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旅游目的地灾害事件的影响机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李锋  孙根年 《灾害学》2007,22(3):134-138
认清旅游灾害事件的影响机理是进行旅游灾害管理的基础。在灾害背景下,旅游目的地受灾害事件影响表现为旅游客流的减少,进而导致旅游经济链条的断裂。游客减少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目的地灾害事件信息影响了潜在旅游者对目的地的形象感知,从而决定了潜在旅游者到目的地旅行的行为意向强度,进而影响到目的地的旅游流强度。  相似文献   

2.
以浙江省三门县蛇蟠岛景区为研究背景,通过现场勘察与数值分析等手段,全面分析了山地旅游景区落石灾害的影响因素,基于RHRS风险评分方法建立了山地旅游景区落石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古洞室群围岩的严重扰动、岩石的风化作用、相邻洞室公共墙体的凿去为落石的三个主要影响因素;基于RHRS风险评分方法将落石灾害风险划分为5个等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山地旅游景区落石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工程实践表明,建立的山地旅游景区落石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分析结果可靠,该评价体系可为落石灾害的发生提供预警及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郝俊卿  唐涵  董亚梦 《灾害学》2021,(1):134-138,144
如何进行旅游灾害管理是全球旅游目的地共同关注的问题。首先界定了旅游灾害管理的概念,然后在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中分别筛选了168篇和180篇中英文文献,采用知识图谱文献可视化分析方法,绘制了发文量、作者和发文机构,以及关键词共现图谱。研究认为,国内外旅游灾害管理研究集中于旅游灾害风险、旅游风险评估、灾害影响、灾后恢复和风险认知五个方面,并提出今后应深入旅游目的地灾后恢复性、旅游者风险认知和灾害管理规划的研究,以期为我国旅游灾害管理理论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灾害学》2016,(3)
近年来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给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灾害损失不仅受到致灾因子的影响,也与人们的灾害风险感知及应对行为紧密相关,灾害风险感知研究已成为当前国际灾害风险管理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之一。在对国内外灾害风险感知研究文献系统分析基础上,从概念界定、研究方法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对灾害风险感知研究进行了评述。尽管国内外灾害风险感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研究对象的确定、相关测量范式和具体因素分析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不足,未来相关研究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间。最后,提出了未来灾害风险感知研究的重点趋向,包括拓宽风险感知研究领域、完善风险感知测度方法、强化风险感知应对机制等。  相似文献   

5.
灾害风险感知研究方法与应用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忻  徐伟  袁艺  马玉玲  钱新  葛怡 《灾害学》2012,(2):114-118
阐述了风险感知的基本内涵、影响因素以及主流的研究方法,总结了风险感知研究方法的最新发展,归纳了近年来国内外灾害风险感知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并对灾害风险感知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未来灾害风险感知研究中应当完善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灾害学》2019,(3)
为了降低旅游目的地受灾害影响而造成的损失,需要研究并分析突发性自然灾害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该文提出了突发性自然灾害对旅游目的地影响的机制研究方法,分析了突发性自然灾害在各个方面对旅游目的地造成的影响,通过抵抗刚性系数构建突发性自然灾害对旅游目的地人口的影响模型,得到在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期,旅游目的地人口数量不断减少,人口增长率为负,呈下降趋势。通过索罗模型分析突发性自然灾害对旅游目的地经济造成的影响,得到受灾程度越大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损失越大,经济增长率越低。通过汶川8级地震和印度洋海啸两例实例的分析结果验证了本文方法更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7.
居民山地灾害意识水平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岳丽霞  欧国强 《灾害学》2005,20(3):117-120
通过对我国西部三个山地灾害易发省区的山地灾害社会心理学调查,分析了影响山地灾害意识的几种因素,并对居民山地灾害意识的差异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年龄、居住地的居民山地灾害意识具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尚志海 《灾害学》2024,(1):11-16
风险感知研究一直是灾害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是其理论研究在风险社会放大框架被提出之后便乏善可陈,急需引入新的理论全面解读风险感知过程。该文借鉴物理学上的透镜成像规律,提出风险感知透镜效应框架。灾害风险感知就是灾害情景信息经过风险驿站接收、处理和传递,形成风险映像的过程。在风险感知的形成过程中,灾害情景和距离是影响风险映像大小的两大关键因素。灾害情景后果越严重,风险驿站感知的风险越大。在同一灾害情景下,随着灾害情景与风险驿站距离的变化,风险映像分别呈现实像与虚像,且距离焦点越近,风险映像越大。受灾者和旁观者视角的风险感知是有区别的,风险感知结果通过风险映像大小来评价。基于透镜效应的灾害风险感知研究,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也是对风险感知研究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9.
