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异丙甲草胺对蚯蚓体重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自然土壤法,研究了异丙甲草胺对蚯蚓体重及体内纤维素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蚯蚓体重及纤维素酶活性在异丙甲草胺作用下均受到抑制;蚯蚓体内SOD、CAT、POD活性对异丙甲草胺响应不同,CAT活性受影响最大,POD次之,SOD最小.异丙甲草胺浓度对蚯蚓体重及体内纤维素酶和CAT活性影响显著,对SOD和POD则无显著性影响;处理时间对蚯蚓体重及体内纤维素酶、SOD、CAT和POD活性均有极显著影响;而异丙甲草胺浓度和处理时间二者交互作用对蚯蚓体内CAT和POD活性有极显著影响,对蚯蚓体重及体内纤维素酶和SOD活性则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蚯蚓处理污泥反应器中,常伴大量的白色线蚓(寡毛纲、线蚓科).因此,本文以蚯蚓处理城市污泥为研究对象,初步探讨了白线蚓(Enchytraeus Spp.)接种密度对赤子爱胜蚓(Eisena fetida)处理城市污泥的影响.结果表明,白线蚓的密度显著影响了蚯蚓堆肥后产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蚯蚓的生物量.白线蚓接种密度与蚯蚓堆肥产物的pH值、电导率(EC)、总氮(TN)呈负相关;与其总有机碳(TOC)、有效磷(AP)、重金属Cu、Zn、Pb、Cr及Cd的含量呈正相关.同时较高的白线蚓接种密度显著降低了蚯蚓的生长率,但蚯蚓的卵数未受显著影响.由此可知,蚯蚓和白线蚓在反应器中存在食物链竞争关系.本研究建议对蚯蚓处理污泥反应器中的白线蚓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3.
针对稀土钇矿原地浸矿工艺对农田土壤环境的影响,采用自然土壤法研究了稀土钇和硫酸铵(浸矿剂)污染对蚯蚓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稀土钇及硫酸铵单一染毒均为低毒性,14 d对蚯蚓的LC_(50)值分别为1 216.57 mg/kg、4 293.53 mg/kg;在硫酸铵浓度高于4 400 mg/kg的条件下,稀土钇毒性明显增加并产生协同作用;于食物链底端的蚯蚓对稀土钇具有富集性,可能造成食物链的逐级富集。  相似文献   

4.
海洋藻类毒素的生态毒理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从生态毒理学角度介绍了麻痹性贝毒(PSP)、腹泻性贝毒(NSP)、神经性贝毒(NSP)、记忆缺失性贝毒(ASP)和西加鱼毒素等几种主要海洋藻类毒素的一些研究进展,包括毒素对人类及海洋生物的毒性、毒素在食物链中的积累和转移、毒素的致毒途径、海洋生物对毒素的回避和选择性取食等。这些毒素可通过食物链在贝类或其他海洋动物体内积累并浓缩放大,从而危及人类健康,有的毒素还能直接对海洋生物产生毒害作用,破坏海洋生态环境。文中同时也介绍了该领域研究工作在我国开展情况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卢勇  苏珊珊  黎明  惠阳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Z2):118-122,178
环境中的多氯联苯(PCBs)和多溴联苯醚(PBDEs)通过食物链,可以在水生生物实现生物积累。而人类食用这些含有污染的食品,可以造成对人体的健康危害的摄食暴露,导致癌症、内分泌失调等疾病,并影响生育能力和儿童智力发育。但由于生物体内在因素的复杂性,PCBs和PBDEs在生物体内的代谢、放大等机制仍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有机氯农药在环境中的迁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有机氯农药的化学性质及其残留物在食物链网的各级生物体内积累和逐级富集,给生态环境带来危害。并说明了抚顺地区有机氯农药污染主要来自农田施用的浓药,经过雨水冲洗及受其它气象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非点源污染。通过查阅《大伙房水库水质调查质量评价》的数据看出,有机氯农药的含量在水体中的残留水平是由东向西、由高向低的走势迁移。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蚯蚓为指示生物,分别采用滤纸接触法和自然土壤法研究了稀土元素钇对蚯蚓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滤纸接触法测得钇对蚯蚓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0.18 g/L;土壤法所测LC50值为1.08 g/kg。可见,稀土钇对蚯蚓具有毒性作用,但属低毒级,并且自然土壤法中蚯蚓的半数致死浓度要低于滤纸接触法中的结果。应用ICP-AES分别研究了2种实验方法中钇在蚯蚓体内的富集情况,发现硝酸钇浓度及染毒时间、蚯蚓的死亡率及速度和钇在蚯蚓体内的富集三者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探讨了炼汞废水排入锦江后,对农、渔业环境的污染状况,作物和水生物对汞的积累、富集规律以及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 一、研究方法 (一)布点采样 在炼汞废水从排放口经37公里进入锦江的支流上共布设8个采样点,设污染断面Ⅰ和Ⅱ(相距17公里),并在污染断面Ⅰ的上  相似文献   

