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人们已逐步认识到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已不再只是政府、民间团体、科研机构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责任直接参与环境保护工作。人们选购和使用具有环境标志的产品,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扩大环境保护在公众中的影响的好方式,也是拉近环境与人们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增强环境保护在人们心目中烙印的好措施。 在较早实施环境标志的国家中,通过环境意识教育,使公众清楚地意识到当前所面临的严重的环境问题,意识到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利益带来的恶果,理解了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使公众对环境…  相似文献   

2.
《中国ISO14000认证》2007,(B06):13-15
ISO14021的导言中有这样一段: “自我环境声明由制造方、进口方、运输方、零售方或其他从声明中获取利益的一方提出。关于产品的环境声明可能提出的假借声明、符号或者图形的形式体现在产品或者包装的标志上、或者在产品说明、技术报告、广告、公众场合、电话销售中.也可能是数码或电子媒体,例如互联网”。(ISO14021,1999)  相似文献   

3.
读者来信     
《世界环境》2005,(6):5-5
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环保非常重要,绝不 能走“过场”。在我们国家发动群 众参与环保并不难,难的是政府如 何看待公众的热情,如何在决策中 接受公众的合理化建议,即使一时 做不到,也要给公众一个说法。” 广州张楠  相似文献   

4.
“环境保护与公众参与”是“绿色中国”第九届论坛的主题,也是2005中国环境文化节的主旋律。可以说2005年12月3日在北京昆仑饭店举办的这次论坛是整个环境文化节的理论升华。更有幸的是,论坛请到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尽管他事先并没有准备发言,但看到出席会议的众多国际朋友和国内专家如此热心地关注环境保护事业,如此执着地宣传公众参与,他被大家的真诚感动了,于是即席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会后我们采访了许嘉璐副委员长。  相似文献   

5.
网上与情     
《环境保护》2007,(7B):87-87
对中国的环保事业而言,政府执法,舆论监督和公众参与三者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媒体作为舆论的代言者,有着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在舆论监督越来越重要的时代,第四媒体网络在新闻舆论监督中也正发挥着越来越强大的作用。鉴于此,本刊从本期开始,新增“网上舆情”栏目,刊登与每期内容相关的广大网民的意见,用以加强公众与政府等相关部门的交流。[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企业热线     
《环境导报》2003,(1):18-18
问:什么是环境标志?答:环境标志是一种贴在产品或其包装上的标签,是产品“证明性商标”。它表明产品不仅质量合格,而且在生产、使用和处理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节约资源、低毒少害等环境优势。问:什么是Ⅰ型环境标志?答:公众熟知的十环标志就是Ⅰ型环境标志,需要经过独立的第三方,按生命周期评价原则进行认证,有严格的认证标准和认证程序。它表明获得认证的产品具有整体的环境优越性。Ⅰ型环境标志的认证,实质上是对产品从设计、生产、使用到废气处理处置全过程的环境行为进行控制。它重视资源的…  相似文献   

7.
公众参与是指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单位或个人作为主体,在其权利义务范围内有目的的社会行动。在环保领域的公众参与是指公众有权通过一定的程序或途径参与所有与环境相关的决策活动,从而使得该项决策符合公众的切身利益。公众的概念从广义一L讲是指“建设项目的利害关系人”,从狭义上讲是指“重点公众”。公众参与不仅提供了环保部门和公众之间沟通信息、传达民意的渠道和方式,还能有效地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压力与挑战,人类越来越认识到建筑及其运行对环境的巨大影响,由此掀起了一场世界范围内关于发展“绿色建筑”的高潮,“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也应时而生,从2005年到2008年已成功举办了四届。3月27日~29日“第五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如期举行,主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建筑节能”。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环境保护法的实施,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高,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公众参与,在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中更是体现了“民主决策”、“预防为主”的思想。随着公众对环保认识程度的加深,环境需求的提高,公众参与中一系列问题也随之产生。文章在结合实际工作的基础上,从参与者的人选及参与的方式、时机、信息公开的方式等方面剖析了公众参与存在的一些弊端,并提出了对策和措施,为中国现有的公众参与制度的完善提供了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环境》2011,(12):44-44
11月25日天宇将迎来今年第4次日偏食,由于见食区域基本局限在南极洲,因此绝大多数公众都无法观赏。天文专家提示,错过观看此次日偏食的公众也不必遗憾,今后10年内我国公众可欣赏到7次“天狗食日”天象。其中包括两次日全食、三次日环食和两次日偏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