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在地震工作者中,无人不知我国的第一个地震观测台是鹫峰地震台;无人不晓主持鹫峰地震台工作的是李善邦先生。对于鹫峰地震台的筹建人,我国现代地震科学的开拓者翁文灏先生则知者不多,对于捐献鹫峰台址地产的林行规律师,知者更是寥寥无几。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方法论着手,论述了中医学对地震学借鉴的可能性,中医的基本理论(其中包括经络说、病因说、施治法则)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及对地震研究的启迪。  相似文献   

3.
沈小七  刘东旺 《灾害学》2001,16(4):18-21
本文应用地震学综合定量预报方法,结合区域地震活动特点,在华东地区进行了分区实际预报效能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华东地区有5个区域通过R值检验,效果较好,有4个区域未能通过R值检验;并对通过检验的区域地震活动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沈小七  刘东旺 《灾害学》2001,16(4):18-21
本文应用地震学综合定量预报方法,结合区域地震活动特点,在华东地区进行了分区实际预报效能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华东地区有5个区域通过R值检验,效果较好,有4个区域未能通过R值检验;并对通过检验的区域地震活动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发刊词     
<正> 为活跃学术气氛,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地震科学技术水平和予测予防能力的提高,根据国家地震局华东地震工作协作区领导小组关于联合创办一个本区地震科学技术刊物的决定,在各级领导的热情关怀和地震学会及广大科技人员的大力支持下,《地震学刊》现同大家见面了。华东地震工作协作区(包括山东、河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上海七省市)地处长江、黄河中下游,是我国古今科学文化发达的地区,也是我国记载、研究、观测地震较早的地区。自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七十年代在本区各省市相继建立地震队伍以来,在  相似文献   

6.
<正> 这次讨论会是由中国地震学会、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六个单位共同组织的。会议于1982年9月8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23个国家和地区的104位地震学家,(我国正式代表54人)出席了会议。会上共宣读了72篇学术论文,是分五个专题进行的。第一个专题是大陆地震活动性,共宣读了15篇论文,文章认为强震前震中区的地震活动有特征性变化。我国学者许绍燮宣读了关于“地震活动性图象评述”的论文,他认为地震活动性图象有一定的予报效能,并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7.
<正> 近年来随着地震历史资料发掘工作的深入,地震资料大为丰富。本文就是在《江苏地震历史资料汇编》(内部)基础上,参照即将出版的《江苏省地震志》部分内容,探讨江苏——上海地区地震时空分布特征并进而尝试评议江苏省重点地震监视区。一、江苏——上海地区历史地震空间分布特征 1.概况李善邦教授于1960年整理出我国第一部《中国地震目录》,其中江苏——上海陆地M_s≥4 3/4级地震有11次,经修订、增补及1960年后发生的M_s≥4 3/4级地震有11次,共22次(见表1)。  相似文献   

8.
采用地震学异常度预测法对华南地区的地震活动趋势进行再研究,丰富了华南地区的地震学异常度预测震例,对全区未来地震趋势作出了较为合理的判断,尤其是对广西环江、荔波4.9级地震的跟踪预测和震后环境判定得出了令人信服的图象判据。  相似文献   

9.
经过三年的努力,《中国地震科技文献题录大全》即将与读者见面,这是我国地震学文献上第一部跨越近一个世纪的地震文献源指南,文本谨就此书稿的编纂由来、编纂指导思想、编纂方法及其编者的主观期望向读者介绍。  相似文献   

10.
松潘、平武大地震是继唐山大地震之后,1976年在我国川、甘交界发生的另一次大震。国家地震局和四川省地震局在这次地震前对地震进行了比较好的中期趋势估计和短、临预报,收到了减轻地震灾害的显著效果。为纪念松潘、平武大地震10周年,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前兆专业委员会联合地震地质专业委员,地震学专业委员会震源力学组,以及四川省地震学会于5月11—13日在成都召开了“地震预报学术讨论会”。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地震局科学顾问丁国瑜,中国地震学会理事长陈运泰,著名地震学家梅世蓉、许绍燮、马宗晋、马瑾、冯德益等2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后部分代表对震区周围的地震地质情况进行了野外科学考察。会议以梅世蓉、陈运泰、马宗晋分别就地震前兆与地震预报、震源力学、地震地质等方面的大会报告为序幕,分为地震前兆、震源力学、地震地质、潜在震源划分等专题进行交流和讨论。会议除着重介绍有关松潘、平武大地震地震前兆、地震地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地震预报经验之外,还就地震预报和地震学各种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以及新理论、新方法、新思路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  相似文献   

