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就西部地区环境政策框架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两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宁波市公众环境意识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众环境意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它从各个方面反映出所调查地区的环境现状、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知、环保素质和环保行为,能够为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依据。文章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宁波市公众在地区环境问题、公民环境责任、环保支付意愿、绿色消费和固体废物收集处理等方面的调查结果,并给出了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省域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评价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基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建立了一套由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居住条件和经济发展5个亚目标层组成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借鉴可持续发展和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方法的基础上,运用全排列多边形综合指数方法,计算各亚目标层评价指数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指数。结果表明,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指数、公共服务设施指数、居住条件指数和经济发展指数4个亚目标层指数以及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指数均呈现京津和东南沿海地区最高,东北、华北和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的规律;生态环境指数计算结果则相反,西部地区农村生态环境指数大于东北和华北地区,京津、东南沿海和中部地区较小。最后,结合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指数的计算结果,将全国各省域划分为优、良、一般和差4个类型区,并提出各类型区农村人居环境发展对策,以实现对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分类指导。  相似文献   

4.
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青海湖地区历年人口和种群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并建立在环境约束下人口和种群持续增长模型,对区域人口适度规模、畜群最大环境容纳量和最大持续产量进行了估算和分析。通过估算得出:青海湖地区牦牛环境容纳量为51.9327万头,最大可持续产量为12.9831万头;藏羊环境容纳量为231.203万只,最大可持续产量为57.8007万只。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建立的相关模型以5a为时间段对青海湖地区未来25a的人口和牲畜数量进行了预测。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大力改善草地生态环境、提高草地利用率和增加草地面积、采取人为措施调节牲畜出栏率、改变草畜生态环境等高原牧区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城市工业企业搬迁与退役遗留大量污染场地,其潜在环境风险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化学品风险/毒性评估的基础上,欧美等发达国家(地区)率先发展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环境风险评估框架。我国在借鉴吸纳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符合国情的场地环境风险评估框架。笔者系统梳理了我国和美国、欧盟、荷兰、英国等国家(地区)的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估框架形成与发展历程;分析阐释了各框架的首要目标、决策与管理过程、科学定位、关键创新等要素及其内涵;揭示了各个国家(地区)在特定历史时期关键法律法规、政策与技术文件等的推动、支撑及指导作用等。通过对比研究可为我国场地环境风险评估框架的完善与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提高资源环境绩效是我国实现生态现代化及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利用环境质量指数(EQI)和资源环境绩效指数(REPI)对我国中部生态环境脆弱区的山西省资源环境绩效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在全国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年增幅为7.1%的背景下,山西在全国的排名从2000年的24位上升为2007年的15位。但山西仍然为我国资源环境绩效水平最为落后的地区之一。山西建设用地绩效、COD排放绩效、SO2排放绩效和用水绩效逐步上升,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绩效和能源绩效呈现不稳定的变动态势。SO2排放绩效指数呈平稳后上升接着下降的偏"S"型曲线。COD总体绩效指数呈现平稳态势,基本保持88.1的均值水平,绩效指数高于2000—2007年西部平均水平和2000—2003年中部平均水平,但远低于东部和全国平均水平。资源环境指数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山西须采用综合配套措施,缩短目前能源和资源密集型的发展阶段和改变其路径依赖,提升山西在我国中部地区的综合竞争力,改进生态效率,进而实现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利用环境功能指数对城市环境功能区的环境功能进行评估,设计了相应的评估方法,以马鞍山市七个环境功能区为例进行了实例分析,讨论了各功能区的环境功能变化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资源环境与发展》是甘肃省新闻出版局批准,由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和环境教育中心主办的学术性季刊。《资源环境与发展》立足西北,面向全国,其宗旨是宣传党和国家有关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区域发展的方针和政策,探讨当前西北地区资源、环境、人口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交流相关研究成果和经验,为促进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近年来环境毒理学的研究进展,内容包括: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及其环境行为、环境污染物及其转化物的毒性和评估方法、实验室模式生物、生物标志物以及环境毒理学在其他相关学科中的应用等.此外,还对环境化学品管理和安全性评价、Hormesis(兴奋效应)现象、遗传毒性致癌物的危险度评价、室内环境毒理学分析与研究等热点问题进...  相似文献   