以汶川博物馆2013年、2015年共80余万人次的游客数据为例,选取同样位于阿坝州境内的著名九寨沟景区为参照物,对比分析二者的客源结构,以期深入理解灾害遗址型旅游的优势和劣势:汶川博物馆以近域游客(<130 km)为主,占游客量60.86%;九寨沟以中域游客(280~1 742 km)为主,占游客量83.48%。客源结构的差异决定了汶川博物馆年游客量为十万级别,九寨沟为百万级别规模。但是汶川博物馆也吸引到38.84%的中域游客,这说明其黑色旅游体验、灾害教育功能,具有独特吸引力。在未来的旅游路线设计时,灾害遗址类景点可以与周围大型自然景区相结合,吸引更多的中域游客;同时其不受季节影响,要充分挖掘我国各类小长假的学生客源,发挥好独特的灾害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0.
《灾害学》2016,(2)
暴雨山洪灾害是影响山区中小流域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特别是对山地景区而言,暴雨山洪灾害冲毁基础设施、对景区游客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山地景区暴雨山洪灾害的预警预报更为重要。利用DEM数据,结合美国SCS(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模型,建立了分布式的山区中小流域山洪灾害模拟模型,并在长白山景区松江河流域进行验证。通过验证发现,本模型对山地景区的山洪灾害具有较好的模拟精度,可以为无水文资料的山地景区暴雨山洪灾害预警预报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1.
庙成  刘希林 《灾害学》2022,(1):158-164+170
基于泥石流灾害可接受风险调查问卷的分析,从泥石流灾害关注程度和类型、可接受性及灾害可接受风险3个方面阐述农民对泥石流灾害可接受风险的感知和态度。研究结果表明:(1)农民普遍关注泥石流灾害,主要关注的灾害后果是财产损失,财产损失中主要关注的是房屋;(2)农民对泥石流灾害可接受性分别是:距离为<5 km、频次为100年1次或更长时间1次、预警时间为<1 h和保险费用为<100元;(3)农民可接受的受灾人数、死亡人数、死亡比例、个人直接经济损失和总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100人、≤1人、≤5×10-7/a、≤1 000元和≤10万元;(4)影响农民对泥石流灾害风险感知和风险态度以及可接受风险水平的主要人口特征是36~45岁、女性、受教育程度初中学历以及收入<1 000元/月的群体。  相似文献   

12.
旅游景区灾害的防治关系着景区收入和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如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有效评估景区的防灾备灾、应急处置和救援救助等灾害综合管理能力,是目前我国灾害管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秦岭华阳古镇景区为研究对象,以暴雨灾害为切入点,以防灾减灾能力科学评价为研究内容,构建了景区暴雨灾害防灾减灾评价三级指标体系;采用相似权法,确定了各级指标权重;通过建立未确知测度模型,定量化评价了景区暴雨灾害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如下结论:华阳古镇景区2011,2013,2014年的防灾减灾能力分别为较低、中等、较高,其暴雨防灾减灾能力逐年增强,计算结果与实际基本吻合,说明该评价指标体系能较客观地反映景区暴雨灾害防灾减灾能力,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监测预警能力对景区防灾减灾能力的影响程度最大,景区在未来的防灾减灾管理中,应以监测预警作为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13.
公众对灾害风险的可接受程度既受客观灾害事件的影响,又受主观风险认知的影响,因此可接受风险研究必须将主观与客观风险结合起来。公众对灾害风险的主观判断,主要受心理距离的影响。在现有时间距离、空间距离、概率距离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人际距离、信息距离、情绪距离三个维度,共同组成心理距离体系。公众离心理距离原点越远,灾害风险认知越弱。心理距离影响着灾害风险传输到公众的过程,会使公众感知的主观风险增大或减小,其与公众个体属性、灾害风险情景都会影响公众的可接受风险,但是公众个体属性与可接受风险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明确。因此,可以通过心理距离和灾害风险情景的分析来评价公众灾害风险接受性,接受性越小,公众越不能接受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14.
