酶、α-淀粉酶)强化单室型剩余污泥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效率的可行性,研究了酶投加量对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产电特性及剩余污泥减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实验组产生的最大功率密度远远高于对照组;当酶的总投加量为10 mg.g-1时,最大输出功率密度及污泥水解效率达到最大,即中性蛋白酶组的最大功率密度、库仑效率、TCOD去除率、TSS去除率、VSS去除率分别为507 mW.m-2、3.98%、88.31%、83.18%、89.03%,而α-淀粉酶组则分别为700 mW.m-2、5.11%、94.09%、98.02%、98.80%.本实验采用向剩余污泥中投加酶的方法,成功增强了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产电效率,同时对剩余污泥有效地进行了处理,为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在环境污染治理领域,被誉为"生态型工程师"的蚯蚓在污水/污泥资源化处理与处置,以及土壤的生态修复中备受关注。蚯蚓通过掘洞、摄食、分泌黏液和排泄蚓粪等方式调控系统中微生物的数量、活性及群落结构,与微生物协同互作强化了生物系统中物质转化与能量流动关系。蚯蚓-微生物协同共生的相互依存关系是此类技术展现低耗高效和生态友好特点的关键。通过综述经人工强化的蚯蚓-微生物互作生态系统中,蚯蚓对微生物的量、活性、群落结构以及食物网的影响,探讨了该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的特点,并展望了蚯蚓-微生物互作技术研究及应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污水处理厂处理量的快速增长,传统的污泥处理处置方法已经不能完全解决污泥的出路问题,污泥过程减量技术已成为解决剩余污泥难题的最佳方法。根据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的减量机制,污泥过程减量技术可归纳为溶胞-微生物隐性生长、代谢解偶联、微型动物捕食和维持代谢四大类。对各类技术的对比分析可知,通过污水处理工艺革新实现污泥减量要明显优于外加化学氧化剂、解偶联剂、微生物制剂和原后生动物的方法,这将成为今后污泥过程减量技术研发的热点。  相似文献   

6.
污泥生物处理技术包括污泥前置及后置的处理。污泥前置处理可以通过微生物自身的新陈代谢和微生物种群之间捕食作用,以及对工艺和反应器的改良来实现污泥减量。污泥后置生物处理是指污泥消化,可以使用高温-中温共相厌氧消化和蛋形污泥消化器对污泥进行减量;这些方法从不同侧面反应了目前污泥生物处理研究现状以及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7.
通过在3组日处理规模为5m^3/d的活性污泥法装置中进行连续进出水试验,考察了投加多功能复合微生物制剂(multifunctional compound micro—organisms preparation,MCMP)对污水处理过程中剩余污泥减量的影响。中试研究结果表明,曝气池中,每次MCMP菌剂加入量为日处理水量的0.02%~0.04%的条件下,运行2个月装置未排放剩余污泥,有效地实现剩余污泥源头减量的预期要求。该技术不增加或改变原有污水处理工艺和运行方式,不增加处理系统总的动力消耗,并且不会对出水水质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啤酒废水污泥处置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三得利(啤酒)昆山有限公司寻找废水污泥最合理处置方式的实践为例,比较了污泥处理的各类方法:污泥减量、干化、填埋、焚烧等均需要占用资源能源甚至产生二次污染,不能彻底解决污泥出路问题,提出了循环利用的是彻底解决了污泥处理的有效途径,生物堆肥是啤酒污泥处置最佳出路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环境工程》2015,(9):55-58
为了进一步优化活性污泥处理城市污水的效果,减少剩余污泥量及臭气的排放,中试试验利用腐殖土微生物强化传统活性污泥法技术,以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结果表明,剩余污泥量平均减少40%,系统能耗可降低33%,除臭效果明显,实验现场基本无臭味,检测结果符合GB 14554—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中一级标准,通过本底值对比分析发现微生物降解了大量的臭气成分。经过微生物检测分析,系统存在大量的微生物菌种,且相比普通活性污泥法,微生物种类和数量都有明显增加,这进一步证实了微生物菌群强化活性污泥法在消臭与污泥减量化的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0.
固定化微生物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琳 《环境保护》1994,(5):37-39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是生物工程领域中的一项新技术,最初在60年代主要用于工业微生物的发酵生产.80年代初国内外学者开始将这一技术引用到废水处理领域中,将筛选出的有特殊降解功能的高效优良菌种或活性污泥加以固定,构成一种高效的废水处理系统,由于它是人工强化的微生物体系,有特定的微生物封闭在高分子网络载体内,所以它和传统悬浮生物处理法相比有如下优点:处理有机负荷高,装置容积小,处理效率高,稳定性强,能纯化和保持高效菌种,产污泥量少,无污泥膨胀,耐毒性强,固液分离效果好.固定化微生物是废水生物处理由生物自然净化→人工培养微生物絮体(活性污泥)→人工强化高效高浓度微生物絮体(微胶囊)的必然发展阶段,所谓强化有两方面:优势菌种是人为选定的特效降解菌;固定化载体是为微生物创造的更不易解体的生存环境.因此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