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利用测量土壤中吸附态汞的含量来探测隐伏断裂及其活动性,是一种地球化学的方法。笔者于1988年11月在江苏省新沂附近布设了五条剖面(每10M 取一个土样,五条剖面共取土样252个)。所有剖面都垂直断裂分布。并深挖40公分取土,以避开地表土的可能干扰。  相似文献   

2.
《灾害学》2019,(Z1)
物探技术是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中一项技术性极强的勘察手段,该文通过对物探专业技术工作的总结,系统分析了工程地质思维在物探解译工作中的应用,希望达到物探与工程地质两专业的无缝衔接、使其相互融合,从而提高物探解译水平与精度。  相似文献   

3.
综合地形、断裂遥感解译以及钻孔联合剖面,考虑到渭河断裂东段在金家庄、东耳村一带存在一个左阶斜裂区,阶区宽约1 km,将断裂分为杨家村-金家庄段和东耳村-张家湾段,均为同生正断层,全新世有活动。使用研究区的十一条钻孔联合剖面,结合典型断错地层光释光年龄,建立了渭河断裂东段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断裂活动速率曲线。结果显示杨家村-金家庄段全新世活动速率为0.04 mm/a,晚更新世活动速率在0.16~0.40 mm/a之间,中更新世平均活动速率在0.24~0.30 mm/a之间;东耳村-张家湾段全新世平均活动速率为0.12 mm/a,晚更新世活动速率在0.11~0.23 mm/a之间,中更新世平均活动速率在0.19~0.24 mm/a之间。通过与渭河断裂东部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速率曲线对比,在较长时间段里,地层沉积速率大于断裂活动速率,反映了渭河断裂垂向差异运动较弱,以至于隐伏于渭河阶地之下。  相似文献   

4.
<正> 引言为了阐明南京地区新构造特征,作者通过南京地区卫星像片的构造解译,对本区活动断裂(包括新构造时期活动的老断裂)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从而揭示了本区新构造应力场的性质,并对这一局部地区可能发震的断裂组合作了初步的分析。一卫星像片解释标志及其与断裂的关系作者在研究本区新构造断裂时解释了南京地区的卫星像片(封三照1),并作了大量  相似文献   

5.
在地震危险性概率方法应用的基础上,本文对影响核电厂场址地震危险性评定值的四个重要因素,诸如工作区潜在震源区的判定、地震活动性的时空非均匀性、地震动衰减关系及其衰减模型进行了讨论和改进,提出了一个核电厂场址地震危险性评定的方法。应用该法可提高核电厂场址地震危险性评定的可靠性和显著的经济效益。文中还讨论了地震构造法对核电厂场址地震危险性评定的应用。最后,应用本文提供的2种方法,对秦山核电厂场址进行了地震危险性评定,选取2种方法中的最大值即为核电厂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定值。  相似文献   

6.
顾诗瑶  王玲  刘飞  田兵伟 《灾害学》2021,(1):217-222
2019年6月17日,四川省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对当地建筑造成严重的破坏。选取震中长宁县双河镇为研究区,通过获取地震前后的无人机遥感数据,建立无人机遥感解译标志,对地震灾区的建筑物受损情况进行解译。在解译基础上进行无人机遥感建筑物震害提取,获取研究区的灾情信息。将目视解译方法得到的结果和无人机低空视频拍摄的震害结果进行混淆矩阵对比分析,得到两者总体精度(81%),kappa系数为0.74,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内共解译建筑1867栋,损坏、部分倒塌和倒塌的建筑物占研究区总建筑物的64.06%,其中倒塌房屋为年代久远土木结构房屋,集中在研究区的东北部分(9.27%),另外,基本完好的建筑物(占比36.94%)主要位于研究区西部,为近年来新修的建筑,抗震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7.
<正> 平原隐伏断裂晚第四纪以来活动性的探测研究包括确定隐伏断层位置,研究其性质和活动性。因此,它对评价平原区重大工程设施的地壳稳定性,研究地震发生的地表地质特征和大震重复等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我们在地表地质,微地貌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化探、浅层物探、钻探、槽探等综合探测研究方法,对北京平原区的几条主要隐伏断裂进行了探测研究,现将这一研究工作的初步认识简要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溧阳震中区精密磁测和a径迹测量结果,探测出茅山东侧断陷盆地内发育北北东向上沛—上姚和北北西向上沛—平桥两组断裂.结合区内地震地质资料综合分析认为:两组断裂可能为茅东断裂带的分支断裂,两次地震余震三度空间分布表明茅东断裂带及其茅东断陷盆地构成溧阳两次地震的孕震构造,而两组断裂交汇破裂与茅东断裂带主破裂在深处的沟通是溧阳地震发生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9.
受连续强降雨及江水冲刷坡脚的影响,2018 年 7 月 12 日舟曲县江顶崖发生大型滑坡。为研究该滑坡的成因及其破坏机制,首先采用现场踏勘、遥感解译和无人机航拍等方法初步确定滑坡范围及岩土体分布特征等因素,其次结合钻探、物探、室内试验等研究手段查明滑体土和滑带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对该滑坡的失稳特征及其复活机制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对该滑坡进行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1)江顶崖大型滑坡为南峪滑坡群中江顶崖老滑坡的复活体,总体积近 400 万方,属大型滑坡灾害,该滑坡分为主滑坡堆积区、滑坡侧壁区和滑坡后壁区;(2)不利的地形地貌条件、软弱岩土体组合、强烈的构造运动、降雨的入渗和江水冲刷是滑坡形成的主要因素,其中连续强降雨是决定性因素;(3)江顶崖大型滑坡同时具有推移式和牵引式滑坡的特点,滑坡中后部以推移式变形为主,坡体临江前缘以牵引式滑塌为主;(4)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该滑坡仍有失稳风险,需要进行加固治理。本文研究成果可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类似大型滑坡的成因机制研究及其预警防治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了地震地质、物探、卫片等新的资料的基础上,认为在菏泽地震区地下隐伏着一条北东向深大断裂带。地震区内的解元集—小留集断裂与北面向的成武—定陶断裂构成共轭破裂导致菏泽5.9级地震发生,北东向断裂是其主要的发震构造。由菏泽5.9级地震前沿发震断层的ML≥3.0级地震震中迁移、震源深度的变化及跨断层形变测量资料表明,发震断层在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逐步克服障碍,使断层贯通,与此同时在发震构造断层面上,断层上盘向上逆冲,使应力最后集中在两条断层的交汇部位致5.9级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