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及防护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电磁辐射污染问题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虽然在非致热效应的影响问题上尚未达到共识,但对电磁辐射污染的存在人们已有了清楚的认识。本文就电磁辐射的来源、对人体的危害及防护措施作以介绍。 一、电磁辐射的来源 电磁辐射的主要来源是电讯系统中无线电和电视发射台及某些电子设备等,其次是工业生产、科学研究和医疗设备。此外,家用电器和通讯器材因与人群距离近,也是重要的辐射污染源,如微波炉、电脑、复印机、电视、手机等。 二、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电磁辐射主要有射频辐射和微波辐射两大类。生物体接受电磁辐射后大多会产生电场和磁…  相似文献   

2.
电子设备、仪器的广泛使用产生的电磁辐射已成为当今的重要污染之一。电磁辐射分为天然和人为两种,严重危害和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人们要重视电磁辐射,从行政、科学技术、个人生活方面加强对电磁辐射的防范。  相似文献   

3.
《环境教育》2003,(5):47-47
手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方便,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用手机的人们也越来越多。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心手机辐射的问题,尽管从普遍意义上来讲,关于手机的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健康是否会产生有害的影响目前尚有争议。我国针对手机电磁辐射的卫生标准也尚在制定当中,因此无法判断市场上的手机是否都符合安全要  相似文献   

4.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实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媛  帅震清  冯林 《四川环境》2006,25(6):68-70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基站的电磁辐射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介绍了分析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情况预测模型,结合天线的方向性和增益情况对不同地区不同辐射方向上的电磁辐射情况做出预测并与实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5.
宋清爽 《环境教育》2009,(11):42-44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人们逐渐认识到电磁污染危害的严重性,有关电磁辐射污染的投诉、信访和诉讼案件逐渐增多。就投诉案件而言,据统计,仅2007年新疆自治区环保局受理的电磁辐射污染投诉案件就有50多起。就信访案件而言,珠海市在2009年第一季度经环保局调查核实的的电磁辐射污染公众信访案有3起。  相似文献   

6.
《油气田环境保护》2008,18(3):35-35
<正>在电气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手机、对讲机、电视、电脑、电热毯、微波炉等家用电器相继进入千家万户,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但家用电器、电子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不同波长和频率的电磁波,这些电磁波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穿透力强,且充斥整个空间,令人防不胜防,成为一种新的污染源,电磁辐射已成为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致病源之一。调查表明,在2毫高斯以上电磁波磁  相似文献   

7.
对高速铁路列车运行时产生的电磁辐射进行了速度特性、频率特性、多因素显著性分析和长短编组动车电磁辐射时域特性研究。成果可为当前高速铁路建设项目电磁环境影响评价和干扰防护设计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电磁辐射污染的特点及我国电磁辐射污染的现状,指出了我国电磁辐射污染防治法律的不足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提供了相应的法律对策,即严格遵守现有立法、尽快建立相关的电磁辐射国家标准体系、加强电磁辐射地方立法、条件成熟时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电磁辐射污染防治法》,并提出了制定该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在电磁辐射的运用范围越来越广的同时其污染水平也在不断增高,人类生存的环境也在不断受到电磁辐射的影响,加强电磁辐射环境管理已势在必行。通信系统电磁辐射应是新疆当前电磁辐射环境管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徐林诺 《四川环境》2023,(1):241-245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的要求。然而我国电磁辐射污染防治法律仍不健全,如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的规定散见于其它法律中而没有专项电磁辐射污染防治法;侧重于治理污染而忽略了预防风险;将电磁辐射污染粗分类为环境污染,采用与其他环境污染相同的防治手段而忽视了其传播性质的特殊性。现行法律法规难以解决因电磁辐射污染衍生的法律和社会问题,通过对电磁辐射污染防治中存在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审慎提出了完善的路径,逐步完善我国电磁辐射污染防治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