10.
对苏南地区城市化过程中环境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苏南地区城市化的特征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城市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该地区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到5个协调。  相似文献   

11.
当前西部山地区域小城镇经济基础普遍薄弱,并且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加快,以及人们急于摆脱贫困所采取的非生态化行为愈演愈烈,山地生态环境系统所承受的压力日益加剧,因此当前在西部山地小城镇正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维护的双重挑战。通过分析西部山地小城镇发展的基本现实,指出经济模式与生态环境系统相互协调的重要意义,并阐述了小城镇经济模式选择所应具有的生态化思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西部山地小城镇经济模式生态化的对策,应致力于转变传统的乡村工业发展模式、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以现代产业化方式发展生态农业。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部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协调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了目前中国西部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质量问题基础上 ,认为推行社区参与保护区共管是提高保护区管护质量的首选途径 ,并系统阐明社区参与组成共管体系的原则和技术路线以及一些模式化成果。最后 ,指出在实施社区参与共管过程中存在的 3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西部大开发与聚落生态建设——以西南山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西部生态环境退化与广泛分布的农村聚落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在西部大开发中 ,搞好生态环境必须与聚落建设统一规划 ,同步实施。重点应解决好环境恶劣的聚落、地方病聚落、自然保护区聚落、草场聚落、工程移民聚落。根据不同生态状况 ,可采取新建聚落、重建聚落与迁建聚落等聚落建设方略  相似文献   

14.
用大型底栖动物和ODP系统评价珠江的有机污染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大型底栖动物需氧有机体百分率ODP(oxygen demander percentage)法对广州珠江前航道、西航道和流溪河的下游段进行河流有机污染评价.结果显示:底栖动物需氧类群密度在三河段间分布确有显著性差异,并根据其ODP可以判断流溪河水质相对较好,水质级别为中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EQSSW)Ⅳ级,西航道和前航道水质级别都为Ⅴ级.通过测试,这一方法能成功地应用在珠江及流溪河,且该法可以较好地匹配于EQSSW五级评价系统,初步认为ODP系统可以成为一个较好的河流水质生物监测方法.图3表4参13  相似文献   