9.
滴滴涕是一种毒性大,高残留的有机氯农药,它能够通过食物链在人及生物体内积聚起来。因此很多国家已禁用或限用,同时也开展了治理技术的研究。近几年,我国把有机氯农药的废水治理列为重点课题。我们结合天津化工厂滴滴涕生产车间废水,进行了金属对还原去除DDT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畜粪、木屑混合物经蚯蚓处理后水溶性有机物(DOM)分子量及荧光光谱变化.结果表明,经蚯蚓处理后畜粪、木屑混合物中DOM分子量呈整体降低趋势,分子量分布范围变宽,但其DOM分子量仍高于无蚯蚓处理;蚯蚓处理后混合物DOM中的富里酸含量及分子结构芳香化程度增加明显.进一步就蚯蚓处理前后DOM与Cu(Ⅱ)配合后的荧光光谱分析表明,蚯蚓处理后DOM更易与Cu(Ⅱ)产生配合反应并导致其直链变短或芳香基团的裂解;DOM中与Cu(Ⅱ)配合的基团主要包括—OH和—NH2等;且蚯蚓处理后DOM 中的富里酸类物质更易与Cu(Ⅱ)发生配合反应.  相似文献   

11.
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为受试生物,通过活体与离体实验,研究6:2氟调羧酸(6:2FTCA)在蚯蚓体内的毒理效应和代谢转化机制.结果表明,6:2FTCA对蚯蚓体内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无显著影响,但能够使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提高,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活性显著升高,说明6:2FTCA对蚯蚓产生了氧化胁迫效应.6:2FTCA在蚯蚓细胞色素P450(CYP450)和GST酶提取液中的降解动力学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在CYP450(0.014/h)酶液中的降解速率明显高于GST (0.006/h),其终端全氟羧酸(PFCAs)代谢产物为全氟己酸(PFHxA)、全氟戊酸(PFPeA)和全氟丁酸(PFBA),说明CYP450和GST参与了6:2FTCA在蚯蚓体内的代谢转化,且CYP450贡献大于GST.蚯蚓肠道好氧微生物对6:2FTCA具有显著的降解效果,终端PFCAs降解产物为PFHxA和PFPeA,而肠道厌氧微生物对6:2FTCA无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12.
水葫芦对重金属有较强的生物富集作用.在利用蚯蚓堆制技术处理水葫芦时,蚯蚓可通过生物放大作用进一步累积重金属.为了研究蚯蚓堆制技术处理水葫芦过程中,蚯蚓对重金属的富集规律,测定了模拟废水中生长的水葫芦茎叶部和根部的Cd(Ⅱ),Cr(Ⅵ),Pb(Ⅱ),Cu(Ⅱ),Ni(Ⅱ)含量,研究了蚯蚓堆制处理水葫芦茎叶过程中蚯蚓蚓体和蚓粪中的重金属含量.研究结果表明,术葫芦虽然可富集重金属,但主要集中在根部,茎叶部含量较少,以茎叶部饲养蚯蚓是较为安全的.当以茎叶部饲养蚯蚓时,受重金属污染的水葫芦可导致蚯蚓生长速率下降.但蚯蚓对重金属有一定耐受力,蚓粪中重金属含量远大于蚯蚓蚓体中的含量.  相似文献   

