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建立了LC-MS/MS法同时测定土壤样品中四溴双酚A (Tetrabromobisphenol A, TBBPA)和六溴环十二烷 (Hexabromocyclododecanes, HBCDs)的分析方法. 样品经索氏抽提后,采用去活化硅胶柱进行净化. TBBPA、α-HBCD、β-HBCD和γ-HBCD的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0315 ng·g-1、0.767 ng·g-1、0.197 ng·g-1和0.163 ng·g-1,方法加标回收率为59.0%—69.4%,可用于土壤样品中痕量TBBPA和HBCDs的测定.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采用本方法对某郊区土壤样品进行了测定,其TBBPA和HBCDs的含量均在pg·g-1量级. 相似文献
2.
本文建立了同时测定水中六溴环十二烷(HBCDs)和四溴双酚A(TBBPA)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酸化后的水样(pH=2—4)经二氯甲烷液液萃取,硅胶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后,经LC-MS/MS检测,采用同位素稀释法进行定量。目标化合物的方法检出限在0.3—0.5 ng·L−1之间,不同水质样品平行添加的回收率为91.8%—117%,相对标准偏差是3.1%—11.9%。该方法灵敏度高、可靠性强,能够适用于环境各类水体中痕量HBCDs和TBBPA的监测要求。 相似文献
3.
四溴双酚A(Tetrabromobisphenol A,简称TBBPA)作为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溴系阻燃剂,通过生产、使用、处置等环节进入到环境中,并通过环境降解过程转化为新型的有机污染物,产生未知环境风险。光转化是环境中有机污染物降解的主要方式之一,转化效率高、速度快。本文综述了TBBPA及其衍生物在光照条件下的模拟环境光转化和光催化过程及机理。TBBPA及其衍生物在光辐射条件下易发生转化,转化效率和速率受到pH、初始浓度、溶解氧等环境条件的影响,光催化剂会显著提升TBBPA的转化速率。TBBPA的光转化机理包括脱溴、β-断裂、羟基化等,产物主要包括三溴双酚A、二溴双酚A、4-异丙烯基-2,6-二溴苯酚、2,6-二溴苯酚、羟基化三溴双酚A等。相较于TBBPA,针对TBBPA衍生物的光降解过程和机理尚不明晰,未来需要进一步对TBBPA及衍生物光转化过程进行研究,为其迁移转化过程的机理和相关未知污染物的监控提供理论支持,为综合评估TBBPA类溴代阻燃剂的环境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内分泌干扰物烷基酚和双酚A为研究对象,使用加速溶剂萃取-硅胶柱净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建立了同时测定沉积物中8种痕量APs和BPA的检测方法.沉积物样品经冷冻干燥后,用丙酮-二氯甲烷(V/V=1/2)为萃取溶剂,在100℃下进行加速溶剂萃取.萃取液浓缩后使用硅胶柱净化,经气相色谱分离、质谱检测,根据保留时间、质谱碎片及其丰度定性,内标法定量.结果显示,待测物在10-2000μ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大于0.9994,检出限在0.6-1.9 μg·kg-1之间.目标物在200、500 μg·L-1标准溶液中相对标准偏差(n=7)为1.9%-5.4%,加标样品回收率为85.7%-99.5%.用本方法检测天津某河流的沉积物样品,4-丁基苯酚、4-叔辛基苯酚、4-壬基酚、双酚A被检出,实际样品中APs和BPA的加标回收率为84.5%-97.4%.实验表明,使用该方法检测沉积物中的APs和BPA,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准确性和重现性良好,可满足沉积物中痕量APs和BPA的检测需要. 相似文献
5.
