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闫绪娴  范玲  阮嘉珺 《灾害学》2021,(1):7-12,23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区域的产业关联强度增加,灾害链也日益复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其部门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该文梳理了台风灾害损失传导机制,运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MRIO),以2018年“山竹”台风为例,量化分析“一带一路”沿线20个国家24个部门的关联损失情况。研究认为:①2018年“山竹”台风对我国各部门造成的直接损失约为142.31亿元,间接经济损失达到1272.73亿元;②“山竹”台风灾害对沿线其他国家带来的关联损失为1232.13亿元,其中受影响最严重的是菲律宾;③部门关联损失最大的是制造业,其间接损失是直接损失的60倍。  相似文献   

2.
《灾害学》2021,(3)
情景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的基本依据,采用情景推演的方式可以为实际的应急决策提供科学有效的辅助支持。在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景演变规律的基础上,提取了情景状态(S)、应急目标(T)和应急措施(M)三个要素来建立对应的情景表示模型;在此基础上,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确定性特点,运用动态贝叶斯网络来建立对应的情景推演模型,可以对于此类事件的演变路径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进行分析,阐述了新冠肺炎疫情情景推演流程及关键技术,并对情景推演的结果进行了分析。推演结果与实际疫情发展情景及发展状态基本一致,验证了情景推演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一带一路"涉及约65个国家(含中国),总人口约44亿,年生产总值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2.5%和28.6%。然而,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却是地震灾害频发区域,地震灾害的发生还可能引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社会、经济甚至政治的连锁反应,因此,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防震减灾工作,尤其是加强防震减灾各领域的国际合作。已经成为"一带一路"战略部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7.0级地震,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2016年11月13日新西兰发生8.0级地震,这三次地震事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震后中国政府都在第一时间通过不同形式组织中国公民撤离。这三次震后撤侨事件在国际和国内社会引起热议,当整个社会、网络、世界都在感叹"中国速度"、"中国崛起"、"大国责任"等观点时,引发我们关注的是:当国外发生破坏性地震时,祖国首要关心的是震区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由此引发了一个思考:当下全国都在大力实施"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如果此时在"一带一路"沿线某个国家发生破坏性地震,我们的国家将首先关注着什么?又会怎么做呢?  相似文献   

4.
正2019年底至今,新冠肺炎疫情以前所未有的迅猛之势席卷了世界各地。截至2020年8月8日,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已致病近1950万人,累计死亡病例逾72.2万,而全球确诊病例数每天仍在大幅攀升。位于南半球偏安一隅的新西兰,在这次疫情中也未能幸免,尽管新西兰政府在应对疫情上功过参半,  相似文献   

5.
正一、前言面对来势凶猛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下,各级政府果断行动,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举措,成功遏制了疫情蔓延的势头。然而,从2020年2月中旬开始,疫情转而又横扫欧美,肆虐全球。2月26日,海外日新增确诊病例首度超过国内,3月11日,世卫组织将新冠肺炎定性为"全球大流行病",标  相似文献   

6.
正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遭遇的最严重的一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在疫情防控的各类棘手问题中,"如何高效地梳理与传达错综复杂的疫情数据"这一问题,完全可以用信息可视化设计进行有效的解决。从我国抗击疫情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来看,信息可视化设计可以帮助民众与社会各界快速了解新冠肺炎相关知识、抗疫局势和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7.
正编者按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全国上下各行各业的抗疫勇士在危难时刻纷纷挺身而出,主动承担起这个艰难时期的重大社会责任,奋力抗击疫情。他们用生命呵护生命,全力守望家园,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伟大的行业使命。让我们一起向他们致敬!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基于“一带一路”地区1900-2018年间≥5级地震事件空间数据,采用小波周期与热区识别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时间周期性特征,并识别了地震灾害空间热区及其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1900-2018年,“一带一路”地区地震发生频次表现出波动性上升的“三段式”分布,主要发生在亚欧大陆-喜马拉雅山周围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以及俄罗斯东部沿海、印度尼西亚东南部的环太平洋地区;(2)地震频发地区和震级较强地区均具有多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特征,及一定的空间聚集性,并逐渐演变成高发热区和高强热区;(3)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发生频率远高于其他国家,而缅甸、孟加拉、马尔代夫等国发生频次较低,但其震级强度相对较大。研究结果提示我们未来针对“一带一路”地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应适当规避地震频发地区及未来潜在的高强热区,同时加强国际间减灾防灾合作,从而更好的降低或预防“一带一路”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地震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9.
《灾害学》2020,(3)
损失评估是构建风险曲线、评估风险、计算保险指数的核心内容。当前自然灾害的经济损失评估多以宏观的投入产出表数据作为基础,采用I-O或CGE模型估算区域的经济损失。企业作为自然灾害的直接承灾体,其损失程度评估及恢复过程研究并未受到广泛关注。究其原因:一方面,宏观的投入产出数据容易获得,方法论较为成熟,经济损失评估过程相对规范化。另一方面,我国的中小企业供应链较短,受灾后企业自身及上下游关联企业造成的影响并未受到重视。近些年,随着供应链、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一地区的企业受灾,造成的"牵一发动全身"的影响已不可忽略。基于此,该文以台风造成的洪涝灾害为背景,利用实地调研的微观企业损失数据作为基础,采用生存分析模型,构建恢复曲线,提取造成企业恢复速度降低的因素,估算企业停产时间。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降雨强度(传统危险性因素),企业规模、企业性质等自身因素,淹没水深是导致企业停产及较难恢复的关键因素。进一步,当淹没水深超过0.5 m,企业停产时间较淹没不足0.5 m的企业相比,延长7 d;当淹没水深超过1 m,企业停产时间延长至14 d。同时,对制造业而言,除淹没水深外,设备损毁、库存损毁等因素也是导致恢复期延长的重要因素。结合不同影响因素,本文定量估算出传统制造业企业的9种淹没情景与商业企业的3种淹没情景下,企业的平均停产及恢复时间。研究结果一方面可以预估洪涝灾害情景下,不同地区企业的损失及恢复率;另一方面可以为灾后企业应急管理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2008年,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自2009年起,国务院将每年5月12日设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天距离汶川地震已过了整整12年,12年间,我国的防震减灾事业有什么发展?还存在哪些不足?未来还有哪些新趋势?今年尚未结束的新冠疫情又给防震减灾工作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