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全球变暖是人们高度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碳排放成为研究热点。交通运输行业会产生大量能耗,地铁作为一种安全环保的交通方式正高速建设,建筑行业又具有较大减排空间,故对地铁建设期碳排放进行核算有助于预测碳排放趋势并为碳减排提供研究基础。本研究总结了地铁建设期碳排放核算在评估方法选择、系统边界划分、清单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学者们多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使用排放因子法,将碳排放来源划分为建材生产、材料运输和现场施工3个阶段开展碳排放研究。本研究就现有清单分析内容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建材生产阶段碳排放占比最大,且钢筋、混凝土、水泥是主要的高碳排建材,依此提出了地铁建设碳排放核算的基本研究方法及减排思路。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建筑是当今社会长盛不衰的话题,其中耗能量较高的公共建筑成为建筑业节能减排重点之一,而有效降低公建能耗的关键在于运行阶段节能。在政府出台文件强制降低能耗收效欠佳的情况下,作者认为应将市场机制引入到公共建筑能耗控制过程中。文章将碳排放交易与公共建筑运行节能相结合,在前人论证建筑领域碳排放交易机制框架可行性的基础上,采用进化博弈理论分析如何激励公共建筑业主加入碳排放交易。建立包含政府、公建业主、交易机构、核查机构、中介机构的公共建筑领域碳排放交易主体关系网络,以政府{管制,不管制}、公建业主{参与交易,不参与交易}为策略建立进化博弈收益矩阵。由于单独考虑业主或政府的进化稳定策略无法得出混合决策系统的稳定策略,分4种情况对业主-政府混合决策系统的进化稳定策略进行讨论,并得出(0,0)、(0,1)、(1,0)3种稳定策略。模型结果表明:减小碳排放交易成本、增加采用节能技术或者其他节能减排措施带来的节能收益、增加参与碳排放交易能够获得的环境效益、对违规者排放者加大经济惩罚力度、增加对积极参与碳排放交易的公共建筑业主的优惠或奖励,是促进公共建筑领域碳排放交易市场有效运行的途径。最后,建立了公共建筑领域碳排放交易的整体流程,并对业主履约流程做出详细设计。  相似文献   

3.
精炼铜行业的生命周期节能减排目标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建立了精炼铜的生命周期模型,采用生命周期节能减排评价指标(ECER),对比评价了原生铜和再生铜生产的生命周期节能减排效果,计算了改变再生铜市场份额所能带来的节能减排削减幅度,并与精炼铜行业实现节能减排政策目标所需的综合削减幅度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再生铜比原生铜的ECER指标小62.5%,因此废铜的再生循环明显有利于节能减排政策目标的实现.但是,当再生铜市场份额由2010年的38.5%提升至《有色金属“十二五”发展规划》中要求的40%时,其综合削减幅度仅为13%,远未达到铜冶炼行业的目标综合削减幅度27.8%.因此,精炼铜行业不仅需要更大幅度地提高铜再生比例,同时还需要采用更多清洁技术和改进措施.本文方法可用于计算各种行业的节能减排目标综合削减幅度,从而帮助判断各种改进方案和措施是否足以达到节能减排宏观政策目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及其理论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评价指标、权重体系、评分方式等方面论述了国内外现有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理论分析表明:现有评价体系的主要特点为从全生命周期角度确定评价指标、用AHP确定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特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指标合成方法由线性求和向加乘混合发展、评价结果都采用分级制以确定建筑实现绿色的程度。最后指出了当前绿色评价体系中存在的两点不足:评价结果存在较强的主观性;重视技术的应用,忽视实际运行效果。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设计规则和建筑环境性能的衡量标准,绿色建筑的势头发展迅速,尽管几千年前就制定了可持续建筑的一些原则,但是这一概念直到1980年代末期才有了定义并进入全球建筑业中。 不同国家的绿色建筑评级体系为“绿色建筑”提供了最好的定义,许多国家的绿色建筑活动主要发生在公共部门,政府基金的成本很低,公共建筑的平均寿命时间范围很长,建筑一般由政府机构拥有、提供资  相似文献   