灾害风险理论与风险管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灾害风险与风险管理理论是当前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对灾害风险内涵的认识还没有统一.在综述国内外灾害风险理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当前研究现状的综合分析,提出了灾害风险的定义和理论模型.依据对灾害风险理论的界定和认识,从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和风险减缓4个方面构建了灾害风险管理理论框架.最后,针对当前灾害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明确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研究以各区域灾害风险评估系数作为权重系数,对山地小城市各区域避难场所进行优化布局。首先,通过风险值=危险性*脆弱性/抗灾救灾能力机理表达式构建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以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灾害风险评估数值,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目标选址优化模型来构建山地城市避难场所的优化模型,其中灾害风险评估系数作为影响布局的权重因素纳入其中。最后,以东川区为研究对象,对其固定避难场所进行优化布局研究,结果表明:东川区城区固定避灾场所数量可在接近最优解的情况下达到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6.
在简单分析了传统脆弱性研究存在的问题后,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针对网络系统的空间脆弱性理论模型。该模型是在传统脆弱性曲线方法的基础上,考虑了灾害位置,灾害覆盖面积,灾害全局性影响(包括灾害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以及系统结点对灾害的设防水平等4个因素,并提出了两个空间脆弱性指数(SVI),分别为绝对空间脆弱性指数(ASVI)和相对空间脆弱性指数(RSVI),以期尽可能真实地反映网络系统在面临空间局域性灾害时的脆弱性水平。空间脆弱性理论模型重点关注空间局域性灾害对网络系统造成的全局性影响。之后,以中国民用航空网络系统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结果表明,所有的仿真结果均符合人们对中国民用航空系统的认知常识,从而验证了空间脆弱性理论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秦岭大巴山地区山地灾害及减灾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论述秦岭大巴山地区山地灾害类型特征、分布规律及综合分析致灾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五条具体的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8.
赵玉 《灾害学》2014,(4):33-37
采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研究了旱涝灾害对粮食市场的冲击,分析了冲击的空间溢出和乘数效应。采用蒙特卡罗和分块Bootstrap技术模拟了Gamma、Rayleigh等分布假设下的旱涝灾害对各地区粮食市场的影响。研究表明:1粮食市场受到货币供给等经济因素和旱涝灾害的显著影响,旱涝灾害对粮食市场的影响强度弱于经济因素的影响;2旱涝灾害对粮食市场的冲击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和反馈,从而一个地区旱涝灾害的冲击会扩散到距离更远的市场;3各影响因素空间溢出和反馈具有较强的区域特征,按照该特征可将中国粮食市场划分为5个区域性市场;4未来受到旱涝灾害的影响,各地区粮食价格指数波动幅度多位于2~8区间内,涨幅约为1%~3%;5未来东北和中部主产区的粮食市场受旱涝灾害的影响较大,而非主产区的粮食市场受到旱涝灾害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灾害学》2020,(1)
由于近年来旅游景区泥石流灾害频繁发生,对旅游景区的景观资源、基础设施以及景区内人员安全带来很大危害。因此初步探讨制定旅游景区突发泥石流灾害应急对策,分析泥石流形成原因: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强度关系、降雨、旅游景区内人类经济工程活动等;在此基础上分析泥石流灾害特征,及对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游客安全、旅游景区周边环境等存在的危害;针对这些危害采用检测与预防、加强旅游景区人员的防范机制教育、加强泥石流应急预案的演练等应急措施,降低泥石流灾害对旅游景区造成的危害;在合理规划旅游景区当地的城镇村庄布局、强化通讯装备、灾后注意防范疾病发生和疫情流行等方面,深入思考了旅游景区突发泥石流的应急策略。  相似文献   

20.
2000年与2010年广东省泥石流和滑坡灾害风险等级的对比结果表明,其中10个县(市、区)的风险等级由中度风险上升为高度风险。该文以此10个风险等级升高的县(市、区)为研究案例,通过对2000-2010年10年间影响灾害易损性的物质、经济、环境和社会4个方面评价指标的分析,阐明各评价指标对广东省泥石流和滑坡灾害风险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累计15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国内生产总值对广东省泥石流和滑坡灾害风险等级升高有驱动作用。土地资源总价值对广东省泥石流和滑坡灾害风险等级变化无显著影响。人口密度增加与广东省泥石流和滑坡灾害风险等级升高呈正向关系,但并非风险等级升高的主要因素。人口质量的提高对广东省泥石流和滑坡灾害风险的调控作用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