13.
无机汞离子容易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毒性很强的甲基汞,甲基汞具有亲脂性易在生物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传递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因此研究和建立生物体内甲基汞含量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至关重要。文中概述了生物体内甲基汞的主要检测技术和方法,其中气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法(GC-AFS)、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法(HPLC-ICP/MS)和高效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法(HPLCAFS)是三种最常用的检测方法。同时,介绍了处于研究阶段的化学荧光探针检测方法,并对生物体内甲基汞的检测技术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应用标准方法测定农药对蚯蚓的毒性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论述使用标准化的人工土壤测定农药对蚯蚓的急性毒性的方法.实验结果证明,适用于测定农药对蚯蚓毒性的人工土壤组成为:石英砂830g/kg(干重,下同)、草炭100g/kg、膨润土50g/kg、碳酸钙10g/kg、马粪10g/kg.利用人工土壤测定久效磷、多菌灵、呋喃丹、林丹及甲基对硫磷对蚯蚓(Eiseniafoetida)的毒性.其半数致死浓度(LC_(50))分别是:0.18、4.27、12.9、70.85、74.52ppm.经用三种不同类型的自然土壤(东北黑土、华北褐土、江西红壤)及人工土壤测定呋喃丹对蚯蚓的毒性后,证实呋喃丹在人工土壤中对蚯蚓的半数致死浓度(12.9ppm)处于三种自然土壤的LC_(50)值(褐土6.9ppm、红壤12.7ppm、黑土19.2ppm)之间,表明人工土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用人工土壤进行农药对蚯蚓的毒性研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郜红建  蒋新  王芳  卞永荣 《环境科学》2008,29(7):2054-2057
用室内模拟试验的方法研究了老化作用对六六六在土壤中可提取态含量变化及其在蚯蚓(Eisenia foetida)体内的生物富集规律.结果表明,六六六在土壤中的可提取态含量随着时间延长逐渐降低,下降速率呈现初始较快、而后减慢的趋势.在开始60 d老化时间内,α-六六六、β-六六六、γ-六六六和δ-六六六在土壤中的老化减少量是其初始添加量的57.2%、50%、52.2%和43.2%,分别是其在180 d内老化减少量的90.5%、87.4%、72.4%和84.4%.六六六在蚯蚓体内的生物富集量和生物富集系数也表现出和老化相似的规律.不同老化时间内,六六六在蚯蚓体内的生物富集量表现为α-六六六>β-六六六>δ-六六六>γ-六六六.生物富集系数在开始的15 d为γ-六六六>α-六六六>β-六六六>δ-六六六;而后呈α-六六六>β-六六六>acillus cereus efficiently debγ-rominated and degrade-六六六>δ-六六六的规律.老化使六六六在土壤中的可提取态含量和生物有效性降低,但仍可以在蚯蚓体内有一定的生物富集,对土壤生态安全的威胁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6.
将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暴露于亚致死剂量(1.0、5.0、25.0 mg·kg~(-1))汞污染土壤中4周,以蚯蚓个体(致死率、体重增长率)及小分子代谢物(代谢组)为指标研究其对汞的动态毒性响应,并采用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A-DA)对暴露组及对照组的代谢物进行分类,进而识别潜在的标记物.结果表明,蚯蚓对汞的吸收尚未达到稳态,蚯蚓体内代谢物的响应依赖于暴露剂量及暴露时间.暴露1周时,蚯蚓体重略有增长但不显著;最低暴露剂量(1.0 mg·kg~(-1))导致蚯蚓体内亮氨酸、异亮氨酸、色氨酸、组氨酸、酪氨酸、5-氧脯氨酸、2-脱氧肌苷显著低于对照水平,柠檬酸、肌苷酸与腺苷在5.0、25.0 mg·kg~(-1)剂量下显著高于对照水平;暴露4周时,最高暴露剂量(25 mg·kg~(-1))显著抑制了蚯蚓的生长;汞添加组的蚯蚓体内谷氨酸、酪氨酸、马来酸、2-脱氧肌苷水平显著低于对照.上述代谢物对汞的动态变化表明它们可作为潜在生物标记物,用于诊断土壤汞污染.对代谢途径分析发现,1.0~25.0 mg·kg~(-1)汞即可破坏蚯蚓正常氨基酸代谢、三羧酸循环,扰乱能量代谢,对蚯蚓产生氧化损伤.本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个体水平的受试终点,代谢组学指标比个体水平指标能更敏感地响应较低剂量汞,是土壤汞污染生态毒性效应诊断的有效指标.另外,本研究结果可为土壤汞污染的风险评估及相关环境标准的修订提供大量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7.
采用人工土壤法,以蚯蚓体内蛋白质含量的变化为指标,研究了不同分子量可生物降解材料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聚己内酯(PBS-co-PCL)共聚物对蚯蚓的急性毒性。研究结果表明:数均分子量为8.0×103和1.6×104实验中,蚯蚓蛋白质均表现出随PBS-co-PCL含量的增大而减小的趋势,但最终蛋白质含量与空白实验基本一致;数均分子量为2.8×104的PBS-co-PCL对蚯蚓的影响比较小,不随共聚物含量的增加而变化,与空白实验基本保持相同水平。以上结果表明:不同分子量PBS-co-PCL对蚯蚓体内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不大,对蚯蚓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人们在长期施用农药的实践中认识到,有些农药如有机氯农药滴滴涕、六六六等,杀虫效果虽好,但其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易分解,在土壤中留存时间很长,在植物体中残留也明显。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则可危害人体健康。所以许多国家对有机氯农药都已停用或限用。另一些农药在环境中容易降解,在高等动物体内也容易排泄,如有机磷、氨基甲酸脂农药(对硫磷、乐果、地亚农、西维因等)也:有缺点,一是急性毒性较高,二是在环境中分解快,影响杀虫效果。怎么样避免以上的缺点呢?现在研究出一种叫做控制释放技术或缓慢释放技术的施药方  相似文献   

19.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使用量和施用范围逐年扩大,导致农药残留问题也逐渐显现。空气、土壤、水体及沉积物中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内并通过食物链的流动最终在人体内汇集,影响人体健康。文章综述了拟除虫菊酯农药的饮食摄入与非饮食摄入2种暴露途径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针对易感人群婴幼儿的暴露途径及潜在风险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三种经济植物对重金属吸收积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冶金工业的发展,我国大气中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防治方法,除必须采取的工业治理措施外,还应充分发挥绿色植物的自净作用。 绿色经济植物对大气中重金属的吸收和积累及在植物体内的分配规律,这方面研究目前在国内还不多见。我们选材经济植物的目的是为重金属污染地区寻找一条切实可行的生物防治途径,从而防止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蔬菜、水果等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