11.
第二届大陆地震国际会议是由中国国家地震局、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秘书处、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联合发起的,是我国响应“国际减灾十年”的一项活动,也是1982年在北京召开的“大陆地震活动性和地震预报国际学术  相似文献   

12.
从上世纪起,僻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道孚县就引来了日本等国家的民居建筑防震专家的关注,一批又一批建筑学、地震学、工艺美术学的学者专家到此地进行研究、欣赏。吸引他们的,既不是皇家宫苑,也不是佛家殿宇,而是道孚县那一座座建筑精良、装饰讲究的民居。  相似文献   

13.
云南地震活跃期的大震加速律及对未来三年大震趋势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太阳活动与地震相关性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在周期性太阳活动的调控下,地震活动也显示出明显的周期性演化。地震除存在11年周期外,还存在22年周期,后者形成了本世纪以来地震的4个活跃期和4个平静期。云南在地震活跃期中,大震的时间间隔有愈来愈缩短的趋势,并按Tx=ΔT1/2的规律演化。在一个活跃期中,最后一个大震的时间间隔比这个规律规定的时间间隔更短。如果某个大震的爆发时间与由这个规律预测的时间相差(一般是提前)50%以上,就意味着本地震活跃期的大震从此结束。根据这个规律,对云南未来三年的大震趋势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模拟单一潜在震源区地震孕育和发生的等效物理模型,给出了通过调整各次地震之间断层位移速率来拟合已有地震序列的方法。通过考虑模型参数的不确定性,提出了在未来一定年限内潜在震源区发生震级在不同震级段的概率预报方法。通过两种等效物理模型的对比,本文认为就工程地震危险性评定而言,可用简单的滑块-弹簧模型代替滑块-弹粘塑性模型  相似文献   

15.
利用宽频带地震台网建立的实时或准实时地震监测系统,要对地震危险性进行实时或准实时概率估计,提高短临预报水平,利用异地间电波与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差,采取防震措施,减少地震损失。  相似文献   

16.
前言     
<正> 本期译文专辑译自“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欧洲地震学委员会”联合组织出版的《地震危险性评定的实践》专辑(1993年12月),该专辑的出版是国际减灾十年工作的一部分,其目的是总结世界各国所做的概率地震危险性评定研究工作。为从事地震危险性评定的研究人员提供参考资料,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有关地震危险性评定方法、现状的文献与国际研究新动态。该专辑共收录59篇论文,包括了88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可居住面积的80%。  相似文献   

17.
陈颙 《防灾博览》2011,(4):20-23
丁国瑜先生从事新构造、地震构造和地震预测研究近60年,他不仅是我国这些科学领域的奠基人、开拓者,也是我国地震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组织和领导者之一。无论在治学还是在科研管理上,丁国瑜先生都是中国地震科学领域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18.
<正> 南京地震台始建于1931年,早称南京北极阁地震台。它是我国自己设计、自己建造和管理的最早两座地震台之一。半个世纪以来,南京地震台历经战事创伤、台址变迁、人员更替,但在热爱祖国地震事业的老一辈地震学家的艰苦努力下,其观测资料除在抗战内迁过程中暂时中断外,基本连续。它为我国地震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今年七月一日恰逢该台正式投入观测五十周年纪念日。为促进地震科学的发展,交流  相似文献   

19.
    
<正>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的前身是创刊于1 981年的《地震学刊》,20多年来共发表防震减灾方面论文1400余篇,为地震研究成果的交流、地震知识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1992年5月6日至8日在北京举行了第一届海峡两岸地震工程交流研讨会。这次会议由中国地震学会和台湾两岸发展研究基金会共同发起举办。大陆方面参加会议的有中国地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