6.
基于密切值法的节能减排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一萍 《生态环境》2010,19(2):419-422
节能减排是我国应对资源紧缺、减轻环境压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关于节能减排考核体系的研究,目前多限于广泛的定性论述,定量研究成果尚不多见。为了实现节能减排这一根本目的,需要确立能反映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程度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为我国的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遵循构建原则和按照构建方法思路基础上,从资源、环境、管理和经济等4个控制层面构建节能减排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密切值法是多目标决策的一种优选方法,作为一种新的尝试,利用该方法建立起节能减排评价模型。详细阐述了密切值法在节能减排评价中的原理、方法与步骤,并以我国2001—2008年的节能减排情况为例说明了模型的具体应用,评价结果较好地体现了我国节能减排的现状与不足,为今后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实例应用表明,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可行的和可操作的,该评价模型不需要确定各种主观参量或函数,评价结果客观、可靠,是开展节能减排综合评价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根据《巴黎协定》发展目标,我国计划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意义重大且任务艰巨.为实现减排目标,将减排责任落实到省际层面,准确核算省际间由于贸易带来的碳转移问题,对于完善碳排放工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实现碳排放控制目标至关重要.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战略建设重点,本研究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数据,核算了湾区核心广东省2012年、2015年和2017年各部门和各行业的碳排放总量,分析了广东省由于贸易带来的输入和输出隐含碳的排放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12—2017年间,广东省属于碳排放净流入区域,但净流入量逐年递减.从行业的角度来看,重工业、服务业和运输业;从部门的角度来看,化学产品、批发与零售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是广东省重点排放的行业和部门.此外,广东省输出的地区主要是河南、浙江和江苏等地;输入的地区主要是内蒙古、河北和江苏等地.研究成果将为碳排放空间配置的优化和碳排放权交易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LEED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目前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由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制定并推行.在结合国内施工阶段现状的基础上,寻找LEED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与施工阶段的契合点,针对相关要求采取措施,最终达到节能、环保、可持续的目的.表1,参6.  相似文献   

9.
大型溞(Daphnia magna)慢性毒性测试的毒理学数据是美国环境保护局水质基准(water quality criteria,WQC)制定中非常重要的数据来源,用以推导能有效保护水生生物的化学污染物浓度阈值.以往的研究表明,在部分生命周期暴露的基础上得出的最低观察效应浓度(lowest observed effective concentration,LOEC)有时会高于在大型溞全生命周期暴露时的LOEC.因此,对于一些具有生物富集性和环境持久性的化学污染物而言,由部分生命周期测试的毒理学数据推导出的水质基准在全生命周期暴露后是否仍然会对水生生物产生毒性效应尚未明确.为此,本研究选取美国环境保护局WQC文件中的污染物4,4'-滴滴涕(4,4'-DDT)为受试化学污染物,其基准连续浓度(criteria continuous concentration,CCC)为测试浓度,开展模式生物大型溞全生命周期暴露实验,检测4,4'-DDT在大型溞不同生命阶段对其生长、生殖、心率、行为、存活及基因转录的影响.研究发现,美国环境保护局WQC文件制定的4,4'-DDT的CCC对大型溞全生命周期的生长、生殖、存活都没有产生显著性的影响,但是在不同生命阶段对于其心率和行为有显著性的毒性效应.基因转录结果表明,4,4'-DDT在生长阶段和死亡阶段分别显著性改变了大型溞与免疫功能和细胞信号传导功能相关代谢通路中基因的转录.此外,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其心率参数的LOEC从第21天的1 ng·L-1降低至第32天的0.1 ng·L-1,说明即使在0.1 ng·L-1暴露条件下仍然能够观察到4,4'-DDT对大型溞的毒性效应.因此在对一些持久性环境污染物作环境风险评估与环境基准制定时,全生命周期毒性测试也应得到适当的考虑.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模式生物,斑马鱼具有很多优点,包括体积小、成本低、适应性广、繁殖周期短、胚胎透明且产卵量高等,因而被广泛应用于生态毒理学等领域。斑马鱼的生命阶段主要包括胚胎、仔鱼和成鱼3个阶段。近年来,斑马鱼全生命周期的毒理学研究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并呈稳定增长的趋势。本文对斑马鱼3个生命阶段及整个生命周期的毒性试验展开综述,介绍了斑马鱼全生命周期实验在毒理学中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各生命阶段国内外的标准规范和资源库信息、毒理学终点及转基因斑马鱼的研究进展,归纳了多阶段毒性评价和整个生命周期毒性评价的应用。最后,对全生命周期和基于斑马鱼毒性测试的应用做出展望,对未来开展的相关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一个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角度出发,对其设计阶段、原材料阶段、现场施工阶段、运行维护阶段和拆除阶段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减轻这种不利影响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2.
王琴  曲建升 《生态环境》2012,21(4):635-640
碳排放差异研究对于科学合理地制定我国节能减排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利用IPCC参考方法对中国1999—2009年期间各省(市)CO2排放量计算的基础上,引入Theil指数,定量分析了中国不同收入水平下的CO2省际差异及其与人均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99—2003年中国人均CO2排放量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2003—2009年中国各收入水平省份的人均排放量近似于不规则的"M"型增长趋势,中等偏低收入省份的人均排放量迅速增加,并超过中等收入省份;不同收入水平省份之间和各省份内部的人均CO2排放水平均存在较大的差距,但省份之间的排放不平等水平明显大于省份内部的不平等水平。因此,中国在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时,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条件下,兼顾区域和省域碳排放的特征,制定合理有效的减排目标和计划。  相似文献   

