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以浙江省71个区县为研究对象,基于PSR(Pressure-State-Response)模型,利用熵权法与专家法确定综合权重,将状态空间法与向量模法相结合计算浙江省县域森林生态承载力,分析比较2001~2016年浙江省县域森林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分布规律,并结合GIS技术对浙江省县域森林生态承载力等级分布格局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整体上处于适度可载区并且得到了持续改善;林木采伐强度、森林火灾致灾率、单位面积GDP、单位面积工业产值等指标权重最大;浙江省森林生态承载力状况分布不均衡,西南部承载力水平最高,中部次之,浙北地区最低;浙江省森林生态承载力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和空间聚集性,高-高聚类显著性更强,且大多集中在浙江省西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2.
三峡库区多功能防护林体系构成与布局的思考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三峡库区多功能防护林体系主要由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护岸护滩林、道路防护林及四旁植树等林种构成。多功能防护林布局一是要遵循不同地貌部位的立地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功能防护林涵养水源、保持土壤、改善环境等生态功能;二是根据防护对象及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因地制宜、因害设施布设不同的防护林林种;三是以保障库区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使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最有效、最合理地得以利用;四是在多功能防护林体系建设中,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五是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六是在树种选择上实行乔、灌、草相结合。林种配置上,网、带、片相结合;七是以防护林为主,多林种协调发展,使三峡库区防护林体系结构整体优化。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森林生态承载力及其重心迁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安徽省72个区县为研究样本,基于PSR(Pressure-State-Response)模型,运用熵权法与专家法确定综合权重,根据综合指数法计算森林生态承载力指数,并对2001~2016年安徽省森林生态承载力进行时空分析,同时在GIS技术支持下对安徽省县域森林生态承载力重心轨迹的演变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森林生态承载力状况整体上得到了很大改善,全省大部分区县处于可载等级;政府林业投资强度、天然林保护面积占比、退耕还林面积占比、林分结构等指标权重较大;省内森林生态承载力水平分布不均衡,超载地区主要分布在皖北平原地区,可载地区则大多分布在皖西南山区;森林生态承载力重心在2001~2006年从西北向东南方向迁移,2006~2009年从东南向东北方向迁移,2009~2016再次向东南方向迁移,且迁移的速度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森林植被碳贮量及固碳潜力估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八五”期间长江中上游流域各省的森林资源调查资料,结合经典的材积源生物量法估算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生物量碳密度和碳贮量,并根据不同树种生物量-生产力回归关系推算了该地区当前的固碳潜力。结果表明:长江中上游地区森林平均碳密度为2575 t/hm2;碳贮量为1 39459 Tg (1 Tg = 1012 g),其中林分(包括经济林)碳贮量为1 20430 Tg,灌木林为13437 Tg,竹林为5592 Tg,三者分别占总碳贮量的8636%、963%和401%。整个防护林体系森林植被的固碳潜力为36856 Tg/a。位于本区西部的四川盆地嘉陵江流域和西部高山峡谷区,其森林碳密度、碳贮量和固碳潜力较高,而东部地区的川鄂山地长江干流、鄱阳湖水系以及洞庭湖水系相对较低,因此,长江中上游森林碳密度、碳贮量和固碳潜力总体上呈现自西向东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基于“八五”期间长江中上游流域各省的森林资源调查资料,结合经典的材积源生物量法估算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生物量碳密度和碳贮量,并根据不同树种生物量-生产力回归关系推算了该地区当前的固碳潜力。结果表明:长江中上游地区森林平均碳密度为2575 t/hm2;碳贮量为1 39459 Tg (1 Tg = 1012 g),其中林分(包括经济林)碳贮量为1 20430 Tg,灌木林为13437 Tg,竹林为5592 Tg,三者分别占总碳贮量的8636%、963%和401%。整个防护林体系森林植被的固碳潜力为36856 Tg/a。位于本区西部的四川盆地嘉陵江流域和西部高山峡谷区,其森林碳密度、碳贮量和固碳潜力较高,而东部地区的川鄂山地长江干流、鄱阳湖水系以及洞庭湖水系相对较低,因此,长江中上游森林碳密度、碳贮量和固碳潜力总体上呈现自西向东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长江上游护防林与流域生态环境战略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就长江上游地区存在的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降低、植被逆向演替、环境恶化等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对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可行性从地理条件、生物多样性、社会条件三方面进行了探讨。在战略建设的宏观调控上提出了三个原则: 1.坚持保护治理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2.整体功能的最优化和区域规划的科学化;3.资金、技术的投入和政策的完善保证。在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具体实施上提出了四点对策:1.合理的总体设计布局;2.选择适宜物种,增加种质资源储备;3.使用正确的营造技术;4.集中成片,先易后难。  相似文献   

