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灾害学》2021,(3)
重大传染病风险评估是国家制定卫生安全战略的参考依据。通过构建我国重大传染病疫情风险指标体系,从潜在威胁、社会脆弱性、疫情后果三个维度并采用熵权法对各省区进行风险评价,研究发现:(1)三个分维度中,社会脆弱性对疫情风险影响作用最大,疫情后果其次、潜在威胁最小;(2)我国重大传染病疫情风险空间差异显著,具体表现在地区间差异和地区内不平衡性,其中潜在威胁差异最凸出,社会脆弱性差异最不明显;(3)各分维指数存在空间格局差异,潜在威胁、疫情后果与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相关联。研究认为,应加快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提高疫情抵御能力;既要对高风险地区重点防控,也要平衡区内风险;疫情防控需因地制宜和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述了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发生后防疫灭病所采取的主要对策,包括震后疫情与特征,防疫部署与决策、防疫灭病过程中的主要措施及其成效评价等内容,可供进一步研究制定大震后防疫灭病对策时参考。  相似文献   

3.
王倩雯  曾坚  辛儒鸿 《灾害学》2021,(1):192-200
灾害风险辨识是灾害有效防控的重要环节之一,辨识体系与风险水平之间的非线性复杂关系使研究方法向精细化、智能化转型。闽三角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沿海经济开放区,独特的“山-海”自然地理格局、起伏破碎的地形、高发的台风暴潮和极端短时降雨特征使其常遭受洪涝灾害侵扰。以闽三角为例,将生态服务价值纳入风险评价体系,构建基于GIS多准则评价与BP神经网络模型的风险辨识方法,旨在完善评价体系的同时,弥补传统评价方法存在的非线性缺陷和主观依赖,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究该地区风险空间分布规律和空间格局,为灾害风险防控提供思路。结果表明:①基于GIS多准则评价与BP神经网络模型的风险辨识方法能够系统准确的认知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水平与空间分布;②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河口处、湾区,且人口、经济活动较活跃地区,城市化发展快速区与缓慢区相比,更容易遭受洪涝灾害威胁;③洪涝风险以高-高和低-低集聚为主,风险根据空间自相关性特征分为“整体随机”“局部随机-邻域集聚”和“整体集聚”三种类型。最后根据风险特征将闽三角地区高风险分为“厦门集美版块”“泉州湾区版块”“漳州县区版块”,分别提出灾害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降低地铁系统安全运营风险,从韧性城市的视角提出了一种针对城市地铁系统安全运营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在解析既有地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之上,从地铁系统物理构成要素的五个基本维度出发,沿时间切入韧性的四个基本特征,建立了针对地铁系统韧性这一目标的评价方法,并概述为地铁系统韧性评价的541指标体系(即五个维度、四个特征、一个目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该体系内各级指标的权重进行计算和比较,结合可拓物元理论构建地铁系统韧性评价模型,并以某市地铁系统为例,利用专家打分法得到的分值进行模型的运用。这一指标体系不仅可有效识别整个地铁系统关键物理要素,并将其与韧性的不同特征建立联系,是韧性城市理论在地铁系统领域的重要拓展,对于指导地铁系统的安全运营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孙忠  庞磊  卢钖钖 《灾害学》2024,(1):89-95+117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及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建成环境变化较大,综合灾害应对能力不足,为提高综合灾害应对能力,从灾害构成要素“源头——根本——基础”及形成机理出发,对孕灾环境、承灾体及致灾因子协同考虑,对灾害风险评价,因此构建了“孕灾环境脆弱性、承灾体暴露性及致灾因子危险性等多维空间耦合模型”,并建立了灾害风险评价体系,提出结合加权综合评价法的灾害风险测算新方法,并以南阳市中心城区为例进行研究,发现南阳市中心城区综合灾害风险总体不断增加,但增速逐渐放缓,不同区域灾害风险差别较大,不同时期致灾因子、承灾体及孕灾环境变化对灾害风险均有较大影响,灾害风险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6.
城市环境风险程度排序的模糊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强调了加强我国城市环境风险程度排序的重要性,然后将城市环境风险系统分解为大气污染环境风险等5个子系统。在建立包含14个城市环境风险因素评价集的基础上,运用模糊集贴近度理论分别构建了城市风险程度排序中“最优序城市”、“中序城市”、“最劣序城市”3个数学模型,这将有利于防范城市环境风险,提高我国城市环境风险管理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灾害学》2019,(1)
在梳理城市火灾风险评估的概念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从城市区域特征、建筑特征、消防负荷等影响火灾风险的要素入手,构建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火灾风险评估模型。以厦门市为实例,通过Arc GIS软件对厦门市火灾风险进行评估,从消防站可达范围、覆盖火灾风险等级和覆盖消防重点单位等方面综合评价城市消防应对和抵御能力,并将火灾风险评估结果和消防抵御能力进行叠加分析,从而提出消防站布局优化方案和消防重点地区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8.
根据高温、高含冰量、高油温等冻土区埋地管道热融灾害易发性条件,选取自然环境、冻土特征、管道扰动3个方面10个指标,建立了冻土区输油管线热融灾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漠大线364km处研究区域水文、冻土工程地质的复杂性和指标评价等级界线的模糊性,采用模糊互补判断矩阵排序原理确定指标权重,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模型,并对该研究区域管线热融灾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管线诱发热融病害的主导因素为:年平均油温、冻土含冰量、年平均地温,且其潜在风险处于较差等级,其中,自然环境因子、冻土特征因子、管道扰动因子潜在风险皆处于较差等级,这与管道全年正温运行、地表扰动、热融沟积水下渗等引起管-土融化圈逐年扩大的病害问题相符。依不同病害区显著特征修正部分评价指标后,该模型可以推广应用到漠大线管线病害综合评价中。  相似文献   

9.
金江军  潘懋  杨志双 《灾害学》2007,22(2):73-76
随着人们应对灾害从过去的“被动救灾”走向现在的“主动预防”,风险管理成为防灾减灾领域一个热门话题。从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以及防灾减灾能力评价三个方面阐述了城市地裂缝风险评价内容,提出了城市地裂缝风险评价流程,探讨了城市地裂缝可接受风险水平。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城市地裂缝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城市用地类型开展易损性评价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首次提出了城市地裂缝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0.
基于地震灾害的区域性和破坏性特征,特大地震发生后单个城市面临的困难往往超过其自身的应对能力,需要从更广域的范围研究特大地震灾害防御的规划方法与措施。首先根据区域地震环境、地震影响相关性及行政区划等因素给出了区域性防灾组团的划设原则,其次按照“城市常态中心性”和“地震灾害风险”两方面因素构建了城市抗震防灾中心性强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改进的引力模型、潜力模型和最大引力联结线等提出了区域抗震防灾空间结构体系构建的定量化方法,最后以山东省为例进行了实例分析,为区域防灾空间结构体系构建和防灾资源配置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