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火灾烟气蔓延及其控制效果出发,采用FDS6. 2构建东湖隧道侧向集中排烟模型,通过对不同排烟量下隧道内烟气蔓延范围、排烟效率、温度场、人员疏散微环境排烟效果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得到东湖隧道侧部集中排烟系统在20 MW火灾时合理排烟量为300 m3/s。研究表明,侧部集中排烟模式下,当风机排烟量大于有效控烟所需风量时,配以2. 69 m/s隧道断面风,风机排烟量越大对隧道内火灾烟气蔓延的控制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2.
基于多指标约束的隧道集中排烟量设计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经典羽流模型计算烟气生成量来设计隧道集中排烟系统的排烟量存在设计量偏小的问题。从火灾烟气控制效果出发,选取排烟效率、烟气蔓延范围、烟气流动速度、人员疏散微环境4个指标,提出一套隧道集中排烟系统的评价指标,构建基于多指标约束的隧道集中排烟量设计模型。通过FDS 5.0对某越江隧道火灾时的各评价指标参数值进行模拟计算,得到该隧道集中排烟系统在20MW火灾时的最适排烟量为140~150 m3/s。研究表明,利用多指标约束的排烟量设计模型可提高隧道集中系统排烟量设计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复杂结构、多排烟系统联动作用下,地铁停车线区域火灾烟气扩散特性,优化停车线通风排烟策略,针对广州某停车线区域开展了火灾现场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首先,基于全尺寸火灾试验结果,获取停车线区域典型火灾场景下的烟气扩散和沉降特性,并测量停车线区域不同通风模式下的气流流速;随后,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比多种排烟模式下的烟气控制效果,并分析隧道风机和射流风机排烟风量对烟气扩散特征的影响形式。研究结果表明:自然通风场景下,火灾烟气起火后180 s内即可进入区间隧道及配线隧道,而启动隧道风机排烟可以减缓烟气扩散速率和沉降速率,但隧道风速未达到临界风速时,无法控制烟气向外扩散;隧道风机排烟组合区间射流风机向停车线送风的工作模式是停车线区域最佳排烟模式,建议隧道风机采用2台60 m3/s风量风机,射流风机采用2台30 m3/s风量风机,可同时降低停车线区域、区间隧道及配线隧道区域的烟气扩散和沉降速率,延长各区域可用疏散时间。研究结果可用于指导停车线风机选型及排烟模式设计,提升停车线区域火灾烟气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水幕排烟系统对隧道内烟气控制和排烟效率的影响,通过火灾动力学求解器(FDS)研究不同排烟风量下隧道内烟气、温度和速度分布。结果表明:排烟量小于100 m3/s时,水幕无法有效地阻隔有毒烟气的蔓延;当火源热释放速率(HRR)为10、20及30 MW时,排烟量分别为100、160和180 m3/s,能将烟气限制在水幕排烟系统内;在水幕的作用下,水幕外的温度分布均满足人员逃生的需要(小于80℃),在水幕排烟系统中烟气控制要比温度控制更为重要;相同火源HRR下,排烟口的排烟效率随着排烟量先增大后减小;排烟口的吸穿效应在水幕排烟系统中很难出现,排烟口吸入位于隧道底部混有大量新鲜空气的烟气是造成排烟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排烟效率是衡量集中排烟火灾通风方案排烟效果的重要指标。为合理分析排烟效率的变化特性,结合某隧道集中排烟系统设计,借助CFD技术,对设置有排烟道的隧道进行了火灾烟气控制的模拟分析,研究了排烟阀开启个数、开口面积和设置间距对双向排烟和单向排烟两种集中排烟模式下不同排烟阀设置方案中总排烟效率和各个排烟阀的排烟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集中排烟模式可有效将火灾烟气排出隧道。当排烟阀对称开启时,双向排烟模式下,减少排烟阀开启个数,单个排烟阀的排烟效率升高,但总排烟效率降低;当开口面积较小时,增大面积,总排烟效率升高明显,继续增大开口面积时总排烟效率升高效果减弱;增大间距有利于隧道排烟。单向排烟模式下,当排烟阀开启个数较多或开口面积较大时,距离风机最远的排烟阀排烟效率降低,并出现烟流流出排烟道的现象,排烟阀失效,可考虑在非排烟侧开启少量排烟阀,增大间距,使总排烟效率升高。  相似文献   

6.