7.
长江上游防护林健康评价对提高防护林生态服务功能有着重要作用。基于“压力 状态 响应”分析框架,选取20项指标建立了长江上游防护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技术修正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运用等级赋分法对评价指标无量钢化,使不同区域的防护林健康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利用健康指数法对官司河流域的主要防护林群落马尾松林、柏树林、栎树林、松柏混交林、桤柏混交林健康水平进行定量化研究。评价结果表明:官司河流域防护林综合健康指数为46.95,各种类型防护林健康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栎树林(55.43)>桤柏混交林(52.54)>松柏混交林(50.84)>柏树林(49.68)>马尾松林(38.92)。研究结果对于长江上游防护林的空间配置与结构优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上海滨海地区风况时空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Weatherhawk全自动气象站对上海浦东新区沿海水杉防护林系统内外风况的时空动态进行为期3 a的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风况分布特征与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特点基本相符;(2)水杉防护林系统对风速有明显的削弱作用;(3)风速的日变化呈单峰曲线,最低值一般出现在日出时分,而峰值一般出现在正午时分;(4)随着季风环流对风向与风速的影响,防护林的防风效应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论长江流域生态危机与生态建设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揭示了长江流域大面积山丘、水系生态系统普遍恶化,特别是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以及因此而带来的一系列严重后果。根据史料、统计资料及实测成果等,分析了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着重研究了水土流失等生态失调现象与森林植被的紧密关系及其演变规律,探讨了进行绿色生态建设的必要性、可能性与可行性。最后提出了建设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的宏观战略和微观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三峡库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库区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状况直接关系到三峡库区土地与人口、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关系,对于实现三峡库区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分析了土地资源承载力概念的发展历程,将其分为3个发展阶段:人口承载力阶段、综合承载力阶段和生态足迹阶段;并根据三峡库区的特点,设计了一个简单易行的承载力计算方法,运用最新的有关数据,对库区的耕地、森林植被以及饲草的承载力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库区人地关系非常紧张,森林植被分布不均,而饲草供应则非常充足。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加强库区植被恢复,发展柑橘业、畜牧业和旅游业等传统优势产业以提高库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针对性对策。  相似文献   

11.
Fuelwood is one of the major sources of energy in the domestic sector across the rural areas,especially in the developing regions across the world.The Northeastern Himalayan state of Manipur is dominated by the tribal population that largely depends on fuelwood from the nearby forest area.The entire dependence on forests for energy resources is affect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forest ecosystem in the region,thus indicating the livelihood conditions.Since land-use land-cover change is the key driver to the change in resource availability of a region,the present study has tried to analyze the landcover changes over a period 28 years.The second major component affecting resource availability is the increasing population pressure that leads to changes in the land dynamics,which directly affect the resource production.Based on the existing consumption pattern,the total consumption of fuelwood in the watershed ranges fiom a minimum of 289.992 tons/year to a maximum of 3545.719 tons/year with an average of 1561.956 tons/year in the year 2009 and simulated fuelwood consumption for the year 2021 is around 1469.260 tons/year.Nine different probable scenarios of resource are proposed to calculate the stress value that can be used by the policy-makers and planners for suitable policy implementation at the micro level with a complex social system.  相似文献   

12.
Fuelwood is one of the major sources of energy in the domestic sector across the rural areas, especially in the developing regions across the world. The Northeastern Himalayan state of Manipur is dominated by the tribal population that largely depends on fuelwood from the nearby forest area. The entire dependence on forests for energy resources is affect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forest ecosystem in the region, thus indicating the livelihood conditions. Since land-use land-cover change is the key driver to the change in resource availability of a region, the present study has tried to analyze the land-cover changes over a period 28 years. The second major component affecting resource availability is the increasing population pressure that leads to changes in the land dynamics, which directly affect the resource production. Based on the existing consumption pattern, the total consumption of fuelwood in the watershed ranges from a minimum of 289.992 tons/year to a maximum of 3545.719 tons/year with an average of 1561.956 tons/year in the year 2009 and simulated fuelwood consumption for the year 2021 is around 1469.260 tons/year. Nine different probable scenarios of resource are proposed to calculate the stress value that can be used by the policy-makers and planners for suitable policy implementation at the micro level with a complex social system.  相似文献   