四溴双酚A(TBBPA)是一种使用量最大的溴代阻燃剂,为深入了解其进入土壤环境后的生态风险,本研究以蚯蚓为受试生物开展了暴露实验。首先,建立了蚯蚓样品中TBBPA母体的LC-MS/MS检测方法,同时优化了提取与净化预处理环节。其次,通过测定不同暴露期的生物富集量,研究了蚯蚓对污染土壤中TBBPA母体的富集与排出特征。最后,通过相关性分析阐明了土壤理化性质与老化过程对蚯蚓富集TBBPA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暴露3周后蚯蚓对TBBPA的富集即可达到平衡,生物富集系数(BCF)为117.1,排出处理1个月后,31.5%的TBBPA仍残留于蚯蚓体内。蚯蚓富集量与土壤pH呈正相关,而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关系。土壤有机质对TBBPA较强的吸附作用抑制了其生物可利用性,pH可通过改变TBBPA赋存形态及其理化特性影响其生物有效性。污染土壤老化处理90 d后,蚯蚓对TBBPA的吸收量下降79.7%~95.3%,老化可明显降低TBBPA的生物有效性。本文为评估TBBPA污染土壤生态风险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四溴双酚A(TBBPA)和重金属的复合污染情况常见于电子电器拆解厂或回收站周边土壤,而重金属对TBBPA在土壤环境中的降解、转化和残留的影响尚不清晰. 本研究利用14C标记的TBBPA来探索不同浓度水平重金属(Cu、Cd和Zn)对两种土壤(红壤和乌栅土)中TBBPA降解转化、矿化、不可提取态残留形成等环境行为的影响. 经60 d培养,乌栅土中92.2% ± 0.5%的TBBPA被转化为不可提取态残留或代谢产物,其中7.2% ± 0.8%被彻底矿化为CO2;灭菌作用极大地抑制了乌栅土中TBBPA不可提取态残留的形成(由77.2%降至9.9%),表明土壤微生物在不可提取态残留的形成中起到关键作用. 而红壤中仅有9.9% ± 0.5%的TBBPA被转化成不可提取态残留,<0.5%被矿化为CO2,与灭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当土壤重金属(>500 μmol·kg−1)存在时,乌栅土中TBBPA矿化和不可提取态残留形成率分别降低14%—78%和31%—86%,而可提取态TBBPA(即生物可利用态)增加0.5—4.4倍,其中水溶态残留增加0.3—1.5倍,进而增加TBBPA在土壤中的持久性和生物有效性. 随着重金属浓度增加,其对TBBPA降解转化的抑制效果也显著增强,在相同摩尔浓度下,不同重金属的抑制效应强度为Cd>Cu≈Zn;而在工业用地土壤重金属背景浓度范围内,Cu和Zn的抑制效应则远高于Cd. 本研究结果为正确评价重金属和TBBPA复合污染土壤中TBBPA的环境行为和风险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采用实验室模拟方法研究了阻燃剂四溴双酚A在土壤中的降解动态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四溴双酚A在实验土壤中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浓度为1、20、100 mg·kg-1的四溴双酚A在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为65—82 d,四溴双酚A对土壤微生物的毒性作用与浓度呈正相关.四溴双酚A对土壤中细菌产生抑制作用,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显著,而且100 mg·kg-1和对照相比呈显著性差异,这种抑制作用一直持续至第30天.第50—90天,施药处理组由抑制作用变为促进作用;对土壤中放线菌的影响趋势和细菌基本一致,亦表现出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对土壤真菌的影响较小,高浓度处理具有先促进后抑制再促进真菌生长繁殖的作用.四溴双酚A对脲酶活性具有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高浓度四溴双酚A对土壤脱氢酶活性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土壤中酸性磷酸酶活性具有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对土壤碱性磷酸酶影响较小,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较小,添加低浓度四溴双酚A的处理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而高浓度处理具有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四溴双酚A在土壤中降解半衰期较长,为难降解有机污染物,100 mg·kg-1浓度的四溴双酚A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内标法测定土壤中11种酞酸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土壤中11种酞酸酯(PAEs)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内标分析方法,通过优化色谱柱升温程序和载气流量后,11种酞酸酯在18 min内得到良好的分离.同时以连续7次进样后计算PAEs峰面积响应值和峰面积变异系数为衡量指标,并逐个优化GC-MS的进样口温度、GC与MS的接口温度、进样方式和进样体积等GC-MS仪器操作参数,确定了GC-MS分析PAEs的最优条件为进样口温度250℃,接口温度280℃,载气流速1.2 mL.min-1,进样体积1.0μL,非脉冲进样方式.该分析条件下PAEs各组分的检出限(S/N=3)为0.37—1.97μg.L-1.该分析方法用于土壤样品中酞酸酯含量分析,并用苯甲酸苄酯(BenzylBenzoate)作为内标物,用内标法对11种肽酸酯进行定量,方法检出限0.01—0.07 mg.kg-1,土壤加标回收率基本在93.0%—115.0%范围内,结果可行. 相似文献
9.