对小室内低位排烟这一特殊模式开展了全尺寸实验,并对其机械排烟效率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低位排烟时小室内烟气层高度的界面比较低,通常处于连续火焰区.在低位排烟过程中,由于有大量的空气被排烟风机直接吸走,导致机械排烟效率大大降低,通常低于40%.低位排烟时的机械排烟效率随着火源功率的增加而增大,两者之间的经验拟合关系式比较符合指数关系.根据实验数据,发展了基于McCaffrey模型的机械排烟速率模型,得出了低位排烟模式下控制小室火灾烟气溢出的排烟风机风量随着火源功率和烟气层高度变化的半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7.
以水平公路隧道为研究对象,运用FDS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集中排烟模式下对称开启的6个排烟口下方的烟气蔓延规律、烟气层温度和厚度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当排烟速率增大到一定程度时,隧道集中排烟系统存在多个排烟口下方烟气层吸穿的现象,且离火源越远的排烟口越容易发生吸穿,而吸穿会降低整个排烟系统的排烟效率,可能导致排烟口烟气拥堵,易对疏散救援造成消极影响。通过定量描述烟气层厚度和温度与排烟速率之间的关系,获得排烟口下方吸穿的排烟速率范围。  相似文献   

8.
隧道集中排烟模式下火灾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火灾动态模拟软件FDS对采用独立排烟道集中排烟的隧道火灾进行了模拟.通过研究12种不同排烟阀开启方案下隧道内的烟气温度和蔓延规律,得出了排烟阀设置参数对集中排烟模式控烟效果的影响,提出了排烟阀设置的优化方案的参考参数.结果表明,排烟阀的开启个数、间距、单个面积等参数是共同作用影响隧道内的温度和烟气蔓延的.当排烟阀开启8个,间距25 m,单个排烟阀面积为8 m2或排烟阀开启6个,间距25 m,单个排烟阀面积为8 m2时,隧道排烟系统的控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纵向排烟与集中排烟下烟气控制效果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某特长公路隧道为研究背景,采用缩尺寸试验测试、数值模拟的方法分别对纵向排烟和集中排烟模式下隧道内火灾烟气的蔓延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比分析了两种排烟系统在火灾工况下对烟气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纵向排烟模式将火灾烟气控制在火源下游并从隧道出口排出,高温烟气蔓延范围较长;集中排烟模式通过排烟阀将烟气抽离行车道,有效地控制了烟气蔓延和沉降,高温烟气维持在行车道的上部空间,主要通过竖井排出隧道。采用纵向排烟模式的坡度隧道烟气控制受烟囱效应影响较大,而在设置排烟道的坡度隧道中,将排烟阀开启进行自然排烟就能有效地减弱烟囱效应。因此,采用集中排烟模式的防灾安全性能要优于采用纵向排烟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不同隧道宽度对侧向排烟系统排烟效果的影响,基于FDS数值模拟分析方法,结合不同隧道宽度和排烟量对隧道拱顶温度、烟气层厚度及排烟效率等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边界条件下,隧道越宽,拱顶纵向温度衰减越剧烈,纵向方向烟气蔓延长度越长;在不同隧道宽度下,排烟量越大,侧向排烟效率越高;排烟效率受隧道宽度的影响较大,在相同排烟量下,随隧道宽度增加,各排烟阀排烟效率及总排烟效率均呈递减趋势,隧道宽度从10 m增至20 m,排烟效率降低了18个百分点左右;在隧道宽度为20 m时,不同排烟量下排烟效率均在50%左右,表明隧道宽度在20 m以上时排烟效果相对较差,建议隧道宽度大于20 m时不宜采用侧向排烟方案。  相似文献   

11.