15.
中国省域城市生态适宜度综合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依据城市生态系统原理,从生产位、生活位、环境位3方面构建了综合衡量城市生态适宜度的指标体系和数学方法,以各个省区地级以上城市作为分析样本,通过对评价区的各领域以及生态适宜度水平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中国省域城市生态适宜度具有的明显区域性差异,城市生态适宜度大致呈现:东部高、中西部低,南方高、北方低的格局,既与区域自然生态条件有关,也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部大开发,道路工程建设迅速发展。但对道路周边的环境影响较大。引起土地退化较为严重。从土壤系统分类上研究了道路工程毁损土壤类型演化特征。与未受道路工程影响的土壤进行比较研究表明:道路工程毁损土壤,在剖面形态和特性上有很大的变化。土壤在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上已有所不同。以土壤系统分类可看出,道路工程毁损引起严重的土壤退化,可在土壤高级分类单元上即体现出明显的演化特征。采用土壤系统分类制研究土地退化,比土壤发生分类制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7.
We investigated migration and wintering of adult northern gannets (Morus bassanus) breeding in east Scotland, North Sea, by deploying geolocation loggers over three winters. The wintering ranges of these birds varied from the North Sea to the Atlantic off West Africa. Flight time was taken as a proxy for migration and foraging effort. Gannets wintering off Africa had higher total flight times during migration than birds wintering further north. Total flight times in different wintering regions were generally low. Birds off West Africa consistently spent < 25 % of daylight hours in flight, but birds further north showed more variable values that may reflect more variable weather or food availability. Winter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ranged from 9 °C (North Sea) to 16 °C (West Africa). Thermostatic costs in winter as estimated by measuring thermal conductance in carcasses in still air and water were 28 % higher in North Sea than off West Africa. This effect is aggravated by higher thermostatic costs caused by stronger wind chills in the North Sea compared to the conditions off West Africa. Birds wintering close to the UK arrived at the colony on average 12 days earlier than birds wintering off West Africa. We conclude that the net cost-benefit analysis may be similar for all wintering areas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18.
植物区系地理分布格局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植物区系的起源、迁移和分化。研究利用覆盖云南地区全境的植物区系分布信息,探讨了云南地区植物区系属的多度及区系过渡性的地理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所有热带区系属的多度均随着纬度升高呈递减趋势;大多数温带区系属的多度随着纬度的升高呈递增趋势。中亚分布(T13)属的多度的高值主要出现在滇西北地区,尤其是在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的上游地区,但在其它地区十分少见。地中海、西亚至中亚分布(T12)属的多度的高值也出现在滇西北地区,但在其它地区无明显空间分布规律;中国特有分布(T15)属在滇西北地区最为丰富,其次是滇东南地区,大致以"田中线"为界,界线以西地区的中国植物特有属的多度明显低于界线以东地区。从南到北,植物区系过渡性基本上呈单调递增格局,这一格局的形成可能与区系成分的迁移和地形格局有关。大理州以南的低海拔地区,热带区系成分占据主导地位,并占据了云南大部分的土地面积,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云南地区总体上是一个"热带山原"的假说。本研究与其它研究的不同可能源于与源数据和取样尺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余德  周卫军  谭洁  郭子川  李娟 《生态环境》2014,(11):1799-1805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的淡水湖,对区域气候的调节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然而受全球变暖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洞庭湖区范围内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并不一致。为了更好地认识洞庭湖区的地表温度变化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情况,同时为准确的判断该区温度未来的变化趋势奠定基础,利用1995年、2004年和2013年12景冬季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的热红外波段数据反演了洞庭湖区地表温度,并对反演的地表温度值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标准差分类法得到地表温度等级图。通过三时相温度等级图的面积统计与直观对比,分析了洞庭湖区在三峡蓄水前后的温度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降雨资料、DEM、坡度等数据对洞庭湖区的温度变化影响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洞庭湖区各温度等级面积成正态分布,主要以中温区、较高温区和较低温区为主。从空间分布上来看,低温区主要分布在水体,而高温区则没有明显的分布特征。(2)受雨雪天气影响,2004年的高温范围减少,减少情况为西洞庭湖区〉南洞庭湖区〉东洞庭湖区,面积变化比例分别是5.38%、2.12%、0.71%,表明冷气流对西洞庭湖区的温度变化影响最强,而东洞庭湖区最弱。(3)2013年高温范围增加,且变化强度呈现出西洞庭湖区〈南洞庭湖区〈东洞庭湖区的空间特征,面积变化比例分别是2.21%、2.38%、2.68%,表明在三峡水库蓄水之后,东洞庭湖区的地表温度受到较大影响。(4)植被的覆盖情况与温度相关性不明显,而坡度、海拔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坡度可以有效的减少冷气流对温度的影响,地势较高地区与阳坡出现高温情况则表明地表温度受太阳辐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喜旱莲子草在中国的入侵机理及其生物防治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喜旱莲子草为全球性恶性杂草,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国家报告中首批9种重要外来入侵植物之一.本文综述了喜旱莲子草的起源、分布以及在我国的传播扩散和危害,并分析了入侵机制.鉴于这是我国生物防治外来杂草最成功的项目,还介绍了利用昆虫天敌生物防治的过程、实践和经验,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参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