13.
基于江苏省各城市2001—2021年的面板数据,结合IPCC碳排放测算方案运用“自下而上”方法完整测度了江苏省城市交通运输部门碳排放量,运用两级LMDI加法分解模型分析了8个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和影响异质性。结果表明:关于时序变化趋势,江苏省交通碳排放经历了3个阶段,2001—2005年为高速增长阶段,2006—2013年为中速增长阶段,2014年至今为低速增长阶段,增长率持续稳定在10%以下;关于空间变化趋势,江苏省交通碳排放量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特点,苏州碳排放量约占江苏全省的1/3;关于驱动因素,江苏省交通碳排放的促增因素为能源效率、经济水平、公共交通饱和度、绿色植被覆盖率、人口规模,促降因素主要为产业结构、公共交通参与度、土地利用结构,其中经济水平是首要的促增因素,公共交通参与度是主要的促降因素。  相似文献   

14.
基于绿色建筑与生态住宅的内涵,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国策,分析了生态住宅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系统介绍了国内外与生态住宅相关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重点讨论分析了生态住宅住区的绿化建设。认为发展生态住宅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生态住宅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生态住宅住区的绿化应强调生态住宅住区内形成多层次的立体绿化,除了绿化率,还要考虑选取吸收或吸附污染物能力强的乡土植物为主要绿化植物,慎用外来植物,杜绝外来入侵植物的引入。今后要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住宅的规划、建设与评价等的研究。另外,根据各地的区域特点与特色,尽快制订建立全面规范、可操作性强的地方生态住宅建设与评价指标体系或技术指导细则等,以便更好地指引各地生态住宅的建设与发展,切实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5.
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中,城镇化可能是最根本、潜在影响最大的因素。文章在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对城镇化作用于碳排放的效应及其空间尺度差异、基于空间关联效应的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等问题等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发现:城镇化对碳排放的作用效应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城镇化对碳排放的总效应、城镇化对碳排放的直接效应和城镇化通过中介变量对碳排放产生的间接效应。但现有文献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城镇化对碳排放的总效应以及城镇化对碳排放的直接效应,对城镇化对碳排放产生的间接影响的研究重视不够;现有研究将研究单元视为相互独立且均质的个体空间,普遍忽略了地区间的空间效应问题。另外,现有研究结果具有尺度依赖性,且中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系是分层嵌套结构,但现有研究普遍忽略了空间尺度差异、缺乏多尺度空间的对比研究,对研究区域所具有的分层嵌套结构特征重视不够,缺乏系统的建模与分析。最后提出应加强城镇化对碳排放作用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扩展城市群与县域尺度的研究、城镇化对碳排放作用全效应的系统研究以及空间效应视角下城镇化与碳排放关系的多尺度空间对比与多尺度空间关联效应研究的建议与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农村家庭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对于合理发展农村经济,有效制定农村减排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IPCC参考方法、生活碳排放研究方法和投入产出基本方法,计算了1995—2010年中国大陆31省区农村人均家庭碳排放量.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剔除农村人均家庭碳排放量不显著相关的影响因素,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影响农村人均家庭碳排放量的显著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得出不同驱动因子对碳排放的关联度.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看,1995至2010年,农村家庭碳排放呈现出逐渐上升趋势,1995年农村的人均家庭排放量为C 0.170 t?人-1,增加到2010年的0.504 t?人-1,同比增长196.90%.(2)从空间看,东部地区的农村家庭碳排放远远高于中部、东北和西部地区的农村家庭碳排放.(3)从地区差异看,位于东部地区的上海市农村人均家庭碳排放远远高于位于西部地区的内蒙古,1995年上海市农村人均家庭碳排放为C 0.454 t?人-1,而内蒙古为0.145 t?人-1;2010年上海市农村人均家庭碳排放为C 1.351 t?人-1,而内蒙古为0.498 t?人-1.(4)利用灰色关联分析,经济水平指标中的农林牧渔总产值与农村人均家庭碳排放的关联度为最大,为0.9824,因此对农村家庭碳排放的影响最大,而人口指标中的农村人口比例与农村人均家庭碳排放的关联度最小,为0.5702,因此对农村家庭碳排放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7.