以人参提取物为原料,利用亚临界丙烷萃取技术脱除其中的有机氯农药残留,研究了一定范围内的萃取压力(4~12 Mpa)、萃取温度(50~80 ℃)、萃取时间(60~180 min)和溶剂流量(1 96~3 92 kg/h)对亚临界丙烷萃取脱除人参提取物中农药残留的影响.由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萃取条件: 萃取压力8 Mpa,萃取温度65 ℃,萃取时间120 min,溶剂流量2.94 kg/h.在此条件下,γ-BHC、op-DDT残留的脱除率接近100%,TCNB、pp-DDT脱除率大于60%,人参皂甙损失小于6.53%.  相似文献   

12.
探讨微生物絮凝剂MBFA9代替乙醇对黄芪水提液进行澄清除杂的可行性.考察实验条件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并且对两种方法中有效成分的保留情况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微生物絮凝剂MBFA9对黄芪水提液有良好的澄清效果,MBFA9用量0.08 mL/L、温度60 ℃、pH=8、CaCl2质量浓度0.04 mg/L为实验最佳条件值.MBFA9澄清的方法比传统的水提醇沉法更有利于有效成分的保留.  相似文献   

13.
在研究煤层瓦斯抽采时,假定煤岩为具有孔隙裂隙的双重介质,在运动方程、连续性方程和辅助方程基础上,以煤岩体应变为耦合媒介建立了考虑裂隙瓦斯渗流、微孔隙吸附瓦斯解吸扩散和煤岩变形的渗流模型.借助多物理场分析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将模型转化为偏微分方程组,结合沙曲矿24305工作面瓦斯赋存条件进行分析求解.结果表明,进行煤层瓦斯预抽时,抽采初期瓦斯压力下降较快,抽采孔间距对抽采效果影响比较显著,距离抽采孔越远瓦斯压力下降越慢,抽采时瓦斯渗流速度变化可分3个阶段.参考模拟结果现场布置孔距为6m的顺层钻孔,抽采稳定时瓦斯纯量达5~7 m3/min,抽采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4.
突发事件情景演化及关键要素提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难度大的特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模式必须向"情景-应对"转变。从系统复杂性、开放式预先设想以及序贯性三个主要原则的角度理解突发事件情景演化的机理,构建了突发事件情景演化系统模型,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突发事件情景网络关键要素的提取方法。该方法以危险源形成、突发事件演化以及应急响应三方面主要内容为情景网络的主体,以三方面主要内容所涉及的影响因素为分支,适当的选取情景网络关键要素并将关键要素分为四类。该方法的提出弥补了情景网络关键要素提取方法理论的空白,为突发事件情景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产品越来越丰富。工业工艺过程、缺氧燃烧、垃圾焚烧和填埋等生产活动,产生了大量的多环芳烃物质。这些物质通过复杂的物理迁移、化学及生物转化反应,进入土壤,严重污染环境,给人类及其生物的安全带来严重危害。如何快速、准确检测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含量,成为治理污染等相应策略实施的首要条件。当前测定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前处理方法有加压流体萃取、索式萃取、超声波萃取、微波萃取等。在这些成熟萃取手段中,浓缩又是一个关键步骤。目前浓缩的手段有KD浓缩、氮吹浓缩、旋转蒸发浓缩、旋转与氮吹合用浓缩。本文对四种浓缩手段对多环芳烃中的萘提取液进行浓缩分析比较,并获得了一定结论,望给行业内提供有效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污泥蛋白质的提取效率并提高其脱水性,分别采用过硫酸氢钾、过氧化钙及被Fe2+活化后的过硫酸氢钾和过氧化钙预处理污泥,以考察其对污泥脱水性及蛋白质提取效率的影响并选出一种最佳的氧化预处理方式.结果表明,过硫酸氢钾和过氧化钙单独调理时,污泥脱水性有明显提高且蛋白质提取量较高.经Fe2+活化后,虽然污泥比阻(FSR)比单独调理时降低50%以上,但因反应生成具有絮凝效果的Fe3+导致蛋白质提取量大幅降低.结合蛋白提取效率,发现采用0.1 g/gTSS(干物质质量)的过氧化钙单独调理效果最好,此时污泥比阻(FSR)与毛细吸水时间(tCST)分别为0.37×1013m/kg、22.4 s,相比原污泥比阻与毛细吸水时间分别降低78.4%和76.6%,同时蛋白质提取量高达104.52 mg/g TSS,与原污泥相比增加了 80.4%.