采用清远电子垃圾拆解区附近河流底泥作为菌源,研究了四溴双酚A(TBBPA)在不同厌氧条件下的还原脱溴,并用驯化微生物好氧降解双酚A(BPA).实验发现,添加电子供体和产甲烷条件下,TBBPA分别在117 d和42 d实现100%去除.硫酸盐条件下,TBBPA在观察期内(160 d)的去除率为63%.驯化微生物可以将BPA矿化,并在pH 8、34℃、接种量10%条件下,40 mg·L-1 BPA在6 d内可被完全降解,具有最优的降解效果.BPA经对羟基苯乙酮、乳酸而最终转化为CO2和水.厌氧-好氧微生物作用可实现TBBPA的彻底降解,为受TBBPA污染区域的原位修复提供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溴代阻燃剂四溴双酚A(TBBPA)的大量使用导致其在环境中广泛检出,并在各种生物体内累积。本文探讨了水生生物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暴露于不同剂量的TBBPA后,种群和细胞对该化合物的吸收、转化和应激响应的时间变化。结果表明,0.5、1.0、2.0 μmol·L−1 TBBPA暴露可以加快小球藻细胞增殖,促进色素合成。而小球藻的酯酶活性则表现为先受到抑制后出现回升,线粒体膜电位从超极化状态逐渐发生去极化。暴露的前3 d内(0—3 d)TBBPA含量未发生明显变化,但到第12天时,3种不同的暴露剂量下TBBPA的降解量占初始含量的67.95% ± 6.58%、68.17% ± 8.05%和68.05% ± 2.90%,降解率相当,即在本研究的剂量区间内TBBPA在普通小球藻作用下的降解率与其初始浓度无关。通过定量分析典型的转化产物TBBPA MG评估了TBBPA的转化过程,发现第5—7天TBBPA MG含量最高。小球藻对TBBPA的吸收和转化行为,与其生理指标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关联,本研究结合小球藻的代谢行为和应激响应探究了其解毒机制。 相似文献
11.
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业废水中联苯与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研究了一种新的测定废水中联苯及菲含量的方法,该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薄涂柱,对联苯与菲进行了有效的分离与测定。该方法具有固定液用量少,柱温低,分离效果好,分析速度快等特点,利用该对废水样进行了测定,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在室内培养条件下,研究了在施用尿素的土壤(有效氮质量分数为200 mg·kg^-1)中分别添加不同剂量(在5、10和50 mg·kg^-1)的吡虫啉和毒死蜱2种杀虫剂时,杀虫剂对土壤温室气体CO2、N2O和CH4排放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和空白相比,施用尿素明显地增加了土壤中温室气体N2O和CO2的排放量,但对CH4的排放无明显影响。当施用5 mg·kg^-1吡虫啉时,土壤中N2O和CO2排放总量和尿素处理相比无明显差异,但吡虫啉用量上升至10和50 mg·kg^-1时则显著降低了温室气体N2O和CO2的排放量(P〈0.05),N2O排放量分别降低了26.89%和53.10%,CO2排放量分别降低15.14%和13.79%。毒死蜱在5、10和50 mg·kg^-1三种用量时土壤的N2O排放量与尿素处理相比均无明显差异。毒死蜱在5和10 mg·kg^-1用量时则明显抑制了土壤CO2的排放(p〈0.05),分别比尿素处理降低了19.88%和19.02%;用量上升到50 mg·kg^-1用量时,土壤的CO2排放量与尿素处理相比无差异。吡虫啉和毒死蜱对CH4排放量均没有明显影响。可见,杀虫剂施用明显影响到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但不同杀虫剂品种及其用量的效应也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论矿区土壤环境问题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我国矿山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文章论述了矿区土壤环境问题的相关概念及相关问题,指出矿区土壤环境问题包括矿区生态破坏和矿区环境污染。分析了矿区土壤环境问题的影响因素识别以及调查研究主要性状识别等普遍性问题。分析了矿区生态修复问题的复杂性,即有的属于典型的土壤环境学科问题,有的属于相关学科问题引发的土壤环境问题要求矿区生态修复研究的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建议淡化矿区复垦土壤的学科问题,强化矿区复垦土壤的科学问题,集成不同学科的修复技术,从源头上控制矿区土壤污染,将有利于我国不同类型矿区土壤环境问题的诊断,以及矿区复垦土壤生产功能、环境功能和生态功能的恢复对策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4.