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政策导向中,由始至终贯穿了节能减排的主旨,体现了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近日,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杨勇副总工程师就"如何理解节能减排"、"碳减排的重要性"及天津市环科院近期在低碳发展领域的重点工作和研究方向等内容接受了本刊编辑部的专访,谈了自己的看法: 问:如何理解节能减排,二者之...  相似文献   

18.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4,(1):F0003-F0003
“史一五”以来,随着总量控制、节能减排、环境综合整治等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和深入推进,社会节能环保服务需求逐渐增多,为节能环保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问。但是长期以来,服务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一方而拥有先进技术的研发企业找不到市场,另一方面具有急切治理需求的排污企业找不对技术。  相似文献   

19.
排污权交易理论的提出解决了发展经济与治理环境不能并行的难题。以欧盟碳排权交易体系为标志的世界范围内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逐步形成,碳排放权交易的实施减缓了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改善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从长期看也促进了该政策实施地经济的发展。CDM机制下拥有世界上最大碳供应量的中国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却一直处于价格接受者的地位,辛苦的减排成果却给国外买家创造了丰厚的利润。国内有关碳排放权交易的理论研究与交易市场的试点运行早已在前几年展开,目前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全国7个碳交易试点运行市场在2014年6月达到了交易的高峰期,交易量达到285.9227万吨,交易额达到了16398.2325万元。另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截至2014年10月,7个碳交易试点省市共完成交易1375万吨二氧化碳,累计成交金额超过5亿元人民币。然而这样的交易额对蕴含巨大减排潜力的中国而言远远不足,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还不够成熟,试点地区的碳交易市场也比较分散,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企业参与碳交易市场的积极性不足,导致碳排放配额流动性过低,市场交易量较低,交易市场的活跃度不够,这对想要在2016年运行全国统一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中国来说是一重大挑战。文章首先分析对比了国内外排污权交易市场的运行机制与现状,其次对目前中国7大碳排放交易试点地区的市场成交额与成交量等交易状况基础进行分析,找出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结合碳排放权金融市场的发展与碳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为中国在国际排放权市场上赢得话语权以及争取是“十三五”期间构建相对成熟稳定的国内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日本是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并作出行动最早的国家之一,根据其法律大中城市以上的行政区必须编制温室气体减排规划,包括排放清单、趋势预测、减排目标、措施及效果分析、方案实施与监督等。日本环境省为了帮助地方政府编制该规划,提供了城市层面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编制方法指导。本文以横滨市为例,比较完整地介绍日本城市CO2排放清单编制基本方法,为我国城市碳排放清单编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