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沿倾向延伸较长但不属于深部开采的一类矿体在连续回采时对采场稳定性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云南某磷矿的地下开采进行了计算,系统分析了采场顶板、矿柱的位移、应力及塑性区等特征在矿体连续回采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开采深度越大,当前作业采场的顶板沉降越大,而且随着其回采结束,采场顶板位移并不会停止,而是会随着后续采场的开采继续增大直至全部采场作业结束,即采场顶板的位移具有累积效应;另外,随着采场逐渐下移,顶板和矿柱所承受的应力越来越大,塑性区分布范围亦呈扩大态势,表明按照浅部结构参数设置的采场在开采下部矿体时已不能完全满足稳定性和安全性的要求.因此,对于非深部开采但倾向延伸较长的矿体回采,在开采下部矿体时不能简单照搬浅部的采场结构参数进行作业,而应适当增大矿柱尺寸或减小矿房和矿柱间距,以保证采场的持续稳定及矿山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18.
为使香蕉果皮废物再利用,通过表面活性剂沉淀技术对香蕉果皮中的过氧化物酶进行提取,并对提取液和粗酶液的蛋白质含量以及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 显示司盘80(span-80)提取过氧化物酶的最佳回收溶剂为丙酮、pH值为6.0、离子强度为2 mmol/L、中和剂浓度为0.15mmol/L.该方法为果皮废物利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Solvent extraction was used to recover oil from waste sludge generated from the storage of crude petroleum. Different solvent-to-sludge mass ratios were used for two solvents, methyl ethyl ketone (MEK) and LPG condensate (LPGC). Several parameters were compared, such as oil recovery as a percent of the original sludge mass, and reduction in carbon residue, ash content, and asphaltene content. A 4:1 solvent-to-sludge ratio was found to be optimum for both solvents. The MEK extraction recovered 39% by mass of the sludge as recovered oil. The LPGC recovered 32%. The amount of asphaltenes in the fuel oil was related to the concentration of fuel oil in the solvent phase during the extraction, suggesting that asphaltenes are extracted mainly by the fuel oil components, not the solvent.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metal content of the recovered oil were measured. The recovered oil was distilled to provide diesel fuel. This diesel fuel contained high levels of sulfur and carbon residue, as well as a high diesel index, indicating the fuel requires further treatment prior to use as a fuel.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因城镇燃气事故调查报告标注样本缺乏,从而影响命名实体识别性能这一问题,提出基于BiLSTM-CRF+强化学习的燃气事故领域命名实体识别方法。首先在数据预处理阶段,采用基于文本结构的主旨段落抽取方法,识别事故调查报告的关键段落;其次在模型训练阶段,采用BiLSTM-CRF+强化学习模型,实现城镇燃气事故命名实体识别模型训练;最后利用城镇燃气事故调查报告作为试验数据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经由强化学习模型降噪后,实体识别模型的综合评价指标提高5.76%,主旨段落识别方法相比Word2vec特征表示方法,使模型的综合评价指标提升7.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