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自然、社会和经济三个维度遴选了12个指标,构建地震灾害恢复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与模糊逻辑等方法,评价西南四省(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的地震灾害恢复力,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6-2016年,西南四省大部分地区地震灾害恢复力呈提升趋势,且恢复力水平总体随城市级别的增大而增大,呈现:特大型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其中恢复力较强区域主要集中于成渝经济区;研究区内,GDP、人均GDP、卫生技术人员和公路密度等因素对地震灾害恢复力强弱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且不同类型城市的主控因素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王江波  胡勤才  苟爱萍 《灾害学》2023,(1):32-36+56
基础设施系统是城市运行的根本,对城市的生产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灾害事件频发对城市基础设施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近年来,因极端天气造成的城市灾害愈发频繁,对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了面对日益严重的自然灾害的压力,必须量化城市应对灾害的恢复力。韧性是一个包含准备、响应以及恢复的过程,该文以恢复力矩阵框架为基础,结合PSR模型构建用于评估基础设施恢复力的方法。该方法总结了多阶段恢复过程的状态和优先事项,可以用于特定的场景选择适合的指标,将其应用于“7·20”郑州特大暴雨灾害事件,基于灾后新闻发布会公布的灾情数据,选择了与当地相关的恢复评估指标,以探究本次灾害过程中的基础设施恢复力,这有助于对当地灾害恢复以及备灾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3.
《灾害学》2019,(3)
从经济、社会、管理和技术四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指标权重,进行珠江三角洲的城市灾害恢复力评估与分区。结果表明:①2016年,珠江三角洲城市灾害恢复力的分布具有以中部高值区为轴、向东西方向扩散减小的特点,与城市灾害经济维度和技术维度的恢复力评估结果的空间分布状况相似。城市灾害恢复力最高值为0. 449,分布在深圳市南山区;最低值仅是前者的33. 4%,位于肇庆市怀集县。②2012-2016年珠江三角洲的城市灾害恢复力呈现上升趋势,仅广州市越秀区和惠州市惠城区分别以0. 006和0. 002的速率轻微下降。③高恢复力区和较高恢复力区集中分布在珠江三角洲中轴部位,例如广州市和深圳市;中等恢复力区和较低恢复力区分布较为分散,多位于高恢复力区与低恢复力区之间;低恢复力区主要位于珠江三角洲东部和西部的边缘区域,包括江门市、肇庆市和惠州市。基于此,提出珠江三角洲提升城市灾害恢复力的区域优化布局建议,可以为制定珠江三角洲防灾抗灾政策措施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灾害学》2016,(3)
针对地震灾害社会脆弱性评价中指标权重赋值的主观性和传统突变级数评价方法存在冗余指标的问题,首先建立基于突变级数法的地震灾害社会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粗糙集属性约简方法改进基于突变级数法的地震灾害社会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突变级数法对地震灾害社会脆弱性进行评价;最后以四川地震灾害为例,通过对四川省各地区社会脆弱性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了风险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5.
地质灾害是困扰易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难题,有效的社会经济恢复力评估可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直接指导。本文从灾前内在条件、应对能力、适应能力、暴露度和脆弱性5个维度构建社会经济恢复力评估模型,并以都江堰市为案例区,评估其2000-2016年社会经济恢复力水平,分析关键因素,并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结果表明:(1)本文构建的社会经济恢复力评估模型具有较好的评估精度;(2)都江堰市的社会经济恢复力呈波动上升趋势,汶川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对恢复力影响显著,泥石流和滑坡灾害的影响最大;(3)灾前内在条件显著受人均GDP和基础设施投资指标影响,移动电话普及率和劳动力占比指标对灾害应对能力的影响最大,灾害适应能力显著受居民现金收入、开展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的隐患点百分比、恩格尔系数等指标影响;(4)建议地方政府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加强防灾减灾培训演练、加强灾害隐患点治理和吸引劳动力返乡就业等多种方式,提升社会经济恢复力。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升城市安全韧性建设,综合考虑了城市安全韧性内涵及扰动力、吸收/适应力和恢复力等特征,从经济韧性、社会韧性、基础设施韧性和生态环境韧性等4个维度建立城市安全韧性评估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划分韧性评估等级标准,采用正态云模型构建城市安全韧性评估模型。最后,以西安市为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韧性优于经济和社会韧性,模型验证得到西安市综合安全韧性等级属于Ⅳ级,即较高韧性。  相似文献   

7.