碳水化合物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成分,其含量和特性对土壤性质有很大的影响。水解试剂的选择对土壤碳水化合物测定的准确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文章首次研究了不同水解方法测定土壤中性糖和氨基糖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中性糖的最佳水解条件为4mol·L-1三氟乙酸(TFA)在105℃下水解4h,氨基糖的最佳水解条件为6mol·L-1HCl在105℃下水解8h。此外文章实现了8种中性糖(核糖、鼠李糖、岩藻糖、阿拉伯糖、木糖、葡萄糖、半乳糖和甘露糖)和4种氨基糖(氨基葡萄糖、氨基半乳糖、氨基甘露糖和胞壁酸)同时在DM-1毛细管气相色谱柱上的基线分离且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该实验的研究将为土壤中性糖和氨基糖的同时分析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广西喀斯特和红壤地区桉树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喀斯特地区种植桉林是恢复和改善岩溶地区生态环境及推进脱贫致富的重要措施,但其生态环境影响也是广泛关注的科学问题。选择广西桂林、扶绥两处地点,对比分析了红壤和喀斯特土壤种植桉树对土壤结构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喀斯特地区桉林土壤容重略大于红壤、毛管孔隙度不发达,非毛管孔隙度较发达,总孔隙度小于红壤;(2)喀斯特地区桉林土壤非毛管含水量显著低于红壤,但饱和含水量基本相当;(3)喀斯特桉林土壤的全量养分多高于红壤,而一些速效养分低于红壤,尤其是钾的含量显著偏低;(4)喀斯特桉林土壤的pH值和有机质含量高于红壤。研究表明喀斯特地区种植桉树人工林并未引起土壤结构的破坏和土壤养分含量的显著降低,相反在某些方面喀斯特地区种植桉树相对于红壤还有其优势。最后,结合研究结论,该文还就喀斯特地区和红壤地区桉树人工林管理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17.
18.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农药灭多威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甲醇超声萃取-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的检测方法测定土壤中灭多威。色谱柱,采用依利特ODS25μm(4.6mm×250mm);淋洗液,采用V(乙腈)∶V(水)=25∶75;检测器,采用紫外,检测波长为235nm,灭多威在0.05~3mg/L范围内,其质量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检测限0.002mg/kg,精密度RSD=1.15%,加标平均回收率为94.5%。本方法快速、简便、准确,便于普及。首次在国内建立了土壤中农药灭多威的检测方法,对保证食品安全和加强环境保护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贵屿电子垃圾处理对河流底泥及土壤重金属污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广东省汕头市贵屿镇电子垃圾处理场为对象,主要研究了电子垃圾场附近河流的底泥和农田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底泥中Cd、Cr、Cu、Pb、Zn质量分数分别为52.9-67.1、309-359、79.2-1485、391-449、37.5-111 mg.kg^-1;土壤中Cd、Cr、Cu、Pb、Zn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是54.1-57.1、278-320、93.5-116、382-415、46.2-68.1 mg.kg^-1。底泥和土壤中Cd、Cr、Cu、Pb均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其中以Cd和Cu污染最为严重。底泥及土壤中重金属的地球化学形态分布规律基本一致。重金属具有较高迁移性,重金属的迁移性为Cd〉Cr〉Pb〉Zn〉Cu。 相似文献