13.
三峡库区森林植被恢复与可持续经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系统的野外调查数据和历史资料分析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森林植被在空间上发展不均匀,无明显垂直分带,且分布分散,人为干扰严重。目前,在70多个植被类型中,森林类型占25个,江岸两侧海拔800 m以下地区森林已经很少。森林类型中,马尾松、柏木林的分布面积最大,并在许多疏林中成为主要树种,主要是飞播或人工种植。库区大于25°的坡耕地占耕地面积的17.5%。库区薪炭林仅能满足农村用能总需求量的10.78%。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对森林的不合理砍伐导致脆弱的土壤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生产力下降和严重的水土流失。库区土壤年侵蚀量达到2.9亿t。三峡工程建设和移民安置对库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压力和影响将是长期的。调查结果同时表明,库区植物生物多样性丰富,植物种类在5 032种以上,而且乡土树种多。分析认为,只要抓住三峡工程建设的契机,紧密结合国家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充分利用良好的生物学基础,科学地封山育林,分带逐步恢复,同时,因地制宜,退耕还林,发展森林能源,建设多目标复合和多种模式并存的林业经营体系,发展经济,就能从根本上改善森林经营环境,实现森林恢复,形成合理布局的水库森林防护系统,促进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低价林概念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已成为生态学及相关领域关注的焦点,人类渴望高效优质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由于种种原因形成了大量的不符合人们经营要求的低价林,它们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低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我国林业乃至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低价林问题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目前在学术研究领域和生产实践中,关于低价林方面的称法或概念很多,很不规范,不统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前低价林的相关研究和实践中较混乱的局面,也严重影响了相关方面的学术交流等活动。针对低价林领域概念比较混乱,不规范,不统一的现状,从森林经营目标的角度定义了低价林概念:把那些由于种种原因引起的没有达到主要经营目标的林分统称为低价林。参照我国林种的划分给出了低价林分类系统;低价林的命名应遵循“(优势)树种-低价-林种”方法。  相似文献   

15.
我国森林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森林资源概念向森林资源资产概念的演进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人与自然关系逐渐从单纯索取向相互依存转变的实际表现。对森林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研究,对于优化森林资源资产配置,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研究认为我国森林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问题主要存在于产权意识、产权界定、产权管理和产权制度评价体系等方面上。在对其深层次原因和加剧“三农”问题严重性的负面影响作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我国森林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存在问题的对策:提高行为主体的产权意识和生态意识;重新对森林资源资产产权进行科学和系统的界定;明确森林资源资产产权主体的责权利边界;建立新型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森林资源资产产权管理体制;健全森林资源资产产权变动管理制度;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补偿机制;建立森林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动态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6.
工业的发展既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物质与文化生活的需要,又要创造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的生产与生活环境。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平顶山这一典型资源型城市工业发展的条件和现,针长期以高耗资源和粗放经 特征的发展模式,提出了其工业可持发展 途径,实现结构合理化及优化投资环境;建立资源节约型,在环境质量和资源基础上都可以长期承受的新型工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山区生态环境恶化原因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个少林的国家,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等地的山区,这些森林资源对于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建国以后,我国山区的森林资源却遭到了很大破坏,山区生态环境也日趋恶化。本文即是从上述现实出发,分析了造成山区森林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探讨了怎样才能保护森林,保护好人类自己的家园。  相似文献   

18.
凋落叶在高山森林河流中的分解不仅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内容,而且与森林养分流失以及下游水体环境密切相关,并可能受到冬季雪被变化和土壤季节性冻融的影响,但一直缺乏必要的关注。因此,以岷江上游高山森林4种代表性植物康定柳(Salix paraplesia)、高山杜鹃(Rhododendron lapponicum)、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和四川红杉(Larix mastersiana)凋落叶为研究对象,采用凋落叶分解袋法,研究了一个冬季不同冻融时期(冻结初期、冻结期和融化期)的质量损失特征。经过一个冬季(162d)的分解,康定柳、高山杜鹃、方枝柏和四川红杉凋落叶分别完成了初始干重45.5%、18.9%、26.4%和23.8%的分解;除康定柳凋落叶质量损失在融化期最大外,其余3种凋落叶均表现为冻结初期最大;康定柳、方枝柏和四川红杉凋落叶质量损失与河流水环境的平均温度和正积温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与河流流速和硝态氮显著正相关,而与河流pH显著负相关;高山杜鹃凋落叶质量损失除与HCO3-含量显著相关外,与河流水温及其它水质特征均无显著相关关系。这些结果表明高山森林河流流速及水环境特征显著影响了凋落叶分解及其相关的物质循环过程,但影响程度受到凋落叶特性的调控。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国家,耕地有限且以山丘坡耕地为主,协调人地关系非常重要。以四川省宜宾市为例,通过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和人口数量预测模型的建立,采用环境容量等级系数计算和等级划分方法,对基于水土流失和生态工程建设作用下的长江上游流域山丘区土地利用类型与格局的变化及其它人类活动对土地承载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宜宾市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在2010、2015、2020年时总体上都能承载3种生活类型条件下的人口数量,3种生活类型下的容量等级基本都在“3”以上,即达到“满足”水平,并呈现出向“富余”水平提高的趋势,这表明尚具有较大潜力和空间的土地承载力是宜宾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驱动因素,人类活动对土地承载力产生的影响在可承受的生态阈值之内,为长江上游流域及我国广大山丘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区域发展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