自然灾害恢复力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社区和社会的恢复力是应对气候变化和减轻自然灾害风险的重要策略,但对自然灾害恢复力概念理解的模糊和混乱,影响了对自然灾害恢复力的深入研究与有效应用。对恢复力的研究背景、概念发展和国内外新近进展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认为自然灾害恢复力是指社会-生态复合系统具体保护居民生命、生活以及相应基础设施免受扰动,并使其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得到修复的能力。概括了灾害恢复力的9项特征,分析了与自然灾害恢复力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即灾害脆弱性、适应能力。总结了恢复力评估的5种主要方法,在此基础上,对灾害恢复力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了研究的关键问题和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各类生命线网络间关联日益紧密,对关联生命线网络进行韧性研究刻不容缓。以地震灾害为背景,构建了城市电-气关联生命线网络韧性评估框架,并基于电力潮流分析和天然气稳态仿真分析,建立了考虑电力网络和燃气网络功能特性的性能评价指标。同时,以关联的IEEE30节点网络和20节点燃气网络为案例,结合评估框架分析网络韧性在不同恢复预算和恢复资源下的变化规律,为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依据,为建设“韧性城市”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9.
可变模糊评价法在洪涝灾情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情评价实质上是一个模式识别问题.以往的灾情评价模型,虽解决了各单项指标灾情等级评估结果的不相容问题,但往往不能检验所给结果的准确性.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采用可变模糊评价模型可以科学、合理地确定样本指标对各级指标标准区间的相对隶属度和相对隶属函数,并且能够通过变换参数(α与P)变化模型进行评价.通过对多个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合理地确定出样本的评价等级.同时,由于该模型确定的灾级是连续的实数值,因而提高了灾情等级评价的灾级分辨率.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河南省洪涝灾情的综合评价中.应用实例表明,该模型计算简便,评价结果可信度高,可推广应用到其它灾情等级评估中.  相似文献   

10.
韧性已成为我国新时代城市的新理念,提升城市地下基础设施韧性水平对韧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明确了韧性的内涵,总结了国内外单体建筑和基础设施系统两个尺度的韧性评价方法。结合我国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在韧性理念下存在的短板,提出既有和新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韧性发展实施路径。对于既有城市地下基础设施,首要任务是评价其功能,建立韧性评价方法;对于新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关键是融合韧性理念的规划和设计,明确恢复路径。最后提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韧性发展策略,从设施、管理、文化、经济和智能 5 个维度提出相应建议:提升既有和新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韧性;健全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应急管理机制,加强主动管理理念;提升全社会人民韧性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优化地下空间布局,设立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应急专项资金;推进城市地下基础设施智能化,辅助管理决策。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Destructive earthquakes in urban or rural areas around the world have caused severe damage to local societies. Pre-disaster prevention and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impact of earthquakes on communities. To explore the popular research topics and trends in this area, CiteSpace was used to develop a knowledge map visualization. It was found that the main research into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construction has been focused on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planning, disaster mitigation knowledge, participatory disaster governance, and community resilience building. In this Special Issue, there were six distinctive earthquake disaster research papers that covered scientific, social, and institutional aspects. It was concluded that to reduce the effects of earthquake disasters, a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pproach and systems thinking is needed. The investigation also revealed that there has been a paradigm shift from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to pre-disaster prevention to build community and urban resilience.  相似文献   

12.
陈为公  张娜  张友森  程准  张悦 《灾害学》2021,(1):1-6,17
提高城市灾害韧性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在确定城市灾害韧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将DEMA-TEL(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法)与ISM(解释结构模型法)相结合,识别关键影响因素,明晰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路径与层次结构,绘制原因结果图,构建多级递阶结构模型,从而直观的呈现关键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结果表明,城市灾害韧性影响因素可...  相似文献   

13.
张磊 《灾害学》2021,(2):159-165,175
韧性理论引入灾害风险管理领域,为世界防灾减灾实践提供了新理念,并在国内外韧性城市社区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但针对乡村地区,尤其是高脆弱性的贫困村韧性社区建设的研究还较为鲜见。该文以韧性理论为基础,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通过对贫困村社会生态系统特征的分析,探讨了新时期我国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与灾害风险管理发展方向及特点。研究发现:贫困村不仅产业经济落后,而且还具有自然环境复杂、基础设建设滞后、社会公益设施匮乏、教育水平较低、自然灾害频发等特点。这类灾害多发区与贫困人口聚集区在空间上的叠加,成为我国社会生态系统高脆弱性地区,面临着严峻的防灾减灾与扶贫开发的双重挑战;基于韧性理论视角,通过构建贫困村适灾韧性系统,开展贫困村社区韧性综合评价,调整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理念等,以推动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的转型;在此基础上,结合贫困村社会生态系统特点,以建立健全贫困村灾害风险管理机制、探究提升贫困村适灾韧性社区建设的新途径、协同灾害管理与乡村振兴发展目标、开展灾区恢复重建动态监测与后效评价等政策举措为抓手,深化贫困村灾害风险管理实践,提升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4.
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与城市减灾防灾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自然灾害往往给城市造成重大损失.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中,城市绿地系统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美化城市环境、净化空气、平衡城市生态系统、为城市居民提供休憩游乐场所等作用,同时还具有防震、防火、防洪、减轻灾害的功能.从城市绿地的定义和分类人手,分析了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并通过介绍和分析日本防灾公园的规划建设,探讨了城市避灾绿地系统的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15.
曹辉  宋峰  孙旻  卢振恒 《灾害学》2004,19(Z1):61-66
城市防震的首要问题是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同时应考虑火灾、危险物品的溢泄等次生灾害问题.另一方面是科学有效地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系统、通信系统、生命线设施系统、物资交流系统、城市开阔空间、防灾活动中心体系建设和推进现有市区的改造等.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provides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the effects of population ageing on disaster resilience. In so doing, it focuses on the 1995 Kobe and 2004 Chuetsu earthquakes, two major disasters that affected Japan before the 2011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It analyses regional population recovery on the basis of pre‐disaster and post‐recovery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using defined transition patterns of population ageing. The evaluation framework demonstrates that various recovery measures make different contributions to disaster resilience for each transition pattern of population ageing. With reference to regional population ageing, the framework allows for a prediction of disaster resilience, facilitating place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s and potentially informing policy‐making strategies for Japan and other countries with ageing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17.
中国自然灾害灾后响应能力评价与地域差异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灾后恢复是减灾管理的重要环节。从灾害系统角度界定了恢复性的概念;构建了由地均粮食产量、单位面积上拥有的病床床位数、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地均财政收入、人均财政收入、基本建设投资和综合通行能力等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灾后恢复能力指数模型;对全国县域单元进行了灾后恢复能力评价。结果表明:我国灾后恢复能力指数Z值呈现“东高西低”的地域差异;贫困县域Z值普遍偏低,西藏、新疆西部、西南云贵地区、北方农牧交错带应是当前进行恢复能力建设的重点区域;城市Z值普遍较高,其地域差异与城市经济水平相对应。研究结果可为自然灾害救助区划提供依据,为减灾县域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技术的快速震害评估方法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刘欣  谢庆胜 《灾害学》2002,17(3):26-29
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是防震减灾领域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本文分析了当前震害评估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就GIS技术应用于震害评估的可行性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基于GIS技术的快速震害评估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19.
城市地质灾害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肖和平 《灾害学》2000,15(2):38-42
城市地质灾害是随着城市化快速进程中的一种自然与人为作用下的新型地质灾害。本文通过对城市直下型地震、地面塌陷与沉降、滑坡、人为堆积 -垃圾地质作用、海侵等地质灾害的综合分析 ,归纳出城市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 ,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